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4篇帖子。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620 33
(轉載知乎)海外华人是如何看待中华文明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樓 發表于:2024-4-5 18:22
海外的华人构成应该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欧美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时间比较早。在全球西方文明站比较大优势的情况下,海外华人是如何看待中华文明的,特别是与当地文明的碰撞与发展?补充:可以具体谈一谈中华文明在海外的历史沿革、传承发展、与本地文明冲突、融合、改变。以及这些背后的背景、未来可能的趋势!当然还有华人本身和社区经济状况和当地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宗教及文化状况在这其中所带来的具体影响!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樓 發表于:2024-4-5 18:23
作者:li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215841284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跟我的美国同事F说,我现在也是一个十万加的influencer了!!(网红-Influncer),我写的是美国的世界历史课。
他说,哦,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
我纠正他,不是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 是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
他说对啊,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 就是western civilization。然后还掰着指头给我数:social study, Texas History, U.S. History, World history/wester civilization。
这是美国的社科教育体系,初中不分历史地理,统一叫做社会科学,然后开始学得克萨斯州
历史,这是德州特色,整的小孩不知道独立战争
,南北战争,先知道美墨战争
以及Texas Republic孤星之州独立,Alamo一个几百人级别的战斗,小孩学了一个学期。接下来学美国历史 ,10年级开始世界历史。
我说你等等,所以你10年级学的是western civilization,没有学world history世界历史?
他再次否认,No, I did take world history. 我学了世界历史。这次说的比较清楚,课程叫做world history(世界历史),书本叫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
当然我就跟被踩了尾巴一样跳起来了,WTF! 你以为西方文明就代表世界啦!
%¥##¥%&*((%¥% ……%¥¥ 省去2000字。
因为关系不错,所以说话也比较 随便,最后他就举手投降。ok, China is the world. 
I win.
后来,我发现,我冤枉他了。
F同学出生于6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上高中的时候,德州的世界历史课真的就是学的西方文明,课程的名字叫做world history,但是书里介绍的都是西方的洗脑式政治。冷战背景下,洗脑洗的不遗余力。不仅德州
,在美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在1980年代,高中学的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个栏目所介绍的世界历史。
我网上找了一下,美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学这样的世界历史的。找到如下资料,供网友参考。
(以下黑体带引号部分为原文翻译)
http://www.getwellkathleen.us/worldhistory/civvshistory.html
“世界历史课于1980年前后开始,被大部分的州教育局认定为必修课。(各州教育局有权利决定自己州内公立学校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项必修课,世界历史课的内容却一直有大量的争论。
早在1963年,世界历史就已经是全美高中社会科学科项下第二大的课程。然而,尽管名字 叫做世界历史,课程几乎完全是西方政治史
,基本上讲的 就是西方的伟人的各种杰出事迹。”讲的都是西方的自由精神,民主制度。
到了80年年代,这样的世界历史开始不受待见了。“而且在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历史里面,很多内容也无法自圆其说。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纳入更多的非西方的知识,因此开了一个新的课叫做《world study》世界认知。
”教育界原来越发现难以自圆其说。”这部分没有详细说什么事儿没法自圆其说,我猜就是某位网友前面提过的,对殖民地的掠夺的大肆颂扬。
“教育界进一步就《世界历史》课程内容展开了争论,这种争论直接来自于对于理念的冲突。我们应该教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历史。
应该教他们西方的历史,还是世界的历史?“
这场争论延续了二十年之久
一些人认为,应该先教孩子们充分认知我们自己(西方文明),然后再带他们看世界。
以下是《历史学人》官网搜到的1998年的历史教育界的争论,一篇学者回应,他认为美国的历史教育应该本位主义
。世界历史的范围太广泛,使学生们无法专注于“他们自己的文明”。
西方文明史这个教材可以改良,可以增加一部分内容,来反映其他文明对西方文明做出的贡献。但是学生们还是应该专注于学习“我们自己的文明”.
原文链接:
Western Civ in the Global Curriculum: A Response
西方文明在世界史教材: 答复“但是另外一方面,世界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进一步加深,亚洲与拉美裔的移民数量进一步增多,美国社会进一步的多元化,学生们有必要了解西方文明之外的文化,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加州的教育界尤其反对在课本里用“we“我们”来指代西方文明,并且用“我们”来等同于犹太基督 ->民主政府 -> 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这个词“我们”对应的是“他们”->非西方的 -> 非犹太基督=极权主义(不自由的)而现实社会里面,非欧洲的社会,比如韩国,也有民主社会,而欧洲也出现了纳粹法西斯。 
用“我们”这个词,就把我们美国跟欧洲绑定了,尤其是跟英国。
然而美国是一个多元化多种族的国家。“我们”这个词除了代表白人之外,也应该代表所有的其他族裔美国人。”


争论没有停止。
这是2020年5月美国一个私校官网上的一篇文章《我的孩子应该学西方文明史
还是世界历史》,请注意,标题贴的图。
我猜他想说的是,“我的孩子应不应该多学一点中国历史”。。。还遮遮掩掩的。


显然,这样的debate还在。但是现实是,历史教材已经采用了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来教育美国的学生。
我没有找到具体的世界历史的教材是什么时候从西方中心改为真正的世界历史的,本书印刷时间是2013年6月。
对于这个问题,本书这样写:
“在不久的之前,历史课的课程安排还是以一个民族,一种文明来划分。。。。我们的教育总是集中在西方文明。。。
经过了20世纪的惨烈的世界大战,我们逐渐认识到,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往,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我们越来越成为世界公民。。。。。经济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疾病,恐怖主义这些都没有国界。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在全球的崩溃,使得世界各地的民族觉醒,要求了解他们自己的文明,这引发了“世界历史运动”。
“世界历史运动”world history movement 要求我们把人类发展的历史放在一个全球的范围内横向考察,以完全客观的视角描述出作为人类的文明史。
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我们可定不可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采样分析解读呢,这是作为历史学家来讲,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了。“
傲慢与偏见
来自于无知。
我的同事F,同事D,知名真人秀总统懂王,基本上就是50岁往上的老白男,往往充满着莫名其妙的自大与傲慢,我想着跟他们青少年期的大白人主义
的教育不无关系。
我相信,上过这样的世界历史课的新一代美国人,会对中国有着全新的认知。J同学对他是中国人就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因为这本书几乎每一章,都在讲中国。
几乎在人类进阶的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文明
都是毫无争议的主角,散发着挡不住的耀眼光芒。
这样的历史课本,这样的中学基础教育,让我对中美的未来充满信心。
请关注我的专栏,持续更新进行中。
美国的历史课怎么讲中国的?​
www.zhihu.com/column/c_1426329266242318336

最近收到了好几个追更的提醒,其实这个话题我一直在更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专栏或者关注我。
美国历史课怎么讲中国的19:中国与世界lin
销售界最懂技术的历史类博主


吕轻侯等 5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本文内容大量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公立学校高中10年级世界历史课教材<Ways of the world> 第三版。作者Robert Strayer。黑体字为原文翻译,遵循语言习惯,有调整。

"China will be the next super power"
“中国是下一个超级强权“”
”这是英国卫报在2006年6月份发表的一篇文章里面非常直白的论断。而得出这个论断的,绝不是他一家。在新千禧年以来,这样的头条以及论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全世界各大学术报告,报纸,杂志,书籍中。
中国巨大的人口,蓬勃的经济,跟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
,军事潜力,在国际政治事务中与日俱增的出镜率都揭示着中国正成为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界的重要角色-------也许是一号男主。
然而这些作家们,却很少停下来回想一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重要的位置,这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他在19世纪-20世纪的情况,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倒退,在他漫长的历史中一个偶然小概率事件。
中国或许已经准备好在21世纪以更加古老而强大的姿态回到世界的事务中。“

在人类文明的第三次浪潮
这一千年间,中华文明(唐宋)、伊斯兰文明、拜占庭帝国三分天下,是绝对的主角。
本章题目CHINA AND THE WORLD,公元600-1300年。
我开这个专栏之初,本来就想搬几块砖,没想到。。。。。拽出一头大象来。。。。
今天先把AP考试的考点摘出来,然后慢慢翻。
AP(Advanced Placement)考试是统考。各州可以用自己的教材,但是学习内容基本一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一致。这是第三版教材,在书的边栏用绿色标出考试要点:
像这样:

“罗马帝国
与汉帝国解体后续的对比”
“ 知识要点: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中国一直是人口最多,城市化程度最高"
”理解中国的运河河道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知识要点:火药技术的来源,使用,以及在后古典时代的传播”
”中国是后古典时代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你要知道他的经济特征,比如已经开始使用纸币“
“非常重要:理解唐、宋时期的妇女地位,理解影响该这种地位的延续性与变革的要素,不仅限于中国,包括整个人类历史”
“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个文明如何应对外部群体。中国是如何对待北方的游牧民族的”
“了解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
比如匈奴(xiongnu)的上供与交换体系”
“了解长城的作用”
”中华帝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韩国,越南,日本“
“孔夫子与佛教在发源地以外的地区的传播” --这里主要指日越韩。
“中国文化向日本,越南,韩国传播的异同。”
“注意日本有着向他国借鉴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对亚洲其他地区以及欧洲的技术贡献”
“例举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
“中国与或远或近的其他文化文明之间的交互”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路线”
“宗教与政治系统的交互”
以上这么多内容,肯定不可能都是重点。而且老师讲课的内容也跟书本有一定的出入。
我跟JOKES同学要了他的google classroom登录密码,可以上去看他的作业以及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这样我可以看出这一章他们到底学到了啥。
这是google classroom上的中国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注意有一个专业词汇 Sinification---中国化。


这是本章第一份作业:
宋王朝
重点:统治,经济,社会关系
读366~372页,划出



政府统治的三个真实情形
公务员考试的弊端
中国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
三个经济特征
妇女的生活在哪两方面受限制
明天一起读?看看JOKE这个作业得了几分。。。
各位Happy Halloween!
欢迎关注,持续更新中。

有网友问,你对中国文化挺有自豪感的,不知道你儿子怎么样?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

就我接触的,一般华人第二代对中国的感情分成3类,
一种极力撇清的。我在教会上中文课,有一个小孩是美国人家领养的,她有点残疾,10岁才被领养回来,因此中文基础本来是非常好的,但是她坚决反对任何把她跟中国相关联的话题,如果不是她妈妈(养母)坚持,她连中文课都不愿意上。坚决说自己不是中国人,是美国人。我说那你家乡在哪里,她说AMERICA。这样的小孩不是个例,我有朋友的亲生的小孩也有这样的,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就是美国人,谁也别提他怎么长的像中国人,我问他你怎么不学中文,他用英语回答。Why, I am American 这种孩子有时候可能还会跟着贬低中国获得美国归属感;

还有一种是无所谓,我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但是别人说中国不好,他们会心里很不舒服,他们会默默走开,偶尔也会争辩,比方说,“你这是种族歧视”。这种属于绝大多数,就是觉得自己底气不足,不如别人,但是也没啥办法那种;

第三种就是我儿子这种,应该说是比较少的。我儿子是美国出生的美国长大,他也会觉得自己是美国人,但是他从小每年暑假回上海奶奶家,一直就觉得中国什么都比美国好,因此特别为自己长着中国脸而得意洋洋,有种莫名的优越感。他看到什么好东西,新鲜的玩意儿,第一反应说,哇,这个真好,都快赶上中国的了!他从小去学校就不肯吃美国餐,就要带中餐。他就是非常得瑟我吃的跟你们都不一样。其实也有白人小孩
一脸嫌弃说,你吃的啥呀,但是他根本无所谓,就觉得反正我的好吃,你土鳖不懂我也懒得给你解释。。那种。跟其他中国同学,写汉字传纸条,像密码一样,搞的美国孩子羡慕死了。但是他的确心里也是觉得他是美国人,如果我们说太多中美政治争端方面的事情,他就会非常不乐意,不耐烦听。
自从上了世界历史课,他就更加得瑟了。有一次他的作业里面有一个问题中国的王权是如何确立的,答案应该是mandate of heaven 天子么,他还在作业上画蛇添足地写了汉字“天子”,然后还写错了,写成“无子”。欺负老师不识字呗。。。真是。。笑死我了。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樓 發表于:2024-4-5 18:24
Joanne:


我们马来西亚华人一向来都很注重中华文化,许多传统文化都理所当然坚持的保存下来。
很多中国人来到马来西亚,看到马来西亚华人保存的传统文化都认为比中国保存的还更好,这真的让我觉得挺受宠若惊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樓 發表于:2024-4-5 18:24
作者:黄昏使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55087201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下可能有些文不对题,见谅。
对于一部分台湾、香港以及海外华人
中自认为代表“纯正”或者“正统”中华文化的自信,我一向是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自信。先说简单一点的,因为中华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说,随便怎么列举都是挂一漏万
。以海外华人可能自认为了解较多的儒家文化和传统汉族习俗而言,孔孟与汉学的儒家、宋与明的儒家有不小的差异,中国南北方汉族、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的汉族在生活习俗上也有不小的差异,这已经是常识,请问哪一个“纯正”?不论是谁,了解或者自认为遵循的的又是哪一部分或者哪几部分的混合?中华还有春秋的诸子百家
思想,有逐步本土化的佛教思想,它们(佛、道和阴阳家相对较多地)和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进程里逐渐互相砥砺,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
和伦理学、教育理论的核心,试问对这一部分各位理解的如何?中国古来的政治法律制度及思想,以儒为表,以法为里,构建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的传统,诸位对这一思想和制度传统在今天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何认识?中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传统,从牧野之战
算起也好,从《孙子》算起也好,算到今天,罗列一下是谁继承了这一传统可好(当然我们永远感激和铭记海外同胞在祖国历次抵御外敌时的援助)?中国各少数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我想没人会否认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吧,这部分的“正统”或者“纯正”又怎么体现?中国武术、传统戏剧、中医、琴棋书画四艺等等国粹乃至历史考古发现等等,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数数看看?上面说了,这些只不过是挂一漏万而已。
  所以我得指出诸位自认为代表“正统“或者”纯正”者的第一个短处:对中华文化的浩瀚和多面缺乏理解,以为自己被灌输的那一点九牛一毛的东西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代表部分,当然,我倒不是说这种人只在海外同胞里有,大陆也有的是自以为得中华文化之精髓的妄人,其实不过是管中窥豹
,盲人摸象罢了。
  古代中国有井田,有诸侯,当废分封设郡县、废井田开阡陌的时候,当时的人和今天的人,各自认为哪一个是中国的“正统”或者“纯正”?察举孝廉、九品中正、科举取士,在这些东西一个取代另一个的时候,当时的人和现在的人,各自又认为哪一个是中国的“正统”或者“纯正”?
  这是诸位喜欢标榜“正统”或者“纯正”者的第二个短处:对于中华文化的动态性和“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精神缺乏认识。诸位没有意识到,所谓中华文化从来不是一个截止某人出生之前已经存在的,某人认为美好的东西的静止集合
。历代中国人所生活的时代,全民族的活动中(包括你的活动在内),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造或改变既有而形成的一切被历史证明正确的东西,都会留存下去,被添加到中华文化的目录里,被后世子孙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管它在当时是否被认为是“传统”或者“正统”。就像商鞅变法,祖龙统一以后,当时有一些人认为礼崩乐坏
,自那以后到今天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一样;也像豪强门阀、上品士族被摧毁,科举取士开启社会下层上升通道的时候一样,当时有人痛心疾首,今天你却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进步的表现。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在新的时代,为了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寻找符合自己的一条路,这是从十九世纪起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轴,对此,有人在思考政治和法律,有人在研究科学和哲学,有人在投身艺术,当然更多的人在实践。凡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得起历史验证而流传下去的东西,也将会是后世子孙眼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不论它与从前的“中国文化“是否一样。这可能是春秋战国之后,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对中国文化面貌的塑造,我建议诸位还是扪心自问,对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你参与了吗?还是抱着你想象中的过去的中国文化嘲笑其他中国人的探索努力?
不客气地说,“纯正”或者“正统”这类说法,很像“五德终始
”、“三统”之类东西的残留影响,我以为还是赶紧抛弃的好。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樓 發表于:2024-4-5 18:24
给中国的朋友:
你一定想不到吧 走出中国大陆 华语在马来西亚传承得最好,也不必惊讶,除了大陆,也只有马来西亚以简体汉语从幼儿园到大专都有完整的教育体系!


曾经有一篇文章:马来西亚华人是悲壮的存在
,引发人很多人的关注,为什么大马华人不是个骄傲的存在呢?
我的祖先来自中国,我生在马来西亚,说中文,也说马来文,也说英文,从小作文,成语言语,语法乃至诗歌词赋,都得学三个语言! 我的确中文没有全中国人好,英文没有全英国人好,马来文没有全大马人好。但是学习的苦我过来了,然而政治是马来西亚华人最难受的领域。在马来西亚,大马华人在政治上区别于大马马来人,大马印度人。在与中国大陆/港澳台的人交往中,我们也区别于政治。虽然不易,但马来西亚华人在捍卫华教上从不放弃,和英国,日本人,甚至和当今马来西亚政局斗争过,有了今天的马来西亚华人和马来西亚华语,我想勇敢告诉全世界,我是马来西亚华人,我很骄傲,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朋友能理解我们大马华人,大马华语,大马华教。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语 #马来西亚华人


作者:天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15507455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樓 發表于:2024-4-5 18:24
作者:嘟嘟爸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54119492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坐标新加坡。感觉这些年向心力是越来越强,认识的几个马来西亚华人直接称中国为国内(后来发现好多新加坡人也这么说,我怀疑是被大陆来的中国人带的)。印象最深的一次,在新加坡去美国大使馆办签证,打车时司机是一位华人大叔,直接跟我说,美国大使馆就在我们中国大使馆对面,听的我心里暖烘烘的。很明显,中国强大了,认可度也就上来了,必然趋势。
随手说个小事,也有争论,话至此,再多说几句,新加坡人口约四分之三为华人,总理从李光耀到李显龙也是华人,多数人想当然以为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应该亲华才是,事实上,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政治上很大程度依赖美国,这是当今国际政治形势所致,而按传统思维,以为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应该亲华,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当今国际背景。另一方面,新加坡华人祖上大多为中国下南洋的劳工,血浓于水,上文中我遇到的大叔,祖上应该来自福建,自己说也在厦门附近有房产。而我自己身边的年轻一辈的华人后代,八零九零后为主吧,是把自己当成独立的新加坡人来看的,他们的文化是多元化的,尽管也听周杰伦的歌,但很少听说会看国内电影,连续剧,更会向西方文化靠拢,也会有easy girl,这可能也跟国家宣传导向有关,新加坡电影院基本以美国电影为主,国内热映的电影在这里会滞后上映,倒是国内现在快不入流的港片基本和国内保持同步上映,这也可以看出当年香港文化在新加坡的影响力。所以,目前国人对新加坡认知的基本矛盾是血浓于水的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和其自身亲美政治倾向之间不和谐的矛盾。我们可以把这些看做中国崛起过程中的迟滞效应,大国崛起,必然伴随文化崛起,随着文化输出的加强,相信中华文明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樓 發表于:2024-4-5 18:24
作者:船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5417272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个人对中华文化有强烈亲切感,适当的认同感,没有政治认同感。
中华文明
源自当今的中国境内,但这文明的代表,已经不是今天的中国独有的文化。海外华人
也有不同分支的中华文化,有和当地融合的中华文化(印尼华人),有堪称比大陆更纯正而没经历文革的南方中华文化(马来西亚华人),被国际化的中华文化(新加坡华人),被基督化的中华文化(菲律宾华人)。
这些各式各类的中华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印尼华人:
虽然不会华语,但一般还是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老家话(闽南语为主),汉字懂得少。由于印尼普遍反华情绪严重和政府施压,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爱护都非常非常低调,出了家门就装作纯正印尼人。
为了活下来,又要保存文化,连汉语名字都不可以保留!不容易。


马来西亚华人:
除了极少数香蕉人
,基本上马来西亚华人都可以流利的说普通话+一种方言。冒着被排斥的痛苦坚持了独中文化
,保留了除中华圈以外唯一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的完善中文教育制度。为了保留中华文化,他们牺牲了政治地位。在身份证不让些汉子的三语环境下,宁可牺牲英语水平和马来语水平也要把华语搞好。
除了少数香蕉人,差不多都是精神中国人或精神台湾人了。


新加坡华人:
一半香蕉人,一半真华人。
在“多说华语运动
”之下,方言基本死亡了,但是除了 70-80 年代由于政治因素出现华语断层,“双语政策”之下大致年轻华人(包括香蕉人)都会说华语,但是水平不高,需要借用英语单词。过农历新年
时,很多新加坡华人依然会穿旗袍拜年。最简单的方式保留中华文化?


菲律宾华人:
地方的被同化了,但城市里的还是保留了中华文化。城市里的华人一般都会说闽南话,而且学校的名字还叫做 Chiang Kai Shek College。但是名字都是基督化了。由于政治因素,大致上菲利宾华人都是果粉。


这四个国家,要不是有下工夫去保留中华文化,身上早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痕迹了。四个国家的华人里,马来西亚的中华文化保留应该是顶呱呱了,但是其他三个国家的华人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差。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樓 發表于:2024-4-5 18:26
作者:游外 UWA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55446200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题涉及的背景较大,单以澳大利亚南澳州
为例。由于南澳州与山东省是姊妹省份,两地在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关系日益密切。


依然记得2014年『澳亚艺术节』的主题国与地区是中国山东,《红高粱》的舞剧在阿德莱德
是相当火爆,小编也拖着 LG 去看了演出,给他普及了一把历史与文化。


每年的中秋灯会、农历新春,阿德莱德都很热闹,庆祝活动也是越搞越大,很多社群里的华人都十分积极参与其中。也许,正是因为寄居于海外,对『根』的渴望,才会格外看重中华文明在自己与下一代身上的印记。


2018年,两省之间的一件文化大事,是南澳州立图书馆
(State Library of South Australia)与山东省图书馆
联合主办『一山,一水,一圣人』(One mountain, One river, One sage)——山东珍贵文献展,从2018年9月7日至2019年1月20日每天开放(公众假期除外),免费入场。
01:27


不少在中国国内都未必能够轻易看到的文献宝贝,像明代皇家出版物《大般若波罗蜜经-明刻永乐北藏本》佛经原本、清代《聊斋》故事彩绘图等第一次在澳洲展出,剪彩仪式很是隆重。




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小编同样拖着 LG 去了,带着他练了书法,下了围棋,还与澳洲的小朋友一起玩了一把七巧板
。与碰到的一对华人长者聊天,他们说希望带在澳洲出生长大的孙女来见识一下。


当然,讲汉语,拿筷子,吃吃饺子,舞龙耍狮......这些都仅仅是表面。相比第一代移民,我们的下一代,作为『香蕉人
』,或许会有一段时期面临『身份』的尴尬,有一些华人父母也表示,孩子在家说中文说得好好的,到了上学的年纪,回来就再不肯说中文了,甚至希望抹去『多元文化
』的背景。真心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自发地对中华文明
有认同感与自豪感,而这需要身为家长的潜移默化!


部分内容来源:游外
珍贵文献隆重“亮相”海外,世人争相一睹华夏风采!​
www.uwai.com/article/one-mountain-one-river-one-sage-exhibition-opening-cerem-1035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9樓 發表于:2024-4-5 18:26
Hugo:


问题太大。建议自己翻墙到境外中文论坛看看。总体来看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看法是正面的,中华文明没有不适合现代化的因素。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0樓 發表于:2024-4-5 18:26
古文化遗址可以分河道;坛坛罐罐可以分图案文字;文化最多分到母语方言了….
而人类文明,也只能在教科书上分一分章节。
一定要分也可以啊,唐人街和上东区;波士顿的南和北;圣盖博和比华利;……
南加州是侨胞的骄傲吗?法拉盛遥遥领先了吗?
~文化则是交流的平台和舞台;坛坛罐罐还是刀枪盾箭都是对先辈的纪念;古文化遗址则是人类共同的骄傲….
古英国人的文字记载是3500年,古中国人则领先了200年,这样比较有意义吗?
世界文明是多元的,是人类共同的历史。


作者:写字娘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32268170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1樓 發表于:2024-4-5 18:29
作者:永远的草根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321548838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要是去唐人街看,或许觉得那里比中国还中国。从《格里菲斯天文台》下来,乘坐公交车回到Vermont / Sunset 站乘上地铁Metro B-line ,在7th Street / Metro Center转Metro A-Line,前往洛杉矶的唐人街Chinatown。Metro A-Line很快从地下铁变成了地上铁上了高架路,而唐人街站Chinatown距离洛杉矶联合车站只有一站。

下车后确实感觉像回到了中国,眼前的楼让草根想起来中学时光。

唐人街站也是一座仿中式的建筑,只是站在这里,只能从柱子和房檐看到些痕迹。

下来以后痕迹是不是更多了?

洛杉矶市警察骑着摩托车沿着北百老汇大街N Broadway,路过中文招牌的店铺门口,不过店铺并没有开门营业。

这家金龙旅游中心,怎么也关着门?

绕过“学校”,

中华会馆
前面飘扬着一面美国国旗和一面不可描述的国旗。

佛祖寺。

里面是一座孙逸仙先生的雕像,孙逸仙先生就是慈禧她老人家口中的反贼吧?拿了境外敌对势力的资助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这个建筑让草根想起好莱坞的那个中国剧院,见《好莱坞中国剧院》,好像又中国又不像中国。

李小龙先生的塑像,他也在星光大道上有自己的星星,关于星光大道,见《好莱坞星光大道》。

中华会馆前面的石狮子,由不可描述的单位敬赠。

沿着百老汇大街往南走,金瑞龙城是一座商场?

西贡商场……,莫非是逃离无产阶级专政铁拳的越南华侨建立的商场?南越首都西贡陷落之后,越南反动地主资本家纷纷逃离。华人由于是外来户,大都只能从事资本家的营生,因此被迫逃离的很多。他们的感情一言难尽吧?
“美国没有兑现帮助我们为自由而战的承诺,也使她的50,000个年青人在这场战争中白白牺牲。”见《西贡陷落》。

永安鸡鸭栏这名字是不是很接地气?旁边是黄氏宗亲会和世运旅游。

这家店铺的名字叫新新新。

这家叫旺旺,都讨得口彩。

看看还有时间,转上奥德街Ord St,住在那边的公寓楼里经营街面上的店铺,倒也方便。街上的一家理发店男士剪发$12,剪平头$15,洗剪吹要$16。女士剪发$15起,洗剪吹$20,焗油短发$15长发$20。光洗洗吹吹就要$6起,刮光头要$15……。所以回国的话,什么不干都要先把头发打理好再回来。

街角是亚洲城,在奥德街和北山街
N Hill St的交叉口处,后面山坡上也是住宅楼。

北山街是平行于北百老汇街的另一条路,那边是天后宫。

回到北百老汇街继续向南,路过潮州会馆的正面。

里面是关帝庙

整个唐人街走过来有种冷清的感觉是不是?可能“唐人”的二代和三代大都离开唐人街,去往各处发展了。另外现在种族融合的程度远超以往,周边出现大量的华人社区,让唐人不一定非要聚居在唐人街中国城里,这不可避免会让唐人街显得落寞。
《纽约时报》曾经有一个报道在华人圈子里引起热议,报道的英文题目是Chinese Restaurants Are Closing. That’s a Good Thing, the Owners Say. 《中餐馆在关门,老板却说是好事》。
《纽约时报》自己的中文版题目倒是没这么说,而是《为什么美国的中餐馆越来越少?》
报道说买下中餐馆Eng’s 40多年后,汤姆·薛 Tom Sit 终于不情愿地开始考虑退休了。
文章说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薛先生每周七天、每天12个小时在餐馆里工作。自打年轻时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以来,他一直在餐馆的厨房里做饭。
两年前在妻子费伊·李·薛 Faye Lee Sit 的坚持下,他开始一周休假一天。尽管如此,他也不可能永远干下去,他76岁,很快他们就要当外公外婆了。每周工作80个小时太辛苦,已经成年的女儿们都有大学学位和高薪工作,她们无意接手餐馆。
报道说在美国各地,像Eng’s这样的中餐馆的老板们都在准备退休,但后继乏人。他们的子女在美国长大,接受了高等教育,从事的职业都是不需要像食品服务业这样累人的工作。
据餐馆点评网站Yelp的最新数据,美国前20大城市的中餐馆数量一直在下降。五年前,这些城市所有餐馆中平均7.3%是中餐馆,而现在只有6.5%。这意味着,在这20个城市总共增加了1.5万多家餐馆的同时,中餐馆却减少了1,200家。
报道说即便是在旧金山这个美国最古老的唐人街所在地,中餐馆的比例已从10%下降到了8.8%。
但是人们对中餐的兴趣似乎并没有减退,在Yelp上,中餐馆的平均浏览量并没有下降,平均评分也没有下降。
与此同时,印度餐馆、韩国料理和越南餐馆的比例——其中许多也由亚洲国家的移民拥有和经营——在全美范围内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
报道说餐饮行业一直很难做,不断上涨的房租和外卖应用软件让他们雪上加霜。对移民的收紧以及对会计的严格规定,也使这些依赖现金交易的餐馆更难以为继。
但这些都不是中餐馆特有的困难,无法解释中餐馆关闭的风潮。相反,一个很大的原因似乎是第二代华人的经济流动性。(《纽约时报》中文版的原文如此,相信大家能够理解,是不是《纽约时报》需要更接地气的中文编辑了?)
“中餐馆的关门趋势,反映出一段成功的故事,”珍妮弗·8·李(Jennifer 8. Lee)说,她曾经是《纽约时报》记者,著有《幸运饼干编年史》(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一书讲述中餐馆在美国的兴起,还制作了一部名为《寻找左宗棠》(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的纪录片。“这些人在美国落脚后开餐馆,为的是后代不用干这个,现在他们的子女都不以此为生。”
中餐馆老板的退休也折射出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1882年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阻止了中国移民的增长,这个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撤销,其他针对族裔的配额在1965年被废除后,大规模的移民才得以恢复。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始于1966年,这场充满暴力的社会和政治动荡让许多年轻人逃离中国,移民到……美国。
薛先生1968年离开中国南方城市广州,一路翻山越岭,最后游泳到了香港……
1974年他移民美国后开始在Eng’s餐馆工作,这家中餐馆创办于1927年。尽管他从未在餐馆工作过,但炒菜锅的灼热远不及他在香港一家塑料厂工作时所经历的。(《纽约时报》中文版的原文如此,相信大家能理解,再问一遍《纽约时报》是不是需要更接地气的中文编辑了?)
“这些人来美国不是为了当厨师;他们是移民,烹饪只是他们谋生的方法。”
……
其他移民群体也有类似的经历,移民子女因社会流动性和包容性进入更主流的经济领域后,但是他们拥有自己生意的可能性比父母的要低。
如果他们成为了企业家的话,子女往往在技术或咨询等行业,而不是在食品服务或美甲沙龙
工作。
不过,在过去十年里,第二代中的个别人还是选择了接管家庭餐馆。1920年开业的纽约早茶馆南华茶室(Nom Wah Tea Parlor)一直是家庭生意:先由蔡家,后是邓家经营。南华茶室现在的老板是41岁的邓伟,他在2011年离开了金融业,接手了叔叔的生意。起初,他的父母不赞成他的这个决定。
“作为移民,你只能干这行,如果不是开餐馆,就是自助洗衣店,”邓伟说:“我回过头来选择开餐馆?这让他们很难接受。”
自他接手以来,南华茶室开始了扩张,除了在曼哈顿开了另一家分店外,还在费城以及深圳开了分店。每天晚上,成群结队的客人挤在坐落于宰也街(Doyers Street)拐角的这家唐人街本店门外,要等位一个小时才能吃上。
“我有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来保存老纽约的一些东西,”他说。“我仍在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我也知道如何使用营销工具,比如互联网。”
还有另一种让中餐馆继续下去的努力,总部设在纽约的中式休闲快餐连锁店君子食堂(Junzi Kitchen)背后的团队最近筹集到了500万美元,用于研究和收购像Eng’s这样的餐馆,将它们重塑为“君子”品牌下的现代中餐馆。
“它们将继续提供通常受人喜爱的中餐外卖服务,但我们正在升级这种服务的版本,”君子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勇说。
但家庭经营的中餐馆如今通常不会传给下一代。有些餐馆可能会关闭,把生意卖给其他的第一代移民,或开始新生,让以前的地方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
说回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薛先生,薛先生还没有找到经营餐馆的合适人选,目前也没有立刻关门的计划。薛先生说:“希望接手Eng’s的必须是全心全意,真正喜欢这个生意的人,而不是那种‘我拿它赚一两年钱再说’的人。”
薛太太比老公更想退休,薛太太说:“他们必须是像汤姆·薛那样努力干活的人,那样他才会让他们接手餐馆。”
如果他真把Eng’s交给别人的话,薛先生会想念他的客人,想念经营这个餐馆的日子。
但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他为女儿们自豪,她们在美国出生,是受过教育的专业人士,正在从事自己选择的、喜欢的工作。
“我希望她们的生活比我好,”他说。“过上好的生活。她们做到了。”
(原文很长,草根稍稍做了些节选)

洛杉矶唐人街的这个牌楼,算是草根见到过的最简陋的唐人街牌楼了吧?不过还是好过没有牌楼的多伦多。好像加拿大的几个唐人街里,就大都市蒙特利尔的唐人街有座牌楼,见《风雨蒙特利尔》。多伦多和埃德蒙顿的都没有,见《埃德蒙顿》。美国芝加哥的唐人街有,见《大都市芝加哥》。澳大利亚两大城市的唐人街都有,见《徒步悉尼CBD》和《闲逛墨尔本》。
这样看来,草根也去过不少唐人街了。

唐人街离洛杉矶联合车站不远,通常唐人街都在大城市靠市中心的位置。从这里走到联合车站不到1公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联合车站下车,走过来溜一圈儿。

这座雕塑Bracero Monument展示的是墨西哥移民一家三口。

这是洛杉矶意大利裔美国人博物馆。

洛杉矶市中心的油价这么恐怖?一加仑普通油就要$6.79?

·安东尼奥·阿吉拉尔Antonio Aguilar的塑像不知道为什么要关在笼子里,他是一位墨西哥歌手、演员、词曲作者、马术运动员、电影制片人和编剧。

回到联合车站,唐人街到联合车站是不是非常非常近?其实过去的唐人街就在现今联合车站所在的地方,为了给扩大的车站让地方,才迁到了新的地址,也叫“新唐人街”New Chinatown。最早的华人来美国,是为了修铁路,自然定居在靠近铁路车站的地方。

站里还有擦鞋修鞋的地方,是历史遗迹还是现在还在使用?

到了站台上候车,这边路线上是美国国铁Amtrak的车,也是双层列车,有那么多乘客吗?
坐着南加州的火车回到,天已经黑了。欢迎关注草根的微信公众号:永远的草根。

更多请见:
参观航母博物馆 1 – 登上航母 参观航母博物馆 2 – 参观舰岛
参观航母博物馆 3 – 飞行甲板 参观航母博物馆 4 – 内部舱室
参观航母博物馆 5 – 海上城市
初探洛杉矶 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诺
圣地亚哥 好莱坞星光大道
好莱坞中国剧院 格里菲斯天文台
洛杉矶的唐人街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2樓 發表于:2024-4-5 18:29
作者:吕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55419201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事实不会随着地域的改变 而改变


坚定的捍卫华夏正统主义
!!!实名反对那些说得很伟大的白左圣母文化论,包容论,海外华人之所以反感这些理论,就是因为在国外听这些大忽悠早就听出耳朵老茧了。文明是确实是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甚至有些文明早就变得面目全非了。为什么其他很多历史悠久的文明,我都要加个古,例如古印度,古希腊,为什么中国文明就是中国文明? 因为华夏是继承的,华夏在历史上的长河中也是不断的更新,但是其主心骨,不光是从现在基因科学证实的汉族核心血统的不变,还是从现在语言文化都依然继承的古代华夏语
,为什么? 正是因为捍卫正统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让中国在历史上的没有丧失自我,在不断的高兴和变化当中,始终保持着核心,所以历史上鲜卑政权的胡化运动
失败,鲜卑族被华夏族吸收,所以辛亥革命胜利了,中国复辟了,蒙古族和满族被吞入成为中国的一员,所以外迁出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很多华人都还在说汉语,回中国祭祖。
从目前中国的利益,还是华夏继承的角度来看,捍卫华夏正统是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都应该坚持的信念。


坚持正统主义,不代表排斥发展,中国的历史恰恰告诉我们,坚持华夏正统观的周 秦 汉 唐 宋 明 都是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打个比方,中国的发展是始终坚持以华夏为核心的一道菜,而边上的配菜可以不断的发展和吸收,但是华夏始终不变!!中国不应该变得垃圾桶一样,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倒进来,动摇华夏正统。

至于那些鼓吹文化论,鼓吹各种什么团结之类假大空忽悠人白左理论,这种鸡汤还是少喝几碗,再多喝点,就要和法国一样让外族把核心都替换得彻彻底底,底裤都丢了


----------------------------------------------------------------------------
华夏文明的认同 国力的增长自然是一方面,但是别忘了在清末,民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虚弱的时期,也是有一大堆海外华人“傻瓜”一样回来出钱出力,乃至出命,华夏两个字在海外华人心中的力量远远高于很多国内的民团小白的中国认同感。


现在任何人想要动摇华夏,动摇以华夏为核心的中国观,不仅仅是打压国内汉人的地位,也是阴谋消灭海外华人的心灵故乡。


拒喝白左文化论的毒鸡汤 , 坚决的,毫不动摇的捍卫华夏正统观。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3樓 發表于:2024-4-5 18:30
某匿名用戶:


出国越久越爱国
然后永远不回国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4樓 發表于:2024-4-5 18:30
需要注意的是,大陆地区的社会文化思潮主要处于前现代、现代主义,而海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社会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占主流。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差异多于共性,解构多于建构,本质上是一种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的反动。在这样的社会里,想要用前现代的身份认同、意识形态和宣传方法,是很难取得广泛的建构效果的。除非人类整体再回到前现代或者近代的历史阶段,否则想要保持“大认同”的必要手段必然包括“尊重并包容小认同”。“大认同”的合法性将越来越建立在“小认同”的保障(而非吞噬)之上。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华人新一代,并不是没有可能对中华文明产生向心力,但是总体而言需要两方面因素同时作用:

1.海外社会对新一代华人的接纳程度和身份认同多元化的容忍度;
2.中华文明对海外华人子群体的差异性的包容尊重程度。


在1 < 2的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大多对于中华文明的向心力会比较强(马来/印尼);而1 > 2的国家和地区,华人子群体对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就比较弱了(加拿大/澳洲)。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263039325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5樓 發表于:2024-4-5 18:31
作者:akm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54947720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前在国内就觉得,华人的文化就像中华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讲的都是大道理,也确实有理,但太隐晦,而且不能有与时俱进的改变,不是年轻人乐意接受的。
黑人的嘻哈那一套没啥历史,沉淀的东西反而能席卷全球,为啥?年轻人要的就是这种简单,粗暴,也说明全世界各民族的人性基本相通。
当然,我们的文化并不见得一定被年轻人淘汰,因为他本身是很丰富有趣的,只是过于老旧,跟不上当下的审美。
参考日本的传统文化,至少我们80后是有兴趣接受的,毕竟是从小看日本动漫长大的。喜欢日本动漫是喜欢的他的热血,脑洞,搞笑等简单的共性,但通过不断的接受他们的动漫作品,渗透其中的他们的语言,服饰,审美观等便潜移默化的赢得了我们的好感。当然这其中的文化元素穿插是有相当技巧的,比如樱树下站着的一定是美女,美女的美貌体现在现代感的妆容,发型和姣好的身材,但她穿的一定是传统或稍加改良的和服,拿着他们的樱花伞,鞠着他们的九十度躬,背景音乐是他们改良或者混过的古典音乐。这样类似的视觉听觉感受一遍遍的出现,自然会让我们本来对现代妆容身材姣好的美女的喜爱,连带上对他们传统服饰,音乐等的喜爱。
当然,因为我们东方民族的含蓄,哪怕是风靡全球的日本动漫,只是抢占了全球小孩的电视电脑,舞池户外派对等还是欧美的流行文化说了算。
但至少他们的文化不会死,让外人对你的文化产生好感和认同,你才会得到喜爱和尊敬,同时也会加深你对自己的喜爱和自信。
可能我表达得不是很清楚,总之我觉得我们华人的文化是可以很酷的,但需要花时间也需要动脑筋去改良和推广。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是可怕的,年轻人能接受的东西才是有活力的,可以生存下来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6樓 發表于:2024-4-5 18:31
沉钧:


海外华人怎么看中华文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些以中华文明自居的人是怎么看海外华人的。就两个字:反贼。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你认为中国不好,那就应该留下来建设它,如果你认为中国好,为什么还要离开?所以,无论如何,只要你离开中国,就自动成了中国人的敌人。
他们不会管你是不是因为被明清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才出海求生,也不会管你是不是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离开。只要你离开这片土地,就成了异族,全然没有半点血缘亲情观念。
他们有这种观点似乎也很正常,因为他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代入统治者的角色,替统治者操心,凡是不像他们那样一心顺从的,似乎天生就是反贼。
但就是这样一群连自己同宗同源的同胞都无法包容的人,却有着迷之自信,声称他们的理想是联合全世界受压迫的人解放全人类。
他们也不问问别人愿不愿意,呵呵。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7樓 發表于:2024-4-5 18:31
香港华人——只要能和北边划清界限,当英国二鬼子我也愿意。(金庸威武)


澳门华人——希望发扬,但热度不高。(珠海吼啊)
台湾华人(蓝)——和对岸争取正统(故宫我们也有)
台湾华人(绿)——无所谓!(延禧攻略好看)
马来西亚华人(亲陆派)——我和中华同宗同源,我是马来西亚人,也是华人。(反中者滚)
马来西亚华人(亲民国派)——中华文化在大陆破坏的差不多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独爱繁体字)
马来西亚华人(亲马来人政府派)——我只是马来西亚人,我不想强调自己是华人,我希望马来西亚文化发扬光大。(掌握英语和马来语才能骄傲的活下去)
新加坡人——中国文化是什么?好吃吗?(讲英文才是正路,讲华语只是为了工作,讲中文方言只是为了和老一辈沟通。哦耶)
美国华人——希望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我就当端个小板凳看看,保护的责任在你们,我不用管。(我要努力做个美式亚裔)
广州华人——讲普通话者,非我同胞。(广东的“普通话”应该是粤语,客家话和潮汕方言请追随我粤语。)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5431463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8樓 發表于:2024-4-5 18:32
南洋华人不容易啊,汉唐明时,四夷以怀汉种为荣,而近代我们处三千年之极衰,国内狼烟四起动荡不安,而后日寇入侵,东亚病夫啊!国不强华人在海外地位也低下。但此国破家亡时刻很多南洋华人还是很给力的。可惜后来冷战形态意识问题,南洋华人分化了。新加坡为在两个绿教国家中力求生存,而在西方强势话语权之下为求自保,实属无奈吧。新家坡本来就是一群农民后代文化底蕴不深,被西方精神殖民化在所难免(但程度不比台湾高也是很不错的)。当年中国不是明朝时候的中国,上世纪被屠几十万,保不了南洋华人令人唏嘘。唉,即已分家,你们也在新的土地繁衍生息,只愿以后不要阻挡中华复兴就好了。中华复兴,海外华人地位必然提升,新加坡也会受利的,以后再有屠我华人者,那就不容易善了了的。希望新加坡别挡我们的路,还有如果能多学点中华文化还来的及,毕竟根在这里,中国人最讲血脉和文化的,文化和血脉正则为华,否则则为夷。当年非我中华文化不行而是没有掌握工业化,现在我能成了世界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希望新加坡别变成夷了。


作者:雁丘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71480802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9樓 發表于:2024-4-5 18:32
某知乎用戶:


大多数海外华人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不光包括唐人街的bus boys,也包括硅谷的码农、华尔街的交易员。
极少数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们对于中华文明有自己的深刻鲜明看法,但不为人知,而且他们早就秉承一个概念,特喵的,说了也人没听。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0樓 發表于:2024-4-5 18:33
作者:国外网友视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96677704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新加坡华人对此的看法
文章转自:国外网友视角
(原文翻译国外网民对中国的看法)观看更多文章记得关注公众号 
​01
Chia Jeng Yang
Chia Jeng Yang谢征阳
,居住在新加坡,@ Antler [startup builder]高级经理,哈佛商学院MBA
Living in Singapore @senler [startup builder] Senior Manage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MBA


我认为我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我今年23岁,差不多在千禧一代
的时间范围内。但是,我最近计算出,从中国移民的那代人是我的祖父,他出生于1860年代。19世纪末至1920年代左右,大约是中国移民的高峰期。
结果,我发现自己扎根于在现代新加坡长大的年轻一代,但他们与中国有着极为直接的世代联系。
我的许多同龄人,他们的父亲甚至祖父都不太可能与中国大陆文化有任何联系,除了像Michael Chan这样的人,他们实际上已经在努力保持这种联系。同样,我有几个亲戚在中国,但是他们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做出了这个决定,现在基本上已经退休了。但是,只有在老一辈中才能发现更紧密的联系。
某些特定年龄段的新加坡华人的华语状态很糟糕。我曾经上过一门课,选修法语和俄语的人比选择中文还多。新加坡非常西化。新加坡年轻人与中国大陆人真正分享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们皮肤的颜色。
新加坡世代之间的共通之处是,中国对外交政策的忧虑日益加深,特别是在南中国海,尤其是考虑到新加坡对贸易的依赖。因此,对于中国移民,总体态度从被动冷漠到烦恼,甚至是仇外心理,特别是考虑到文化习俗的差异。
回到我自己的观点,我相信我对中国的历史了解比同龄人甚至他们的父亲要好得多。我的祖父两代移民过来,从那艘船上过来。那艘船的概念 是一个更形而上的概念,许多新加坡人把他当做一个虚幻的东西。历史对我的打击更大,因为从本质上讲,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更近。
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对与中国有关的问题更加关注,对他的批评更加合理。尽管我不会说非常复杂的中文,但我更愿意接受我的中国血统。但是,这仍然不是我性格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它仍在我的脑海中徘徊。了解我与另一种生活的距离有多近,这将改变我对待社会政策的看法,使周围其他人对我的一般生活哲学的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将在次访问快结束时,带我的爸爸去福建惠安的故乡,看看祖父的家,以及祖传遗物。






02
谭明辉
谭明辉
,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住在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





我们不再维持祖父母与中国的联系。要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新加坡华人社区的发展。
我们为建立国家所做的早期努力容易受到操纵种族紧张局势以解决其政治议程的人们的影响。1956年代的中国中学
混乱,是由于领导人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1980年,南洋大学
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有些人,特别是那些将大学视为华文教育的堡垒的人,将这次合并视为对华人社区的冒犯。许多人猜测这是为了减少中国对新加坡华人社区的影响。尽管真正的动机取决于任何人的猜测,但是很明显,采用英语作为主要工作语言导致了讲普通话的人群越来越少,并因此导致了“减少”中国人身份的认同。
现在可能并非如此,但是说英语的人可能比当时讲普通话的人受到更高的评价。甚至有一段时间,有些人甚至自豪地说他们不会说普通话。即使在现在,我们中的某些人仍然对我们的母语感到沮丧,但近年来态度总体上有所改善。
我相信这个问题的作者正在通过一个世纪前的中国移民遗迹处理这个问题。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来回答。与其维持祖父母与中国的联系,不如关注年轻人之间新的联系的形成。
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流行文化,在国内已广受欢迎。诸如天津的爱情保卫战
等真人秀电视在新加坡年轻人中的确很受欢迎。商业对零售业的发展给许多新加坡人带来了双十一销售节。淘宝网已经从相对默默无闻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国最受欢迎的在线零售平台之一。如果您问一个狂热的淘宝购物者是否有对中国的“依恋”,那时肯定。
与父母时代相比,我们更可能有中国朋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嫁给中国公民。根据NPTD发布的报告,2015年,在28322宗婚姻中,有13079宗是新加坡人与非新加坡人之间的婚姻。这一比例为46.2%!注意不要对中国国籍的人发表任何歧视性言论,因为您可能会冒犯新加坡人。
尽管最近有领土争端,但我预见到,中国人和新加坡人之间的关系将继续发展。由于新加坡人口少,生育率低,实际上不可能维持与1990年代相似的人口统计。现在,外国人占我们530万人口的38%,而1990年为14%。这一变化对于许多新加坡同胞来说可能是不受欢迎的,但实际上与其他全球城市并没有什么不同。伦敦占36.7%,纽约占37.0%,多伦多占46%,赢家迪拜则占83%。事实是,新加坡本地人和新移民之间将继续存在更多摩擦。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我们有更多机会与与我们不同的人建立关系!
最后,我们必须区分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新加坡人。基于轶事经验,我很少遇到拒绝他们华裔身份的新加坡人。但是,新加坡人表达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分歧是很常见的,正如其他国家所期望的那样。但是新加坡与中国有特殊关系吗?也许。具有历史意义的2015年Ma-Xi会议在新加坡举行。
但是,我们是否想纯粹基于具有相同种族的基础来维持与中国的这种良好关系?LKY在2009 S拉贾拉特南
演讲上的一句话引人深思:“在国际关系中,友谊不是善意或个人情感的作用。”








03
请输入标题
金传辉
,住在新加坡,就读莱斯特大学




正如其他人指出的那样,只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才能比这里的个人轶事提供更好的/凭经验得出的答案更好。这个问题含糊不清,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1.对中国的依恋
相当低,尤其是在新加坡出生的第二,第三代华人。嗯,新移民可能会摇摆不定。
2.对中国文化的迷恋
同样,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更高。我的母亲对中国文化怀有健康的敬意,她的父母(祖父母)自小就谈到“唐山”的浪漫观念。但是,这没有通过遗传赋予我。在中文学校
,尤其受过良好教育的老一代中最为普遍。对于新一代,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而言,这种依恋常常与第一代(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混为一谈。
3. 由于家庭原因的依恋
那些确实对中国文化有较高认识的人可能在这里有更深的渊源。我知道我的根基,可以使用“族谱”。但是我没去过那里,也没什么想去的意愿。之前遇到了我方言群体中的人(我这一代人),他们回到了该省的祖宅,他们的反馈不是很好。
我去过中国,是为了工作和娱乐。在与当地人的互动中,我可以明显感觉到某种程度的血缘关系,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联系。但与此同时,我敏锐地感受到了我与他们之间的明显差异。
现实非常像我在中国的远亲。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和鲜血相连,但是我们现在对他们(相反同理)都是局外人







04
唐丹

唐丹,居住在新加坡


几乎所有新加坡马来人
仍然与马来西亚(在某种程度上是印度尼西亚
)之间有着牢固的文化和血缘关系。
大多数新加坡印第安人
仍然与他们在印度和斯里兰卡
的祖籍保持紧密联系。
至于新加坡华人?
大多数新加坡华人都感觉到与“中国”的文化联系,以及与中国的完全脱节。
更深入地讲,人们需要意识到,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的中国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中国内部的一些社会变动也加剧了这种分歧。
大多数华人移民到新加坡发生在1800年代至1950年的清朝和战乱时期。CCP对中国的接管给中国大陆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而wen革在消除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中国与新加坡华人社区之间文化差异的重点。
此外,中国在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颁布了剥夺所有华裔华人中国国籍的政策,是为了切断中国大陆华侨之间的联系。
随后,他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并且由于怀疑华侨是资本主义间谍而被禁止访问。长达二十年的时间,这完全切断了中国大陆与其他华人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导致了更大的分歧。
另一方面,在中国关门的同时,海外华人
社区,香港和台湾之间的互动仍在继续。
如果没有wen革的破坏和文化自我隔离,也没有共享中国南方的共同遗产,这些社区之间的分歧程度要低得多。
因此,与香港人和台湾人相比,新加坡华人通常比中国大陆人更具有文化上的亲和力。
综上所述,公民权的(剥夺),wen革,封闭的自我孤立政策导致了文化上的分歧。这导致后代新加坡华人对china的依恋越来越少。


1
-END-
推 荐 阅 读
往期文章1 往期文章2 往期文章3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1樓 發表于:2024-4-5 18:34
作者:裴观世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31269106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来西亚的华人主要有三个来源,主要有:
第一种:明清前,前往东南亚的“峇峇娘惹” 。这个人群我接下来会详细说。
第二种:是鸦片战争后被英国人聘请前往东南亚做劳工的华人,还有一部分是前往东南亚做生意的沿海商人。
第三个很重要的,就是现代通过《第二家园计划》前往马来西亚定居的中国人。
大马华人“峇峇娘惹 ”明清的时候,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在经过马六甲的时候,有一部分随行人员就留在了当地。他们称为土生华人或者海峡华人
。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
峇峇娘惹由于跟当地土著的联姻通婚,而且时代已经非常久远了嘛,很多后代都不会讲中文了。但是呢,还保留了一部分中华文化传统习俗
在服饰、生活习惯上已经和当地土著有很多的融合。其中有一部分人,他也不会讲中文了,他对中华的身份认同比较模糊。但是马来西亚官方仍然把他当做华人。
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对自己的“华夏身份”极其认同!不愿意抛弃自己的华夏身份。这部分峇峇娘惹,比如说很很著名的一个叫——辜鸿铭

他出生于槟榔屿辜鸿铭的父亲是华人母亲呢是马来西亚和葡萄牙人的混血。在多元文化下出生的他,最终可以学贯中西,回到大陆为官,教学,非常成功。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
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人(今马来西亚槟城),留学英、德、法国14年,,学博中西,故人称“清末怪杰”、“清末狂儒”,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
的中国第一人。






马来西亚工会的创始人陈祯禄
,他本身呢是诞生在马六甲的土生的峇峇华人,可是他有个这样的想法:
“华人如果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牲畜,他是无所谓国籍的。所以呢,华人如果不爱护自己的华人文化,便跟牲畜无异。
“失掉自己的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跟他本身分离。



这里说个题外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三次比较大的移民浪潮
一个叫做——下南洋
一个叫“闯关东”一个叫“走西口

下南洋,成就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海外华人
,以华人为主的国家——新加坡,还有东南亚众多的华人群体,闯关东保住了东北,走西口呢稳定了内蒙。

大马华人的身份认同马来西亚的华人,是海外华人中对中国人最友好的群体,很多人对中国的情结特别严重,普通的中国人,通常只会讲普通话和方言,可是马来的华人基本上又会广东话、闽南话、客家话
、当地的方言、英语、马来话。
所以他们的语言上都是,非常有才华啊。
有一次我在当地,有一种叫做Food Court的餐馆里吃饭,这种Food Court,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大排档联合体。有一个做肉骨茶
的档口,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我看到一个奖杯,几张奖状,这个奖状呢不是什么“金牌海南鸡米饭
”,也不是大马某某星级厨师,更不是大众点评五星店,奖状上写的是什么呢?
支持华教,功德无量
而且像这样的证书,我居然在很多华人的餐馆,里面都能看到。可见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归属感
我当时还忍不住问这个华人老板:你为什么支持华教呢?老板很温馨的说:
因为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一直是个Banana香蕉人
啊!
很朴素的几句话,听着却让人非常的温暖。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2樓 發表于:2024-4-5 18:34

某匿名用戶:


说句题外话。

我活了三十多年,从来没人称呼我为“亲爱的”。

但是,我在大陆某网站购物,结果别人一直叫我,“ 亲,亲,亲。。。”

从一开始的面红耳赤,再到习以为常,然后到麻木不仁。

弱弱地问一句,在大陆,亲= 您好 ???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3樓 發表于:2024-4-5 18:34
呵呵:


1000年以内,都在变!会变得越来越好,不信就等着看,我们国家的世界影响力!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4樓 發表于:2024-4-5 18:35
作者:Raymix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14048125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许多海外华人其实并不太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甚至有些是一无所知。
但近一两年美国乃至西方媒体一边倒,拉偏架
的报道让一些华人开始怀疑媒体的公正性和偏向性。
在详细了解过中国近些年来的成就和发展情况之后,许多华人开始从不清楚,不支持甚至批评的态度转向支持甚至亲中。
来听听一些海外华人的看法。
------
Andy Tran
数据分析师,诺丁汉大学
媒体通讯学士
我是英国出生的华人,完全站中国这边。
最开始的时候,我被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扯淡内容喂饱了,直到最近才发现一些问题,而这都源于香港的示威。
当你逛推特和脸书时,你会发现人们都有多仇视中国,同时我还很惊讶的发现一些香港人也加入了批判的队伍,尽管他们自己也是中国人。
我一直觉得我自己也对中国政治持批评的态度,但把中国批得一文不值,对所有中国人的形象进行批判,我就开始觉得有点问题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国一无所知,也相信新闻上的内容,但网上层出不穷的种族言论让我开始对事情有了另外的看法。
所以我决定花花时间阅读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政治,包括在Quora上阅读一些中国用户的答案,这些让我获取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彻底让我改变观念的是马丁·雅克
(Martin Jacques)8-10年前的一个TED演讲,他预测了中国未来将会经历的变化,而他真的是正确的,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当中国统治世界的时候
》,这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角度。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意识到许多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似乎总是带着负面的眼光,有些甚至全是谎言,完全没有任何证据。
所以我现在对于接受西方媒体报道时变得更加谨慎,当然,我也知道中国媒体同样有偏向性,但我正试着通过事实和证据来分析看待一些事情,而非谣言。
这正是中国媒体现在正努力做的事情,说实话,做得还不太行。
世界许多国家对待中国的方式都是不公平的。
当英国政府说中国会威胁到国家安全时,他们完全没能给出任何理由,也没有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中国正在损害我们的利益。
他们做的只是按照美国的指示照本宣科
,他们更害怕的是意识形态的改变。
但说实话,我觉得中国政府对我们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完全不屑一顾,他们想要的只是贸易往来。
不幸的是,这里的人仍抱着冷战思维,甚至我一些有香港亲戚的朋友也都和西方国家有着类似的想法,xx主意是原罪,中国理所当然也是坏的。
他们不愿意进行沟通和对话,只是会把一些合理的内容归结于“好吧,这就是中国的政治宣传而已”。
目前中美正在对抗,我认为中国将成为最终的赢家,除非美国决定与中国开启一场没有赢家的热战。
考虑到特朗普在任,支离破碎的选举体系和他不稳定的心态,未来2-3个月里任何事情都能发生。
------
Calvin Liao
海外华人,伊拉斯姆斯大学
MBA,现居香港
我的前半生住在欧洲,后半生住在亚洲,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待了很长时间,还有几年在台湾。
我一直站真理、事实和理性这边。
如果不是西方媒体刻意丑化中国,我也不会浪费时间…或者说享受我花在回答Quora问题上的时间。
我承认,有一些民族自豪感
包含在内。毕竟每天晚上我都能看到这张一样的中国面孔,并引以为豪。
简单地说,美国的体系现在已经不起作用了。
毫无节制的资本主义已经把美国带到了一个临界点,一切都已经开始崩溃。
尽管中国的体制仍存在种种缺陷,但迄今为止,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如扶贫,医保,生活水平,经济和军事实力等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
中国政府的决定总是带着跨越数十年的长远眼光,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他们值得在西方不断试图破坏的环境下取得自己的成功。
我也会不同意一些政策,但没有一个政府是完美的,中国仍然在发展,实验和学习。
如果有一天中国偏离了真实、真理或者事实的道路,我将是第一个把他写在Quora上的人。
内容节选自公众号:兼听社
国外网友:作为海外华人,你站中国还是站美国?​
mp.weixin.qq.com/s/fKgW70gRDSeOI8Bgf5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5樓 發表于:2024-4-5 18:35
19120101:


這是一種動態的“情感”,
因為人都是利己(=逐利)的,
所以這一“情感”的變化完全取決於這個中華文明的主體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利益,
其中又有多少利益是不可替代的。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6樓 發表于:2024-4-5 18:35
某匿名用戶:


我只认识一家移民,认为中华文明是 。但是每次他们做了什么(从试吃的盘子里拿一大堆etc)就说因为我是中国人嘛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7樓 發表于:2024-4-5 18:36
宗正啊宗正:


最好是祝福中国永远强盛下去吧,还有一点向心力和团结力,中国一玩完,大家日子都不好过。除非你有当汉奸的能力。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8樓 發表于:2024-4-5 18:36
Zhong Li:


这个问题就像问中国人怎么看待外国人一样,太过于笼统了
老移民,新移民,在当地繁衍生息多代的'本地人',哪个地方的移民等等,每一个群体都不一样。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9樓 發表于:2024-4-5 18:36
其实并不怎么在乎:

怎么又邀请了我……


一句话,华人是华人,中国人是中国人,请区别对待,就当他们是一个少数民族好了。在这样的视角下很多问题就好解释了。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0樓 發表于:2024-4-5 18:36
1)傑出華人需具備四個要素,包括良好品格、經濟頭腦、政治智慧及文化素養;歷史上政治領袖經常換來換去,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反而文化卻永存,愛國家的人要對中華文化有一種熱愛及承傳!
2)我與人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雪中送炭。而且,我在平時也注重與任何人的交往。穩定而持久的人脈關係是我做生意成功的很重要因素。——刘梦熊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488563/answer/26767668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620 回複數:33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4-4-5 18:38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