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4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26 23
(轉載知乎)爱尔兰的老百姓后悔从英国里独立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樓 發表于:2025-5-14 18:47

饥饿:爱尔兰大饥荒的故事

67% 知友推荐

 · 65 人评价

爱尔兰 / 纪录片 · 历史 / 2021-08-17 爱尔兰

英国是发达国家。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樓 發表于:2025-5-14 18:47

英国镇压爱尔兰独立组织这件事,当初美国是对英国积极予以制裁的,尽管这些独立组织涉嫌恐怖主义。即使某些目田派真的站在亲英美立场,支持英国镇压也恐怕有天父杀天兄的危险。

至于目田最爱提的生活水平,爱尔兰从英国独立以后gdp涨了多少,爱尔兰比英国是多少,这些我就不说了。北爱尔兰现在还在英国,然而北爱的财政状况之差基本上到了连爱尔兰都不敢接盘的地步,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比当年的东西德对比还夸张,毕竟当年西德一有机会就主动统一东德。

东西德民间也没有像爱尔兰天主教徒和北爱新教徒那样彼此仇恨,二十世纪下半叶还在打宗教战争的地方就是爱尔兰,可见你英国对天主教徒的政策魔怔到什么地步,某种程度上简直堪比纳粹的犹太人政策了。



作者:Dorian Electr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5111957/answer/516013248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樓 發表于:2025-5-14 18:47

红双钻头姐哈耶克:


大英帝国还在的时候,爱尔兰一半以上的人口每天衣不蔽体,而主要的充饥手段就是吃草根树皮,或者用木渣混合泥土吞进腹中增加饱腹感。平均几个人才有一件衣服穿,每天都有人在饥寒交迫中离去,大量的难民不顾一切地在大西洋游泳划船,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总督的步枪子弹。英属爱尔兰吹嘘的工业化能力几乎完全是虚假的,实际情况是爱尔兰大量工厂使用的甚至是域外的机械设备,自我生产能力几乎等于没有。文化界更是一片荒芜,大量难民只能靠奥斯曼帝国的援助进行精神寄托,而普通的爱尔兰人更是连基本的受教育权都没有。在爱尔兰,超过一半的人口都有饥荒的经历,爱尔兰人无时无刻不处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恩情中。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樓 發表于:2025-5-14 18:48

当然不后悔。

英国殖民者对爱尔兰大饥荒不管不顾导致死亡200万人口,爱尔兰人口至今没有恢复到当时的水平。

在爱尔兰大饥荒期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曾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提出援助一万英镑,但由于女王只捐助了两千英镑,英国官方要求苏丹降低捐款额度,只捐一千英镑。毕竟如果苏丹真的捐款那么多,你让大英帝国的脸面往那里搁!



作者:必须打倒美利坚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5111957/answer/32434005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樓 發表于:2025-5-14 18:48

斯威特sweet:


美国的老百姓才应该后悔从英国手里独立。

就当年18 19世纪英国对爱尔兰的所做所为,今日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以色列都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比英国仁慈,自己是天使,英国才是魔鬼。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樓 發表于:2025-5-14 18:48

神驱猎犬:


何止不后悔,甚至后悔只是炸死个蒙巴顿没能炸死伊丽莎白二世本人。

玛德千禧年的时候日本也是发达国家,有哪个东北人后悔把鬼子赶出去?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7樓 發表于:2025-5-14 18:48

yryan:


爱尔兰人均GDP比英国高(当然,免税岛GDP会虚高一些)。爱尔兰近20年的GDP增长率是全球前几位的。我不知道爱尔兰为啥会后悔?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8樓 發表于:2025-5-14 18:48

纵快马越山河:


我是没想到有一天知乎会给我推送这种好笑的奇葩问题,英国对当初的爱尔兰做的那些事情比大清还要离谱得多,你代入一下就知道后不后悔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9樓 發表于:2025-5-14 18:48

玄鸟:


如果你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来这套,还可以扯下什么经济,但是现在你要不要看看爱尔兰的GDP?爱尔兰现在搞的这套,如果还在英国,搞得通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0樓 發表于:2025-5-14 18:49

用户名不符合要求:


提问者说得好像爱尔兰不发达一样。人家爱尔兰是国家,享受着欧盟进出口特有的优势,又有相对独立的政治意向,有较强的发展前景,比只会盲目跟着大哥走,抢了别人东西不还,新时代了还依旧迷恋封建糟粕的大阴帝国,被迫供养着毫无卵用的王室吸血鬼,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也只有跪着的殖人,才会去天天给殖民主义招魂,天天顶礼膜拜着曾经的施暴者和抢劫犯。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1樓 發表于:2025-5-14 18:49

许珀耳玻瑞亚人:


“英国是发达国家”

乐,爱尔兰的GDP跟北爱相比就像芬兰跟俄罗斯的卡累利加地区相比一样悬殊,你说爱尔兰人后悔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2樓 發表于:2025-5-14 18:49

海绵宝宝哈比下:


阿尔及利亚老百姓现在后悔从法国独立吗?

刚果的老百姓后悔从比利时里独立吗?

西奈半岛老百姓现在后悔被埃及收回吗?

难怪连中国人口吧都看不起你乎。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3樓 發表于:2025-5-14 18:49

海马懒人:


啊,我在苏格兰,你猜英国脱欧之后苏格兰人现在是怎么想的

和欧盟藕断丝连的是怎么想的

本身就是欧盟国家的爱尔兰又是怎么想的

疯了吧还往回加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4樓 發表于:2025-5-14 18:50

Theresa-Kaiserin:


客观来说他们确实应该独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5樓 發表于:2025-5-14 18:50

拜玲耶 安杰洛娃:


知乎真的是越来越逆天了,继教阿尔及利亚人爱法国和教刚果人爱比利时之后,又要教爱尔兰人爱英国,厉害啊。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6樓 發表于:2025-5-14 18:50

美国兔兔的fans:


那美国几千万爱尔兰裔都是爱尔兰人自愿举国迁徙过去的?你反美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7樓 發表于:2025-5-14 18:50

asahisama:


你说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这种国家没准真会后悔,爱尔兰现在过的又不差,为什么要怀念大英帝国的荣光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樓 發表于:2025-5-14 18:50

这是我自己:


不后悔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樓 發表于:2025-5-14 18:50

知乎用户uMgHIr:


在这提问不如实地去问下爱尔兰人,看看他们后不后悔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樓 發表于:2025-5-14 18:51
作者:彭求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5111957/answer/3554309229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多数人不后悔。

尼尔·乔丹《傲气盖天》 电影带来的世界109《傲气盖天》(Michael Collins)是由尼尔·乔丹执导,连姆·尼森、朱莉娅·罗伯茨、艾丹·奎因、艾伦·里克曼主演的历史战争电影。

海报

该片以1916年爱尔兰独立运动为背景,讲述了爱尔兰志愿军的实际领袖迈克尔·柯林斯领导爱尔兰独立革命运动,并最终为之捐躯的历史故事。

影片于1996年9月5日在美国上映。

其实,描述同一历史事件的电影《风吹麦浪》(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2006年)名气更大,也很好看,但《傲气盖天》更偏向宏大叙事和还原真实。可以说,《风吹麦浪》是这一事件的民间版本,而《傲气盖天》是高层版本。

吐槽一下,《傲气盖天》这个片名真不敢苟同,又是武侠片品位,就直译成《迈克尔·柯林斯》

多好,有血有肉又真实。此处完败《风吹麦浪》。

一、电影故事

迈克尔·柯林斯(连姆·尼森饰演)、哈利·布兰(艾丹·奎因饰演)和伊曼·瓦列拉(艾伦·里克曼饰演)是三个以血为盟、立誓为国而战的好弟兄,他们共组的爱尔兰志愿军(爱尔兰共和军的前身),让一向强权霸道的大英帝国深感芒刺在背,乱了手脚。

剧照-独立三杰-(左起)伊曼·瓦列拉、迈克尔·柯林斯和哈利·布兰

在一次被军警冲散了的演说中,受伤的柯林斯认识了美丽的凯蒂(朱莉娅·罗伯茨饰演)。凯蒂外柔内刚的个性,让柯林斯和布兰深深为之吸引,两位铁血汉子同为柔情所困。组织了许多次行动的柯林斯,此时已成为促使爱尔兰共和国成立的灵魂人物。瓦列拉在这最混乱、但也最有希望的时刻带着布兰离开了爱尔兰,远赴美国寻求国际支持。

当瓦列拉返国后,柯林斯的大胆策略已成功地将革命事业推至颠峰。终于休战协议达成,柯林斯众望所归,带着全国同胞的希望赴英谈判。和约达成,爱尔兰成立自治区、可拥有自己的国会,但仍须向英皇效忠。这项和约被大多数爱尔兰人认可,但瓦列拉却拒绝接受,他坚持成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终于志愿军分裂,布兰也在此时离开柯林斯。当初共赴生死的弟兄,从此对立。

在一次谈判途中,柯林斯回到家乡。正当他站在出生的土地上百感交集时,却被一个家乡的青年枪杀。他的生命源自于对爱尔兰狂热的爱,却也结束在他所热爱的人民手中……

二、导演尼尔·乔丹

此片的剧本在1983年就完成了,导演尼尔·乔丹努力了12年才将其搬上了银幕。

尼尔·乔丹(Neil Jordan),1950年2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斯莱戈,爱尔兰作家、导演、编剧,毕业于都柏林大学。

尼尔·乔丹

1979年,创作个人第一部小说集《突尼斯之夜》,该小说获得加丁小说奖。1982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天使街杀人事件》。1986年,由其自编自导的犯罪电影《蒙娜丽莎》上映,他凭借该片入围第44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编剧奖。1991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奇迹》上映,该片入围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1992年,自编自导惊悚电影《哭泣游戏》,该片获得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1996年,执导战争电影《迈克尔·柯林斯》,该片获得第5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1999年,自编自导爱情电影《爱到尽头》,该片获得第5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05年,执导剧情电影《冥王星早餐》。2008年,由其创作的小说《亲爱的影子》出版。2009年,执导奇幻电影《水中仙》,影片入围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1年,凭借家族剧《波吉亚家族》入围第63届黄金时段艾美奖剧情类剧集剧情类剧集最佳导演奖。2018年,执导惊悚电影《遗孀》。

三、男主连姆·尼森

连姆·尼森(Liam Neeson),1952年6月7日出生于北爱尔兰,英国影视演员。

连姆·尼森

1981年,他演出了他首部大银幕作品《黑暗时代》。1993年,连姆凭借首部百老汇剧《安娜·克里斯蒂》获得了托尼奖的提名。1994年,他凭借出演《辛德勒的名单》提名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1996年,凭借《傲气盖天》中“迈克尔·柯林斯”一角,连姆·尼森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之后尼森又接连出演了《星战前传》、《纽约黑帮》、《真爱至上》等影片。2008年,连姆·尼森主演了电影《飓风营救》。2010年4月,他出演的《诸神之战》上映,他在片中饰演神王宙斯。

四、女主朱莉娅·罗伯茨

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1967年10月28日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美国影视演员。

朱莉娅·罗伯茨

1986年,她在电影《血红》中出演生平第一个角色。1990年,朱莉娅·罗伯茨凭借《风月俏佳人》走红,2001年以《永不妥协》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2004年,朱莉娅·罗伯茨拍完《十二罗汉》淡出影坛。2007,她获得第22届美国实验电影学会的终身成就奖。2015年1月,朱莉娅·罗伯茨购得纪录片《小蝙蝠侠出击》的改编权,担任制片人及加盟演出。2016年,主演并担任新片《Fool Me Once》制片。2018年1月19日,其参演的电影《奇迹男孩》在中国上映。

附录1.爱尔兰独立运动

爱尔兰最古居民是克尔特人,公元前7世纪就在岛上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公元5世纪皈依基督教。1169年,英国开始入侵爱尔兰。1171年英王亨利成为爱尔兰君主。1541年英王为爱尔兰国王。17世纪,爆发反英民族起义。1649年克伦威尔率军镇压了这次起义,并把整个爱尔兰置于英国统治之下。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爱尔兰再次发动起义。英国在镇压起义后,于1801年通过《合并法》正式吞并爱尔兰。

然而,到这时英国和爱尔兰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和人口方面。英国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爱尔兰(除乌尔斯泰外)实际上离工业化越来越远,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绝大部分越来越依赖土豆为生。19世纪40年代末,由于土豆连年大规模歉收,发生了一次悲惨的大饥荒:100万人饿死,另有100万人逃出爱尔兰。在1846-1856年,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随着移民海外成为爱尔兰社会的显著特征,爱尔兰人口后来又进一步减少。

在政治方面,追求旧教解放在19世纪初期居支配地位。此后,进行了一连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盟的活动。“大饥荒”不仅是惨烈的人间悲剧和社会经济分水岭,而且有着意义深远的政治影响。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应对不列颠政府提起诉讼,大多数爱尔兰选民寻求某种形式自治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在“大饥荒”后的几十年里,爱尔兰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至20世纪初,经历持续不断的农民动乱,终于通过了诱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给佃户的立法。为佃户提供贷款,促使他们有能力购买自己的租借地。

但是,自治或者说“地方自治”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丹尼尔·奥康乃尔和艾萨克·巴特在19世纪4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没有什么结果。但是,19世纪80年代,在查尔斯·斯图尔特·帕乃尔的领导下,爱尔兰议会党把爱尔兰问题引入到了英国政治的中心。1886年,格累斯顿领导的自由党终于支持爱尔兰实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爱尔兰的统一主义者。他们主要是新教徒,占乌尔斯泰省的大多数。与英格兰那些害怕爱尔兰地方自治可能导致大英帝国分裂的同盟者一道,统一主义者开始阻止通过“地方自治”法案。尽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终还是在1914年获得了通过。

1916年4月爱尔兰爆发了复活节起义,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两国交战,德意志帝国为了给英国制造麻烦运送了爱尔兰人军火物资抗英,尽管如此,最后起义被镇压。1919年,大多数于1918年大选中当选的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当时,爱尔兰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但在英爱战争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自由邦宪法同时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议会实行两院制,成立“行政委员会”(即内阁),设立行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1920年8月28日晚上在贝尔发斯特的街头上发起激烈战斗,造成13人死亡、40多人受伤。这是自从英国下议院在8月较早时,通过爱尔兰高压法案,对爱尔兰实施戒严令以来,爱尔兰所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暴动。

新芬党把战斗引到贝尔发斯特的统一党人地区。暴动者的呐喊声、妇女的尖叫声及伤者的呻吟声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不绝于耳。除了枪械以外,到处有人蓄意纵火。警方以警棍驱散群众,但只等到乘着装甲车的部队出动后,秩序才宣告恢复。

英国政府被迫于1921年12月6日与爱尔兰新芬党签订《英爱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为“自由邦”,享有自治权;北部6郡则划归英国,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自由邦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设立爱尔兰总统职位,但国王继续根据成文法在国际上为爱尔兰国家的象征。二战中,爱尔兰保持中立,是当时英联邦唯一宣布中立的国家。

爱尔兰、北爱尔兰地图

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1948年12月,爱尔兰议会通过《爱尔兰共和国法案》,宣布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爱尔兰共和国正式成立,以都柏林为首都。5月,英国承认爱尔兰共和国为独立国家,但北爱尔兰,仍在英国统治之下。此后,爱尔兰政府和人民,一直为要求归还北爱尔兰,实现国家的最后统一而不懈努力。1950年,爱尔兰与美国签订友好条约和通商与航海条约。1955年,被接纳入联合国。1973年,爱尔兰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即现在的欧洲联盟)。

附录2.迈克尔·柯林斯

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1890年10月16日-1922年8月22日),爱尔兰革命家,被尊称为爱尔兰国父。参加过1916年复活节起义。1918年当选议员。同年任自治政府财政部长。1921年爱尔兰独立后,任省长。不久爱尔兰内战爆发,任自由国家军队司令,1922年意外战死。

迈克尔·柯林斯

2012年,英国国家军事博物馆组织了一次“最伟大敌方指挥官”网上评选,结果迈克尔·科林斯名列第二位,仅次于乔治·华盛顿。

1.简介

迈克尔·约翰·米克·柯林斯(英语:Michael John Mick Collins,爱尔兰语名:Mícheál SeánÓ;Coileáin;1890年10月16日-1922年8月22日)是爱尔兰革命领导人,爱尔兰共和国财政部长,爱尔兰共和军情报主任,英爱条约谈判爱尔兰代表团成员,爱尔兰临时政府主席和爱尔兰国民军总司令。他在1922年8月于爱尔兰内战中被枪击身亡。大多数爱尔兰政治党派都承认他对现代爱尔兰国家的建立做出的贡献,政治党派“爱尔兰统一党”(FineGael)的成员和支持者们特别将其作为运动的创始人来纪念;该党原名“盖尔联盟”(CumannnanGaedhael))。

2.早期经历

柯林斯出生于爱尔兰科克郡靠近克洛纳基尔蒂的Sam'sCross,他在8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是最小的儿子)。虽然多数传记都说他的生日是1890年10月16日,但他的墓碑上却说他生于1890年10月12日。

他的家族(muintirUíChoileáin),曾是靠近利默尼里克的领主,但就像许多爱尔兰贵族一样,他们最终成为普通农民。他们拥有145公顷(59ha)的农场,较多数19世纪末的爱尔兰农民,仍富裕舒适很多。麦克尔的姐姐海伦娜成为了一名修女,称作玛丽塞莉斯廷修女,她在伦敦担任教师。

他的父亲也叫迈克尔·柯林斯。他年轻时就参加了共和党人的芬尼亚会,但是后来却离开了,定居下来务农。老柯林斯60岁时和23岁的玛芮安妮·布莱恩结婚。他去世时柯林斯只有6岁。

柯林斯是聪明早熟的孩子,脾气暴烈,富爱国主义的激情,这是受了本地铁匠詹姆斯·桑特里和后来的利萨维尔德国立学校校长丹尼斯·里昂的影响。丹尼斯是爱尔兰共和党人兄弟会的成员(简称IRB,后来科林斯最终成了此组织的领袖)。柯林斯身材魁梧,喜爱运动。1906年2月柯林斯通过不列颠国民服役考试,值得一提的是在考试中,他赞扬了这个“伟大的帝国”。

毕业后,柯林斯像许多其他的爱尔兰人(特别是克洛纳基尔蒂地区的人)一样去了伦敦。在那里从1906年7月起,他在一个邮政所工作,在那里他和他的姐姐乔安娜一起生活。

他加入了盖尔人运动协会,并通过它加入了IRB,这是个致力于爱尔兰解放的秘密社团。山姆·马奎尔这位来自Dunmanway.CoCork的新教徒与共和党人,介绍了19岁的柯林斯加入IRB,柯林斯以后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3.复活节起义

迈克尔·柯林斯第一次为人所知,是在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因身为出色的组织者,而在IRB备受尊敬。他也因此被指定为布朗克伯爵的财务顾问,他是起义的组织者之一约瑟夫·布朗克的父亲,柯林斯后来成为了他的副官。

起义于1916年的复活节爆发时,柯林斯和帕特里克·柏思还有其他人,一起在都柏林邮政总局大楼并肩战斗。正如许多人期望的,起义最后变成一场军事上灾难。当许多人相信“血祭”的理论(就是通过起义领导者的牺牲来激励其他人),庆祝起义终于发生的时候,柯林斯则将他所看到的过程称为「鲁莽的业余行为」,特别是夺取邮政总局大楼这样明显的建筑,既无法防守、无法逃出,供应也无法接济。(在独立战争期间,他坚决避免采用这种成为“死靶子”的策略,带领他的战士们像“飞行纵队”那样开展游击战打击英国人,将损失减到最低,而效果发挥到最大)。柯林斯和其他参与者一样被逮捕,差点就被送上绞刑架,后来则被送去位于Frongoch的看守所。在那里,他的领导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到了大赦时,柯林斯已经成为后起的新芬党领导人之一。新芬党那时还只是个小小的民族主义政党,但英国政府和爱尔兰媒体都误以为是新芬党组织了起义。起义幸存者的加入,更为这个本因英国人的攻击而招致“恶名”的无辜组织增加资本。

1917年10月,柯林斯通过自己的才能和手段,已成为了新芬党的领导成员,而爱尔兰志愿者组织的首长埃蒙·德瓦莱拉是这两个组织的主席。

4.第一届议会

1918年大选中,柯林斯和其他的新芬党候选人一起被推选为英国下院爱尔兰议员的候选人,这次柯林斯顺利当选,成为代表科克南的议员。但是和他们在爱尔兰国会党中的对手不同的是,新芬党的议员们宣布他们将不会去威斯特敏斯特就职,相反的他们要在都柏林成立一个爱尔兰的议会。

这个被称为《DáilÉ;ireann》

(意思是爱尔兰国民大会)的新议会,于1919年1月在都柏林的市长官邸召开。埃蒙·德瓦莱拉及其新芬党的主要领袖全被逮捕。柯林斯之前已经通过他的谍报网得到风声,并已经警告那些领袖们,但德·瓦勒拉却忽视这个警告,他认为如果大逮捕真的发生,他们就可以趁机组织一场宣传攻势。但直到所有的领导成员都被逮捕,他们才意识到剩下的人根本不够用来煽动媒体。

德瓦勒拉不在的那段时间,卡哈尔·布鲁阿被选为《PríomhAire》(字意是总理,但通常翻译成“议会主席”),直到柯林斯帮助德·瓦勒拉于1919年4月从林肯郡的监狱成功逃出。

柯林斯在1919年时有几个职务:夏季时他被推选为IRB(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主席,九月时开始担任由志愿者组成的爱尔兰共和军情报部门负责人(注1)(这名字,象征着该组织宣称自己是爱尔兰共和国于1919年1月认可的军队)。爱尔兰独立战争也于1919年1月第一届议会召开的同日打响,两位未获命令擅自行动的志愿者在蒂柏雷镇的Soloheadbeg枪杀了两名看守弹药库的警察(另见DanBreen)。

5.财政部长

1919年,早已经十分忙碌的柯林斯,被埃蒙·德瓦莱拉指定为财政部长。

可以理解的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内阁部长们随时都可能被爱尔兰皇家警察、英国军队、爱尔兰王室警吏团或是那些辅助人员认出而遭到逮捕乃至杀害,大多数部长都仅有名义,一两个人在私人住宅的一个房间里办公而已。柯林斯则不然,他的财政部居然能够以国家贷款的名义,筹集一大笔款项以资助全新的爱尔兰共和国。柯林斯的名气变得非常大,甚至列宁都听说了这个消息,还派遣一名代表到都柏林,以俄罗斯皇冠上的珠宝做抵押,向爱尔兰共和国借一笔钱来支持苏俄。(这些珠宝一直留在都柏林的保险柜,所有人把这件事都忘记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偶然发现。)

回想起来,那时柯林斯的工作负荷和成就都十分惊人。从成立一支特别的暗杀队来暗杀那些英国特工,到安排世界闻名的国家贷款;从指挥爱尔兰共和军到后来埃蒙·德瓦莱拉,前往并且长期滞留美国时,依然使政府高效率的运转;还有管理武器走私活动。这场革命已经几乎成为了柯林斯一个人的了。

柯林斯和理查德·穆尔卡希在领导爱尔兰共和军各个分散、且极度地方化的游击队行动方面,是最主要的组织者。虽然柯林斯因为在独立战争期间组织爱尔兰共和军的“飞行纵队”而受到赞誉,但并不表示柯林斯一个人组织了这些行动。他对“飞行纵队”的成立无疑是有卓越贡献,但其主要的组织者却是迪克·麦基,他后1920年,于英国人的报复行动《血腥星期天》中被杀。除此之外,爱尔兰共和军的大量活动其实是在各地领导者的指挥下开展的,其战略战术则是柯林斯和穆尔卡希建立的。

1920年,柯林斯30岁时,英国方面悬赏一万英镑收买任何能抓住或打死迈克尔·柯林斯的消息。他的名气甚至大过了爱尔兰共和军本身,由此他得到了一个绰号“大家伙”。

在各位领袖中,他和两个人成为敌人:一是卡哈尔·布鲁阿,其作为国防部长却在军事方面被下属抢了风头(虽然柯林斯只是名义上的财政部长,而布鲁阿的国防部长位子却非常重要);还有就是德·瓦勒拉,爱尔兰的总理。

停战后,在英国政府和尚不被承认的爱尔兰共和国之间进行了会议。只有苏联因需要财政支援,而在外交上承认了爱尔兰共和国,尽管德瓦勒拉还有其他优秀的美籍爱尔兰人长期逗留华盛顿,还有西恩·奥凯利召开的凡尔赛和平会议,但是除了苏联之外,他们并没有被其他国家承认。

让人惊讶的是,埃蒙·德瓦莱拉于1921年8月,让议会将他从总理升为共和国总统,这样在谈判中他就和英王乔治五世处于同等地位,接着他宣布既然英王不能参加谈判,那作为共和国总统的他也不能参加。他提名了一支由阿瑟·格里菲思

所率领,迈克尔·柯林斯为副手的谈判代表团。柯林斯一直认为德瓦勒拉应率领谈判团,他虽感到犹疑,还是同意动身前往伦敦。

6.英-爱条约

谈判最终结果,是达成了英-爱条约。条约规定成立爱尔兰邦,称《爱尔兰自由邦》(这是从爱尔兰语SaorstátÉ;ireann翻译过来的,德瓦勒拉曾用来作为自己信笺的抬头,虽然他将其翻译成不是那么字面上含义的“爱尔兰共和国”。)条约提供建立一个大爱尔兰国家的可能性,前提是东北部的6个郡选择不参加自由邦(他们马上就这样做了)。根据此约就可以成立一个边界委员会,来重新划定爱尔兰边界。柯林斯希望借此来缩小北爱尔兰的面积,使其经济上无法自立,从而实现统一。因为大多数统一派的人口都集中在相对较小的阿尔斯特东部。

新的爱尔兰自由邦将会是个自治领,拥有两院议会,政府权力归于英王,但是由被称为DáilÉ;ireann的下院(翻译为Chamberof Deputies)选出的政府来执行。有独立司法系统,还有其他远超过查尔斯·斯图尔特·帕乃尔及其后来的爱尔兰国会党所追求的独立形式。

共和党人中的纯粹派视其为出卖的举动,因为用英帝国之内的自治领取代共和国,而且据说还要向英王宣誓效忠。(实际上是向爱尔兰自由邦宣誓,附加向英王效忠,以此作为条约的一部分,并非向英王单方面效忠)。

条约最终导致新芬党分裂。议会在经过十天激烈争论后,以64票对57票通过条约。这期间卡哈尔称柯林斯其实并非高级军官,只是报纸将他描述成“赢得战争的那个人”。但实际情况是,柯林斯才是在英爱战争期间,全面负责爱尔兰共和军军事行动的人。德瓦勒拉加入反对条约的一派,反对做出任何让步。他的反对者指责他早就意识到,欲达成协议英王的王冠就必要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体现出来。更激烈的反对者甚至指责他不敢率领谈判代表团,因为他知道谈判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共和国。

7.三重批准

根据条款,必须有三个单独的议会批准此协议。英国议会批准了,爱尔兰议会也批准了,虽然要求它的批准更多的是由于政治因素而非法律。爱尔兰议会在国际上尚无法律地位,并未因作为爱尔兰国家议会而为国际所接受(因其仍被英国视为非法组织),但它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它反映了新芬党成员的声音,而且新芬党代表了多数爱尔兰人民。除此之外,条约也需要第三方的批准,就是南爱尔兰下院,它代表爱尔兰南部26个郡,依照爱尔兰政府1920年法令成立的“合法”议会。它的128名成员,124名通过选举产生进入了于1921年成立的第二议会,并于1921年12月批准了条约。

8.临时政府

按照1919年的宪法,爱尔兰议会继续存在。德瓦勒拉辞去总统职务以寻求再次当选,同时也为了摧毁刚批准的条约。但阿瑟·格里菲思在大选中击败了他就任总统(阿瑟称自己为议会主席而非德·瓦勒拉的更高级的共和国总统)。但这个新政府在英国宪政体制内没有合法地位,这样又产生了另外一个政府,以便名义上对南爱尔兰下院负责。

新的临时政府在柯林斯的领导下成立,他自己就任临时政府总理,且依然保留着格里菲思政府财政部长的职务。这复杂状况可从柯林斯的就职窥见。从英国法律来看,他是英王委派的政府总理,在国王特权下就职。为此他必须正式会见爱尔兰总督Fitzalan子爵。从共和党人角度来说,柯林斯会见Fitzalan是为了接收移交英国政府移交政府所在地爱尔兰城堡。按照英国的宪政理论,他在会见Fitzalan时要“吻手”。就这样,双方只是会见一下而不是签署任何文件就让柯林斯双重就职了。(据说柯林斯出席此仪式时晚了七分钟,因此受到Fitzalan的责难。柯林斯回答说,“你不过才等了7分钟,而我们已经等了700年!”)

9.条约争议

条约在爱尔兰引起了巨大争议。首先,爱尔兰共和国总统德·瓦勒拉,对柯林斯未经他本人及其内阁授权,即签署条约感到不满。

其次,条约内容也备受争议。德瓦勒拉及其共和运动的许多成员,反对将爱尔兰作为英帝国之下的自治领,更反对象征性地向英王宣誓效忠。还有引起争议的是英国保留爱尔兰南部海岸的通商口岸,供皇家海军使用。这些争议都会使英国可以威胁爱尔兰的外交政策。几乎一半的议员反对这项条约。条约最后于1922年1月7日以64票对57票通过。更严重的是,大多数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反对该条约,使前途笼罩上了内战的阴影。

奇怪的是事后人们才意识到,对爱尔兰自由邦和北爱尔兰的分裂倒是没有引起太大争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即是,柯林斯早已秘密安排在北爱尔兰开展游击战争。

1922年初,他不断地派遣爱尔兰共和军的部队去边界,提供武器和金钱给爱尔兰共和军在北方的部队。1922年6月他和爱尔兰共和军参谋长利亚姆·林奇还组织支持和反对条约的共和军部队沿着新定的边界展开了一次攻势。英国人提供给临时政府的武器也就换到了北方的共和军的手中。这项行动后来在英国的压力下于6月3日停止,柯林斯发布命令说,“任何南部26郡的部队,无论是在政府控制下的(支持条约的),还是隶属于参谋长的(反对条约的),都不允许入侵北部六郡的地域。”但是边界上的冲突一直到内战在南部爆发才得以中止。如果柯林斯还活着的话,他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在北爱尔兰开展全面的游击战争。因为这一点,北部的爱尔兰共和军都支持科林斯,其中的524人还加入了自由邦的军队参加了内战。

1922年6月在内战爆发的前夕,柯林斯依然在尽一切努力弥补民族主义运动的裂痕,避免战争。德瓦勒拉在议会中方对条约,他带着他的支持者从议会中退出。柯林斯做出妥协,让新芬党的两派,支持条约的和反对条约的,联合参选自由邦的首次选举,然后组成一个联合政府。

柯林斯建议自由邦应该有一个共和宪法,其中不提到英王,也不批评条约。这样即使连最不妥协的共和党人也可以接受。为了统一军队,他建立了一个“军队再次统一委员会”,由来自支持和反对条约的军人代表组成。他甚至利用他自己任主席的秘密组织“爱尔兰共和党人兄弟会”来促使爱尔兰共和军的军官们接受协议。但是,英国否决了制定爱尔兰宪法的提议,威胁要进行经济封锁,声称爱尔兰人签署条约时不诚实,条约中的条款不容修改。柯林斯因此再也无法调节反对条约的一方。接下来一些反对条约的爱尔兰共和军的行动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10.内战

1922年2月一组200人的反对条约的爱尔兰共和军的成员占领了都柏林的爱尔兰最高法院以挑战临时政府。柯林斯本打算不惜一切代价以避免内战,因此直到1922年6月在英国人的压力下才发起进攻。1922年6月22日,退休的英国将军亨利·威尔森在伦敦的贝尔塔莱雅区被两名爱尔兰共和军成员枪杀。当时认为爱尔兰共和军中反对条约的人应该为此负责,温斯顿·丘吉尔告诉柯林斯说除非他立刻进攻最高法院,否则他会让英国军队来做。

实际上,现已经证实是柯林斯本人下令杀死威尔森以报复他参与攻击北爱尔兰的罗马天主教。乔·多兰是柯林斯在独立战争期间的暗杀团的成员,1922年时在自由邦军队中任上尉。他于1955年披露了此事。他还说柯林斯曾命令他设法在两名枪手被执行死刑之前解救他们。无论如何,这件事迫使柯林斯采取行动对付最高法院中的人。当他们绑架了一位自由邦军队的将军康奈尔的时候,柯林斯更加激怒了,在最后一次劝说他们离开未果以后,他从英国军队借来了两门18磅的火炮,开始轰击堡垒,直到里面的人投降。

这件事导致了反对条约的爱尔兰共和军和自由邦的军队在都柏林的内战的爆发。在柯林斯的指挥下,自由邦的军队很快就控制了首都。在1922年7月,反对条约的军队占据着南部省份芒斯特还有其它的几个地方。德瓦勒拉和其他反对条约的议员们和反条约的爱尔兰共和军在一起。到了1922年中期,柯林斯正式卸下临时政府主席的职务,成为国家军队的总司令。这是一支以亲条约的爱尔兰共和军为核心而成立的正规军队。自由邦军队在英国的支持下在内战中迅速地发展起来。1922年7、8月间柯林斯和理查德·穆尔卡希还有EoinO'Duffy决定实施一系列的登陆以夺回芒斯特和西部地区。作为这次行动的一部分,柯林斯拒绝了同僚们的建议,也忍受着胃痛和沮丧,前往他的老家科克。据说柯林斯告诉他的战友们说“他们不会在我自己的国家向我开枪。”

1922年8月22日,在途中一个叫做BéalnamBláth小村庄,他遭遇伏击而遇害,伏击仅持续了20分钟,他是这次行动中唯一一位阵亡的。他可能有些轻敌了,他命令他的卫队停下来回击,而不是像当时和他在一起的Emmet Dalton所希望的那样留在他的防弹汽车里继续向前开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柯林斯死的时候年仅31岁。关于是谁射出了致命的一枪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甚至连暗杀者的身份也存在争议。一些书暗示杀手是丹尼斯·奥尼尔(“Sonny”),他是一名前英国军队的神枪手,于1950年去世。柯林斯的人震惊于他们的传奇的“大家伙”所发生的事情,将他的遗体运去了科克郡,从那里乘船去都柏林。他的遗体在Rotunda停放了三天,有上万人前来悼念并向他致以敬意。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1樓 發表于:2025-5-14 18:52

还看今喵:


帶英現在跟屎差不多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2樓 發表于:2025-5-14 18:53

你觉得呢




作者:元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5111957/answer/551837152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3樓 發表于:2025-5-14 18:53

银华:


CTA是英国与爱尔兰之间的一种协议,允许英国和爱尔兰公民自由地在两地之间移动和居住。而无需事先申请进入的许可。

好像比简中去hk方便哎?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樓 發表于:2025-5-14 18:53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26 回複數:23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5-14 18:53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