《看見》不再見
2011年8月,她開始主持央視一套訪談節目《看見》,成為她的標誌性作品。她除了採訪名人(與媒體關係冷淡的香港喜劇明星周星馳,曾主動提議接受柴靜二次採訪), 更多時候,她的工作直面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之痛與對人性的叩問。
她在該節目報導過被徵收土地的農民、受虐殺夫的女死囚、重慶「打黑」、留守兒童、同性戀者及地震倖存者等議題。
她向記者透露,到了《看見》時期,她已無法製作監督公權力的報導,只能轉向探討人性議題的選題,例如藥家鑫案、李陽家暴案等報導。
在上週與前《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隔空對話的影片中,柴靜表示,當年她調查內蒙古農民土地被地方政府強行徵收後不久,便被要求調離《新聞調查》。她說:「重慶打黑三個月後,她就被調離該節目,收到的禁令是『不允許日後對任何法政機關做監督性的報導』。」她還提到,另一位央視知名節目製作人因持續質疑重慶「打黑」的合法性被辭退。
儘管如此,這些報導為柴靜贏得了「公知」的聲譽。但她對BBC說,她並不認為自己是「公知」,而視自己為一位記者與作家。
許多人與BBC分享說,柴靜當年的報導激發了中國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公共討論,因此受到鼓勵投身媒體行業。
有一位移居澳洲的同性戀者在柴靜的影片下留言,感激她當年不顧同事譏諷,首次在中國官媒報導同性戀者的處境,包括「同妻」的痛苦。這是中國官媒首次讓同性戀者不打碼公開現身接受采訪。該位觀眾提及自己當年逃離精神病院的電擊療法,如今才可以安身立命。
柴靜在影片中回顧稱,20年後,同性戀議題再次成為中國官方禁忌,頗有滄海桑田之感嘆。
2013年,柴靜出版回憶錄《看見》,記錄她在央視十餘年的歷程。她向BBC表示,這本書是她走向「獨立」思考的過程,回應央視師父陳虻的提醒:「不要當了記者,就忘了自己是個人。」
「《看見》這個節目,實際上,我在談的就是我一步一步走向獨立的過程。其中一個過程就是我對『系統』的認識。」她向筆者說。
「在非典之前,我是一個主持人,其實我是在意的.....我在意每天報幾個題,之後有沒有評獎會,電視台領導有沒有批示,有沒有上頭條等等。我當然會在意,因為在一個系統裡,妳被裹住了,便自然的認同這東西。」
然而,成為調查記者後,她逐漸擺脫對體制認可的依賴:「到非典的時候,它粉碎了,不存在了。」
她進一步解釋:「非典之後,我得到極大的解放感,那是一種深深的解放。我覺得,從那之後再也沒有認為自己需要得到他們(外界或組織)的認可和評價,我不太在意,我有自己的標準。」
2013年,隨著習近平上台,外界多半認為中國公民社會有了急遽變化,民間組織受打壓漸深,媒體空間被嚴重地擠壓。
同年,《看見》在播完清華大學「朱令被投毒」案停播。次年,柴靜辭職正式離開央視,踏上獨立媒體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