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新加坡高校缺乏诺奖,不是因为教育差,而是因为其科研体系被设计为“应用优先”“高效率产出”的国家战略工具。
这点跟国内很像,这里讲KPI、成果转化。自上世纪90年代起,新加坡的科研经费集中在可商业化的领域:生物医药、材料科学、AI、可持续城市、清洁能源等。
诺贝尔奖需要的是漫长的基础科学积淀与容错环境,而这正是一个以经济可持续与社会效率为首要目标的小国难以长期承担的风险成本。(日本25诺奖说干了40年才出成果,这放在一个建国60年的国家实在是不能接受~)
因此,题主如果也一样在Nus上过课,就会感觉到后者市场课程比重巨大,上课就是为工作准备的培训。从硕士到本科生都是急急忙忙的为找工作奔波。这样的环境,估计很难培养本土的诺奖。
作者:yirang Su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9356130498185178/answer/195978896715205459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