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01篇帖子。 字體大小:較小 - 100% (默認)▼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3910 400
(轉載知乎)为什么现在人动不动怪罪原生家庭?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1樓 發表于:2025-1-10 23:08


戒烟的日子:


看看现在的电视剧就知道了,为什么主角不是富二代就是富豪遗失的孩子?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2樓 發表于:2025-1-10 23:35

寒秋:


你是挑大粪的,我是 …都是为

时代变了,底下都没有观众拉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3樓 發表于:2025-1-10 23:35

回不去的家乡:


因为自己无能,又不愿意接受自己无能的真相,

所以怪罪原生家庭。


你说你爹妈对你不好,家庭很差,这没问题,

但你要是把自己混成这个B样的所有原因一股脑的推给家庭,

那你就是在逃避现实。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4樓 發表于:2025-1-10 23:35

刘天宇:



权责对等而已。既然社会赋予了父母对孩子的近乎无限权力,那父母也自然要承担对应的责任。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5樓 發表于:2025-1-10 23:49

大熊喵:


谁说的?我就从来不抱怨原生家庭

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爸妈

建议被抱怨的原生家庭好好反思一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6樓 發表于:2025-1-10 23:50

人槑人:


总不能是自己的错吧? 左右看看也就老爹老娘好欺负了... 就这吧 ( ╯□╰ )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7樓 發表于:2025-1-10 23:51

拜占庭采油工:


出生前没本事投胎、出生后没本事卷赢,失败后没勇气承认自己菜逼,那就怨爹妈吧,心里好受点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8樓 發表于:2025-1-10 23:52
回復187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拜占庭采油工:
出生前没本事投胎、出生后没本事卷赢,失败后没勇气承认自己菜逼,那就怨爹妈吧,心里好受点
該回答58讚、143評論,足見爭議之大


底下評論節選:


知乎用户NPzsQo:「真逆天,竟然还有怪人不会投胎的」262讚


抬眼望天:「大家说不会投胎是说着玩玩儿,而你、我的朋友,你居然还能当真」118讚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89樓 發表于:2025-1-10 23:53

上善在若水:


越是底层的人,越不能和父母过度打交道。因为越穷的家庭,父母就常把孩子当做电池,吸食他们的能量为自己,而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之计深远。

他们嘴里永远只能说两件事:要么问你什么时候结婚生子?要么就是你什么时候给我钱?

至于你在外面混的怎么样,过的惨不惨,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被什么人算计,被什么人欺负,他们压根儿不会关心你、更不会关心你的死活。

你所有的困难,在他们眼里都是矫情,都可以归结为:

就是因为你不结婚生子,所以成不了家,立不了业;

就是因为你不听老人言,所以吃亏在眼前;

就是因为你不孝顺父母,所以你才那么倒霉。

不管你跟他们怎么聊,他们永远都能把错误归结到你的身上、归结到你不听他们的话,归结于你太脆弱。

人在一个落后的地方待久了,眼界就跟井底之蛙一样,只能看到那个地方的人情世故,只会学习那个地方的语言。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落后的人,你越不能去可怜他,哪怕他是你的父母也不行。

这个世界就是锄弱扶强的,根本不是武侠小说里的锄强扶弱,锄强扶弱是强者干的事。

那强者为什么能做到锄强扶弱呢?

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个恶魔/强者,他才能把多余的能量释放出来。

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皇帝、大臣、妃子乃至是一些天才,只要能在历史上或者在书本上留名留姓,他的手里一定都有无数条人命。

至少在他的敌人眼里,都是让人闻风丧胆的角色,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强者。

而成为强者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头上的枷锁铲除。

别人不能骑在你头上,你才能有机会征服他。

哪怕是伟人跟自己的父亲有严重冲突时,他也没有听取父亲的建议,觉得自己跟父亲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他就离开了自己的老家,远赴外地读书。

因为他知道观念不和、强求也没用,再聊下去只能吵起来。

而如果你本身就很弱小,还被父母不断的吸取精神能量,被父母破坏了身心结构;

那么你越跟他们待在一起,你的父母就会越爽,而越倒霉的就是你。

人不能跟自己不同频的人、价值观不合的人交流,因为效果只能鸡同鸭讲,最后彼此容易反目成仇。

对于这种人,只有距离才能产生美。

不要跟他们进行任何多余的交流,直接用金钱沟通比什么都有效。

你打钱给自己的父母,他们一定会欢声笑语;

你什么都没带回来,还不听他们的话,他们肯定不会给你什么好脸色看。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0樓 發表于:2025-1-10 23:53

羽沙:


因为心中的执念,其实没有在原生家庭得到足够关爱是六亲缘浅

所谓的六亲缘浅,就是来的时候并不想成为这家人的孩子,原本就不是亲缘,只不过是借了母亲的肚子过来人间一趟。

所以也不用埋怨父母偏心不爱你,因为本质上就不是一家人。什么时候把亲情债还掉了,业力也就结束了。


一念执着,万般皆苦,一念放下,便是重生。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1樓 發表于:2025-1-10 23:53

深海方碑:


人在突然获得权力之后,要有很高的内心修为,才能控制好自己不滥用权力。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2樓 發表于:2025-1-10 23:54

深海方碑:


人在突然获得权力之后,要有很高的内心修为,才能控制好自己不滥用权力。

成为父母,是绝大部分人第一次获得掌控另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的绝对权力。

而这个巨大权力获取的过程,跟内心修为恰恰没什么关系。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3樓 發表于:2025-1-10 23:54

Rock Dweller:


印欧雅利安——>日耳曼——>盎格鲁-撒克逊-诺斯——>美国社会连续统,是整个地球最成功的社会连续统。这里没有种族优越主义的内容,就是客观现实,扯别的没用。

他们为什么成功,第一个原因是有移民传统。就跟换电脑一样,老电脑满足不了你自己的需求,跟市面主流版本差很多了,那就得换,不能舍不得花钱;或者,市面上出了新的生产力工具,符合你的利益,你就得买入;你自己住的小区环境越来越差,那就得搬家搬到更好的地方。旧的社会建构已经腐烂,看不到希望,你如果搞法国大革命那一套大洗牌,虽然可以建立新的社会,但人和人的契约关系、社会信任、社区生态,再也回不到从前。制度没有人重要。历史记忆永远翻不过去。你怎么办?集结那些年轻肯干有道德的人,收拾行李准备移民到新的地方,按照最新的理念和共同底线,构建新的社会,你没有人去建构、维系好的制度,而是指望好的制度去改造大多数人,注定失败。不愿走的,那你就留下来,跟着船一起沉。

大多数原生家庭受户籍制度限制,移居成本太高,没有办法迁徙到更好的地方,只能烂在老地方。在糟糕的群落中了此一生。人都是不完美的,而且在与局部社会交互的过程中,受环境的熏染。你觉得你的家庭很糟糕,但环顾四周,其实别的家庭也差不多,你觉得别人家好,那是因为你没在别人家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家丑不会外扬,所以通常你只会看到一团和气幸福美满。区域的环境就是这样,你不可能超出平均线太多,那样会活得很痛苦。

但是,日耳曼移民也不是像游牧民族或者商业民族那样永远在路上、高频地迁徙。他们在从游牧过渡到定居、从定居过渡到殖民、从殖民过渡到移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开发土地并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地供给牲畜群的能力。牲畜是他们的资产而且是大型动产。这使得日耳曼移民虽然依附土地,但没有被土地完全绑定,土地也没有因为这种绑定而遭受长久的生态破坏。日耳曼人从这些牲畜群中获得产出、进行深加工、贸易、汲取财富,供给罗马帝国和潜在的买家。而游牧民族只能在大量牲畜中低效率地获得有限的产出、没有足够的贸易能力。牛群就是红警里的基地车。只要牛群在,日耳曼人就能找地方定居下来慢慢开发。跨国公司的雏形就是这些专营商业化畜牧的早期日耳曼人。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地中海被穆斯林封锁,贸易处在委顿状态。欧陆的消费能力不行,结果盎格鲁、撒克逊、朱特、弗里斯这些日耳曼人往外迁徙,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民族,分析他们移民之后的土地布局和政治制度,你会发现他们是面向土地产业和贸易的民族,具有跨海贸易能力。追求产业的繁荣、稳定和长远发展,构成了他们出走的主要原因。

仔细读历史,你会发现,欧洲只是日耳曼连续统的一站而已,日耳曼社会精英整体的倾向,是在居住地上脱离欧洲,只是主要的业务还是在欧洲,因为欧洲靠近地中海的那部分人确实有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有稳定的消费需求所以有利可图。走出欧洲大陆,你才能发展大规模羊毛产业;走出欧洲,你才能获得原材料,为工业革命积累条件。走遍世界,才能采掘油气、矿产并进行精加工,才有后来的事情。如果你停滞不前,一眼看到头,你就应该走出去。

留下来的日耳曼后裔只能算欧洲人,成为欧洲人意味着你很难像日耳曼移民那样做他们的业务。欧洲本地人,是被地中海文明套牢的,走到罗马的那一套模式的死角里了。移民新大陆的开始,实际上就意味着欧洲的衰落的开始。

大多数原生家庭,不仅受户籍制度限制,还被自己的房产(不管是老破小还是赫鲁晓夫单元房还是看上去很高端的住房)牢牢绑定,绑到敲骨吸髓的程度。水电煤加上通讯和网络,柴米油盐,日常购物,全是负担,牙缝里抠钱都入不敷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要有钱给孩子报班强化辅导,就得省吃俭用,甚至要省看病钱。这些家庭所有的有价值资产都很难打包带走,即便带走,在新的地方甚至都可能会变为废品。

以大型牲畜需求为中心的复合农业,以及配套的土地制度,成就了日耳曼人,以及城镇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移民到美国的、开拓美国西部的日耳曼后裔,获得更大的土地,结果就是在这些土地上发现了石油资源,让农场主升级成原油供应商,为地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全面升级了传统农业。农场主的大型资产,从单一的牲畜群,发展成包括大型储油罐和油罐车集群。这些大亨在财力雄厚的时候一手创建、支撑了美国的城镇发展,直到这些大亨的家族没落、资金不再雄厚、工业区变成铁锈带为止。铁锈带基本上很难改造了,只能是等到星际移民时代,殖民外星,然后个人购买外星的大片土地所有权,然后重新建立更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4樓 發表于:2025-1-10 23:55
更多回答請見原問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5樓 發表于:2025-1-17 22:15

萤烛:


因为百姓太多的不如意,如果按逻辑继续往上推,会涉及到到一些不可言说的东西。

如果动不动就怪这些不可言说的东西,会被打上万劫不复的标签。

那这些人骂骂原生家庭也好理解了,发泄一下情绪算了,没必要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6樓 發表于:2025-1-17 22:15

作者:考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813728647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怪罪原生家庭”是近年来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在心理学和自我成长的语境中。这个话题其实比较复杂,因为它牵涉到人的成长背景、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的心理结构。

1. 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们从出生到成年前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它是我们性格、情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最初平台。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和情感支持都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情感依附和安全感: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如是否给予足够的爱、关注和支持)对孩子的自尊、自信心、情感依赖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若孩子未能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健康的情感依附,成年后可能会表现出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
家庭冲突和压力:家庭中的矛盾、冲突、暴力等负面环境也可能导致个体在情感和人际交往上出现问题。比如,家庭不和谐可能导致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感到困难,或倾向于逃避冲突。

2. 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增加

随着心理学、心理治疗的普及,人们对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的认识有了显著提升。在过去,很多情感问题可能被忽视或者认为是个人的“软弱”表现。而现在,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为何自己会有某些不良情绪、行为习惯,或者为什么总是做出一些破坏性选择。许多问题的根源被归结为“原生家庭”,特别是通过心理学的分析框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探讨的原因。



情绪和行为反射:父母的一些行为和情感反应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例如,父母冷漠可能让孩子形成情感上的封闭,父母控制欲强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意识,过度批评或赞美则可能让孩子产生对自我价值的混乱等。

3. 社会变迁与个体责任的分离

在传统社会中,个体往往更容易承担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压力,家庭问题较少被过多讨论。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主义的崛起,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因此,当遭遇困境时,个体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尤其是影响深远的家庭环境,而不完全归因于自身的选择和行为。



外部化归因:原生家庭成为一种较为容易的解释框架。它让人有理由去避免面对自己的问题、缺陷和错误。通过怪罪原生家庭,个体可以暂时逃避责任,寻找外部的解释,而不是从自身出发,去审视和改善。

4. 文化的影响与社会媒体的传播

近年来,许多心理学书籍、博客、社交媒体讨论将“原生家庭”作为理解情感问题的重要视角,这种趋势让“怪罪原生家庭”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像“自我疗愈”、“创伤疗愈”等话题的兴起,让很多人开始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社交媒体效应:在网络上,很多个人成长的内容会强调“疗愈”与“自我觉醒”,并把个人的心理问题归结为父母的养育方式。尽管这些话题有助于增加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但过度的归因也容易让人陷入受害者心态。

5. “反向投射”和情感投射

有些人可能会将自己对父母的不满、怨恨甚至未解决的情感问题投射到其他方面。比如,当一个人感到生活不如意、情感不稳定时,会不自觉地将责任归咎于父母的行为或某种家庭模式。这样的一种情感投射,使得家庭关系成为情感冲突的“罪魁祸首”。



情感未解:如果人在家庭关系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往往会在成年后依然无法解脱这些未愈合的情感伤口,从而让原生家庭成为他们心中的长期“负担”。

6. 自我意识觉醒

现代人对自我的认识比过去更为深入,许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情感、决策背后的动机和原因。随着个人的自我觉醒,很多人也会在成长过程中回溯到原生家庭,试图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某些情感问题或心理障碍。



自我探寻:通过回顾家庭背景、教育方式、父母行为,人们试图解答自己为何在人际关系、情感管理、人生选择上产生某些特定的模式。这种探寻有时可能带有批判色彩,从而对原生家庭产生责怪。

总结:

“怪罪原生家庭”的现象,其实反映了现代人对自我情感与心理健康的关注。家庭的影响确实深远,但将问题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有时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方式。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同时也要承担起自我成长的责任,努力克服过去的阴影,寻找健康的情感与行为方式。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7樓 發表于:2025-1-17 22:15

李小强电商笔记:


与其怪原生家庭,不如把它当成人生的"第一桶金"

说实话,看到这个问题我真的有很多感触。作为一个从小县城出来,从月入3000到现在小有成就的人,我特别想说说这个话题。

先讲个真实故事:

我有个发小,家庭条件和我差不多,都是普通工人家庭。但现在我们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

他整天抱怨:"要是我爸妈有钱,我也能上好大学!"

"要是我家有人脉,我也能找到好工作!

"都怪我家穷,害我现在这么惨!"

而我呢?我把原生家庭给我的所有都当作了"第一桶金":

1. 家里穷?那就学会了省钱

现在我理财能力特别强,因为从小就知道钱有多难赚。

2. 父母没文化?那就学会了独立

遇到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反而培养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 生活环境差?那就有了拼劲

知道想要改变命运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努力。

说白了,原生家庭就像人生发的第一副牌。有人发好牌,有人发烂牌,这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但关键是怎么打这副牌!

现在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说:

"我性格内向,都怪原生家庭!"

"我不会社交,都怪原生家庭!"

"我没出息,都怪原生家庭!"

但你们想过没有:

马云家里也不富裕
俞敏洪也是农村出来的
李嘉诚小时候还要卖塑料花

他们怎么没有一直在那喊"都怪原生家庭"?

其实我特别理解大家吐槽原生家庭的心情,毕竟:

看到富二代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的东西,我们要拼命才行
别人起跑线在终点,我们还在起点挣扎
有些伤痛确实是原生家庭带来的

但是!

原生家庭只能决定你的起点,不能决定你的终点!

分享几个我的小建议:

1. 把抱怨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

与其纠结家庭条件不好,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2. 把"原生家庭"变成动力

正是因为知道家里条件不好,才更要努力往上爬啊!

3. 善用"穷人思维"

会省钱、能吃苦、懂得感恩,这些可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才有的优势!

4. 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家庭条件不好,反而让我们比别人更懂得珍惜机会,更有韧性。

最后,我想说:

原生家庭确实很重要,但它只是你人生的开始,不是结束。

你永远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但可以选择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不如想想:

"我能为自己的未来做些什么?"

"如何把劣势变成优势?"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原生家庭?"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8樓 發表于:2025-1-17 22:16

多多良小伞:


举个例子,如果你父母是很自以为是的人,他坚信给你给你一刀是对你好,还天天道德绑架你,这一刀你接不接,不接他们心里受伤,你变成不孝,接了你挨一刀,并且你一问他他就说为了你好,他没有错,但是你也没有错,你长期挨刀,还找不到到底谁错了,会怎么样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199樓 發表于:2025-1-17 22:16

道家心理学:


原生的家庭很多方面 会 影响人一辈子

比如:认知、眼界、格局、资源等等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0樓 發表于:2025-1-17 22:16

菠萝包:


上了网才意识到,有人即使家庭物质条件没有很好,也可以从小到大都很幸福。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1樓 發表于:2025-1-17 22:16

作者:李先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812591289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因为它不仅涉及个人的心理健康,还关系到社会文化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原生家庭指的是一个人从小长大的家庭,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成员。这个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当人们在成年后遇到问题时,很自然地会回溯到童年,试图寻找问题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人似乎更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呢?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 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成长经历。这种关注使得人们更容易将成年后的心理问题与童年经历联系起来。

• 社会压力的增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如工作、人际关系、经济负担等。当这些压力变得难以承受时,人们可能会寻找一个可以解释自己困境的“替罪羊”,而原生家庭往往成为这个对象。

• 代际沟通的缺失: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代际之间的沟通可能会出现障碍。年轻人可能觉得父母无法理解他们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

• 个人主义文化的兴起: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被放在首位。这种文化背景可能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从个人经历中寻找问题的根源,而不是从社会或文化的角度来考虑。

• 网络和媒体的影响:网络和媒体上充斥着关于原生家庭问题的讨论和故事,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一现象。人们在看到类似的故事时,可能会产生共鸣,从而更加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

综上所述,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个人心理、社会文化、代际沟通等多个方面。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以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我想到的是,这可能与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有关。如今,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也更愿意探讨童年经历如何影响成年后的自我。因此,将某些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或许是一种试图理解自己为何会有某些行为或信念的方式。

然而,这是否仅仅是一种趋势,人们为了跟风而这样做呢?或许部分是这样,但我不完全认同。确实存在许多关于原生家庭对个人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塑造我们的性格和应对机制。因此,这不仅仅是一种潮流,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此外,社交媒体在这一现象中可能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故事,揭示原生家庭的创伤,这可能会使其他人产生共鸣,进而反思自己的经历。这种集体的分享和讨论,或许使更多人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

然而,是否有可能过度简化问题呢?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可能会忽视个人在克服困难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应对策略,完全将问题归咎于家庭环境,可能会导致个人在自我改进方面变得被动。

这让我想到,可能还存在一种文化趋势,即强调受害者心态。在某些情况下,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如原生家庭,可能会使个人感到无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心态虽然在短期内提供了心理上的慰藉,但长期来看可能并不利于个人成长。

综上所述,人们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多种多样。这可能是心理健康意识提升、科学研究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影响,以及强调受害者心态的文化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我们应当谨慎对待这种趋势,确保它不会导致个人责任感的缺失。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刻意查找一些关于原生家庭与成年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据我所知,依恋理论强调了早期关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这支持了原生家庭影响的观点。此外,家庭系统理论也认为家庭动态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人们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是因为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加深,科学理论支持早期经历的重要性,社交媒体放大了这些讨论,而某些文化趋势可能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我们应当平衡这种趋势,认识到个人在应对和克服挑战中的作用。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2樓 發表于:2025-1-17 22:16

system丶J:


为什么会有原生家庭这个词,难道还有什么其他家庭吗,搞不懂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3樓 發表于:2025-1-17 22:17

L111:


怪也没用,这就是命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4樓 發表于:2025-1-17 22:17

纳米股东:



因为周薇那样的家庭,中国还不少。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5樓 發表于:2025-1-17 22:17

长痔疮的懒洋洋:


就拿最简单的高考来说,大多数家庭给孩子的最大帮助就是别捣乱。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6樓 發表于:2025-1-17 22:17

魏无羡:


不然怪谁?其实我总希望妈妈没有把我生下来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7樓 發表于:2025-1-17 22:17

小学的时候不重视你,逛超市从来都不愿意牵手,放学从来都要比别人多等一两个小时,而此时别的小朋友却在跟爱她的爸爸妈妈一起逛街。

初中的时候,你的成绩不再那么突出,她不愿意给你多买书,你真情实感写的信也都被她忽略掉。青春期容易叛逆,她却不愿意理解你。

高中了,觉得高考胜利她自己也能捡到便宜,在你因为没上到一个比较便宜的高中感觉天要崩,为此而难过几乎一个暑假的时候,她一旁煽风点火,让你负罪感满满地开启高中生活…

快乐不属于我,我却总被苦难敲门



作者:凉风木槿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809487924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8樓 發表于:2025-1-17 22:18

呜呼啦胡黑魔变身:


其实是为自己不想通过后天努力改变自己找到借口罢了,我就是这样。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09樓 發表于:2025-1-17 22:18

小林同志:


我们不否认原生家庭对往后人生造成的巨大影响,但要警惕将原生家庭当做所有失败的根源而不思进取的万能借口。

UTC+01:00
JosephHeinrich
項目副經理 二十三級
210樓 發表于:2025-1-17 22:18

我是确实被我妈整废了

怎么整废?

从小学打骂、辱骂、贬低我,导致我本来挺自信乐观,后来变得悲观自卑,在意他人的评价和认可,再后来厌人厌世

我妈喜欢从我的衣食住行全方位侵入管理,穿什么她也要管

喜欢命令我干活,反抗就一顿骂一顿打

喜欢说教,把她那过时的陈年经验反复洗脑我,口气还特凶

一系列操作,反正就是让我服从她

我说的她当耳旁风,别人说的她要攀比跟风,和她沟通不了一点

结果就是,我的自驱力,被她扭成了外驱力,但内心又不服,只能消极反抗

她就是想要一个听话的工具,一个牵线木偶

她其实没啥能力和智慧,但是手段很粗暴,擅长暴力压制他人,最低级最原始的操控手段,不讲理,还想让我吃亏

既想要我成才回报她,又不想我过得好,看我痛苦她才开心



作者:Wish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416948/answer/807045508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3910 回複數:400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25-5-13 00:39
 
©2010-2025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