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3篇帖子。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945 12
1948年11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徐州附近的中華民國國軍發動進攻,徐蚌會戰爆發。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樓 發表于:2014-11-6 19:04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2樓 發表于:2014-11-6 19:04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樓 發表于:2014-11-6 19:05
徐蚌會戰是國共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中華民國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防區。由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軍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歷時65天,全部殲滅國軍5個兵團和1個綏靖區部隊,計22個軍56個師,共55.5萬人,此外還擊退由蚌埠方面屢次北援之第六、八兩個兵團。國軍方面,由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及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對解放軍造成總共13.4萬人傷亡。此戰役中國共產黨稱為「淮海戰役」(淮陰、海州),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稱為「徐蚌會戰」(徐州、蚌埠)。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5樓 發表于:2014-11-6 19:05
戰役準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方面:
1948年9月16日,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動濟南戰役,9月24日結束。濟南戰役獲勝三天後,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向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提議,希望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國軍之戰役,稱為淮海戰役,主要目標是牽制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兩個兵團,殲滅距離徐州較遠、位置突出之黃百韜第七兵團、李延年第九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好準備。這一計劃符合中國共產黨「殲敵於長江以北」之指導思想,隨即得到批准。中國共產黨佔據主動決戰權,是原定規模較小之徐蚌會戰。
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1個特種兵總隊,共約36萬人,大部分在山東省濟南以南、臨沂,一部分在江蘇省宿遷地區休整一段時間後,開始攻擊國軍,計劃分割圍殲新安鎮第七兵團並阻擊徐州國軍東援,然後南下切斷津浦鐵路徐州至蚌埠段,孤立徐州。同時,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令中原野戰軍配合華東野戰軍,牽制部署在徐州以西國軍。遼西會戰後,解放軍在東北繳獲一批國軍野馬戰鬥機,原想運用於戰場,而後作罷。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6樓 發表于:2014-11-6 19:07
戰役準備:
中華民國國軍方面:
1948年9月下旬,山東省城濟南失守,成為雙方優劣態勢轉變分水嶺。
10月以後,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開始收縮兵力,國軍集結4個兵團(第二、第十三、第七、第十六兵團)和4個綏靖區(第三、第四、第一、第九綏靖區)部隊25個軍,共約60萬人,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鐵路及隴海鐵路,組成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蚌埠之「一點兩線」防禦陣線,加強防守中原和華東地區,採取戰略守勢。
10月下旬,蒋中正見東北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瀋陽已甚混亂,危在旦夕,即飛返南京,擬定「徐蚌會戰計劃」。南京政府國防部在徐蚌會戰之前,曾由何應欽召集會議,按照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提出「守江必守淮」之方針。國軍決定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除以一至兩個軍堅守徐州據點外,將所有隴海路上城市放棄,集中一切可以集中之兵力於徐州、蚌埠之間津浦鐵路兩側,作攻勢防禦,與解放軍決戰。
10月29日,南京國防部舉行作戰會議,把「守江必守淮」構想提出討論,當經決定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方面,以一至兩個軍堅守徐州,所有隴海鐵路上次要城市,一律放棄。把所有兵力,集中於徐州、蚌埠間之津浦鐵路兩側地區,實施攻勢防禦,守淮(河)保(長)江,拱衛(南)京、滬(上海)。同時抽調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序列之第十二兵團,迅速向徐州方面開進,加強中原戰場兵力。此一構想呈奉蔣核定後,參謀總長顧祝同即於11月3日,帶同作戰廳長郭汝瑰,前往徐州,召集剿匪總司令部所屬之高級將領,舉行會議,研討具體實施辦法。在會議上,第七兵團司令官黃伯韜曾說了一番痛切話:「陳毅主力(七個緃隊)業已由魯(山東)西、南南下,將會合其在(江)蘇北三個縱隊,夾擊我兵團。劉伯承部將從西南方向,牽制剿總各主力兵團,使不能應援我。如此擊破我兵團後,再循序逐次各個擊破其各兵團。」
但是,蔣不知交辦策劃的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實為中國共產黨間諜。而且這個方案最終也未及時實施。
蒋中正計劃在徐蚌地區尋求與解放軍決戰,希望白崇禧擔任總指揮,但白崇禧認為徐州平原無險可據,國軍布陣完全陷入被動,大軍已無時間重新調動,於是堅決推辭。
在前方指揮機構人選方面,蔣又希望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揮這場戰事,但東北戰場局勢突然告急,杜於10月15日被緊急調往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蔣一時無信任人選可派,於是以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來指揮這場戰役
在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開會同時,東北戰事已接近尾聲。最高統帥曾派人前往葫蘆島,給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杜聿明下達手函,指示新訂徐蚌會戰要旨:集中兵力於淮河南岸蚌埠東西地區,佔領陣地,以攻勢防禦擊退解放軍之攻擊,相機轉為攻勢,予以殲滅。要杜聿明即到蚌埠指揮,並徵求杜聿明對此案之意見。當時杜聿明即行肅函回覆:對於這一在蚌埠集結決戰之計劃,完全同意。但他在葫蘆島指揮國軍撤退工作,尚未完成,不能立即南行。請飭劉峙總司令迅速按此計劃實施,否則有被解放軍牽制,無法撤退之慮。
從白崇禧拒絕指揮,到解放軍發動徐蚌會戰,只有6天時間。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7樓 發表于:2014-11-6 19:07
戰役背景:
1948年9月24日濟南失守後,國軍總部以為華東野戰軍需要長時間休整,未能料到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損失不大,能迅速南下進攻徐州,結果大意輕敵。粟裕為迷惑國軍,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台大功率電臺,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誤認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依然在山東。使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部署調整、兵力調動也趨緩慢。11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共約15萬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同進行徐蚌會戰,參戰兵力達60萬人。
實際上,約50萬解放軍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不知情下撲向徐州。據被俘將領李漢萍回憶,到11月初,原集結在濟寧、兗州一帶的解放軍圍攻徐州的動態明顯,危急時刻蔣特用極機密親啟電,令邱清泉派一個軍,偽裝解放軍,輕裝出發,晝夜兼程前進,將鄄城以西之董口黃河堤壩掘開,造成魯西泛濫,阻止解放軍由魯西方面進擊徐州。(邱清泉、李漢萍、高吉人)邱、李、高三人秘密決定,第七十軍由高吉人親自率領,不帶炮兵,輕裝出發,三天內趕到董口,將黃河河堤掘開,為了保守機密,並嫁禍於中國共產黨,第七十軍在執行任務時冒充三野某縱為了不拖延時間和暴露企圖,決定用炸藥炸開幾個缺口。並由邱清泉秘電蒋中正派空軍用重磅炸彈轟炸為使河水南流造成泛濫,決口後,必須設法將河水巨野北大溝內,倒灌微山湖,使魯西造成大面積的泛濫區,阻止解放軍由魯西方面包圍徐州。但中國共產黨方面通過國軍內部高級間諜獲悉國軍的計劃,三野大軍搶在國軍行動之前迅速揮師南下,國軍來不及偷掘黃河,計劃流產。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官劉峙作戰無能,故在戰鬥前,國軍布陣極為不利,與解放軍作戰處於被動及被分割攻擊。11月4日,蔣介石派顧祝同到徐州。11月5日,顧祝同在徐州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對上述作戰計劃作部署,命令剛剛發出,國軍尚未按「徐蚌會戰計劃」南移,11月5日,劉峙見國軍各兵團均已報告在正面發現解放軍主力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蔣意,將徐州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後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命令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退回徐州東郊,經蒙城向蚌埠調動孫元良第十六兵團經宿縣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二兵團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8樓 發表于:2014-11-6 19:09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9樓 發表于:2014-11-6 19:09
碾庄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之間的一場戰役,它是發生在中國華東地區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是徐蚌會戰的一個組成部份,從某種意義上講碾庄戰役決定了徐蚌會戰的結局。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0樓 發表于:2014-11-6 19:09
徐州剿總準備放棄海州,同時把海州第九綏靖區的44軍,100軍劃入黃百韜第7兵團指揮,前提是黃百韜必須等到44軍抵達後才能渡河撤退,為此等待了2天。在渡運河時,又遭華野解放軍襲擊,損失慘重。當第7兵團抵達碾庄後,李彌第13兵團的撤退,64軍軍長劉鎮湘的極力死守,以及蔣介石的指令,外加期間第三綏靖區的反叛,致使華東野戰軍主力得以在碾庄纏住第7兵團。之後徐州方面採納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的第二種方案,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從徐州支援,以實現在碾庄與華野決戰。第7兵團由於死守12天後被全殲,徐州增援部隊也在徐東損失較大。此戰之後,國軍方面更顯被動。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1樓 發表于:2014-11-6 19:10

雙堆集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之間的一場戰役,它是發生在中國華東地區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是徐蚌會戰的一個組成部份。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2樓 發表于:2014-11-6 19:10
碾庄圩戰役後,黃百韜司令官的第7兵團全軍覆沒。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根據戰場形勢,幾經磋商於1948年11月22日確定第二個殲擊目標應是由蒙城地區向宿縣孤軍冒進的黃維第12兵團。淮海前線總前委決定以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和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圍殲黃維兵團於澮河南北地區;以華東野戰軍主力分別阻擊徐州、蚌埠可能出援的國軍,確保圍殲黃維兵團之作戰。
國軍的計劃是集中主力,殲滅中原野戰軍,以求打通徐州、蚌埠間的交通與通訊。國軍最高統帥部下令徐州駐軍邱清泉第2兵團,孫元良的第16兵團,黃維第12兵團和李延年第6兵團會合由蒙城向宿縣攻擊前進。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3樓 發表于:2014-11-6 19:12
為配合平津會戰,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統一部署,解放軍部隊戰場休整20天。解放軍對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迅速決策經海路南逃。由於已消滅了國軍34個師,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解放軍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向杜聿明發動政戰宣傳與勸降,消耗其心理,為最後圍殲杜聿明部做最後準備,雖然杜聿明拒絕投降,但瓦解了國軍官兵士氣。合圍圈中的國軍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12月19日,被圍的國軍曾謀劃空軍化武掩護下突圍,亦無力執行。12月28日,杜聿明問顧祝同增援徐州之兵力在哪裡時,顧祝同回答說:「現在到處受到牽制,哪裡也調不出兵力。」
這時,華北國軍傅作義集團,已被分割包圍於北平、天津、塘沽,殲滅杜聿明已不再影響華北戰場之勢態。
1949年1月6日,解放軍對被圍在青龍集、陳官莊地區之敵發起總攻。解放軍在看見招降無效,就發動猛烈總攻,乘國軍疲弱無力,以大膽分割戰術,全面突入,先摧毀外圍據點,續入核心陣地,國軍死裡求生,奮力拚鬥。1月9日,消滅第十三兵團大部,殘部撤往第二兵團防區,「雖然出動了救援的飛機,但沒來得及」國軍苦戰到1月10日夜間,終於全線瓦解,結束戰鬥。經4日戰鬥,解放軍全殲第二、十三兩個兵團,俘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兼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陣亡。參與此役之高級將領,僅李彌、孫元良、熊笑三、高及人等倖獲脫險,杜聿明及其以下軍、師長多人均被俘。犠牲之重,堪稱空前。是日,蔣介石日記寫道:「杜聿明、邱清泉二將領雖作戰失敗,但其始終聽命,奮鬥到底,實不愧為革命軍人。」
在戰鬥最激烈階段,蔣曾下令使用毒氣彈掩護杜聿明部突圍,並以甲種彈掩人耳目。杜聿明在《淮海戰役始末》一文中回憶:「我想突圍也無望,但限於蒋中正的命令,又有董明德來,不能不敷衍他一下」。於是即找第三處處長鄧錫洸來商討,擬定陸、空協同放毒突圍的計劃。董說:「黃兵團這次用了毒氣彈,部隊被消滅後,共軍即廣播出來。放毒是違犯國際公法的,所以這次決定以空軍放毒,掩護你們突圍。規定毒氣彈為「甲種彈」,其他彈為「乙種彈」,計劃中只寫甲種彈、乙種彈,而不寫毒氣彈。我(杜聿明)問董:「用的什麼毒氣?」董說:「催淚性的。」我(杜聿明)說:「這有什麼用?為什麼不用窒息性的呢?」董說:「窒息性的太嚴重,還不敢用」。[11]施洋認為,之所以國軍「窒息性」的「不敢用」,除了顧忌其威力之外,可能是因為國軍戰術素養低下,無力大規模實行化學作戰所致。實際上根據戰後中國共產黨解密檔案顯示,徐蚌會戰最後階段,杜聿明給南京電報要求投放20萬隻防毒面具,以放毒率部突圍。但是電報落到李克農領導的中共華東局社會部在國民黨聯勤司令部共產黨間諜人員手裡,共產黨間諜拖延緩辦,杜聿明一直未收到空投防毒面具,對甲種彈導致投鼠忌器,以致全軍覆沒,自己束手被俘。。役後,國軍用於發射化學彈藥的化學炮和防化設備均被解放軍虜獲
1949年1月11日,蔣見此敗局,「決在蚌埠臨淮各留一個兵團,構成據點留守,掩護撤退,餘部皆絡續南撤。」。李延年第六、劉汝明第八兵團隨後放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撤往江南。徐蚌會戰結束,解放軍佔領長江以北大片土地。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14樓 發表于:2014-11-6 19:12
原因與影響:
本戰役對中國乃至世界局勢都有深遠影響,所以歷史學家杜維運說:「國共會戰其實只有三大戰役,而三大戰役其實只有一大戰役。」因為遼瀋會戰和平津會戰解放軍有地利與人和之優勢。
至此,中國共產黨基本上控制長江以北之華東、中原地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及經濟中心上海處於解放軍直接威脅之下。徐蚌會戰中,由於蒋中正之黃埔軍系損失大半,造成他在政府內之地位動搖,桂系之李宗仁、白崇禧藉此攻擊蔣,蔣遂於1949年被迫引退。蔣之黃埔軍系富有作戰經驗,而嚴重損失,後續國軍作戰力低下,地方派系(如桂系)軍閥由於戰略物質人力給養不足,長期被蔣黃埔軍系壓制削弱。解放軍在三大戰役後,實力大幅提高。種種因素之下,國軍備受壓力。
是役中國共產黨情報工作成功。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國防部中將吳仲禧在徐蚌會戰前,獲得國軍徐州剿總作戰計劃等軍事核心情報,使共軍較早了解國軍全面計劃,對全面部署徐蚌會戰有重要作用。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也將國軍計畫傳送給中共。
徐蚌會戰的勝敗原因各種論述,包含戰略、指揮、後勤、情報、人物、民心等各方面探討,大體而論大戰略和政治層面國共雙方都有其優勢處與劣勢處,以戰役本身而論蔣中正之問題,在對攻守等戰略形勢判斷不明,左右改變戰略戰術,造成主力部隊在每次調動過程中被解放軍包圍,再派部隊解圍,解圍不成再各自撤退回逃,再被圍,戰略上被解放軍牽著鼻子走,處於被動狀態。
徐蚌會戰中解放軍方面有來自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農民543萬支援前線(支前),河南在徐蚌會戰期間有200多萬民工支前,數量上僅次于山東。動員「民工共220餘萬人」;「運集糧食達4億3千多萬斤」。民工除修路運糧之外,還協助部隊挖掘交錯縱橫之包圍濠溝,使被圍中之國軍機械部隊動彈不得,在戰役中作用甚大。其中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扁擔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隻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
在徐蚌會戰結束後,陳毅元帥總是說:徐蚌會戰的勝利,是鄉親父老用小車推出來的!粟裕將軍也說過:華東戰場特別是徐蚌會戰的勝利,離不開山東人民的小推車和大連(當時蘇軍控制)的炮彈。山東的小推車自不必說,在三年解放戰爭中,山東人民有700多萬人加入到支前行列,將4億多公斤糧食及大量作戰物資運達前方,保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東北軍工企業在1947-1950年4年時間裡,共生產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彈54萬餘發;藥筒26萬餘個;自配M式野山加引信9.5萬個,改產擲彈引信55.6萬個,修理舊引信16.2萬個;生產美式、日式底火60.9萬個;雷管24萬隻,60迫擊炮1430門;衝鋒槍1563支;生產彈體鋼3000多噸,各種型號無煙藥450噸。其中,除為遼西會戰提供百餘噸炸藥外,絕大部分通過大連經海路越過國民黨軍隊的封鎖,送到山東半島東端俚島的解放軍軍物資接送站,再由山東支前大軍用成千上萬輛小推車浩浩蕩蕩推往華東前線。
解放軍佔領徐州後,民工以二十天把隴海、津浦線修好,做好了68座鐵橋、228座涵洞、220餘里鉄路。
杜聿明後來評論徐蚌會戰時稱:「大廈將傾,一木難支」,形容徐蚌會戰大敗非戰爭之罪,並非國軍不能打,而是一個綜合歷史大趨勢之必然結果。
就當時使用兵力及裝備來看,國軍還是居於優勢,如果戰地指揮官企圖旺盛,意志堅強,運用得宜,未嘗不可以取勝。只因國軍作戰計劃不定而且不能貫徹,戰地總司令消極保守,各部隊行動部調不一,才致為解放軍所乘而敗陣。解放軍則戰略戰術配合良好,劉伯承和陳毅協調密切,在戰術行動上依舊使用其慣用戰法,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圍點打援,逐一擊破國軍,獲勝一仗。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945 回複數:12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14-11-6 19:12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