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84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1376 283
(轉載知乎)为什么现在人动不动怪罪原生家庭?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1樓 發表于:2025-1-17 22:26

作者:海盗船事务长-8773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94873850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在有一首歌叫原生家庭,火遍大街小巷,下至孩童,上至老人,从来没有一首歌有如此广泛的听众人群。

如果你不知道这首歌,那你得看看你是不是生活在远古时代,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面对现代原生家庭这首歌那还真是一种幸运。

全世界通用的大学专业心理学教材里,从来没有原生家庭这首歌。是不是很奇怪?

要知道,全世界学院派的心理学家们如果对某件事有共识,他们一定会把这种共识选在全世界通用的大学专业的心理学教材里。

为什么全世界大学心理学教材里没有原生家庭这首歌呢?

原生家庭是国外一个心理治疗师创造的,他是一个精神科的医生,他是依据什么创造出来的呢?他接受的是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创造的理论,然后他根据这个流派的理论创造了原生家庭。

他的病人都是精神病人,为了研究他的病人,他把精神病人的父母接到了精神病院,然后让精神病人和父母住在一起,在这个封闭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

于是他发现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精神病人的确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于是他发明创造了原籍家庭这个词,只是在后期原籍家庭这个词变成了原生家庭。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研究是有非常苛刻的条件,首先是精神病人,其次在精神病院,其三精神病人和父母住在一起,其四在封闭的环境中。

而弗洛伊德创造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弗洛伊德后来的继承者客体关系流派,讲的所谓的原生家庭到底指的是什么?

其实指的就是影响人非常重要的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3岁之前,第2个阶段是3~5岁。

弗洛伊德重点研究的是3~5岁,由于性激素引起所形成的一个人与异性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模型。通俗的说就是男孩和自己的妈妈,女孩和自己的爸爸所构成的一种亲密关系的模型。

弗洛伊德说人们在3~5岁这个时期形成的亲密关系模型,对他未来跟其他人发展亲密关系模型有重大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亲密关系的模型在3~5岁这个时期就已经决定了,3~5岁之后就不太有影响了。

为什么3~5岁这个阶段人们会产生由性激素所发展的亲密关系的模型呢?因为这个阶段恰好是人性激素发育的高峰期。

在人的一生中性激素的发育高峰期有两个阶段:3~5岁阶段,青春期阶段。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在3~5岁形成亲密关系模型的阶段出了问题,那么在青春期的时候还有一次修正的机会。

客体关系研究的是3岁之前由于母亲(广义的)的照料给孩子形成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也就是3岁之前人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基本上就构建完成了,后天所有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都由这个阶段所引起和影响。这里不是指亲密关系。

如果你说原生家庭对你影响很大,那么你说的是哪个时期?3~5岁之前的事情,按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影响,的确,他们也认为影响很大。

如果你说的是3~5岁之后,6岁之后的事情,那精神分析并没有说6岁之后亲密关系的模型或者安全感依恋关系会影响你的性格,影响你的人格。

所以如果有人还在说6岁之后父母什么东西影响了你,其实你已经说的不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东西了。

那么6岁之后什么东西对人影响重大呢?反而是学院派心理学家所说到因素,他们用的词叫早年教养环境。

很多人认为早年教养环境不就是原生家庭吗?不是的。

早年教养环境既包括一个人6岁之前在家庭中受到的影响,也包括一个人6岁之后在家庭外受到的影响。而家庭外受到的影响,从一个人进入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更不要说小学、初中、高中了。

所以全世界大学心理学教材里没有原生家庭这个词。

而学院派心理学家所说的早年教养环境还指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

行为遗传学通过基因的研究,也已经发现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很多人说原生家庭对我影响很大,其实是把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也放到原生家庭这个词里去了。所以如果你说的是家庭的社会阶层对你的影响很大,那你说的是对的。

同时行为遗传学发现,人类所有的性格、心理、行为,都有很强的遗传性,这个影响在人的一生中稳定的存在,至少影响50%~60%。

而家庭外对人的影响占到了35%,家庭外的影响也叫同伴影响,包括父母以外的其他的人际关系、父母以外的其他因素对你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很多人宣称的原生家庭影响了他,实际上一部分是来自于父母的基因对他性格的影响,但他们误以为是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产生的影响。

其实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多数在6岁之前就已经结束了。

而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对人的影响的确很大,但这并不是教养方式。而且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也并不属于原生家庭这个词的范畴。

原生家庭,这歌声…如此…美妙…

美妙的的歌声总能第一时间满足我们在工作、生活、人际、事业挫败后的归因。

其实,6岁之前孩子需要在家庭中完成的心理发育任务,大部分的父母已经做到了。

恰恰是6岁之后有的人在家庭外的环境中,没有在学校和同伴互动当中训练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心理发育任务完成的不好,导致自卑、同伴交往少、没有存在感、被边缘化。

这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他们之后工作、就业、在单位中的表现、收入不高、得不到领导重视。

关于心理发育的过程,或者说人格发育的过程参考另两篇《时间…时间…》、《深渊啊深渊》,有助于理解本文。

关于基因的影响以及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可购买《基因蓝图》,行为遗传学的奠基石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基因的秘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2樓 發表于:2025-1-17 22:27

忘情之戏子:


吾心安处即故乡,然日夜想念之故乡却非以家为名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3樓 發表于:2025-1-17 22:28

看着眼前这个和我一样大的人

他的话语没有什么逻辑,显得格外天真烂漫。口中追求着理想和爱情,他想创业可是连干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一个二本毕业,问起专业知识更是一窍不通

他纠结着是买低帮AJ还是中帮AJ更好,什么牌子的羽绒服穿出去有排面

也纠结着买什么游戏皮肤最好看

也许他还会想着喜欢哪个姑娘,想着怎么追



我格外觉得他幼稚,格外傻,却又十分羡慕着他

人家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我等维持着尚且不易,何谈有什么追求。我这一生,都将付诸在挣钱上,没有什么,只希望可以做一个普通人。

我希望我的下一代和他一样,可以去谈理想,可以纠结什么衣服该买,可以谈一个青春的恋爱


你知道的的,前人做不成的事情,得不到的东西。总喜欢后人帮他们实现



作者:成风有时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93676000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4樓 發表于:2025-1-17 22:28

皮蛋瘦肉粥:


​父母的认知和实力阶级就决定了你一生的上限和下限;最重要的是,父母也是你最重要的引路人,没有之一。而某些奇葩父母却没有那个认知高度,利己自私的思想和行动从而毁了孩子的未来,时间不能倒流。

你说原生家庭重不重要?父母是不是第一责任人?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5樓 發表于:2025-1-17 22:28

首先必须承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是致命的。

但我还是不赞成去怪父母。只要父母已经尽到了最基本的抚养你的责任,就不该去怪他们了。很少有父母不抚养子女,多数人怪父母无非怪他们收入低,脾气大,没文化,粗鲁自私等等……

我只能说,平静地接受父母是个普通人、是个有缺陷的底层人。这既是一种善良,也是一种成熟和自信。



作者:庶吉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929709243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6樓 發表于:2025-1-17 22:30

作者:浮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92617001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甚至时常希望父母待我差一些,以便让我有个借口理由跟他们切割一些距离开来。

就像你很爱一个人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可是同样的,你也会对对方产生高要求,会产生占有欲控制欲。

对啊,我都这么全心全意对你了,为你付出了这么多,连自己人生各种可能性都放弃了。你怎么能有一点对不起我的心思和行为?你怎么能让我伤心?你怎么能让我不满意?你怎么不想着回报些什么给我?

有占有欲控制欲就很容易让另一方产生自责负罪愧疚感,尤其是至少从表面看对方是那么无微不至倾尽所有待你,甚至对方表面上也从未说要求回报什么的……但是那种压抑掌控的情绪就像寒风丝丝透过毛衣缝隙钻入到皮肤中甚至骨子里

很多时候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禁不住想到父母会怎么看待,让父母不满意伤心怎么办?这也是很沉重压抑的一种感受,甚至不逊色于直接表面就对你不好的父母……

我很希望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朋友乐趣,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所有倾注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是输红眼赌徒手中孤注一掷的筹码,也不是溺水时拼命扑腾抓取的救命稻草,适当的时候松开一些手吧

我也希望以后的爱人能有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理想,咱们彼此互相搀扶陪伴鼓励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对了,我现在并不想去怪父母什么,也没法让他们改变什么。他们也是普通底层工作人员,自己好多时候就是无意识凭借情绪本能生存,无论是他们自己的上一辈家庭,后来的生活环境也都没让他们产生改变的意识。几十年来形成的固有思维行事方式惯性几乎定型,固执的可怕,想让他们一下否认自己几十年来的价值体系几乎不可能,不如选择尊重

唯一能做的是,从我这里开始,我希望往后的选择往后的生活能够有意识掌控在自己手中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7樓 發表于:2025-1-17 22:30

灵犀智库:


我说这世界90%的人是傻逼,没人反对吧?

同理推论

我说这世界90%的父母是傻逼,没人反对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8樓 發表于:2025-1-17 22:30


知乎用户.: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49樓 發表于:2025-1-17 22:31

玥儿小札:


因为原生家庭的观念和看法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立。

是孩子对人生不如意的一个发泄口。

我曾经深受其害,伤害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后来学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深感我曾经接触的心理学是多么狭隘。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0樓 發表于:2025-1-17 22:31

原生家庭是个体最初形成自我认同和价值观的地方。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被忽视、误解或受到伤害,他们可能会将这些感受与家庭联系起来,并认为家庭是造成他们问题的根源。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有时会寻找原因和解释。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可以提供一种解释,帮助个体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此外,这种归因也可能给人一种控制感,因为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可能意味着有机会通过改变来解决问题。

有时,怪罪原生家庭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通过将责任推到外部因素上,个体可以避免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加意识到家庭环境和童年经历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意识的提升可能导致更多人反思自己的成长背景,并将个人问题与家庭经历联系起来。



作者:正能量丫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910082127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1樓 發表于:2025-1-17 22:31

不语素章:



对于现在被父母过度呵护的孩子,我支持苦难教育,别从小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事事包办,长大了又想让他们独立自主,不怪原生家庭怪谁?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2樓 發表于:2025-1-17 22:32

知乎用户: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调整心态,找准赛道,努力工作,提升自己,会慢慢好起来的。如果成家有娃了,对孩子好一点,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给不了物质就要给爱,千万不要让孩子走你的老路。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3樓 發表于:2025-1-17 22:32

作者:天下灬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87462627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简单啊:

我成功了,那一定是我牛逼;

我不成功,那一定不是我不行,是环境不行!

我们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但我们始终忘记了其决定因素的是内因,不是外因,这是书本里我们学过的。

理想和现实的冲击,让我知道我也不过是平凡人,我也一样一日三餐吃的是普通白面馍馍,但是啊,我总觉得我命里是该住豪宅、开豪车、当土豪的,挥金如土、好不潇洒。

但是你看我现在,早上四五点就得起床去上班,住在破烂的出租房里,没有女朋友,甚至都没有几个好的朋友,每天吃的是廉价的外卖,穿的是地摊货,用的是卡顿的手机,唯一的娱乐消遣就是刷短视频,看电视剧……

奋斗?我连起床都不想的!

这是我不努力嘛,这是我不想成功吗?我只是懒而已,我只是想躺着舒服而已,但是我总不能见人就说这是我自己作的吗?

当然不能,我不仅不能说这是我自己导致的,我还得说这是我不想但无法改变的,纵观这一生,我唯一无法改变的就是我的出生啊,所以怪我的原生家庭不行,这你总不能说啥了吧!

我不否认一些原生家庭带来的无法逾越的成长鸿沟,但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给自己的懒、给自己的不想努力只想娱乐至死的躺平找了一个理由。

承认自己的平凡很难,承认父母的平凡也难,将来承认孩子的平凡更难,但是我就是想牛逼,至于我怎么牛逼不起来,问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怪就是怪父母的平凡。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4樓 發表于:2025-1-17 22:32


捌姐2:


原生家庭的伤害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致命的,一个人这一生过的好不好,直接取决于原生家庭,虽然长大之后可以靠自己努力,但是,原生家庭的伤害永远是个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不是动不动就怪原生家庭,而是很多问题真的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要突破这个恶性循环何其难,毕竟,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有个好的原生家庭还真的可以少奋斗二十年,毕竟,原生家庭不耗费时间了。

不好,怪也没有什么用,原生家庭已经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了,那就坦然面对,自己也要不断的努力,不让原生家庭决定自己的命运。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5樓 發表于:2025-1-17 22:32

秒速五厘米的悲伤:


自己没本事 还要怪爸妈没本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6樓 發表于:2025-1-17 22:33

人都傻了:


时代问题,年轻人看了现代家庭温暖的影视作品,对比了自己出生的穷苦年代处境,是不对等的!两个年代的道德标准并不一样,现代的更为苛刻!老一辈也有老一辈的苦。做为子女的角度只考虑索取,肯定可以评判很多。

所以非常希望听听做父母的怎么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7樓 發表于:2025-1-17 22:33

透和明之间的事:


看了很多原生家庭的问题 原来只要父母情绪正常 不打骂 不做坑子女的选择

真的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家庭了 我都没说物质条件

毕竟这个真没办法 喷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8樓 發表于:2025-1-17 22:33

董小天:


一直以为我家算普通家庭,直到今年毕业后看到社会上有的人一个月才三千多工资,还没我妈一个月给我的生活费多。刚毕业婚房也买好了,发现好多人交首付的钱都没有。才发现家里好像也不算普通了,感谢老妈吧。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59樓 發表于:2025-1-17 22:34

怪错对象了,但凡上过小学的应该都明白教育教导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吧

国歌教导我们不愿做奴隶就应该反抗,唯一要赌的不过是军队到个体军人的态度

苏军没有对人民下手,叶利钦却炮打议会

那既然共产主义没实现,我们要做的当然不是抱怨父母

前人留的遗产足够我们付出极小的代价胜利了



作者:清池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846268765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0樓 發表于:2025-1-17 22:34
作者:我家的小丫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84251205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打开社交媒体,满屏都是关于原生家庭的吐槽。有人抱怨父母小时候严苛管束,让自己性格怯懦;有人哭诉家境贫寒,导致成年后对金钱的过度焦虑;还有人因为父母感情不和,至今无法正常建立亲密关系。原生家庭,仿佛成了很多人生活不如意的“背锅侠”。那么,为什么现在人动不动就怪罪原生家庭呢?


首先,我们得承认,原生家庭确实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就像一颗种子,在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什么样子,土壤的条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原生家庭就是我们成长的那片土壤,家庭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情感支持等等,都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我有个朋友算是发小吧,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父母经常为了钱吵架。他小时候就经常挨饿,穿的衣服也都是别人剩下的。长大后,他特别看重钱,甚至有点过于吝啬。他总是觉得,自己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小时候家庭贫困,父母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虽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决定我们命运的唯一因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逐渐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就如我的一个同事,她小时候家里也很穷,父母经常吵架。但是,她并没有被这些负面因素所影响。她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好大学,找到了一个好工作。她总是说,虽然原生家庭给她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那么,为什么现在人动不动就怪罪原生家庭呢?其实,这可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会感到无助和迷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另外,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在很多媒体和网络平台都在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这可能会让人们过分强调原生家庭的作用,忽视了个体自身的责任。

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原生家庭的作用。原生家庭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恶之源。我们应该正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我们都要学会理性地看待它。既要看到其中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变,我们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1樓 發表于:2025-1-17 22:34

努力爱自己:



原生家庭就像玩lol

游戏开始时有500个人分别去对线


有100个人开局拿着500块买多兰剑去对线

只要他小心操作,线上不崩盘,后期认真打团

游戏结束100人有70个赢了游戏


100个人出泉水就满级六神装,一人就能打爆

对面五人

游戏结束99人都赢了游戏。

输得那个觉得游戏太简单没劲就挂机了


100个人出门一毛钱没有,没钱买装备就上线去了,这时他要小心再小心,猥琐发育,混经验,抢资源,抓紧一切机会

100人最后30个赢了游戏,他们很努力操作了


100个人出门金币-300,没钱买装备就上线去了,这时他要小心再小心!小心小心再小心的猥琐发育,混经验,抢资源,抓紧一切机会

前期得了经济要先还账,再买装备装备自己

100个人最后只有10个赢了游戏,他很累


100个人出门金币-500,没钱买装备就上线去了,这时他要小心再小心!小心小心再小心的猥琐发育,玩命混经验,玩命抢资源,玩命抓紧一切机会

前期得了经济要先还账,再买装备装备自己

好起来后,和别人对线后残血回泉水

突然发现回家居然要扣血!!!!

最后100人只有1个人赢了游戏


最后这些人在一起聊天时

突然发现每个人出发时,家庭给与他们的出生

金币都不同的

最后那个倒霉蛋看着那些人想,自己出门没金币就算了,回家还要扣血,这破原生家庭能不恨么?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2樓 發表于:2025-1-17 22:35

作者:无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83957254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算天崩开局,也没什么家庭归属感。

我爸:无不良爱好,农民工,常年外地打工,沉默寡言,有生二十年来一年到头见一回

我妈:之前应该是在打工,在我十岁时妹妹出生,全职在家。负能量满满,嘴上牢骚不断,手上该做的都做。典型农村妇女,无法沟通,大吼大叫,以自己什么都不懂为荣、理直气壮。

我奶:我十四岁时爷爷去世,奶奶患有精神病常年吃药。从不出门。能自己烧饭洗衣之类,主要就是经常头疼,喜静听不得噪音,无奇怪危险行为。因此我妈也总说她因为奶奶不能离家。

我妹:她比我是幸运一点的,从出生起妈就带着。现在高中,成绩也不错。妈妈可能意识到老大的问题,高中陪读。不过成长中,父爱也是缺失的。

我:十岁之前寄养在亲戚家。外婆也在,不过她主要更疼我表弟,她孙子。

十岁时妹妹出生。妈妈没再工作开始带我,记忆里最早对我妈的印象。

十二岁把我带回老家读初中,开始住校。之后基本每年寒暑假过年都会去外婆家。

回老家那时我甚至都听不懂家乡话。开始出现些许异常行为的苗头没在意。性格开始少言内向。高中后学习成绩崩掉,人际关系也处理不好。

现在很肯定自己有抑郁症多年了。父母也完全不关心、不理解。

(这也是解不开的心结之一,按理说我奶几十年精神病,怎么也应该问问医生。老一套,他们懂,“你就是想太多”)

父母永远在说他们不容易,总是在提钱,永远强调又不少我吃穿。

说实话我对他们没什么感情。以后我没饿死就不少他们吃的罢了。已经不想回家了。

经常在想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家庭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永远说他们没办法,哪有那么多没办法,我应该是意料之外的产物罢了。

从来不考虑过我的感受,怎么方便怎么省钱,就把我怎么处理。

生活没什么意思。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3樓 發表于:2025-1-17 22:35


黑色潮洋:


什么叫做怪罪?不过是把亲身经历的实际情况说出来、写出来罢了。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4樓 發表于:2025-1-17 22:36
作者:恰当的生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83731377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生家庭指的是原配夫妻亲生孩子组成的家庭。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十分巨大,孩子的儿童少年时期的个性的形成与这个时候的父母的教育有绝对的关系。而孩子的个性形成后走出社会无论怎样的变化都对他的为人出事有着根本的影响。

比如,一个富一代从小家里挨饿,由于经常吃不饱饭,所有吃饭时抢饭吃,吃得急。他发达后,无论物质食物怎么丰富,还是不由自主的吃饭急。或着不浪费粮食,储存大量食物才有安全感。

比如,一个母亲带孩子,母亲的性格宽厚温柔,她带点孩子就阳光大方。母亲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就偏激倔强或懦弱。这时候养成的个性基本上都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比如,王思聪在很小的时候,不知道父母特有钱,父母把他当做普通的孩子养。而这一段经历对他以后的行事有着很好的作用,王思聪再怎么胡闹,没有踩红线。他没有不良嗜好如吸毒,赌博等。也不仗势欺人,他打了人都乖乖赔钱。

王宝强草根出身,他成功了,可是他的身上总有那么一股乡土气息。这也是马蓉看不上他的一个因素。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有了好的影响时,人们常常忽略。有了坏的影响时,就动不动怪罪原生家庭了。

怪罪是一个不好的心理行为,是逃避现实不敢面对问题的借口。即伤害了家庭亲人,又伤害了自己的积极性,是不可取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5樓 發表于:2025-1-17 22:36

卑微小易:


开局落后几百万经济怎么说

农民开局

有这种好事

麻烦读读送东阳马生序

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嗜学才是正道

怪能改变现状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6樓 發表于:2025-1-17 22:36


thhhh:


这样吧,你先给避孕套厂商写几封道歉信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7樓 發表于:2025-1-17 22:37

作者:伽罗加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82662713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前的大多数的影视作品都是家长里短,婆媳不合之类的,所以你看以前婆媳矛盾就非常突出,经常就被拉出来溜溜,而现在国产影视基本都开始拍这些玩意了,这些无形中就在给人灌输这些思想啊,人的意识形态在长期的文化灌输下是会发生改变的。

当然,我不是说不能拍这些,关注这些问题本身是好事,但关注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者说是减少问题,只关注不解决甚至还让问题变越来越严重,啥用?大家可以仔细翻翻这些年的国产家庭剧,他们打着关注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的幌子拍这种剧,然而在剧里都是一味地制造矛盾为剧情提供冲突,他们只是一味地在强调是哪一方的过错,而另一方冰清玉洁啥错没有,比如大人和孩子的矛盾,他们非常强调是大人的错,给孩子太大压力看孩子太紧,而且还预设了一个能打败全国99.9%人的家庭背景,他们没有为正确疏导提供有建设性的指导,只是为了剧更有冲突,矛盾更突出。

所以这种剧播多了,真的没问题吗?当一个人脑袋中完全没有“抑郁”“跳楼”诸如此类的概念的时候,他就根本不会去做这种事,因为根本想不到,和父母吵架了顶多也只是躲起来闷会,或者上演离家出走的把戏,然而现在呢,大事小事动不动跳楼跳河的,为啥呢?跟这种电视看多了有没有关系?

这种剧说是毒剧都不为过,大多数正常的家庭矛盾里,根本就不存在完全过错的一方,比如有剧里,家乡每天给孩子喝孩子讨厌的牛奶,这种事也被说成是对孩子的压力甚至是压迫,但是有没有反过来想下,作为孩子的立场,难道就不能明白这不是真的压迫,只是父母想把认为对你好的都给你的一种方式,可能在剧里的家庭背景下看不出什么来,因为也说了,那家庭背景基本能打败全国九成以上家庭,那么换到大多数普通家庭再看,不就是父母自己都舍不得,都用到你身上了吗?所以正确引导难道不是加强沟通,换位思考?怎么就成剧里的一味强调父母在把控孩子了呢?真害自己孩子的父母比率少之又少吧。

最后回到原生家庭,啥叫原生家庭,那属于真的父母不爱孩子,孩子不爱父母的那种,但事实是现在大多数人口中的原生家庭,都只是一个连换位思考都做不到的自私的被迫妄想症患者的高贵自我臆想,对象还是自己父母,他们认为他出生就该和那些大佬家一样,想怎么就怎么,稍不满意,就原生家庭,父母不行。

有人会说他的性格是因为家庭产生的,这点不可否认,但不同家庭背景会造就不同性格这点也是肯定的,重点还在如何协调调整,难道跟你一样家庭背景的人就全都是你那个样子了吗?你说你家庭穷,父母穷养你造成你自卑,影响现在的你了,那如果换成穷家庭富养你,你确定就不会出现其他问题吗?又或者是富家庭养你,就不会出现电视里那种豪门桥段,说你父母整天只知道赚钱不陪你了吗?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8樓 發表于:2025-1-17 22:37

作者:朝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82284575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是责怪自己的原生家庭‌,这种现象背后有多种原因和影响因素。

1、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经济状况等都会直接影响个人的情感、行为和价值观。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经历了暴力、虐待或忽视等负面经历,他们可能会将这些困境归咎于家庭,认为这些经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尤其是长大后,无法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一直无法和自己和解的人,特别会责怪自己的原生家庭。

2、社会的变革和压力也对年轻人的成长产生了显著影响。当代社会快速发展,年轻人面临着经济不稳定、教育竞争激烈和职业选择困惑等问题,这使得他们感到焦虑和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为了他们宣泄情绪和寻求安慰的对象‌。一旦没有满足自己的诉求,就说自己的原生家庭不佳。

3、我感觉这个是最重要的,个人责任和自我成长的意识不足。有些年轻人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挑战,而是选择将责任归咎于家庭,认为只有家庭做出改变才能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模式会导致他们对个人成长产生障碍,并对家庭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当然,也还是有许多年轻人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还需要自己付出努力和探索‌,尤其是不断学习,终生成长的人,就算出生在沼泽,内心依然有一道光,一样能出人头地。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69樓 發表于:2025-1-17 22:37

说点最轻微的

小学中学没有一毛零花钱。初中住宿一个星期给10块钱生活费,有时没人在家,饭卡只有不到两块钱 吃白饭要点菜汤吃一周。母亲在外地打工,每次和她说生活费不够,就说家里穷没什么钱。只能每周拿出十块钱给我。小学初中每年手脚都长冻疮,别问我为啥不穿衣服鞋子。读完初中就不去了,地狱级别实在受不了。

现在从她嘴里知道我小学的时候她就有十几w的存款,时不时借点给姨妈到现在没还过一分。我的天塌了 是我不值得她对我好点。



作者:退休老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82078352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70樓 發表于:2025-1-17 22:37

作者:远舟恋爱心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782029230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之所以,现在有那么多人,会表现出对原生家庭的敌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在的人,当前遭遇的社会困境,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紧迫的,而且基本上,让你看不到突破的希望,这种压抑和焦虑的个人状态,让我们多了很多反思和思考,也多了很多情绪和攻击性,这些情绪和攻击,有很大一部分,是指向我们自己的。

我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也能够发现,我们对自己的讨厌,越来越强烈了,讨厌自己的内向,讨厌自己的懦弱,讨厌自己的失败,讨厌自己失恋之后,还一直走不出来,这种状态成为常态之后,自然而然也会催生出,我们对于自己内在自我的探索,而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性格,人格,心理状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原生家庭和养育关系,这两个部分,对于个人的塑造,占比已经超过80%了。

虽然,从埃里克森的发展心理学开始,心理学也会更加强调,社会环境,对于人格的影响和完善,但是其实占比并不大,因为大部分人,对于自我的理解和认知,是非常模糊的,是在潜意识层面的,在社会环境中,我们更多的,是在重复我们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在这种重复里,我们对于自己的某些表现,开始产生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很多人寻求心理咨询,是为了让思考可以更具体,更完善的。

心理咨询,并不存在,怪罪原生家庭这种说法,我们对于原生家庭的剖析,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转移矛盾,而是为了提升对内在自我的认识。

比如有些人的胆小,是因为他一直没办法意识到,他对于权威期待的恐惧,原生家庭的控制和打压,是伴随他整个成长阶段的,甚至当他进入社会之后,这种控制还在继续,再比如,有些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的狡辩,即使是逻辑很清晰的事情,你也没准备怎么样他,他就是要狡辩,你很难跟他正常沟通,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认错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就意味着严厉的惩罚,他会下意识的通过否定,来逃避可能会面临的惩罚。

我知道,现在关于原生家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极端的言论,但是相较于上一代人,我们对于原生家庭的的盲从,是在减弱的,在更早之前,几乎没有人会在公众场合,说出有些父母是不爱孩子的这种话,事实上,每次有关于原生家庭话题,总是能够在短时间,获得很多人的关注和共鸣,所以,这种对于原生家庭的思考,既有我们对于内在自我的探索,也有社会环境的推动。

对于某些人来说,对于原生家庭的不满意,不是基于思考,而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某些行为状态,从而缓解自己的焦虑,这部分在表达关于原生家庭思考的时候,攻击性是非常强的,甚至是比较极端的,这也衍生出了类似于,逃离原生家庭的说法,如果你一直带着这种恨意,你是没办法真正做到,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的。

所以,你可以试着让你的思考,再深入一点,比如父母某些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连续的,他们本身就不具备正确的理解和认知,然后,你再重新回到自己身上,你对于自己的思考,才能往接纳上靠,而不是偏向于对自己的厌恶。

我记得,我之前聊到原生家庭这个话题的时候,跟你们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原生家庭,不那么幸福的这部分人来说,你可能无数次告诉自己,以后不能像父母一样,但是这些在你意识层面的结论,你可以调整,但是大部分他们对你的影响,是在你潜意识层面的,最后就变成了,你下意识的行为和选择。

比如,上个星期还有一个来访,原生家庭,高冲突,高控制,她无数次提醒自己,以后遇到问题,不能吵架,不能随便发脾气,但是真正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她的情绪无法自控,因为人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会倾向于选择她熟悉的处理方式,当亲密关系出现冲突和矛盾的时候,她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所以,她会下意识的模仿她的母亲,当然了,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她对于冲突的恐惧和焦虑,通过情绪的方式表达了。

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亲密关系里,会有更明显的体现,我在这部分咨询里,可以看到大量的,未被解决的成长课题,分离焦虑,情绪骄纵,以及大量的,对于亲密关系,错误的理解和认知。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1376 回複數:283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1-17 22:44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