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euvillette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2262037/answer/196786588648970744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次回國待一段時間。那次回國我有一個整體的感覺,就是經濟還在繼續發展,社會也有一些不知不覺的改進,但「醜陋的怪物」卻越來越多了。
這怎麼說?
我之所以用這個看似誇張驚悚的詞,是因為在很多方面,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壓抑和扭曲所帶來的結果。
孩子們的狀態是我首先感到痛惜的。我聽到太多的孩子滿口髒話,他們喜歡那種刺耳尖利甚至帶著一絲邪惡的笑,在路上橫衝直撞或者斜眼瞪人,從他們的狀態中感受不到什麼愛的滋養。
這甚至也跟地區發達與否、階層教育關係不大,回國後我去了各種各樣的地方,感受都是類似。
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教育的問題遠遠不止規訓化、刻板化,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教育的人文價值相比以前甚至更加缺失了。
是的,現在加了很多我們90後沒有的看似很人文的課,但都是形式主義。真正的教育靈魂,我認為甚至比不上千禧年代。
「人味兒」,首先要來自於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要正向的。
90後也許課本內容很陳舊僵化,但他們的生命至少是展開的、綻放的。
初中的孩子就更不要提了。有一天晚上9點,我站在江浙滬某發達城市的一個街角,看到一群初中生下課回家。他們背著沉重的書包或者夾著厚厚的書本行色匆匆,眼睛裡沒有任何的光彩。
我也在方方面面觀察了現在的中學生。
他們初中開始,就帶著強烈的目的在生活,早早的市儈化、功利化,他們早早的就被湮滅了生命力,像個40歲的人一樣。
當然,我說的「醜陋的怪物」不是指這些孩子們本身,而是塑造他們的環境。
除了我一直批判的教育體制,社會也在發生一些劣質的變化。
孩子們已經無法正常說話,他們張口就只有段子,這些段子是從哪裡來的?——短視頻。
不管是帶黃色的段子還是那些包含低俗笑點的段子,成了小學生、初中生的文化主流。
他們缺乏對基本人文價值的感知——愛、勇氣、力量、好奇、共情……
我只能感受到他們的尖刻、偏狹、惡意、嘲弄……
整個環境中的價值導向都在劣質化,我難以想像自己小時候生活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他們現在是不缺牛奶、肉類和水果,但他們缺的是精神上的滋養,是貧瘠的一代。
「醜陋的怪物」包圍著孩子們,讓他們根本看不見世界的美好。
於是他們也只會呲牙相向。
大環境的壓抑,會傳導為一種無處不在的控制與隱性焦慮,這些潛在的東西,是另一種「醜陋的怪物」。
孩子們根本沒有自己的空間、時間,去舒張自己的生命力,他們的24小時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周一到周日都計劃得精密無缺。
我在健身房洗手間,聽到一個爸爸對孩子說:「你只有4分鐘時間上完這個廁所,接下來我們還要去上課。」
當那個孩子磨蹭的時候,他爸爸厲聲說道:「你只有3分鐘了,抓緊!」
但我明白,那個孩子只是在「消極抵抗」,你越是催促他就越是愛磨蹭。
家長們對孩子是愛的,你甚至可以說學校對孩子的「關愛」也無以復加,但他們的愛是通過無時不刻的規訓和控制實現。
「你不應該這麼做……喂喂,你聽見了嗎?」
只要能接觸到孩子的地方,我耳邊都充斥著不停的勸誡、指導、糾正和要求。
我也理解了為什麼,這些孩子只要單獨在一起就只會瘋狂的尖叫和互相捉弄。
他們,實在是太壓抑了。
「醜陋的怪物」像灰色的影子一樣蔓延在我們的社會,從學校到家庭,從街道到商場。劣質低俗的文化產品泛濫,無形的手始終在掐住孩子們的咽喉,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到人性中那些柔軟的、豐富的、自然的東西。
拒絕「醜陋的怪物」很難,因為它們無孔不入,但我想還是能做一些事情的。
給孩子看一些優質的東西,比如我們小時候看過的「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系列小說,還有那些價值觀傾向於勇氣、友情、愛的動畫片和電影。
當學校有泛濫不合理的規則,可以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緩解它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儘管很難,但只要想辦法還是可以做點事的。
作為家長,也不要被「隱形的控制欲」所捆綁,而是放手讓孩子去玩、去冒險、去感受世界的愛恨情仇。不要時時刻刻想要教會他們「少走彎路」或者「立刻學會」。
環境確實在肉眼可見的劣質化,「醜陋的怪物」越來越多,從文化到機制,這是一個巨大的進程,它的成因很複雜。
雖然我們無力改變時代,但我們至少可以讓自己自由——從教育方面來說,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