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09286/answer/744269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次更新停留在了2016年,这么多年陆续收到一些人的询问,决定在2022年更新一下,删除了过时的政策信息。
当时的好多内容现在看起来有点幼稚,但这就是年轻时的我,哈哈!
这是6年后的第一次更新,也是最后一次更新。虽然毕业已经很多年了,但依然跟很多当年关系特别要好的朋友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简单写一下中国同学大致的毕业去向(部分信息模糊处理),大部分都是工学院的,供大家参考:
X同学:瑞士ETH博士在读(好像这个学校最近在国内很火 )
化工老乡:EPFL和牛津PhD offer,目前EPFL博士在读
N同学:移民定居蒙特利尔
文院学妹:剑桥金融
数学课认识的老乡:剑桥博士
C同学:移民定居蒙特利尔,后去了香港
Q同学:移民定居多伦多(计划后续换护照去美国)
商院爱摄影学弟:哈佛
材料同学:McGill研究生跨商,后去了加拿大高盛
理学院老乡:哈佛
商学院一学妹:巴黎高商+耶鲁
EE朋友:JHU直博
化工老友:多大直博
商科一学弟:INSEAD
化工学妹:McGill直博
某室友:定居加拿大,Smith MBA在读
机械学弟:McGIll直博
机械另一学弟:伯克利
机械一学妹:斯坦佛
机械的大胆同学:芝大CS,美国某大厂跳独角兽(年薪已到暴富水平),现定居美国
EE一同学:移民定居多伦多
建筑系老友:哈佛
H学弟:MIT,Caltech直博,选择了MIT直博
半个老乡:MIT
某学姐:斯坦佛计算机直博
把我名字写进博士论文致谢的学长:BAT某家的科学家
同组共事的博士学长:上海Top2教授
自己:斯坦佛
PhD,牛津,剑桥。巴黎高商拿到了面试,但当时已经下定决心先定居加拿大,没有走完申请流程。工作几年后决定前往欧洲,目前在巴黎高商读MBA,毕业留欧工作。
同学圈子因人而异,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周围可能就是什么样的人。学校很大,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可能会因为圈子不同而出现bias。我当时身边的中国同学普遍成绩不错(基本都在3.6-3.9/4.0)。此外年代不同,情况也可能会不同。Again,仅供参考。
以下体验大部分基于工科本科生的角度。
一些小干货放在前面,先做个引子:
加拿大只有100来所大学,几乎全部是公立大学。
McGill似乎历史上是私立大学,而且曾经是美国常青藤
的一员(世界上第一场橄榄球比赛就是麦吉尔
和哈佛大学之间进行的,也就是常青藤的前身)。后来考虑到自己加拿大大学的身份,没有选择加入藤校。---来自不负责的校内八卦。
有些传统还是保留下来了。虽然规模年年扩大,但是学校规模依然在加拿大前10大的大学里看不到影子(Largest Universities In Canada)
历史上名人辈出,每年罗德学者
几个几个的涌现,人均高质量科研产出爆掉所有加国大学
(加拿大三巨头里面McGill的规模远小于其他两所),自己是很喜欢这种身边同学学霸云集的感觉的。
魁北克相当于一个小国家,自己的移民政策自己定。
魁北克毕业的同学有联邦EE和魁北克自己的移民通道两种方式选择。不管哪种通道,如果会法语,都是极大的优势(联邦EE通道法语叠加英语,复合加分极高)
McGill的国际化,以及在欧美地区的知名度是其他加拿大大学难以望其项背的。
国际化这点从国际生的生源上可以一目了然。 在加拿大每所大学平均只有7%国际生的情况下,McGill达到了惊人的30%以上。而且最大的国际生来源国是美国。
至于学校的声望,这跟跟生源,历史,科研,校友等等都有关系。作为一所读研导向型的大学(本科阶段高年级就被要求跟研究生一起上课,承担科研课题,实验项目,发论文),我觉得学校给予的平台确实太高了。申请研究生,结合同学的情况来看,感觉就是不要太容易。大牛教授们和蔼可亲,在这段时间也给了自己太多的帮助--顺路3封牛推get√
作为本科生,只能讲讲从McGill去外校读研的情况了。本科在一个城市呆久了,总想换换地方的。至于学校本身的研究生,我觉得那是相当强。国内来的学长学姐,在此拜一拜~,一个个的GPA都爆掉了。McGill在学校规模这块很吃亏,比其他加拿大大学的人数少的多,但学术排名照样这么靠前,已经说明一切了。人均产量制胜策略。在学校里认识个国内来读研的学姐,本科成绩年级第一,平均分九十好几。和她一起上课认识的。交流完选课后,她对这边本科生的课业负担表示震惊= =。
读研的情况(中国同学的情况已经更新在了文章开头):
去年上的一门课叫:FACC400,5个人被随机分到了一组。
3个大五的(U4),1个大四的(U3),外加我一个大三的(U2)。
PS:McGill的大一叫U0
因为讨论组里有facebook好友,get到了毕业动态。
学化工的(U3年级就毕业,没有延期,挺强的)去了MIT。。。膜~
6年后Update:直到我毕业时才知道原来MIT,斯坦佛,哈佛等等这么触手可及。
学机械的学姐,一个英国妹子。还跟我聊了好多香港问题,三观超正! 可以归入我党!更换了专业,去UBC读了zoology的研究生。
学土木的去了伯克利
,看到他还发了哥伦比亚和西北大学
的奖学金Offer。
学软件工程的学长,长的像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混血,大二时从多伦多大学转学来了McGill,读研选择去了康奈尔
。
╮(╯▽╰)╭。5个人的组,除了我这个明年才毕业的,全部选择读研了。感觉学校里的学霸气息还是挺夸张的。越高年级越明显。这几个学长学姐的去路也多少反映点情况吧。
答主身边同学基本上普遍还是有读研打算和想法的。因为绿卡申请毕业递上去,几个月后绿卡就下来了。期间也不用在加拿大呆着。所以顺路去海外读研究生的情况还不少。也有些同学考虑到费用问题,想拿了绿卡后留加拿大读研,当然也有想着毕业先工作攒些钱的。
基本上,成绩还ok的话,一些大家很耳熟的美国Top校,英国Top两所的概率还挺高的。此外,因为McGill在英法双语区的优势,以及众多欧美留学生,使得McGill在法语世界的知名度,在欧洲大陆的知名度~你懂的,所以法国德国的一些名校,以及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洛桑联邦理工
等等~嗯。。。你懂的~
再不济,绿卡下来后,也是可以拿McGill和多大当backups。感觉加拿大还是很认可自己培养的工科生的。变态的模式活下来也是不容易的。
我自己也在准备GRE。数学部分很弱智,verbal部分,发现逻辑没什么问题。就是单词不认识,正在背新东方。。。谢谢同学送的书。。。
虽然后面的工科体验会讲到变态的课业压力。但是McGill不压GPA,也没有传说中的bell curve
。但是课程难度非常大,使得GPA含金量反而特别高,外校特别认。如果大家都有实力考到4.0,教授那就全体4.0也无妨。其实是大家实在太拼了。。。我来到这里后,对外国同学学习的卖力程度由衷钦佩。。。
我们的成绩单会印上class average.
我就拿自己去年的成绩单举个例子好了。
那学期自己上了6门课
一门数学的PDE,5门专业课。
班级平均分分别是
B 3.0/4.0
B 3.0/4.0
A 4.0/4.0 (平均分是满绩点。。。)
C+ 2.3/4.0
A- 3.7/4.0
B- 2.7/4.0
每门课都是三学分,McGill 最高档就是A了,一般85以上就是 A。
在mcgill
基本上没有人的课表是一样的。属于自由选课的大学。学校只是给你一个list,什么时候修完什么时候毕业。
这六门课平均下来GPA达到了3.12/4.0
至于最简单的大一,同学的GPA普遍在3.95+/4.0。。。╮(╯▽╰)╭
而加拿大大学工科读研线一般划在3.0/4.
其他加拿大大学读工程的同学,看到这个GPA分布,会不会觉得高的离谱。。。
Update:
看到有其他答案说大一GPA平均没有这么高。3.95+/4.0可能更适用于普高出身的同学。我相信普高出身的同学都明白大一3.95+有多平常。
毕业那年,工程系:
3.5附近/4.0 50%分位
3.65/4.0 - 25%分位
3.9/4.0 10%分位
理学院,文学院商学院GPA比工学院要高。
这学期Heat Transfer(MECH346),第二次期中考,看吧:
70多个人考试,平均分86%,6个100分。。。可卷子不容易啊!!!病态啊!干嘛学这么拼啊!!!提前两周复习的结果就是低于平均分吗!!!考试时间非常紧。我和另外一个中国小伙伴都有点小崩(没做完)。非常自信的学习能力在血淋淋的现实败了!败了!败了!
老师干嘛要公布期中的成绩平均分啊!!!现在期末压力已经大到崩溃。。。
McGill,答主所在工科这块,各个专业高年级最top的学生,真的,全部被老外把持着。中国同学高考成绩过清北,过旦交,过浙大人大北航南大等等的不少。至于像答主这种,高考六百五不到,高不成低不就的中间同学,也不能算学习能力差。但是。。。嗯。。。
真心只能说:跪了。
另外McGill的作业是很变态的,期末考试更变态。高年级工科生,大家心照不宣。。。
曾经贴过一道平时的测试题,吓跑了一堆申请者。不放了。。。总之只要不每天好好学,考个二三十分然后被学校踢出去是分分钟钟的事情(我有一次三个期中考试在同一天,真就考出来过这种分。。。人生最低分。。。)
还是有同学会私信问一些能不能被录的问题。2016年的录取最低分已经出来了(在admissions-apply- Minimum grades in previous year)。学校录取的原则很单一,只看成绩。
对于加拿大高中同学来说,12年级英语成绩可以用雅思替代,不计入平均分。但是!但是!但是!McGill是个例外,英语12这门注定拉低平均分的科目是必须算入的,而且还会划个例如英语12不得低于85%这样的资格线哦(此处默哀三秒钟)。
录取概率问题很难说准的。如果你高过录取线要求很多,自然录取把握很大。如果只是超过去没多少,这就很tricky了。无法说清。
这个线的意义也很明确的在官网写出来了(后文也做了解释):报考的同学(加国高中),如果成绩低于这条线,直接发放拒信,无录取可能性(每年最低分会有浮动,如果擦边,也不妨一试当买彩票)。高于这条线,只是有录取可能性。一般来说超过这条线越高,录取概率越大。所以一个往年最低分为92%的专业,你的高中均分是94.5%,然而被拒掉了,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持有92%被录取的同学可能考了非常多的AP科目,或者有极高的其他标化成绩,比如SAT等。所以想增大自己的优势,就多考一些AP,或者提供ACT,SAT成绩,或者直接把你的分数刷到95%以上,再或者就尽量早点申请,早点递交申请材料吧。
没有新货了,开扯:
放张秋景:
突然意识到大家好像都没有提及Mac校区。这个校区专业特少,人也特少。我也不在这个校区,但是还是小百科一下。如果你已经知道了,请直接跳过。。。
McGill有两个校区。一个称macdonald校区,简称Mac,俗称麦当劳,是为了纪念McGill的另一大捐赠人,麦当劳老先生。没错,这个校区就是这个叫麦当劳的富豪在一百多年前捐的。
这个校区的专业特点非常明显,就是都跟农业环境食品沾边。需要大量的实验田和农场进行教学和实验,所以麦当劳校区的面积非常庞大,比downtown校区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这个校区只有一个系(Faculty)和一个学院(School):
①农业与环境科学系(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农业与环境科学系包含以下方向/专业:
1.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nutritional and food sciences(食品科学)
4.bioresource engineering(唯一一个Mac校区的工科专业,隶属农业与环境科学系)
5.global food security
6.agricultural economics
7.Life Science (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
(人体方面生命科学在downtown校区,切勿报错专业)
另外一个School非常出名,就是大家俗称的
②营养学院(School of Dietetics and Human Nutrition)
包含一个下属专业:nutrition.
大二经过淘汰选拔进入 dietetics
毕业生毕业自动被授予营养师从业资格证,好像是魁北克和加拿大外省双证哦~
这个专业的淘汰率普遍反映在50%-70%。 看似好进,但是毕业难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个校区的专业就以上这么几个,而且除了营养学外都相对不那么热门,所以学生人数在McGill占比特别小。同时因为有几个专业往往比较受女生偏爱,尤其是营养学,食品科学这类,所以这个校区女生的比例非常高。
这个校区虽然人很少,但是地价相比downtown不能再便宜。所以健身房,图书馆,博物馆等等一应俱全,硬件设施有些甚至比downtown还好。。。然而去参观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那个鬼畜的动物实验室。。。
有同学调侃自己是吃货专业,比如食品实验室。。。
只能扯这么多了。欢迎麦当劳的童鞋们来补充。
Update:没想到多年后在HEC的班上碰到了Mac校区的工程同学(精通6国语言的加拿大人)。每天见我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我有没有带Iron Ring(工程师戒指),特有意思。
另外一个是Downtown校区。也有人喜欢称之为主校区。
除了以上提到的专业外,其他所有专业都是在这个校区。
两个校区有校车往来,坐校车(free),车程大概要30-40分钟左右。不得不说,两个校区的画风还真是满不一致的。。。一个在郊区,是世外桃源,一个在市中心,闹中取静。
Downtown校区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就在Montreal地价最贵的皇家山脚下,蒙特利尔的市中心。在学校redpath博物馆门口放眼望去,那一座座校外的高楼,hustle & bustle commercial street正在不断呼唤着剁手党前去。
因为身处的工学院在downtown校区,所以就只谈谈downtown了。
从学校里的博物馆门口望去,是的,学校就被高楼大厦包围着。
走进校门,这条路呼唤你前往学术瀚海,
沿着这条路离开校园,前方是未来的无尽可能以及五彩斑斓。
学校的博物馆是每天都会路过的地方,像这个的博物馆,学校里有7座。
麦当劳校区的里曼昆虫博物馆
是世界五大昆虫博物馆之一。
Downtown校区,建于1882年的Redpath博物馆,是加拿大第一座博物馆建筑,不少电影里出现过她的身影。
1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熠熠。
没有看到任何保安值守,推门即入。仿佛这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建筑,她只是学校的一部分,一个让我们休息,放松的地方。
木乃伊,骷髅化石,恐龙化石,标本,日本武士铠甲,甚至还有清朝时女人穿的裹脚鞋。。。
三楼的骷髅头,木乃伊一堆。。。第一次一个人去的时候还是有点= =。。。
当然,有时间你也可以去音乐学院的音乐会。
指不定就碰到哪位音乐大师了。
学校也会有名人专程拜访。学校知名度在欧美和在中国真是完全两极。。。
比如潘基文
来加拿大只去了McGill,然后就直奔渥太华
去见杜鲁多,然后就回去了。。回去了。。。
哪天看着美剧,说不定就发现学校的Logo了。。。
除了古朴的建筑,学校也有现代的一些建筑。比如这个俗称beer can(酒罐)的建筑。
而且,即使是古朴的建筑内部,也被改造的古典不失现代。三层的古建筑里也要安放电梯,简直将加拿大人懒的地方发挥到了极致。现代的实验室里,各种设备也是一应俱全。
插:记得第一次做实验,放眼过去小组里就我一个亚洲人。作为一个从小就怯英语的人,那时候的感觉就是真应该放弃梦校,去温哥华或者多伦多上学啊啊啊啊。。。然而谁又能不承认英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逼着张口练出来的呢。
对于McGill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在报考过程中得出的。就是两个字:高冷。
McGill,人们喜欢称她女神校。
说她高冷不是没有原因的:
McGill的全专业的报名截止日可以说是加拿大最早的,往往都在一月中上旬截止。所以大家想报考一定尽早尽早尽早。
你能叫出名字的加拿大大学里,唯独McGill没有双录取
,语言不过,直接拒信。而且录取办公室回复的态度也是高冷的不要不要的。
录取只看分,如果分数高破天际,那肯定有offer。如果分数很好,但又不是好到她觉得你可以飞起来了,那么直接看脸(拼人品啦)。
加拿大高中有很多留学生,当加拿大大学计算他们的高中均分时,会将英语这项剔除(有雅思就可以),然而麦吉尔大学
是个奇葩的例外,12年级英语这项必须记入。这种感觉就好像国内学生计算高中均分时必须算入语文一样恶心。所以去加拿大高中留学,如果将来想去McGill,其实还是在国内上完高中容易一些。如果你去了一些英语给分很低的省份,比如阿尔伯塔省,那基本上除了当状元,否则就基本告别McGill了。。。
再插一个小科普(因为现在太多人黑留学生了Orz):
国内大学是严进宽出,而加拿大大学则是宽进严出。
国外大学各个专业录取要求和难度千差万别,不会出现国内,一个大学最差的专业录取分数依然高过另外一所大学王牌专业的情况。
虽然北美教育非常一体化,但是总体来说美国大学还是严进宽出,有点像中国。加拿大大学则是标准的宽进严出。
而在国内,我们都知道清华北大最偏最容易进的专业,录取要求也会比普通985最好的专业要求高,哪怕普通985的这个专业可能排名全国第一,第二。可能你也觉得,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合理。
而在加拿大,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录取要求,学费差别都非常大。这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所以报考国外院校,尤其是加拿大的大学,不要觉得这个学校太好而不敢报,说不定你想学的专业偏冷门,录取要求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高。但是也千万不要拿着均分,甚至是录取最低分去匹配一个大学的热门专业,否则基本是秒拒的命了。
我觉得其实这种专业区分录取才是比较合理的。不知道国内什么时候会改革。。。
看过不少人拿着国内那套大学的录取模式来套加拿大大学,会得出录取门槛非常低的感觉。然后不停地黑留学生。其实大家都还是觉得挺冤的。比如普高的,高考低于一本,再冷门的专业,也是进不来的。在我们工院,普遍大家985的水平还是有的。何况很多人是一边准备高考,一边准备雅思和AP考试。雅思托福这种英语考试算是个门槛,但是学费更是个大门槛,比如麦吉尔的工科,单纯论学费,140学分左右的专业,费用是要比英国等地方贵很多的。
很多专业,包括工科,挂科就是直接重修,根本没有补考机会。重交学费,一门课的学费就是2万多人民币。每年教授出题风格完全不同,又得扎扎实实地全部认真学。即使重修拿了A,GPA也只有可怜的2.0。致命的是后面的课可能因为挂科上不了(无法满足前置课程要求),直接就是延期毕业。然后就会变相的使得某些挂了又挂的人生无可恋,自觉转学,换专业。
还有一次考完期末(好像是MECH220),有个女生哭着走出的考场,我问她没事吧,她哭着对我说她已经重修一次了,这次挂科她就要转学了。学校脸书上曾经有个段子:3个小时的考试,为什么很多人在一半的时候就交卷了?因为他们要赶紧收拾东西,准备转学。
其实知道自己即使这么说,还是会有很多人一把火的把加拿大所有的留学生都黑成三本。。。
然而很多学生夜里3-4点钟才从图书馆出来,结伴回家,而这可能是高年级学生开学几周后的日常生活。依稀天亮的街头,他们的身影,有谁看到。严出的毕业难度,又有谁能体会呢。
McGill的录取基本上还是秉持了加拿大大学的一贯作风。
较为宽松的录取标准,大二以后再开始不停地虐待学生。每年学校脸书主页吐槽不断。
研究生学长学姐一学期4门课,作为一个本科生,一学期要Hold住6-7门课,四门本科课,3门研究生的课。。。
这是学校全专业的录取中位数,每年会有极小浮动。
学校虽然录取难度是加拿大最高的,被誉为北方哈佛,但是录取的要求其实并没有多么“苛刻”。
1460/1600的SAT,93-94%的加拿大高中均分,32的ACT作为全校录取的一个中间值,基本上秉持一个“相对宽进”的标准。
McGill课程难度据教授说是加拿大大学里难度最大的,大二的课基本等于其他学校大三的课,大四就开始跟研究生一起上课了,门槛定高我想更多的还是不想让淘汰率过高吧。
当然,这个全校录取中位数没有太多报考参考价值。因为每个大学的各个专业录取要求,前置课程都不一样。比如对于McGill的不少专业,93%均分甚至连类似“国内大学高考的提档线
”都没到,直接是0概率。但是对于一些专业,这个分数拿到offer的概率能到七八成。
学校也有傲娇的一面。在报考的时候,不少学校都会在官网告知一下各专业学生的录取均分来供申请者参考。然而只会McGill贴出她各个专业录取学生的最低分,旁吉侧敲的告诉申请者低于这个分就不要浪费申请费了。
抓取一下热门的工科商科和理科的录取最低分统计(过线不保证录取,低于这条线直接拒信):
工程
理学院
管理学院最低分也要将近95%Again,录取不是像高考一样,过线就录了。
心机McGill会再告诉你:
即你的分数等同或者高于这条线并不代表你会被录取。。。
通常官网写最低分93%,那你最好95%以上。如果官网写96.8%,那你可能需要98%甚至99%(别问我他们怎么考到的,我也不知道)
McGill不会告诉你那个最低分有着怎样的其他成绩如SAT,或者考了多少门AP的。也不会告诉你根据历史统计他们所在高中的给分程度可能更加严格。
当然只看分也会导致一个问题:
(非常亮眼的男女比例。。。果然是蒙特利尔女子学校
。校长都是女的 =。 =)
即使工学院,也有将近30%的女生比例。而且某些工科,男女甚至对半开。
而全校Overall的男女比例接近4:6。
男生4,女生6。
而且随着学校的录取门槛年年攀升,这个比例在年年扩大中。
即使这样,工科专业男女生基本都是单身。
当你被录取后,发放offer,一封邮件发过来,告诉你结果出了,叫你自己去查。
没有什么精美厚重的Package邮给你,没有什么精美的宣传册,甚至纸质offer都懒得给。
一张PDF,叫你自己去打印。Offer的内容也非常直白,客套。读完总会让你有一种爱来来,不来滚的感觉(滑稽脸)。
因为心机McGill想的是:把我当女神的话,那你怎么都会来。。。
在你来到加拿大,入关时,可能你会像我一样,拿着McGill的Offer,一脸蒙逼的去办学签。
我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在温哥华入关。拿着mcgill offer, 下发学签的那位女士向旁边同事说:“McGill !"的情景。而且那位女士并没有像盘问其他人一样问我问题。一句也没有!最后给了我一张直到我毕业都还用不完的学签,以及一句congratulations!当时蠢萌的我只能说句thanks!么么哒!
来到这里,你会渐渐感受到McGill在加拿大的逼格之高。。。加拿大哈佛不是白叫的。。。
(穿件带学校Logo的衣服去旅游吧=0=。。。效果看得见)
McGill也算是欧美地区知名度和声望最高的加国学府吧,虽然我也不确定为什么国内知道McGill的那么少(虽然我国内高中老师基本都知道这是“北哈佛”),我猜或许跟校友比例里华人占比太少有关?不过似乎能感觉出来学校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几年开始对中国留学生扩招了一些。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每年都在涨。毕竟经常一个教室里就我一个中国籍也是挺泪目的。。。如果你发现McGill录取似乎比前几年容易了点。。。请默默庆幸自己是中国留学生。。。
当你来到McGill后,McGill会立即转身变得热情。
每年的新生frosh都会创造不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Discover McGill是一次全面探索学校的愉快经历。但是热情之中依然不失庄重。
学校会要求你在 Blue Band上面郑重的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代表如果在今后的学习中,你有任何学术上的造假,欺瞒的行为,你都将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在McGill,即使是抄袭作业,也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正式开学后,学霸遍地跑的校园里,当你拖着疲倦的身子走出图书馆的时候,你会发现远处的另外一个图书馆依然在灯火通明。(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已经是夜里2点了)
关于奖学金:
大一新生,如果是工科生,大一GPA 4.0应该是有1万-1万6加币的。
3.99,3.98就只有2000-3000刀附近了。。。
再往后你懂的。。。
理科生好像因为4.0遍地跑,尤其是学Lifesci的。。。即使4.0好像也只是给几百刀的安慰奖。。。
然后大一结束后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奖学金。。。低于3.95你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你的大一GPA了。
不过甜蜜的大一蜜月期结束后,后期GPA跳水时你会觉得大一的GPA真是高的遥不可及了=_=.
所以友情提醒:务必珍惜大一的GPA。大一拿A太容易太轻松了(所以叫U0)。大二以后才是悲惨的开始。。。(U1年级)
而且全校估计有3/4的人都是不上这所谓的大一的,包括魁省的,转学的,IB的,Alevel的,考了一堆AP的,都会在换了一堆学分后直接被学校调到大二。
所以像我一样换了学分,第一年学的像狗一样依然满绩无望的同学,请跟我一起大声喊:
其实来到魁北克,来到了一个移民这么水的地方= =。绿卡要不要的问题会一直成为偶尔谈论的话题。因为实在太容易拿了。。。这里政治地位相当特殊,没移民名额限制,移民政策是自己制定的。而且通过这个省(魁北克认为自己是国家)申请联邦绿卡,走的还是特快的专属通道。联邦政府除了犯罪和疾病两条理由外,甚至连拒绝权限都没有。。。
McGill平时给国际学生学生发的邮件也是。。。
有趣的是去年学偏微分方程的时候,结课的那天教授说,我知道在座的有近1/3的国际生,不管你们来自哪,将来是否回到母国,我都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上加拿大这个国家,毕业,移民(一个重读的immigration),感受这个美丽的地方。。。
教授真是操碎了心。。。
虽然毕业后肯定不会立即回国工作,但目前还是没有想好要不要在加拿大长期待下去(显然不会),但是毕竟毕业就可以拿绿卡,家里人还是建议我选择拿着的。
其实身边绝大部分留学生都是这么想的。。。我们之间流传这么一句话:绿卡就是拿着后悔,不拿更后悔的东西。所以大家临近毕业前,还是不约而同地把绿卡申请递上去了。。。
在这边生活确实平时生活里用不到法语,只用英语就够了。但是来之前学学法语总还是有点用的。毕业前一年的暑假上个校外的法语认证班,唯一一个移民的法语要求就直接水过去了( ̄o ̄) 。至于到底多水,只能说水的无法形容。然后就可以坐等毕业移民了 = =。毕业前半年别忘了把移民申请递上去。么么哒!
我觉得双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机遇,几年下来中英法三语小精通,怎么都是一种天然优势。
而且脑子里三语轮流转,现在觉得特别有意思。。。学法语会上瘾。。。
即使哪天你回国了,当别人问你会说哪些语言的时候,你也可以淡定的说:
我的母语是中文。
English is my first foreign language.
Et je parle français comme seconde langue étrangère.
装逼技能Max!
此外麦吉尔大学国际生占比达到近30%,相当一部分都是美国人。学校母语是法语的同学只有不到20% 英语的不到50% 其他语种的占1/3 想想一个教室里一半多的同学母语都不是英语,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2022年Update:这两年加拿大移民大放水。联邦EE速度更快。很多同学选择了去多伦多工作走了联邦移民。移民政策是会随时变化的,但不管魁省还是联邦移民,学会法语都是极强的加分优势。
因为在工学院,只能扯点工学院了(原答案就可以少删一点了,毕竟懒)
发张美美的工院楼:
作为工科生,在学校的就读体验是挺独特的。在各种社团中,你很难见到大一以上工科生的影子。而在各种实验室,图书馆,工作室中,工科生们却扎堆的出现。
Downtown校区的工科专业,其学费实际上是全校本科里最贵的,比商科还要高一些。 官网给出的数据都是30学分计算的,但是工科每年的学分数基本都要修到35。其实这么一算,新生的学费现在2016,已经到4万5加币以上了。这还是你能够四年按时毕业的情况下。幸好McGill学费是入学即冻结的。入学后直至毕业,每学分的价格再无变动。因为课程数目多,课时压力大,很多同学几乎一忙起来什么时间也没有了。
很多人可能都或多或少的了解McGill医学法学的强大,然而谈到她的工科,往往被一句:应该不是很强吧?亦或者被一句McGill强在生物医学这种含混而又不确定的猜测糊弄过去。
然而,McGill的工学院是加拿大排名前二的工学院。蒙特利尔是北美航空之城,所以工学院也坐拥着加拿大的航空航天研究中心。
她的机械,航天,化工,建筑,矿业把持着加拿大的第一。材料,土木,EE等均位列加国前三之列。今年工学院还开了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
因为McGill录取均分要求是在加拿大是最高的,工学院又属于热门院系,所以工学院有加拿大录取条件最苛刻的一些专业,某些专业录取最低分超过96%。
来到这里,你会感受到巨大的课业压力。其他专业每学期一般控制在4-5门课附近,而工科动不动就6门课,同时还附带了好多的实验。
来到这里,你也会刷新自己对老外数学物理不好的传统印象,到了高年级,尤其是大三大四甚至大五,班里的外国同学(其实自己才是外国人),头脑真的都厉害的不行。或许头脑不过关的都已经被踢出去了吧。
PS:麦吉尔这里,就工科来说,中国同学普遍成绩不错。但是成绩最好的一般还是老外。这是很多人不容易想到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里的老外太勤奋太聪明。高手过招,他们的语言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很多还天生带(英法+X) 三母语技能。。。
一般来说一门课代表 至少9小时每周 的学习量。其实我觉得起码12小时以上。9小时能完成得高效啊。有些科目的作业一次都要写将近20小时。
很多加拿大人一学期只选4-5门课,作为一个想着毕业赶紧捞钱赚回来学费的普通留学生是承担不起那5-6年才毕业的时间成本的。一般来说,工科生毕业时常为4-5年(在没有换学分的情况下)
按时毕业的一般是学分要求数在140以下的工科专业。140以上学分要求的延期毕业非常普遍。如果是加拿大当地人,那几乎人人延期。
McGill可能是加拿大仅有的明目张胆告诉你4年读完工科几无可能的大学。比如机械化工材料等专业的课表,去掉第一年,魁北克学生课表还排了4年。然后给非魁省学生排了一种一学期有时候到达20学分7门课的课表(而一学期注册上限是18学分,参见机械streamB)
如果大学期间一直在学习,每学期都保持不至于虐待自己的节奏(每学期15学分,5门课,实际这个量在后期研究生课程阶段仍然很累),那么像机械化工专业142学分仍然需要4.73年才可以读完。答主这个专业现在还没碰到能按时毕业的国际生。好多都读到U4了(U0---U4)。所以学校非常建议工科同学参加AP考试(可以增大录取率)。学校会提供大一基础课程的免修入学考试来帮助一些能力很好的同学免修掉很多课程从而加快毕业进度。因而很多工科新生都会在来之前的暑假自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化学。
加拿大本国学生在本土上学学费极其便宜。所以加拿大最聪明的学生群体往往会将McGill作为本科就读的院校,而魁北克省因为特殊的教育体制,麦吉尔则几乎收纳了魁北克省所有的精英学生。如果哪个魁省的人当了总统,当了法官,去查他他的本科学校,不出意外都是mcgill。比如加拿大的新任总统小杜鲁多。很多加拿大的精英学生是研究生才选择出国的。加拿大大学对于本国人学费便宜,这一举措着实在本科阶段绑住了一大批加拿大精英学生。
所以你可能会听到谁谁谁被MIT全奖录取,谁谁谁准备去斯坦福读计算机硕士了。谁谁谁去瑞士,去英国了。 问及身边的同学若读研,去哪里的话,那种圆哈佛梦或者立志MIT的决心让你真的觉得这里是一群学霸的乐园。
这里的课程难度是在量上体现出来的。你或许很难想象一个上千页的课本,怎么样在短短3个月内学完还要处处掌握。考试没有重点,哪里都是考点。平均每科2次的期中考,好几次quiz,外加3个小时的期末考,平时大小测试不断,让你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
毕业前,每个工科生都必须完成好几门研究生级别的课程。相信其他专业也大抵如此。我查了下自己的课表有不止6门.....
插入一句:学校对于ME和EE专业提供Honours programme.原因可能是这两个专业学生较多,从而课表较为灵活。基本上大二结束位居top10%以内可以考虑申请。其中EE专业不需要写thesis.但课程难度会加大。
所有工科专业毕业都没有论文答辩,除了honours ME
Material 和 Mining 是全校仅有的两个coop专业。其他专业统称实习 。
5年毕业,并且没有假期Orz。
Honours ME 是唯一需要论文答辩的专业。每届毕业人数10人左右。会有自己的教授导师对其进行一年的1对1科研指导,以及半年的设计制作(比如之前那个用铁粉发动的汽车)。最后发表论文和学术答辩。所以ME同学如果感兴趣,可以在完成至少60学分(上完220)以后去找honours advisor申请。
这是从选课系统上截取的一小部分。
可以看到图中每个课都给本科生和研究生预留了位置。
比如
MECH 546, 3学分。固体力学中有限元方法
的应用。 16个研究生名额,注册了14个人,还剩2个位置。14个本科生名额,注册了14人,还剩0个位置。共计上课人数28人。
我觉得在这里称别人学霸往往都是带有调侃的性质,因为其实人人学霸。即使你不想学,这种巨大的课业压力会逼迫你不断的前进。因为每次考试,每次作业都会被计入你的总分。最后所有考试作业的加权就是你的最终成绩。
谈到考试,麦吉尔的校训翻译过来是天道酬勤。
教授总是去鼓励你,不断的努力,他们的眼神总是充满着善意和期待。当你来到这里,他们都知道你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需要的只是更加的努力努力再努力,从而让自己的起点变得更高,能够匹配学校所给予你的平台。考试试卷也会让你发现,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取得一个还看得过去的成绩。当然要想取得高分,这需要对所学有全方面的领悟。然而这种领悟依然要靠努力取得。
然而你并不能说考试简单。毕竟一学期你可能要上6门课,而每门课的背后是比砖头还沉的课本,几百页的笔记,和你那写了上百页的作业。
麦大课程难度很大,虽然大一的新生可能不容易体会这点,毕竟大一基础课有些内容高中学过,会相对好受一些。但是我觉得应该没有哪个高年级的同学敢说课程简单。说句实话,期末考试题往往难度偏大,不是很好处理。而且三个小时的考试,只有大题。如果不是学的很扎实,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如果学的比较扎实,GPA就很容易逆天。
高年级的课程班级规模越往后越小。大三就开始基本都是小课了。答主有几个课一共才10来个人,有个课只有9个人。另外高年级课程,比如研究生级别的课程,难度至少对于本科生来说非常高。其中MECH,CHEE这种课非常多。
工科的淘汰率是一直令人诟病的。大一体现的很不明显,因为大一淘汰率只有10%然而大二开始,mcgill逐渐显露出她那严格严苛的把关要求。很多的人都因为熬不过大二下学期而转学或者换专业。因为工科在加拿大和医学法学毕业生同属高收入群体。而这些群体都有相关的协会来把控,他们将课程标准课程难度设置的越来越苛刻以保证毕业生的数量总是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从而保护其自身的利益。而在McGill这种以课程难度大著称的学校里,淘汰率就比较明显。虽然淘汰的标准很低,就是GPA=2.0。我觉得凡是努力学习的同学,这条线离你很远很远。但是GPA想拿高,真心需要很努力很努力了。而且有些时候课程一多,想兼顾确实不易。
知道不少被淘汰的中国同学(老外更多Orz)。其实这种情况在加拿大名校太正常了。加拿大大学普遍宽进严出,进去了并不代表能够毕业。很多人水进去,最后肯定会被T出来。
McGill虽然入学把控在加拿大实属严格,但是仍然不能说是严苛。但是进来想出去绝非易事,即使生源质量高,但课程难度到后期仍会赶走一票人。而且录取过程中难免会有人幸运的混进来,熬不到毕业是肯定的。
总之GPA想拿高还是要非常努力才可以。比如毕业想要保持到3.5以上,还是需要每一步走得很踏实,大一大二疯狂拿高,后期跳水不要太狠,基本上还是比较轻松达到的。想象一下3.5其实在国内大学也算是85分以上的,其实也还可以了=。= 而这个成绩凭借McGill的背景足够你踏进其他国家的名校研究生了。根据同学的情况来看,这个分数,哥伦比亚,剑桥牛津之类的还是压力不大的。只要你愿意自费╮(╯▽╰)╭。想去MIT这类,请继续轰高一下GPA,但是科研经历更为关键。还有推荐信。在McGill,这种机会只要想随时都有。找个德高望重的牛叉的教授去做projects,顺路牛推也到手了嗯嗯。McGill工院去MIT这种级别院校的概率还是不低的。大家加油*★,°*:.☆( ̄▽ ̄)/$:*.°★* 。
很多人觉得出国的学生一般学习不好,其实我觉得这里面多少掺杂着刻板印象或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至少学习不好这句话在McGill是绝对不适用的。而且学校对于普高生是强制要求高考成绩的(除非有SAT/ACT),比如McGill工院的同学,起码高中时985大学的实力大家还是有的。何况入了大学又是4-5年的高三生活。看到网上很多人说高考一本不过然后来上学的,也是黑的太不专业了。这课程难度,课业压力,能熬到毕业吗?
开学二周后,工科楼McConnell和Trottier的工科学生就进入了紧张的期中备考状态,走廊两旁的座椅人满为患,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此起彼伏。有的人则趁课间吃点饼干,补充体力。这种癫狂的学习模式,我不清楚是称其为好还是不好。但是总觉得这一定不是在浪费人生,相反会让人倍感充实。我明白,将来的我们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去做学者,我们大部分人也不会去继续从事科研,去当教授,科学家。但是在大学期间经历的这种磨砺和考验,却足可以帮助我们稳住重心,勇敢的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踏实的走好下面的路。
附图:
(拍摄于刚开学10天后的工科楼走廊)
最后吃我一波安利:
学风极好,而且学生群体素质极高,学霸遍地跑。
这是同专业情况下录取难度最高的加国院校。能被录取就是棒棒哒!
学校纯英语,校外英法双语。双语环境助你几年下来变身三语人士,让你装逼助你飞。
华人少,给你纯正的留学体验,逼你张口说英语。
在欧美名声大,声誉高。读研找工作都加分。
如果将来回国发展,你的工作经验远比毕业院校来的重要。McGill能助你在欧美找到更好的工作。
来魁省留学,毕业拿枫叶卡妥妥的。先工作再移民的步骤可以变成先移民再工作。
因为毕业移民后可以爱去哪去哪,所以不会碰到因为身份问题而拿不到好的工作,或者被雇主压低工资的情况。并且读研读博的申请难度,奖学金的申请难度,以及学费金额会因为你的这张绿卡降低太多(eg, 移民后 McGill研究生一年的学费只要1800加币,也就是人民币1万块钱左右,而这其实也就是毕业后1个多星期的收入)。
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有人说出国留学是最好的爱国教育。正是因为生活在一个新的国家,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去细细挖掘国与国之间的不同,站在国际视角来辩证的看待问题,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与美好,挖掘出其中的前景和商机。
移民的意义对于新时代的留学生,我想可能更多的在于将来可以更好的回国吧。
END.
赞得多,踩的多。看完了,你就不动动你的小手点个赞么。 >_>
答案在2015年,2016年更新过。一晃到2022年了。时过境迁,人在欧洲,有幸碰到了好多McGill的校友,教授,高管。甚至在去育碧全球总部参观时,HR部门的老大知道我是McGill的校友,直接激动的给了我一个大大的hug。
在伦敦,每年都会有McGill校友大聚会。牛津大学的校友主动发邮件告知我,牛津会给McGill毕业生offer全额奖学金(专门的基金会),建议我去申请。
当年助我拿到斯坦佛PhD offer的大牛教授(现已退休),了解到我选择了弃工从商,并没有失望,而是鼓励我追随内心。并且多年后仍然无条件的鼎力相助(甚至直接给剑桥招生办写了邮件),让我5投5中。没有这位贵人的相助,我大抵不会申请这么轻松。
McGill在欧美地区超高的声誉,特别是人在欧洲,母校的光环,让我求职获得了许多的便利。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浪费英法双语区带给我的语言学习机会,让我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视野,能够看到中英法三个世界的赛道和机会,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我来自一个很小很小的内陆城市,是McGill让我有机会看到世界的舞台,认识这些努力的同学,完成自我蜕变,真正体会到了天道酬勤的含义。
不知道这辈子有没有机会能够配得上母校,但我对母校永远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