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游千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8389704/answer/362947548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西兰(New Zealand)这个国家很神奇,因为它大概是发达国家里存在感最低的,也大概是工业国家里农牧业最强的,还大概是高度发展国家里景色最美的。
新西兰,这么一个地方,搞得人家几乎以为发达国家都应该是喧哗和钢铁的堆砌,但新西兰偏偏不从众,静静地躺在世界地图的一角。
有人喜欢把它称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也有人更喜欢叫它“世界边缘的国家”,感觉比“地球上最后一个吃饱了没事干的国家”要好听那么一点点!
别看新西兰的存在感不足,景色却美得让人窒息
大自然在这片土地上下足了功夫!仿佛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从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脉,到梦幻般的萤火虫洞,再到瓦蓝的天空下的透明湖泊,还有那些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简直就是自然界的宠儿。
说到《指环王》,你可能不知道,电影中的精灵居住的仙境,其实就是新西兰的真实写照!彼得·杰克逊
导演大概是觉得,干脆在家门口拍了,省的后期加工。
不过他也确实挑对了地方,新西兰的风光,无需PS,原汁原味就能震撼你的眼球!
新西兰的城市化和人口密度呢?
那可真是个悲剧!连最大的城市奥克兰,面积和人口也比不上其他国家的二线城市。
惠灵顿,这首都的“惨不忍睹”的地方和人口,放在中国或俄罗斯可能都找不到它。这也难怪有人会调侃新西兰是个“大农村”!
说到农村,新西兰的这个“农村”倒也不简单
农牧业发达得不得了,你能想象这个国家的羊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吗?新西兰的绵羊数量堪比国人口,这里的人恐怕每天都能和羊对话。
不是开玩笑,新西兰人自己都说:“这是一个绵羊建立的国家”!看来羊在这里真的是有头有脸的存在。
新西兰的气候四季如春,全年温差不大,夏天大约20度,冬天也有10度左右。让新西兰成为了羊的天堂!也让这里的人生活得超惬意!
尽管离南极很近,你会以为冬天会很冷,但新西兰人可能会告诉你:“哪里冷啊,我们这儿冬天都能穿短袖”。
新西兰啊,还在人种上算是个地道的“白人乐园”
大概68%到78%的人都是欧裔,主要是英国后裔,他们自豪地称自己为“新西兰人”。
这么一说,你是不是觉得新西兰有点像是大英帝国的遗孤,诚然,的确是英联邦里的一员,而且可谓忠诚得出奇,有人甚至爱称为“大英帝国的最后一个孩子”。
说到这,咱们得聊聊新西兰的家史
新西兰,起初被称作“长白云之乡”,你说飘逸不飘逸?这名字源于新西兰那随处可见的白云!这云是如此之多,好像整个国家都被一层薄薄的纱幔轻轻覆盖。
这个名字的首个提出者是新西兰的毛利人
,是这里公认的原住民。不过,跟许多地方的原住民一样,毛利人其实也算是后来的“移民”。
大约在公元10到11世纪,一群爱冒险的波利尼西亚人
(也就是南岛人和蒙古人的混合体)在捕鱼或寻找新陆地时,顺着潮汐和星辰南下,偶然发现了这个岛屿。
当时他们一看到前方那白云缭绕的美景,就决定:“就这吧,咱们定居这里!”
新西兰在成为“新西兰”之前,根本没人知道这块土地!按照地质学家的说法,这里可能是恐龙后期之后最后一块被人发现的土地,和外界隔绝了大约8000万年,长期的孤立使得这边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生态系统。
早期的毛利人并不是新西兰北岛和南岛的唯一访客,但因为是第一批大规模定居并持续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所以历史书上就把他们记为原住民。
他们从南太平洋的各个岛屿乘着传统的波利尼西亚木船—Waka,冒险航向南方,最终抵达新西兰。
带来了自己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和来自夏威夷群岛、库克群岛、塔希提岛
等地的波利尼西亚人颇为相似,甚至和我们大中华的台湾省高山族都有着惊人的血缘联系。
新西兰这地儿,在西方殖民浪潮兴起之前,可谓是个宁静得很的后花园。
毛利人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住的屋子,顶是茅草,墙是木头,大自然就是他们的好邻居。
这时候,别的地方的人类正忙着挥舞铁器,享受盛唐的繁华,或是宋朝城市的热闹,而新西兰的毛利人还在和石头玩得不亦乐乎。
他们的生活方式简直是原生态的代表,海洋大地被视为父母,捕鱼耕种是日常。
不过,别看生活简朴,这帮人在艺术上可不含糊,木雕手艺一流!舞蹈音乐也是顶尖的,特别是那毛利战舞,跳起来威风凛凛,能把观众吓得魂飞魄散。
说到居住环境,毛利人主要分布在新西兰的南岛和北岛,尤其是北岛,那里的火山灰土地肥沃得很,非常适合居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利社会也慢慢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而且社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出现了酋长、自由民、奴隶等社会阶层。
毛利人的经济支柱主要是农业、渔业、狩猎和采集。说到打架,这帮人可不是吃素的,有句老话说得好,“毛利人都是好战士”。还挺会利用当地资源,特别是地热,居住地都是靠近地热资源的地方。
部落间的战争也是家常便饭,为了土地和资源,经常小打小闹。
到了19世纪初,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不足、频繁的战争等,毛利人的人口也就维持在20万左右,分布在50多个大大小小的部落中。
在这个部落社会的后期,毛利人还尝试发展出了一种分封制
国家的雏形,部落间开始有了联盟的概念。
而不管这些部落怎么努力,石器时代的文明和西方殖民者的先进武器比起来,还是力不从心。
说到西方殖民者
17世纪时荷兰人在海上可是横冲直撞的主,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164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塔斯曼
船长,带领他的小船队,冲向那些地图上还是空白的“南方大陆”。
当荷兰人第一次看到新西兰的翠绿一片时,惊呼这是“上帝的杰作”!感觉这片土地和荷兰的西兰省有几分相似,于是乎,他们给这新发现的地方起了个新名字——“新西兰”,意即“新的西兰省”。
结果刚一落脚,就遇上了当地的毛利渔民,一场小规模的迎头痛击让荷兰水手们哭丧着脸,丢了四条人命。
这事儿让荷兰人心塞到不行,只好给新西兰随手扔了个名字,然后扬长而去,连塔斯曼那老兄也因为“没有发现宝藏也没有创造利润”被东印度公司狠狠批了一顿。
真正把新西兰命运左右得明明白白的,还得数英国人
18世纪60到70年代,库克船长带着他的海军大刀阔斧探索了新西兰三次(有传言说是五次)。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块土地可能成为大英帝国南海的重要一环。
库克船长
心里大概是这么想的:“要是咱们不占这地方,迟早也得落到别人手里!”
1777年,库克把新西兰画进了西方的地图里,从此,这片土地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欧洲的捕鲸人、伐木工、传教士
、商人、劳改犯和海豹猎人等一大帮特殊目的的人群开始蜂拥而至!开始时,大家还算能和谐相处,毛利人和移民们像是达成了某种“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
最初,这些白人新来的只想在海边搭个小棚子,过过小日子!看起来并不怎么威胁毛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
但英国政府的想法可不这么简单,对新西兰这块未被充分开发的宝地垂涎三尺,觉得正好扩展一下英国在南太平洋的势力范围!
到了19世纪,白人移民已经多得能排出个小小的军队,社会结构也随之悄悄地变化。
1837年,借助“新西兰协会”的力量,英国人开始有条不紊地把移民送到新西兰,用武力或者购买的方式从毛利人手中夺取土地。
1839年的新西兰,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白人和毛利人的共治局面。
到了1840年,英国殖民者让北岛200多个毛利酋长在《怀唐伊条约》
上签字,宣称“新西兰是英国王室属地”,同时许诺保护毛利人的权益。
实际上,这也是新西兰人被正式纳入大英帝国的家族,成为“大英帝国的孩子”的时刻。
但这和平的外表下,毛利人的生活却逐渐被侵蚀。白人带来的火器和疾病让毛利人的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从沿海到内陆,毛利人的土地和生命正在被一点点消耗。
随着白人的铲子一挖,建起了奥克兰、惠灵顿这些响当当的大城市,还没完没了地开辟海港,毛利人稍微有点坐不住了。得益于新西兰的好山好水,这里一下子就进入了所谓的“高度发展时期”。
从1840年起,新西兰渐渐变成了白人的天下。
毛利人也算是获得了英国臣民的身份,保住了林场和渔场,还有那些部落的土地,但矛盾和问题正悄悄积累。
从1843年到1872年,毛利人的起义就没断过,这是周期性的家庭争吵吗?可能不,更像是偶尔爆发的家族大战。
而1860到1870年间的“新西兰土地战争
”更像是爆发的火山,不可遏制。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反殖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
随着土地私有化的推进,最肥沃的土地都让英国殖民者给占了,毛利人的生活空间被压得透不过气来,战争一触即发!
尽管殖民者的大炮技术先进,但毛利人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堡垒战术,让英军也得付出不小的代价。
谁叫人家技术先进呢?19世纪70年代后,新西兰就这样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一不小心就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初期的新西兰策略
就是发展农牧业经济,靠的就是那一手好牌——优质的降水、温暖的气候,那片广阔的农田牧场。
这个国家迅速变成了澳大利亚的粮仓,还成了英国的牛羊肉和奶酪工厂。
新西兰的经济发展初期很依赖于英国,几乎所有的商贸都是围绕着英国的殖民地体系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牧业蓬勃发展,金矿被发现,新西兰的人口也经历了一个小高潮,英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的移民纷纷涌入,人口突破了20万大关。
到了19世纪80年代,新西兰已经彻底完成了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
铁路、公路、桥梁和隧道建设遍地开花,工厂和矿场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那个“糖爹”——英国。
没有血雨腥风的独立战争,新西兰和英国的关系就像是亲密的父子,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在许多方面都是连在一起的。
新西兰人心里,可能还真把英国当成了他们的“家乡”。这段渊源深厚的关系,让新西兰在短短两百多年间实现了从部落到工业化的飞跃。
新西兰国徽,真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大杂烩
看这左边站着的白人妇女,一脸崇高,她代表的是那些远渡重洋来到新西兰的移民,充满了“我们来改变这个地方”的决心。
右边的毛利人则是土生土长的代表,神情里带着“我们才是这里的老大”的自豪!
然后中间那顶皇冠,不用说,英国“老妈”的权杖在这里也得摆一摆,毕竟她得标记一下这是她的孩子。
国徽中心的小麦和绵羊,这可是新西兰经济的看家宝,至于那帆船,嗯,可别小看!象征着新西兰人与生俱来的“斗海精神”。四颗星呢?那是南十字星,提醒着你这不是北半球;那把锤子,噢,那是工业的小标志!
1939年,新西兰总理就豪放地说了:“她(英国)去的地方,我们必定跟随,她的立场,就是我们的立场”。
这话一出,就是忠诚度爆表,说明新西兰和英国是真正的一家人。
新西兰的历史课本上,英国历史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新西兰人对此有爱也有恨。有时候看澳大利亚那边的邻居,心里还小瞧一番,因为毕竟自认为在教育水平上更胜一筹。
在历史上,新西兰军人跟着英国打过多次大仗,包括布尔战争
和两次世界大战,这些都为新西兰赢得了独立的机会。1907年时还是个自治领,到了1947年就站在了独立国家的舞台上。
独立后,新西兰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大靠山——美国
特别是二战后,新西兰感受到了美国作为新霸主的气场,于是在1951年签下了《澳新美安全条约》
,虽然后来在1987年退出,这段联姻还是给新西兰带来了不少好处,确保了它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一席之地。
借助平和的国际环境和美国的经济支援,新西兰在20世纪50年代直至冷战结束期间,虽偶有经济波动,但整体上看,发展得非常不错!工业产值激增,重工业如炼油业、造船业、化工业蓬勃发展。
这一切,得益于新西兰从英国继承的那一套工业经验和蓝图,再加上教育水平的骄人成就,让新西兰是农业国,更是工业强国!
说到底,新西兰能发展成今天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工业体系,更因为人少,资源多!人口只有不到500万的国家,人均资源相当丰富,人均GDP高得惊人,和英国不相上下。
有时候,资源多,人少,也是种幸福呢!
新西兰,你以为是个安静的角落?
哪里的事!这里是“世界最宜居地区”之一,得益于服务业,占了经济大头的72%。
特别是IT信息行业,别看这小地方偏僻,好莱坞大片《阿凡达》、《指环王》的炫酷特效,可都是这里出品的,厉害不?
新西兰不只是地理位置稳当,经济发展也是飞快,多元种族的移民,高素质教育也给这片土地加了不少分。
这里还有一种“大家一起好”的传统,拿给妇女投票权这事儿说吧!新西兰在1893年就领先全球赋予了妇女选举权,那会儿别的国家的妇女还在为基本权利呐喊呢。
多元文化这块儿,新西兰也不含糊!不只一个语言说得溜,毛利语
也是官方语言,20万华裔居民也在这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说,新西兰是个开放而包容的好地方。
至于福利,这儿的公共福利系统是棒棒哒,占GDP支出的10%,还有那清廉的政府机构,哪怕是联合国都得给点个赞。
说到最后
说起来,新西兰的事给我们的启示就跟当地一句老话一样:“pack half and take double the money you expect”(打包一半的行李,带上双倍的钱)。
这句话适用于来这儿的旅行者,也是对这个国家全面准备、未雨绸缪的生活哲学的一个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