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2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165 11
知乎一則譴責《烏塔》課文的回答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樓 發表于:2024-9-8 20:49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课本多的是瞎编的鸡汤文。编一个故事,凑出一碗汤,给你灌上。印象最深的是课文《乌塔》,14岁的孩子打工各种出国玩。

14岁,童工啊,打工还出国,虽然欧洲出国(欧盟部分)也不难就是了。搁中国那样家长不被骂死,14岁的孩子放出省外打工旅游,。

最后又是骂中国孩子不行,真是有够好笑的。



作者:一个路过的陌生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74044/answer/14315372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樓 發表于:2024-9-8 20:55
其他譴責該課文的回答,我繼續搜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3樓 發表于:2024-9-8 20:55

作者:仙贝不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651704/answer/30757892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讲述了作者在旅店遇到一个欧洲14岁小女孩独自环游欧洲的故事。

现实中的欧洲独自出门小女孩: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4樓 發表于:2024-9-8 20:56

《乌塔》

赤裸裸的凡尔赛。通篇屁话

尼玛德国是什么国家啊

中国五六十年代要能有德国那么富裕,不比你们玩得疯?!

你看看作者是什么年代的人,25年的。他当时旅居德国不可能是改革开放年代吧?那时候她都50多了。往大了说她四十多岁吧。那就是1951-1965。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我们什么B样我们心里没B数?

买菜还得靠粮票的年代啊!物质这么匮乏的年代,你告诉我有游乐场?!

拿你那套欧洲发达国家的生活思想,还“单独出去玩”。那物质水平,一家还那么多孩子。那年代有几个人有那个条件能坐飞机?还出去玩?大耳刮子抽的你找不着北!

虽然我99的,但我妈我姨我舅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他们可都活着呢!都以为小学生的父母都是70后80后对吧?(我就是00年代的漏网之鱼)真以为小学生好骗啊?!



作者:Carkato.L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651704/answer/289844435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5樓 發表于:2024-9-15 23:33
小時候學這篇課文(三/四年級)時還很嚮往,雖然當時已經疑惑小孩子是如何自己過邊境檢查的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6樓 發表于:2024-9-15 23:47
當然後來(到了初中的時候)就覺得這故事瞎幾把扯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7樓 發表于:2024-9-15 23:59
文章寫的時候似乎時空背景還在2002年前(因為還在提及德國馬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8樓 發表于:2024-9-16 00:00
而另外的問題是,就算是申根區內,各地語言差異也不小,也不能保證任何一個地方,隨便抓個人都能說英語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9樓 發表于:2024-12-27 21:18
回復3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作者:仙贝不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651704/answer/30757892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
作者:仙贝不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651704/answer/30757892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乌塔》。讲述了作者在旅店遇到一个欧洲14岁小女孩独自环游欧洲的故事。


现实中的欧洲独自出门小女孩: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a0a8311a65a50ad6f190b61a74b5d90_1440w.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279" data-rawheight="960" data-original-token="v2-8d25e16b9479ebaf5f0b60765083be71"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4.zhimg.com/v2-ea06ca791be29c98c0e44ab80fb59a9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a0a8311a65a50ad6f190b61a74b5d90_r.jpg"/>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0樓 發表于:2024-12-27 21:19
回復9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作者:仙贝不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651704/answer/30757892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
底下評論兩則:


牟远:

「德国对未成年工人的用工年龄限制
德国对于未成年工人的用工年龄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根据德国劳动法规定,雇员必须年满15岁才能签订就业合同,


所以 所谓乌塔打工赚钱赚旅费也是胡编乱造的。」


牟远:

「德国未成年人单独旅行的法律规定
德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单独旅行的规定相当严格。根据德国法律,未成年人通常不允许单独旅行,尤其是在没有成人监护的情况下。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侵害。例如,德国法律规定,不得将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若家长临时有事,必须让邻居照看孩子。此外,德国签证申请过程中,对于未成年人的签证申请也有额外要求,如需要提供出生证明公证、亲属关系公证等


最早的《乌塔》原文甚至说乌塔才12岁」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1樓 發表于:2024-12-27 21:24

問:


以下是中國部分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這篇課文存在什麼常識、邏輯等方面的硬傷或者問題、不合理之處呢? 《乌塔》课文 羊城晚报 王晓洁   我是在罗马认识乌塔的。 那天,我从威尼斯坐了整整8小时夜行列车到罗马,冒着暑气赶到市郊的青年旅馆,已经筋疲力尽了。找到自己的房间,推门一看,吃了一惊,正对门的地上放了一床席梦思,上面躺着一个发小姑娘,睡得正香。 这是一间约30平方米的子,放了8张双层铁床。每张床配了一只小柜。里除了这个小姑娘没有别人。我的床是靠门右边的上铺,下铺胡乱摊着背包、浴巾、睡衣、毛巾等,看来这张铺就是小姑娘的,可能是怕热吧,她把床垫搬到地上睡。 我匆匆洗漱完毕,想抓紧时间躺一会儿。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阵“叮铃铃”的闹钟声惊醒了我,睡眼朦胧地看看表,下午两点半了。小姑娘已经起身,一边收拾枕边的小闹钟,一边用结结巴巴的英语问我:“我要出去玩了,你呢?”我翻身起来:“我也要出去。”“你去哪里?”“梵蒂冈,你呢?”“我已经去过了,今天去市中心。”说话间,她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告诉我:“罗马很热,街小小摊卖的冰淇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买。” 晚上8点多,我才疲倦地回到旅馆。小姑娘已经回来了,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 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你会说德语吗?”她听我能说一些德语,马上拿糖请我吃,告诉我她叫乌塔,在读小学,已经12岁了,这次趁署假游历欧洲。已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玩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以后还要去波恩,然后去希腊。哟,这么长的旅程,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说。又说她是乘火车旅行,因为年纪小,可以享受特殊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行联票,不到400马克。 一个12岁的小学生,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自碰见,我决不相信。我问乌塔: “你一人不怕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不担心你吗?”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遭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说到这里,她又搬出一摞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一册,介绍十分详细。“对照着看,就像教师带我玩。”乌塔说。为了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有关这些国家的籍,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送广告,假期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都是你自己挣的钱吗?”我很吃惊。“我挣的只够一半,爸爸给了另一半,不过我买的礼物都是用自己的钱。”说着,她翻出买给妈妈的皮包、爸爸的烟斗、弟弟的帽子给我看。“你自己没有礼物吗?”我逗她。“有,是在米兰买的,比德国便宜好多呢。”她指指脖子上一根做工精巧的细细的项链。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们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们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出去玩,但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不料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我们也经常旅行。不过我们的兴趣不同,妈妈喜欢音乐会和漂亮衣服,爸爸喜欢博物馆,我喜欢看有雕刻的老房子,所以我们也出去玩,也单独出去玩,爱他们,为什么就不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没有逻辑。” 不愧是德国人,连小孩子都知道“逻辑”这个词。我只好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恰当,又告诉她中国很大很大,从北方乘火车到南方要四五天,中国的火车也挤,必须对号入座,有时人还得站着。中国的银行没有欧洲这么多,自动取款机很少,所以出门是一件麻烦事,小孩子单独不能胜任。 乌塔埋头想了好一阵,但要理解一个遥远的国家对她来说还太困难。最后她摇摇头:
“那中国的孩子们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有游乐园,儿童们依然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从电视和本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第二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她晚上坐火车去波恩。又问我:“我以后想去中国,那要很多很多钱才行吗?”



ChatGPT答:

这篇课文《乌塔》讲述了一位德国小女孩独自游历欧洲的故事,作者通过与乌塔的对话展现了中德儿童在成长方式和独立性上的差异。然而,课文在常识、逻辑和现实性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或不合理之处,具体如下:

1. 12岁小学生独自游历欧洲的现实性存疑

护照和旅行文件问题:欧洲国家一般规定未成年人单独出行需要监护人签署旅行许可,并提交法律文件。12岁的孩子独自跨多个国家旅行,可能需要更多的监护人证明和手续,但课文中没有提及这些现实障碍。
安全风险:尽管乌塔提到了查询警察局电话以应对危险,但现实中,这并不足以应对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如被盗、语言障碍等)。12岁的孩子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可能不足。
住宿安排:课文提到乌塔住青年旅馆,但欧洲的许多青年旅馆可能会对未成年人单独入住有明确的限制政策。2. 乌塔的经济独立性过于理想化

乌塔提到,她通过打工赚到了一半的旅行费用。但根据欧洲劳工法,12岁的儿童并不允许从事大部分兼职工作,尤其是涉及餐馆或超市的广告分发等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
即使假设她能够打工,攒够半数的旅行费用(文中提到全欧洲联票不到400马克,加上住宿、饮食、景点门票等其他开销)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也显得不切实际。3. 跨文化对比的逻辑不严谨

乌塔反驳中国孩子不能单独旅行的说法时,过于简单地将父母“爱孩子”与“是否允许独自旅行”直接挂钩。她忽略了中国文化中强调对儿童保护和家庭观念的背景,同时也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环境(如人口密度高、交通拥挤等)。
课文将中德两国儿童的成长方式对比时,未能充分体现两国文化、社会环境和家庭观念的差异,显得片面。4. 旅游细节描述存在常识问题

天气与装备:乌塔提到“罗马很热”,她随身带一瓶矿泉水。这种准备显得过于简单,实际上,炎热的天气可能还需要遮阳帽、防晒霜等更多装备,尤其是对儿童来说。
时间安排过于随意:乌塔仅仅依靠一本旅游指南,便能自己制定旅行路线、购票、规划时间,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旅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航班延误、景点关闭等意外情况。5. 作者叙述存在刻板印象和理想化

乌塔在课文中被描写为理性、自信、独立、富有逻辑,几乎没有展现出儿童可能有的脆弱或对外界的依赖。相比之下,中国儿童则被描写为被家长“过度保护”,缺乏独立性。这种对比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未能反映现实中两国儿童更复杂的成长模式。
“德国小孩更有逻辑”这一结论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忽视了个体差异。6. 作者的价值判断显得偏颇

课文中隐含了对中国儿童成长方式的批评,认为中国孩子缺乏独立性和旅游的乐趣,却没有深入探讨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社会现实。例如,作者未提及中国家庭对子女安全的顾虑是基于人口密度、交通条件和治安等具体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过度溺爱”。7. 故事的真实性存疑

一个12岁的孩子能够在欧洲多个国家之间独立旅行,并具备规划和执行如此复杂行程的能力,听起来更像是成人视角下的理想化叙事,而非儿童真实的生活经历。总结

这篇课文试图通过中德儿童的对比来激发学生对独立性和成长方式的思考,但在常识和逻辑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其对文化差异的探讨也过于浅显,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家庭观念对儿童成长方式的深层影响。因此,这篇课文在教育意义和现实性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可能会让学生对外国儿童的生活形成过于理想化的误解,同时对本国文化产生不必要的贬低情绪。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2樓 發表于:2024-12-27 21:25

問:

以下是中國部分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這篇課文存在什麼常識、邏輯等方面的硬傷或者問題、不合理之處呢? 《乌塔》
  那天,我在罗马下了车,冒着暑气赶到青年旅馆,找到自己的房间,推门一看,吃了一惊:正对门的地上放了一床席梦思床,上面躺着一个金发小姑娘,睡得正香。

  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于是匆匆洗漱完毕,也躺下了。

  不知过了多久,“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我,睡眼蒙眬地看看表,下午两点半了。小姑娘已经起身,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外出。她走了不久,我也出去了。

  晚上八点多,我疲倦地回到旅馆。这时,小姑娘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

  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她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我问乌塔:“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我只好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足。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第二天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晚上坐火车去波恩。她还认真地告诉我要继续挣钱,以后去中国旅游。




ChatGPT答:


以下是課文《乌塔》中存在的一些常識、邏輯以及不合理之處:

1. 文化與現實的不匹配

歐洲青少年單獨旅行的普遍性
課文中提到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能夠單獨遊歷多個國家,這在歐洲並不完全符合現實。雖然歐洲的教育可能強調獨立性,但讓一個未成年人在沒有成年監護的情況下,長時間跨國旅行並不常見,尤其涉及住宿、安全等問題。多數歐洲家庭還是會比較謹慎,對未成年人進行更嚴格的監管。
德國法律規範
德國法律對於未成年人的活動範圍有明確規定,例如在夜間未成年人需由監護人陪同,否則有違法嫌疑。課文中描述的「晚上獨自搭火車」的情節,在現實中並不太可能。2. 對旅行準備的誇張描述

三年準備旅行
一個14歲的孩子為暑假旅行準備了三年,從邏輯上說有些不太合理。這意味著她在11歲時就開始規劃路線、學習相關知識,並開始賺取旅費。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智成熟度來看,能完成如此複雜的計劃並非不可能,但顯得過於理想化。
經濟支撐的細節不合理
課文提到烏塔靠每週幫餐館或超市分發廣告單、陪小孩玩來賺旅費。但現實中,未成年人在很多國家(包括德國)受到勞動法律的限制,她的賺錢方式和金額難以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旅行開銷,尤其是橫跨多國的火車票、住宿費等。3. 邏輯漏洞與不合理對話

「我也是家裡的寶貝」的反駁
烏塔對「中國孩子是家裡的寶貝所以不單獨出遠門」的反駁看似有道理,但忽略了文化差異和客觀風險。在現實中,讓孩子獨自出門並不僅僅與「愛孩子」有關,更涉及到安全保障和對環境的熟悉程度。
中國孩子「缺少樂趣」的結論過於主觀
課文將中國孩子和歐洲孩子的成長經歷進行對比,但用烏塔的視角斷言「中國孩子缺少很多樂趣」過於片面。每個國家的家庭文化和教育方式不同,樂趣的定義因人而異,這樣的結論未免武斷。4. 課文作者視角的偏頗

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刻板印象
作者刻意強調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與「保護過度」,而將歐洲的家庭教育描繪成「獨立」與「開放」。這種對比過於簡化且帶有偏見,忽視了中國家庭中也有鼓勵孩子獨立的一面。
對文化差異的簡化
課文未能深入探討中西方教育差異背後的社會、歷史、經濟因素,反而以一個德國女孩的個人經歷來概括歐洲教育的優越性,這種敘事顯得片面且不夠嚴謹。5. 安全隱患的忽略

未成年人獨自旅行的安全問題
課文對「一個14歲的女孩單獨遊歐洲」的潛在安全風險一筆帶過,僅僅提到她查詢警察局的電話作為應對措施,這並不現實。未成年人在旅途中可能面臨語言障礙、財物丟失、被騙或其他危險,課文未能充分展現這些風險。6. 過於理想化的情節設置

烏塔的語言表達與心智成熟度超出了14歲孩子的普遍水平。比如,她對文化邏輯的反駁過於「成人化」,似乎是作者刻意塑造的對比工具,而非真實的孩子對話風格。
她在旅行途中「惬意地趴在床垫上看书」的描寫也顯得脫離現實,因為獨自旅行時更可能面臨體力疲憊和行程安排的壓力。總結:

《乌塔》試圖通過一個故事來對比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但在常識、邏輯和細節描寫上存在不少漏洞,並且對中國家庭教育帶有偏見的刻板印象,未能真正展現兩種文化的深層差異。這篇課文過於理想化且單一化,不夠貼近現實,容易給讀者尤其是小學生帶來錯誤的理解。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165 回複數:11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4-12-27 21:25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