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40篇帖子。 內容轉換:不轉換▼
 
點擊 回復
2316 39
1930年(昭和5年),日治臺灣臺中州能高郡霧社(今屬南投縣仁愛鄉)發生霧社事件。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1樓 發表于:2014-10-27 20:46
爭議之賽德克少年隊:

賽德克族傳統文化將首次出草獵首視為男子的成年禮,因此照理而言於最初的襲擊與之後與日軍的戰鬥中不該有未成年少年參加戰鬥之情形,少數在世的賽德克族奢老亦以此否定少年參戰之可能。然而在賽德克族生還者阿威赫拔哈的口述歷史中,卻有主張曾有少年參加行動的證言。
少年隊之形成應屬於意外之產物,主要成員除一名自馬赫坡社起事即加入隊伍的少年巴萬·那威(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有一同名角色,但出身及細節與史實並不相符)外,大多為小學校遭攻擊時在場之原住民學童;由於受到起義大人之鼓動與刺激,少年才開始以竹槍為武器加入攻擊,且可能是校舍內殺害日本人教師(日籍教師的歧視與體罰可能是主要動機)、婦女與學童行動的主要份子。不過在後續與日軍的正式戰鬥期間,賽德克少年們的主要任務為搬運補給品與擔任信差,並未作為正規戰鬥員投入戰鬥。
賽德克少年隊之成員除一部分戰死外,最後大多向日軍投降,但日方對少年可能參加攻擊日本人一事相當嚴厲,凡是承認曾殺死日本人或於公學校加入攻擊行動之少年均遭到處決。巴萬·那威雖一度逃脫嫌疑但仍於1936年被查出參與而被殺,最後僅有阿威·赫拔哈因能冷靜回答事發時郡守及老師所在位置等問題而逃過一劫。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2樓 發表于:2014-10-27 20:47
爭議之莫那·魯道次子主導說:
雖然在一般印象中莫那·魯道被視為起義理所當然的領袖,但實際上在起義與交戰中莫那·魯道的相關事跡卻相當模糊,戰鬥後期由長子達多·莫那指揮族眾而失蹤之舉更令人不解;而在巴蘭社族人的口述歷史中,就有事件當時族內流傳有「去過日本觀光,明瞭日本國力強大的莫那·魯道不主張對抗,真正的主導者是其子達多·莫那與巴索·莫那,莫那·魯道在苦勸不成下反被挾持身不由己」的觀點與說法存在。
支持此說的關鍵證據是於日本官方文件與賽德克族的口述歷史中均提及的關於巴索·莫那的豔聞:據說巴索·莫那原本娶荷戈社有力人士之女為妻,但卻嫌其愚醜,並迷戀上一名離婚後從埔里搬回部落內的十九歲女子,但卻遭到家族的反對與該女的冷淡對待。巴索·莫那因此曾揚言要以出草、大鬧一場的方式博取家人與女方的同意。若對照起事當天巴索·莫那率先發難斬殺駐在所杉浦巡察、於一文字高地之戰積極行動等行為,確實形成微妙的間接關連。然而此說仍缺乏決定性的證據加以支持。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3樓 發表于:2014-10-27 20:47
學術觀點:
臺灣史學者張炎憲觀察,臺灣人於日本殖民時期的反抗運動,是以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為分界。前期自1895年至1915年,是武裝抗日運動時期;1915年以後,臺灣漢人便不再武裝抗日。自1915年至1945年,是政治抗日運動時期,如林獻堂赴日請願設立臺灣自治議會。
據總督府統計,殖民時期,臺灣當地的武裝抗日行動共有14起;與朝鮮半島所發生的五百多起的情形相比,差距頗大,甚至朝鮮人安重根更將曾任朝鮮統監的伊藤博文暗殺於中國東北的哈爾濱車站。長期研究臺、韓兩地殖民史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認為,當時的朝鮮是個國家「大韓帝國」,所以朝鮮人有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因而各地群起反抗。
但也有學者論及,官方只言及反抗日本統治求生。但事實上並不完全只是如此,也是一種希望能與祖靈結合的求死事件。當莫那·魯道動手將妻子殺死時,是希望將妻子送回到了祖靈之家。當眾人自殺之時,心中並沒有對敵人的恨意而是平靜迎向祖靈。與其說是自殺,倒不如說比較類似殉道。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4樓 發表于:2014-10-27 20:48
紀念活動:
中華民國政府在戰後將臺灣總督府於霧社(今南投縣仁愛鄉)所設立的日本人殉難紀念碑拆除,改立原住民抗日紀念碑。1973年將莫那魯道遺骸歸葬於紀念碑後方,當地設有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及莫那魯道之墓。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5樓 發表于:2014-10-27 20:48

莫那魯道之墓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6樓 發表于:2014-10-27 20:48

霧社事件紀念公園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7樓 發表于:2014-10-27 20:49
後人追思:
中華民國政府將日本人殉難記念碑拆毀,改立原住民紀念碑。現在的霧社(屬南投縣仁愛鄉)當地設有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台灣公共電視台曾於2004年製作電視系列劇「風中緋櫻」,即敘述這段故事;另長期關懷原住民的作家鍾肇政亦著有長篇小說《馬黑坡風雲》描寫此事件。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在2001年7月發行以莫那·魯道為肖像的新臺幣硬幣以示紀念,正面圖案為莫那魯道半側面肖像,面額為20元,但流通不普遍,因為不便於使用。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8樓 發表于:2014-10-27 20:50
文化影響:
多年來,臺灣有許多以霧社事件為題材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以紀念這場戰役的人們,緬懷歷史。
書籍:
小說:
《馬黑坡風雲》,鍾肇政,1973年。
《餘生》,舞鶴,2000年。
漫畫:《霧社事件》,邱若龍,1990年。
報導文學:
《霧社事件》,鄧相揚,1998年。
《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鄧相揚,1998年。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鄧相揚,2000年。

電視劇:
《碧血英風-莫那魯道》,陳震雷導演/主演,1993年台視放映。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萬仁導演,2003年。

音樂:
專輯:《賽德克巴萊》,閃靈樂團,2005年。

電影:
《賽德克·巴萊》,魏德聖導演,2011年。

紀錄片:
《餘生—賽德克·巴萊》,湯湘竹導演,2012年。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39樓 發表于:2014-10-27 20:50

霧社事件紀念雕像

項目組長 二十一級
40樓 發表于:2014-10-27 20:51
本帖資訊來自維基百科。

PS:因為霧社事件發生於日治台灣(並非中華民國),所以我認為本內容發到台灣吧比發到中華民國吧合適,我也就把先前在中華民國吧發的部分刪掉了。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快捷鍵:Ctrl+Enter)
 

本帖信息

點擊數:2316 回複數:39
評論數: ?
作者: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JosephHeinrich
最後回復時間:2014-10-27 20:51
 
©2010-2024 Arslanbar Ver2.0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