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发了8篇帖子。 内容转换:不转换▼
 
点击 回复
322 7
(轉載換日線)「5C」之外,年輕世代的「新加坡夢」──我的英美留學觀察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1楼 发表于:2024-3-25 07:37
年輕一代似乎正在前輩鑿出的路上走出了些岔路──許多學生在家庭能負擔的情況下,選擇自費留學或是申請無綁約條件的獎學金,海外生涯發展也漸漸成為年輕一代的選項。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2楼 发表于:2024-3-25 07:38
李韋萱/東方美.不美2021/08/02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3楼 发表于:2024-3-25 07:38
我在美國南方 4 年來所接觸到的華人面孔,與我在劍橋短短 5 個月所接觸的華人族群組成相差甚遠。我在美國南方大多所接觸到的亞洲人為中國與韓國留學生居多,4 年來完全沒有遇過任何一位來自新加坡的留學生。然而,我在劍橋裡所遇到的 10 個華人裡,卻有 6 個以上都是新加坡人。
在釐清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多方蒐集資料、訪問身旁朋友時,我發現學術地位愈高的學校(如英國牛津、劍橋、帝國理工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史丹佛大學等),愈多持新加坡政府獎學金就讀的學生。而數據統計也指出,英國的海外新加坡人也比美國更多。雖然決定是否出國留學,皆為個人投資報酬與機會成本計算的結果,但同時也會因為新加坡教育體制裡固有的條件,而影響與不同國家、不同大學接軌的流暢度。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4楼 发表于:2024-3-25 07:38
舉例來說,新加坡高中學生需要參加「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準會考」(Singapore-Cambridge GCE 'A' Level),以劍橋高級證書申請進入大學。此考試成績為許多國際頂尖學院認可的第三級教育(中學後教育)認證,包括英國牛劍,美國史丹佛與其他常春藤盟校,因此學生能使用此成績直接申請世界許多高等教育學院。
此外,新加坡給予計畫出國專攻學士學位的學生豐沛的獎學金資源,其中科學、工程和經濟學科較法律、財經、醫學等專業更多獎金專案。許多獎學金福利包含所有就學期間的學費與學雜費、生活費,以及來回新加坡與海外大學的機票一次。當然,獎學金得主必須與政府簽約;此合約規定學生必須在完成學位後立即回到新加坡,在政府相關部門或獎學金給與者相關單位服務 6 年的時間──透露出新加坡政府對於人才外出訓練與回流的經營與重視。
我不禁好奇:在新加坡這個沿襲英國的教育體制、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下,新加坡留學生對於旅外求學、求職與生活的看法與想望。以下,我採訪了在英國遇見的幾位持有新加坡綁約獎學金的大學在學生與研究所畢業生,希望了解其對職涯規劃的見解與思路。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5楼 发表于:2024-3-25 07:38
來自新加坡的留學生,選擇出國的理由
訪問者之一剛從劍橋大學製造工程碩士畢業,即將返回新加坡服務,在新加坡食品局從事食品與農業研發創新相關工作,在合約到期後希望有機會加入國際食品相關非政府組織或是聯合國工作。另外一位則是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LSE)人類學和犯罪學碩士,目前在新加坡通訊新聞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幫忙政府設計電子與文書文案、文宣、新聞稿、廣告。最後一位則是在劍橋大學攻讀電機工程與資訊科學系,畢業後將返回新加坡從事研發工程相關工作。
當我問起為何他們會選擇離開新加坡念大學時,他們的回答也跟我選擇出國的原因有幾分相似。他們說到新加坡雖然文化多元、國際化且經濟蓬勃,高等學院也在國際榜上有名,但希望透離開 281 平方米的海島,踏出舒適圈,訓練獨立自主,以不同視野檢視世界與家鄉。
此外,特定領域(如人類學)在歐美國家的相關課程、實習機會等資源,較新加坡更為完備。而選擇英國而非美國的原因,多為新加坡高中銜接大學的考試制度和申請準備內容與英國相符,不需做太大的修正與調整。
有人提到,較多新加坡人會選擇到英國就讀學士與碩士,而想繼續攻讀博士並走學術界則會轉戰美國。這是因為美國博士學位包含修課、教學與研究,因此對於希望走學術與教學的學生來說,能擁有較全面的訓練;相較之下,英國博士較側重於研究,教學和修課的比重較低。問起他們若有能不返國的選擇,是否仍會直接返回新加坡工作,他們都坦言會想在國外闖闖幾年,但最後仍想在新加坡安身立命。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6楼 发表于:2024-3-25 07:39
新一代的「新加坡夢」正在成形
當我和新加坡朋友們談起「新加坡夢」的概念時,有受訪者講起幾個刻板印象中的傳統期望,如唸好大學、當律師或醫師,還有努力上名校、找高薪工作等。而網路上也流傳著代表新加坡夢的 ” 5C ”──現金(cash)、車(car)、信用卡(credit card)、私人公寓(condominium)和鄉村俱樂部會員(country club membership)。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7楼 发表于:2024-3-25 07:39
過去的新加坡夢,在 1960 年代新加坡剛起步時,總與美國夢有那麼一點類似的精神,即靠自己努力就能擺脫貧困,在菁英領導體制下披荊斬棘、出人頭地,並提供下一代更好的生活品質。
儘管新加坡夢的定義隨著時代更迭,但隱約能在不同世代身上看出類似的規律:讀好書、申請獎學金出國念書、學成歸國服務、有穩定交往對象後一起抽 HDB 公共住宅、養育下一代並重新開始此循環⋯⋯。他們普遍對於新加坡的國家認同與種族多元感到驕傲,也希望能貢獻所學。
值得一提的是,年輕一代似乎正在前輩鑿出的路上走出了些岔路──許多學生在家庭能負擔的情況下,選擇自費留學或是申請無綁約條件的獎學金,使自己能更有彈性地在海外累積工作經驗。此外,前面所訪問的劍橋製造工程碩士畢業生,也提出了加入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長期旅外的想法。而我在醫學院裡遇見的一位新加坡籍學生同樣表達他對於在美國接受職業訓練、開啟海外職涯的想法,可見海外生涯發展也漸漸成為年輕一代的選項。
雖然上一代傳統人生軌跡的影子與觀念依舊存在,但更多年輕人正設法從人生各層面跳脫傳統、社會和政府所設立的制度與期望,漸漸構築屬於自己年代的「新加坡夢」。
项目组长 二十一级
8楼 发表于:2024-3-25 07:39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快捷键:Ctrl+Enter)
 

本帖信息

点击数:322 回复数:7
评论数: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JosephHeinrich
最后回复时间:2024-3-25 07:39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