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米我要扛两楼:
我建议再开设一个「拒绝上班门诊」,别说儿童上学压力大了,成年人上班压力也不小。我认为儿童出现不上学原因,每个年龄段原因都不一样,究其原因焦虑
是占了主要因素。
如果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学生,他们不愿意上学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家里,跟着父母的,突然一下子换了个环境,他们不适应新环境或者新环境中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容易产生不想上学的心理。
本质上,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没有那么强,没有办法适应学校的环境,进而产生了心理焦虑,总以为自己父母或者家人把他们扔掉了。
家长把孩子送去幼儿园,你会发现幼儿园门口总有些孩子会哭闹,说着「我不要上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到他们发现上学的乐趣或者在学校里交到朋友有了依靠,这种焦虑自然就消失了。

拒绝上学门诊
如果是初高中学生,情况又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更复杂,面对的压力也更复杂,更多元化。
初高中学生,他们的年龄在12-18周岁,正面临第二性征
发育阶段,心理和身体都有很大的变化。从家庭角度来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可能要面对和父母意见相左,对抗父母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期。父母给予的意见,青少年不一定都能听进去,他们会主动地去对抗父母。
单纯从父母角度而言,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原因和其它原因出现家庭矛盾,导致自己孩子也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即家庭矛盾引起孩子心理问题
)。
从学习角度而言,初高中又是学习压力最大的两个阶段,中考和高考是两场大考,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初高中阶段,学习内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有些学生可能刚进初中时候还是优等生,随着难度提升,成绩反而逐步下降,这也会无形之中给到自己压力,从而产生焦虑。
此外,学习课程越多,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会越多。语数外三门课程和语数外物化五门课程的作业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这也就意味着每天所做的作业也越来越多,做到晚上10-11点都是常有的事情,压力能不大吗?
这还只是作业层面,还没算上考试成绩带来的压力。到了初二、初三,学习成绩给到的压力更大,毕业班每天都要面临各种考试,成绩不错的学生可能还好一些,要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一直考在班级倒数的学生,他们的压力肯定是巨大的。有些学生会想「考试成绩每次都倒数,老师天天盯着我,烦都烦死了」。
老师盯着也就算了,家里还有家长盯着。家长们总想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形之中会给到孩子很大的压力,明明自己孩子能力只有那么点,上限只有那么高,还是要不断给孩子压力,想尽一切办法提升成绩,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压力能不大吗?会不焦虑吗?
按照这种教育模式,原本愿意上学的孩子也被教得不愿意上学了。

很多情况下,初高中学生也不一定是不能接受学习压力,而是不能接受上学没有心理上的依靠和依赖。说的直白一点,上学和一个人自己待在房间里没有任何区别,自己待着交不到朋友,去了学校还交不到朋友,一点社交都没有,这样他们自然就会排斥上学。
记得我上初中时候,班上即使成绩最差的同学都是很愿意上学的,也没有出现过任何心理问题。那个时候,学习压力也不算小,每天作业也很多,但是这些班上成绩不佳的同学照样能在学校里找到乐趣,主要原因是他们非常愿意社交,朋友很多,不仅限于自己班级,还有其它班级。
每天放学后,这些学生三五成群一起放学回家。周五放学会待在操场上打球玩到天黑才回家,成绩在他们看来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学校获得乐趣和朋友,自然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了。

所以,不愿意上学一方面是学习压力大,家长给的压力大,但不是最主要的愿意。最关键的是他们丧失了社交能力,在学校里没有朋友,自然焦虑、抑郁的情绪就会蔓延开来。
我是@一袋米我要扛两楼,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考研领域优秀答主,已毕业研究生一枚。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的话,动动你的小手点赞喔,你们的点赞就是我创作干货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