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部世界2022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5471390148/answer/13030520278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县城的“文化滤镜”——日本县城是“古朴”,中国县城是“落后”?
先问个问题:
你听到“日本县城”,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不是小桥流水、温泉旅馆、樱花小路?
你听到“中国县城”,是不是立马想到灰扑扑的街道、密密麻麻的电线杆、土味烧烤摊?
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文化塑造的“刻板印象”。
日本的县城,被全球游客“滤镜化”了,因为:
“小清新”包装得好——动漫、电影、综艺全是治愈系,什么《你的名字》《小森林》,让人感觉日本县城=田园诗歌。
“匠人精神”营销得好——随便一个老奶奶在乡下卖个豆皮寿司,就能拍成感人纪录片,把你感动得眼泪直流。
“怀旧文化”氛围浓——很多日本县城故意保留旧日风貌,吸引文艺青年打卡。
而中国的县城,往往背负“落后”的刻板印象:
城乡差距太明显——一出大城市,就能看到城乡发展断层,游客体验感容易断崖式下降。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高铁站可能在县城外20公里,公共交通不发达,游客一看就劝退。
缺乏统一的文化IP——中国县城千城一面,缺少“唯一性”,不像日本县城有温泉、有忍者、有动漫。
日本县城“被浪漫化”了,而中国县城“被现实化”了。
日本县城是“情怀”,中国县城是“生活”
先看游客心态——
去日本县城的游客,追求的是沉浸式体验,把自己幻想成日剧主角。
去中国县城的游客,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本地人”,而不是游客。
举个例子:
去日本的县城,你能经历——
住在百年历史的温泉旅馆,老板娘穿着和服,给你端来一杯热茶,微微鞠躬:“欢迎光临。”
走在宁静的小巷里,看到一个卖烤团子的老婆婆,笑眯眯地给你递上一串,空气中弥漫着酱油的香气。
坐在小火车上,窗外是金黄的稻田,列车员用温柔的声音播报下一站,你的心灵仿佛被净化。
去中国的县城,你可能会经历——
住在“快捷连锁酒店”,窗外就是KTV的霓虹灯,凌晨三点还能听到隔壁大哥唱《死了都要爱》。
走在街上,5分钟就被拉去买特产,10分钟就被摩的师傅问“去哪儿啊,帅哥?我有好地方,要不要去耍一耍(懂的都懂)”
找个餐馆吃饭,老板热情得让你怀疑人生:“小伙儿,要不要加个鸡蛋?我们家饺子是手工的,比隔壁好吃!”
日本县城是“游客版的童话”,游客体验感极好。
中国县城是“现实版的生活”,满满的烟火气,但缺少独特性。
你是游客,你想要童话,还是想要生活?
日本县城“穷得精致”,中国县城“富得随意”
中国县城为什么很少吸引外国游客?
因为它经济发展太快,缺少“慢生活”的吸引力。
日本县城的“穷”,是“精致的穷”——
他们知道自己留不住年轻人,所以把县城改造成“观光经济”模式,主打复古、怀旧、文艺。
小店铺不求大,只求特色,比如京都的手工抹茶店、北海道的小渔村民宿,都是精细化运营。
他们穷得很有品味,所以游客来了感觉像是穿越到了“世外桃源”。
中国县城的“富”,是“随意的富”——
政府投资基建,县城现代化速度很快,但文化特色往往没跟上,导致很多地方“千城一面”。
县城人均GDP可能不高,但消费升级很快,商场、KTV、烧烤摊、网红奶茶店应有尽有。
游客来了,感觉不是在旅游,而是在“回家探亲”。
日本县城“穷得有品”,所以游客愿意去“体验”
中国县城“富得随意”,所以游客来了感觉像是“走亲戚”
日本县城是“电影取景地”,中国县城是“短视频素材”
为什么你觉得日本县城好像更“有感觉”?因为你在影视剧里见过!
《你的名字》——创造了“乡下小镇=浪漫邂逅”的幻想。
《小森林》——让人觉得日本农村生活就是诗和远方。
《深夜食堂》——让你以为日本的县城,随便一个拉面馆都是人生故事。
而中国县城在影视作品里是什么形象?
抗日剧(县城=战场)
家庭伦理剧(县城=婆媳矛盾)
乡土剧(县城=土味、留守儿童、拆迁)
影视剧给游客塑造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日本县城是“梦幻”,中国县城是“现实”。
去日本县城是“浪漫邂逅”,去中国县城是“赶集”
去日本县城,你幻想自己是村上春树小说里的男主角,遇到一个神秘的和服少女,在樱花树下对视一眼,故事就开始了。
去中国县城,你大概率是买完特产,回酒店洗把脸,然后刷抖音,发现自己已经出现在了当地“外地人来大集”的短视频里。
说白了,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不同的人生,而不是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日本县城是“体验经济”,中国县城是“生活现实”
日本县城=精致、复古、慢生活,游客感觉自己是文艺电影主角。
中国县城=热闹、现代、烟火气,游客感觉自己是回老家过年。
游客花钱买梦,不是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