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以下是中國部分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這篇課文存在什麼常識、邏輯等方面的硬傷或者問題、不合理之處呢? 《乌塔》课文 羊城晚报 王晓洁 我是在罗马认识乌塔的。 那天,我从威尼斯坐了整整8小时夜行列车到罗马,冒着暑气赶到市郊的青年旅馆,已经筋疲力尽了。找到自己的房间,推门一看,吃了一惊,正对门的地上放了一床席梦思,上面躺着一个发小姑娘,睡得正香。 这是一间约30平方米的子,放了8张双层铁床。每张床配了一只小柜。里除了这个小姑娘没有别人。我的床是靠门右边的上铺,下铺胡乱摊着背包、浴巾、睡衣、毛巾等,看来这张铺就是小姑娘的,可能是怕热吧,她把床垫搬到地上睡。 我匆匆洗漱完毕,想抓紧时间躺一会儿。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阵“叮铃铃”的闹钟声惊醒了我,睡眼朦胧地看看表,下午两点半了。小姑娘已经起身,一边收拾枕边的小闹钟,一边用结结巴巴的英语问我:“我要出去玩了,你呢?”我翻身起来:“我也要出去。”“你去哪里?”“梵蒂冈,你呢?”“我已经去过了,今天去市中心。”说话间,她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告诉我:“罗马很热,街小小摊卖的冰淇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买。” 晚上8点多,我才疲倦地回到旅馆。小姑娘已经回来了,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 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你会说德语吗?”她听我能说一些德语,马上拿糖请我吃,告诉我她叫乌塔,在读小学,已经12岁了,这次趁署假游历欧洲。已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玩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以后还要去波恩,然后去希腊。哟,这么长的旅程,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说。又说她是乘火车旅行,因为年纪小,可以享受特殊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行联票,不到400马克。 一个12岁的小学生,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自碰见,我决不相信。我问乌塔: “你一人不怕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不担心你吗?”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遭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说到这里,她又搬出一摞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一册,介绍十分详细。“对照着看,就像教师带我玩。”乌塔说。为了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有关这些国家的籍,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送广告,假期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都是你自己挣的钱吗?”我很吃惊。“我挣的只够一半,爸爸给了另一半,不过我买的礼物都是用自己的钱。”说着,她翻出买给妈妈的皮包、爸爸的烟斗、弟弟的帽子给我看。“你自己没有礼物吗?”我逗她。“有,是在米兰买的,比德国便宜好多呢。”她指指脖子上一根做工精巧的细细的项链。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们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们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出去玩,但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不料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我们也经常旅行。不过我们的兴趣不同,妈妈喜欢音乐会和漂亮衣服,爸爸喜欢博物馆,我喜欢看有雕刻的老房子,所以我们也出去玩,也单独出去玩,爱他们,为什么就不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没有逻辑。” 不愧是德国人,连小孩子都知道“逻辑”这个词。我只好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恰当,又告诉她中国很大很大,从北方乘火车到南方要四五天,中国的火车也挤,必须对号入座,有时人还得站着。中国的银行没有欧洲这么多,自动取款机很少,所以出门是一件麻烦事,小孩子单独不能胜任。 乌塔埋头想了好一阵,但要理解一个遥远的国家对她来说还太困难。最后她摇摇头:
“那中国的孩子们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有游乐园,儿童们依然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从电视和本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第二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她晚上坐火车去波恩。又问我:“我以后想去中国,那要很多很多钱才行吗?”
ChatGPT答:
这篇课文《乌塔》讲述了一位德国小女孩独自游历欧洲的故事,作者通过与乌塔的对话展现了中德儿童在成长方式和独立性上的差异。然而,课文在常识、逻辑和现实性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或不合理之处,具体如下:
1. 12岁小学生独自游历欧洲的现实性存疑
护照和旅行文件问题:欧洲国家一般规定未成年人单独出行需要监护人签署旅行许可,并提交法律文件。12岁的孩子独自跨多个国家旅行,可能需要更多的监护人证明和手续,但课文中没有提及这些现实障碍。
安全风险:尽管乌塔提到了查询警察局电话以应对危险,但现实中,这并不足以应对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如被盗、语言障碍等)。12岁的孩子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可能不足。
住宿安排:课文提到乌塔住青年旅馆,但欧洲的许多青年旅馆可能会对未成年人单独入住有明确的限制政策。2. 乌塔的经济独立性过于理想化
乌塔提到,她通过打工赚到了一半的旅行费用。但根据欧洲劳工法,12岁的儿童并不允许从事大部分兼职工作,尤其是涉及餐馆或超市的广告分发等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
即使假设她能够打工,攒够半数的旅行费用(文中提到全欧洲联票不到400马克,加上住宿、饮食、景点门票等其他开销)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也显得不切实际。3. 跨文化对比的逻辑不严谨
乌塔反驳中国孩子不能单独旅行的说法时,过于简单地将父母“爱孩子”与“是否允许独自旅行”直接挂钩。她忽略了中国文化中强调对儿童保护和家庭观念的背景,同时也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环境(如人口密度高、交通拥挤等)。
课文将中德两国儿童的成长方式对比时,未能充分体现两国文化、社会环境和家庭观念的差异,显得片面。4. 旅游细节描述存在常识问题
天气与装备:乌塔提到“罗马很热”,她随身带一瓶矿泉水。这种准备显得过于简单,实际上,炎热的天气可能还需要遮阳帽、防晒霜等更多装备,尤其是对儿童来说。
时间安排过于随意:乌塔仅仅依靠一本旅游指南,便能自己制定旅行路线、购票、规划时间,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旅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航班延误、景点关闭等意外情况。5. 作者叙述存在刻板印象和理想化
乌塔在课文中被描写为理性、自信、独立、富有逻辑,几乎没有展现出儿童可能有的脆弱或对外界的依赖。相比之下,中国儿童则被描写为被家长“过度保护”,缺乏独立性。这种对比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未能反映现实中两国儿童更复杂的成长模式。
“德国小孩更有逻辑”这一结论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忽视了个体差异。6. 作者的价值判断显得偏颇
课文中隐含了对中国儿童成长方式的批评,认为中国孩子缺乏独立性和旅游的乐趣,却没有深入探讨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社会现实。例如,作者未提及中国家庭对子女安全的顾虑是基于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和治安等具体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过度溺爱”。7. 故事的真实性存疑
一个12岁的孩子能够在欧洲多个国家之间独立旅行,并具备规划和执行如此复杂行程的能力,听起来更像是成人视角下的理想化叙事,而非儿童真实的生活经历。总结
这篇课文试图通过中德儿童的对比来激发学生对独立性和成长方式的思考,但在常识和逻辑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其对文化差异的探讨也过于浅显,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家庭观念对儿童成长方式的深层影响。因此,这篇课文在教育意义和现实性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可能会让学生对外国儿童的生活形成过于理想化的误解,同时对本国文化产生不必要的贬低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