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20 15
(轉載知乎)北京儿童医院开设「拒绝上学门诊」10 个月,接诊近 1 万人次,反映了哪些问题?什么导致孩子拒绝上学?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樓 發表于:2025-4-13 16:28

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去年6月,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心理方面的问题分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拒绝上学属于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出现这种状况,以至于一号难求?

更多资讯请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0348815578776197734&source=50001&sub_source=50001_006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樓 發表于:2025-4-13 16:29

一袋米我要扛两楼:


我建议再开设一个「拒绝上班门诊」,别说儿童上学压力大了,成年人上班压力也不小。我认为儿童出现不上学原因,每个年龄段原因都不一样,究其原因焦虑

是占了主要因素。

如果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学生,他们不愿意上学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家里,跟着父母的,突然一下子换了个环境,他们不适应新环境或者新环境中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容易产生不想上学的心理。

本质上,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没有那么强,没有办法适应学校的环境,进而产生了心理焦虑,总以为自己父母或者家人把他们扔掉了。

家长把孩子送去幼儿园,你会发现幼儿园门口总有些孩子会哭闹,说着「我不要上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到他们发现上学的乐趣或者在学校里交到朋友有了依靠,这种焦虑自然就消失了。

拒绝上学门诊

如果是初高中学生,情况又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更复杂,面对的压力也更复杂,更多元化。

初高中学生,他们的年龄在12-18周岁,正面临第二性征

发育阶段,心理和身体都有很大的变化。从家庭角度来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可能要面对和父母意见相左,对抗父母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期。父母给予的意见,青少年不一定都能听进去,他们会主动地去对抗父母。

单纯从父母角度而言,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原因和其它原因出现家庭矛盾,导致自己孩子也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即家庭矛盾引起孩子心理问题

)。

从学习角度而言,初高中又是学习压力最大的两个阶段,中考和高考是两场大考,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初高中阶段,学习内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有些学生可能刚进初中时候还是优等生,随着难度提升,成绩反而逐步下降,这也会无形之中给到自己压力,从而产生焦虑。

此外,学习课程越多,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会越多。语数外三门课程和语数外物化五门课程的作业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这也就意味着每天所做的作业也越来越多,做到晚上10-11点都是常有的事情,压力能不大吗?

这还只是作业层面,还没算上考试成绩带来的压力。到了初二、初三,学习成绩给到的压力更大,毕业班每天都要面临各种考试,成绩不错的学生可能还好一些,要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一直考在班级倒数的学生,他们的压力肯定是巨大的。有些学生会想「考试成绩每次都倒数,老师天天盯着我,烦都烦死了」。

老师盯着也就算了,家里还有家长盯着。家长们总想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形之中会给到孩子很大的压力,明明自己孩子能力只有那么点,上限只有那么高,还是要不断给孩子压力,想尽一切办法提升成绩,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压力能不大吗?会不焦虑吗?

按照这种教育模式,原本愿意上学的孩子也被教得不愿意上学了。

很多情况下,初高中学生也不一定是不能接受学习压力,而是不能接受上学没有心理上的依靠和依赖。说的直白一点,上学和一个人自己待在房间里没有任何区别,自己待着交不到朋友,去了学校还交不到朋友,一点社交都没有,这样他们自然就会排斥上学。

记得我上初中时候,班上即使成绩最差的同学都是很愿意上学的,也没有出现过任何心理问题。那个时候,学习压力也不算小,每天作业也很多,但是这些班上成绩不佳的同学照样能在学校里找到乐趣,主要原因是他们非常愿意社交,朋友很多,不仅限于自己班级,还有其它班级。

每天放学后,这些学生三五成群一起放学回家。周五放学会待在操场上打球玩到天黑才回家,成绩在他们看来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学校获得乐趣和朋友,自然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了。

所以,不愿意上学一方面是学习压力大,家长给的压力大,但不是最主要的愿意。最关键的是他们丧失了社交能力,在学校里没有朋友,自然焦虑、抑郁的情绪就会蔓延开来。

我是@一袋米我要扛两楼,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考研领域优秀答主,已毕业研究生一枚。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的话,动动你的小手点赞喔,你们的点赞就是我创作干货的最大动力!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樓 發表于:2025-4-13 16:29

作者:汤圆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4685996509000901/answer/189472477737934915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在心理科见过一个初二的女生,从精神心理科出院去学校刚半个月,就又要求住院。哭的歇斯底里,求她妈妈让她住院别去学校。

她妈妈一脸难过、无奈。起初想直接把女生拖回家上学。最终,女孩在医院楼道嚎啕大哭、情绪失控。她妈妈只好让孩子继续住院。

我认为导致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学习压力过大和难以融入学校环境。

第一、学习压力过大。

客观上来讲,现在05后的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远远大于90、95后。而且有向下传递的趋势,从小学开始就压力大到飞起。

我95后,我记得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从来没有补课,家庭作业晚上8点之前肯定能够完成。剩下的时间要不跟爸妈出去逛逛公园,要不跟小伙伴出去玩,要不看看电视。

每到周末,半天就能写完作业。有大把的时间亲近自然、跟小伙伴玩儿。

看看现在的小初中生,每天都被做不完的作业埋没,还有各种家长做起来都头疼的实践作业。繁重的学习任务占走了几乎所有的本应该用来玩乐的时间。

学习是很重要,但是孩子的童年不能被学习全部占满。因为学习这件事本来就是反孩子的天性的,压力过大必然会导致孩子逃避。

除了在学校的学习压力以外,现在家长的急迫和期盼又给孩子增加了一层压力。这层压力甚至比在学校的学习压力更大。

本来应该是在学校学习,回家后放松。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压力得到释放,把压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但现在的情况是孩子回家后还要面对整天愁眉苦脸如临大敌的家长,孩子的压力无处释放。时间久了,必然让孩子产生逃避的想法。

第二、不适应学校环境。

有些孩子难以融入学校、难以融入与诸多同龄人相处的环境。

除了受到校园霸凌等等极端情况外,很多学生是没法与老师、同学相处。

我觉得这个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独享着父母所有的爱,孩子在家里所有事情上都是被优先考虑的。

进入学校以后,老师要照顾很多学生,同学也不会像父母一样什么事儿都让着他。这可能让孩子产生不适应感、感觉受到了冷落,感觉自己由世界的中心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再加上学习的压力,让孩子产生了逃避学校的想法。

至于解决的办法,都在上边的分析里。

学习上父母不要过于逼迫孩子,在家里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环境,让孩子的压力释放。这样的效果也许比回家还逼着孩子补课效果更好。

从小就要教孩子与人相处,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遇到矛盾,除非发生校园霸凌等严重问题,否则不要过多干涉,让孩子自己去和同学老师相处,可能比家长干涉效果要好很多,孩子成长适应的也更快。

总之,如果这么多的孩子都产生了相同的、比较严重的厌学问题。那要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了。社会环境对孩子压力大,家长要想办法削减压力而不是继续增加。

我坚定的认为孩子的童年所需要的是温馨和睦的家庭,至于其他的,不要太多强求。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樓 發表于:2025-4-13 16:31

佳人李大花:


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都是家住附近的小孩,家长干啥的都有。

有一次,我晚上放学回家的时候,我妈跟我说,“今天你同学**,早晨在你走了之后,自己一个人跑来咱家了,她跟你说了吗?”

我一愣,“没有啊!今天**又迟到了,还被班主任骂了一顿呢!她来咱家干嘛啊?”

“拿了张卷子,求我给她签个字。说是你们老师说,如果她再敢自己签字的话,就请她家长。她哭着说她爸刚出狱,发现她妈跑了心情不太好,如果被请家长的话,她爸会打死她的。我看她哭的怪可怜的,就给她签了个字。”

“我去,她家里这么复杂呢……”

后来,听说这位同学上完小学以后,就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她爸也不管她,偶尔被人看到交了个黄毛男朋友,再后来,就再也没听到过她的消息了。

还有一位同学,名字取得很是霸气,叫朕超,听说家里对他寄予厚望。

可是名字虽好,但成绩着实有点配不上这个名字,从一年级开始就“稳坐”班里倒数第一。

六年级的时候,他开始经常无故缺课,老师隔几天就要请一次他的家长。

毕业后回去看老师的时候,听老师八卦,这位“朕超”同学的家长,看他上学这么“辛苦”,就纵容他不来上课。

老师劝家长至少要让他小学毕业,上完初中,完成义务教育。结果他家长来了一句:“我们孩子又不是上学这块料,上完小学就可以了,初中就不上了。再说我们就算上也只能上区里那个最差的初中,那里面的小孩都不是啥好孩子,回头再给我们孩子带坏了!等小学毕业让他舅给他找个工作,攒钱娶媳妇!”

还有一位同学不知什么原因,从小跟她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岁数挺大的,没有精力管她,她成绩不好,三天两头的不来上课,后来不知道有没有上完初中。

还有一位同学……

就当时我们那个“普普通通”的班里,只上完初中,甚至没上完初中的同学大约有不到一半。最终考上大学的人,恐怕连一只手都数不完。

其实无论是90年代,00年代,10年代,还是15年代,从来不缺「拒绝上学」的小孩,数量甚至远超我们的想象。

以前大部分「拒绝上学」的小孩,并没有家长带他们去看什么「拒绝上学门诊」,讨生活已经用尽力气,不爱上学就不上了呗。

只是现在的帝都聚集了一批成功的小镇做题家们,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延续自己的“成功路径”,不能接受孩子不爱上学,甚至把「拒绝上学」这件事上升到了病理层面,希望医生或药物能替代自己“劝服”孩子变得爱学习。

我觉得给门诊取这么个名字,与其说是为了解决孩子不爱上学的问题,不如说是用来解决一部分家长的焦虑,不过都是生意而已……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樓 發表于:2025-4-13 16:31

黄鹏:


现在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小孩就必须上学?不想上的,全部用快乐教育,读完九年义务教育进职高不行吗?

让不适合学习的人强行去学习,最后二本三本毕业,真的就比职高强多少吗?也不见得吧?强行逼他们学习,孩子痛苦,家长痛苦,经济压力大,最后出社会和职高差不多,有这个必要吗?

咱们现在实现的,其实是全民精英教育。我觉得就该分流,加强职业教育和快乐教育,让不适合精英教育的人快乐成长,同时也得到养活自己的能力。同时加强成人教育,让这些不爱学习的人突然有一天想学了,还能继续教育。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樓 發表于:2025-4-13 16:31

作者:喜芽棠心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4685996509000901/answer/18947212673005335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试着从社会学的角度回答一波~~关于拒学问题,本文不提供个体化解决方案,没有情绪价值安抚,完全从社会结构、教育制度等宏观层面探讨,也是我首次尝试这样的回答方式,同时也是对曾经所学的一次回望。


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的高接诊量,折射出这个时代孩子们教育困境背后更深层的社会结构矛盾。

这种现象不是简单的孩子“不听话”,而是社会快速变迁中,教育系统、家庭模式与个体发展需求之间的错位与撕裂。

从教育制度来看,工业化时代形成的标准化教育体系,与数字时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逐渐脱节。

现在教育仍以分数为核心,强调统一的知识灌输和竞争排序,但新生代在互联网环境中早已形成碎片化、兴趣驱动的认知方式。

当学校无法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知识传授变成枯燥的重复劳动时,拒绝上学就成为对机械性消耗的无声抗议。

这本质上是个体意识觉醒与制度惯性之间的冲突。

家庭结构的原子化也加剧了教育焦虑的代际传递。独生子女政策造就的“4-2-1”家庭模式,使孩子成为家族期望的单一承载者。

父母将自身的社会竞争焦虑投射到子女教育中,把课外辅导、才艺培训填满孩子的时间表。这种过度干预剥夺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索空间,也切断了他们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连接。

当孩子通过拒学行为夺回生活掌控权时,实质是在反抗被物化为家庭“教育投资项目”的身份异化。

社会竞争的前置化正在摧毁教育的本质功能。在学历通胀和就业压力下,教育逐渐异化为资源争夺工具。

幼儿园阶段的“抢跑竞争”、小升初的择校大战,使得学习不再是认知世界的快乐旅程,而是持续十余年的生存竞赛。

这种将成人世界的丛林法则提前加载到儿童成长系统的做法,导致孩子尚未形成完整人格就先体验到了意义危机。

拒学现象中常见的躯体化症状(头痛、腹痛等),正是身体对持续性精神高压的本能反抗。

解决策略:超越个体诊疗层面,在教育生态重构中找回人的主体性。

这涉及缩短工业化教育模式的转型阵痛,缓解家庭代际焦虑的传导机制,以及重建能让青少年感知成长价值的社会支持系统。

当教育不再是被恐惧驱动的生存竞赛,而是允许试错、尊重差异的成长过程时,或许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逃离学校”的集体症候。

@知乎亲子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7樓 發表于:2025-4-13 16:32

张浩天:


你不如反过来问,是什么导致孩子想上学的?

上学早上老早就得起床,起了床就得去学校,到了学校一帮大人按着头读书,读完书还得回家写作业,写完作业基本就睡觉了。

一天早出晚归,饭也不好吃,学的也不舒服,晚上也没自由。学的不好会被家长说,想好好学得顶着很差的心情勉强自己。

那肯定不想去嘛,纯受罪。

去学校,无非就是有一些正反馈,比如小伙伴可以一块儿玩,可以和同龄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可以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并不是完全的坏事。

同时家长和社会又要求他去,他确实也没什么别的事情可以做,于是就去了。

本质上还是一种很脆弱的平衡,(不去学校的负反馈+去学校的正反馈)战胜了(去学校的负反馈),最后就去了。

那自然,如果这里面负反馈的成分太强了,自然孩子就会处于一种很尴尬的状态。不得不去学校,却不想去学校,又不知道自己想干啥,内心疯狂内耗。

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没什么朋友,回家也没什么家庭生活,游戏等娱乐又不满足,学习也没什么成就感,一天算下来基本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

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出各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心理问题。

本质上就是正反馈不够,被压垮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8樓 發表于:2025-4-13 16:32

能把“拒绝上学”列为一种病症还单独开了个诊室去处理的,也就老中了。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只要稍微正常点的,都不会喜欢上学和工作,但在国内仿佛你不喜欢上学和工作才是需要治疗的。这在其他所有国家的人看来都是很变态的事情在国内却非常正确。

有空你也可以看看拒绝上学门诊旁边的精神科有多少小孩在看。现在随便抓个小孩精神或者心理完全正常的几乎没有,有估计也是投胎投的好的。

不是不喜欢上学和上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人的本性就是天生趋利避害的。不喜欢上学和上班再正常不过了。

你可以说,为了美好的未来(虽然就现在这个就业环境和社会状态来说,高学历的价值越来越低,至少无人可否认投胎比学习远远更加重要),必须现在吃点苦,但你始终要承认学习的确是很招人讨厌的,不是因为小孩本身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是这他妈就是人该有的样子!

何况拒绝上学不一定是因为讨厌学习,也有可能是社交方面出了问题,或者碰上了个傻逼班主任。

现在还有人奇怪为什么现在小孩抑郁那么多的,直接把这个新闻甩他脸上就可以了。



作者:被迫考公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4685996509000901/answer/18947844134238751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9樓 發表于:2025-4-13 16:32

灰色鸽子:


什么玩意?不就是抓家长焦虑割韭菜吗

建议开设拖欠工资门诊,强制加班门诊,不遵守劳动法门诊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0樓 發表于:2025-4-13 16:32

我去理发,一女的坐旁边在各种扯闲篇,东家长西家短打听人家的事情。

理发师搭腔后,她就把各种牢骚委屈发泄一通:

我晚上天天做梦走悬崖,吓得我要命,我这都是抑郁症,没人理解我。

说完就开始唉声叹气。


通过向外控制他人意志来获得存在价值的人,一旦得不到满足,便开始抑郁;向内要求自己,要极致达到心理预期,却不得志的人,也容易郁郁寡欢。

抑郁症,就像一个大口袋一样,只要擦上边,好像都可以被「贴上标签」。

孩子拒绝上学,原因很多,可能有各种可能;但都塞进同一个口袋-拒绝上学门诊,到同一口袋寻医问诊,这样得到的诊断,真的有意义?



作者:六个点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4685996509000901/answer/18946945587360449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1樓 發表于:2025-4-13 16:32


正味:


蛮好的嘛,不愿意上学的不就是一种自然淘汰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2樓 發表于:2025-4-13 16:33


面面面面面:


没有给我这种人准备的拒绝上班门诊嘛。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3樓 發表于:2025-4-13 16:33

作为一个曾经的未成年人,我来看这个问题,我就特别有感受。这个问题,让我回忆起了我那段失去自由和尊严的岁月!

在我小学的时候,每到假期结束要上学的时候,我就特别不爱上学。现在想来,原因就在于上学等同于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为什么我会说,上学等于失去了自由和尊严呢!原因就在于,作为一个学习不好的“差生”,我一上学就要面对老师的体罚和羞辱,又要面对其他同学的霸凌。这样的岁月不就等同于失去了自由和尊严吗?

作为学生来说,如果上学是每个学生都认同的事情,他们绝对不会厌学。之所以会厌学,就在于他们上学感受到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现在儿童们的上学,就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就要面对失去户外的运动时光。这样的上学,何尝不是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当孩子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他们当然会对上学这件事产生非常强烈的抵触心理。抵触的感觉到一定阶段,当然是非常的厌恶。

儿童医院开设的“拒绝上学门诊”,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儿童医院的门诊,对孩子和家长们而言,顶多就是一种调剂。让孩子和家长们适当的调整一下心态。

可是,回到了学校,依然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依然要面对失去运动时光的环境。这样丧失自由和尊严的岁月,还是不能改变孩子们的压抑。



作者:平凡之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4685996509000901/answer/18947314088130491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4樓 發表于:2025-4-13 16:33


草小草:


不上就不上了吧。不过居然为此打造出个产业链也真挺好,毕竟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5樓 發表于:2025-4-13 16:33


helianthus80:


先让延迟服务真的用来写作业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6樓 發表于:2025-4-13 16:33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20 回複數:15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4-13 16:33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