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網友在Dcard日本旅遊版表示,從日本回來台灣後,對台灣很多事物反感,並舉出3個例子,首先是天氣,原PO看到日本的天空非常藍,認為空氣懸浮粒子比較少,且天氣較乾燥,身體很乾爽且毛孔會縮小,不常感到濕冷或濕熱。
再來是機車、汽車與道路規劃,原PO指出,台灣有些燃油機車騎到巷弄內,回音會很大聲影響生活質感,又台灣的汽機車駕駛相比日本更急躁,「不知道在趕什麼」,另外,原PO批評,人行道停滿車,在行動或視覺上都很干擾。
最後則是台灣人多看到「純粹獲利」的結果,較少雕琢品味與細節,原PO舉例,路邊常看到為了養地價而草率用鐵線圍起來的地段,或是蓋成簡易停車場、洗車場,但周邊卻欠缺維護,不是雜草叢生,就是滿地垃圾;路上的廣告、招牌常用醜陋的顏色吸引目光,普遍沒有「共好」的意識。
原PO繼續說道,台灣建築物外觀沒有定期清潔,看起來又舊又髒,「因為台灣人(或華人)特有的金錢觀,不會把資費花在這些細節上」;另外,許多商品、服務並非使用者最佳體驗,而是「成型」就好的概念,像是商場自助結帳未能普及化、大眾運輸導入行動支付困難重重、觀光資源未有效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