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8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12 7
(轉載大紀元)中國一季度越發依賴出口 暴露經濟脆弱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樓 發表于:2025-4-23 21:53

【大紀元2025年04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中國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數據暴露了一個關鍵的脆弱性:對外依賴非但沒降,反而加深了。這加劇了中國經濟遭受更大衝擊的風險。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樓 發表于:2025-4-23 21:53

圖為2023年4月19日,停泊在浙江省寧波市舟山港的貨船。(STR/AFP)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樓 發表于:2025-4-23 21:53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上週公布的數據,中國2025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其中淨出口占GDP的近40%。該淨出口占GDP的比例是十多年來同期最高的。這一比例也高於2024年,當時貿易占整體經濟增長的近三分之一。

其中,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第一季度總額達770億美元,占其整體商品貿易順差的28%。

此數據反映了在美國4月初預期大幅提高關稅之前,中國出口激增的現象。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樓 發表于:2025-4-23 21:53
高關稅可能使中國出口陷入負增長

目前,美國對多數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已高達至少145%。這一高關稅水平可能會使中國今年的出口陷入負增長,並損害中國經濟的這一重要引擎。

彭博社週一(4月21日)指出,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中國卻如此嚴重地依賴外國需求。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樓 發表于:2025-4-23 21:53

「隨著美國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以及川普總統混亂的貿易政策帶來的廣泛影響導致全球需求減弱,推動中國經濟復甦的出口引擎可能面臨停滯的風險。」報導說。

《經濟學人》說,美國給中國加104%的關稅就是對中國外貿的「死刑」。因為中國只能把外貿貨傾銷到別的國家,別的國家又沒有美國這樣龐大的市場購買力,因此別的國家也會給中國加重稅反傾銷來保護本國的產業。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樓 發表于:2025-4-23 21:53
經濟疲軟 稅收下降 基建投資滯後

中共上週晚些時候發布的財政數據也表明,經濟存在潛在疲軟跡象。第一季度稅收收入下降3.5%,遠低於名義GDP4.6%的增速。

收入缺口的部分原因可能跟出口退稅增加以及其它稅收減免有關。其中,出口退稅同比增長14%。1—3月,出口相關稅收占對外出口總額的比重攀升至12.3%,這表明北京加快了稅收支出速度,以幫助中國企業改善財務狀況。

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繼續下滑。這是在連續三年下降之後,第一季度又下降了16%。

土地出讓收入和稅收收入的持續萎縮導致第一季度兩大預算總收入下降2.6%,至6.9萬億元。

彭博社說,政府財政收入放緩甚至發生在美國關稅全面影響之前,這意味著北京將不得不進一步舉債以支撐經濟。

此外,儘管中共承諾加大力度刺激內需,以應對外部衝擊,但最新的預算數據顯示,基礎設施投資仍然滯後。在第一季度,政府主要支出——一般公共預算——中,城鄉建設、水利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支出同比下降4.2%,為兩年來的首次下降。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7樓 發表于:2025-4-23 21:54
投資者紛紛下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另一方面,中國對外貿易占比之高也表明,在面臨通貨緊縮、消費需求低迷和房地產市場持續萎縮的壓力下,國內經濟依然脆弱。

高盛集團、花旗集團和瑞銀集團等國際銀行的經濟學家最近幾週已將中國2025年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4%左右或更低。

彭博社經濟學家的報告說,「川普總統的一系列關稅意味著,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實際稅率將達到約115%。再加上轉運量減少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間接影響,這可能導致GDP下降2.0%至2.5%。」

(本文部分依據了彭博社的報導)

責任編輯:李寰宇#◇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8樓 發表于:2025-4-23 21:54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12 回複數:7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4-23 21:54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