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sseJ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35475618738312605/answer/194684690931984544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不是,講缺點,咱不能講一堆和優點互斥的缺點。
日本的都市軌道交通,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運力擴大到了極致,通過極致運營效率,把城市規模攤大到了恐怖的級別,且近郊絕大多數的土地,主要用於服務市民的生活,尤其是住房需求。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城市,建設到了東京都市圈這樣的面積,塞進 4000 萬人,且普通人的居住成本、質量、通勤便利性,還被設定在一個很高的基線之上。
你不能一邊享受又快又密的班次,互為備份的多條線路,一邊說太複雜搞不懂。
也不能一邊享受着相對高的居住質量、最低工資,豐富的商業生態,交通效率高,一邊說東京沒有便宜的網約車、共享單車。
-
這一點如果在北京生活過,就很容易形成對比。
在北京,即便你是收入前 20-30% 的白領,也需要合租,幾乎沒什麼私隱可言,應屆生參加工作,哪個沒住過幾年自如?而這已經是北京相對好的情況了,還有那些被摺疊起來的群租房、地下室……
東京的公寓再小,那至少也是獨門獨戶,「合租」(シェアハウス)在日本絕對是一個非常邊緣的詞彙。
更別說在北京你年齡稍微大一點,想買房定居下來的話,這成本和東京差出多少倍了?
而即便這樣,北京的交通效率,其實也遠比不上東京。比如你周末從天通苑到三里屯吃飯,算是最常見,甚至挺方便的出行了吧?五號線轉十號線,起碼一個小時。
在東京,你別說住在調布、武藏小衫這種近郊,就是住在琦玉,40 分鐘也夠你到新宿、澀谷了。琦玉類比北京,已經是類似燕郊的存在了。
就是說,國內大城市有很多人,尤其是外來人口,他們是不需要長距離通勤的,他們往往是在直接在自己工作地附近找一個角落,就地蜷縮下來,對居住質量的忍耐程度極高。
從合租、群租房,到工地板房、工廠宿舍……這些概念在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難以想像。但在中國,連所謂「天之驕子」的大學生,都要經受這一道磨練,四年宿舍生活過下來,對居住質量的要求下降到有空調 Wi-Fi 就行,正適合往中國式的大城市裡塞。
這件事的一個極致體現,就是吃住在車裡的網約車司機。這甚至催生了「臭車」這一社會現象。是因為乘客忍受不了車裡的味道,探究之後,才發現司機就住在車裡。這就是人賤地貴,海專精算的結果。
所以你覺得國內交通好的點,共享單車、網約車,便宜的地鐵……全都是建立在這個前提之上。人均對居住的需求低,進而對交通的需求也低,不需要很強的運力就可以帶着城市轉起來,所以形成了更豐富的交通業態。
但即便如此,北京大點的地鐵站前,共享單車都堆成什麼樣了?你去查查車站的日均利用人數就能理解,東京絕大部分電車站都不可能採用「乘客騎共享單車接駁到站」的機制。
同樣的,首都高已經很堵了,就這,還是建立在東京的擁車成本極高、打車極貴的基礎上。這個問題任何一個大城市都有,新加坡、紐約、倫敦、巴黎、北京、上海……哪個擁車成本不高?
所以,超大城市的交通,是土地、速度、靈活性三個維度的平衡,這一點上,只有軌道交通,建設到 15 輛編組,一兩分鐘一班,複復複復線,能實現快速、大量、長距離的輸送。
就是說,城市攤大餅,攤到東京這個程度,還要把核心商業區和居民區分開,讓人住得像個人,只能靠軌道交通作為絕對主力,目前的狀態,已經是現代城市建設的奇蹟了。
-
說到底,日本軌道交通真正的缺點只有一個,就是「robustness」,它在遭受外部衝擊時,很容易出現劇烈摩擦,甚至崩潰、癱瘓。
這裡的外部衝擊不只是說沙林毒氣事件這樣的恐怖襲擊,或者說大阪福知山脫軌這樣的事故,而是說,想要在這樣一個人口極高密度,如沙丁魚罐頭一般的場所里維持秩序,本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包括頻繁發生的跳軌人身事故,帶來的延誤,也是它的一部分。
所以很多人讚賞日本社會的秩序,拿比如紐約地鐵和東京做比較,這也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過程——要把城市做大,就需要強大的軌道交通,就需要市民守秩序。如果市民做不到這一點,城市從一開始就攤不大,軌交也不需要發展到這個程度。
包括日本現在的「外國人」議題,也產生了激烈的社會摩擦。實際上日本的外來人口比例,跟主流發達國家相比,還差得很遠,但因為日本人口都聚集在大城市,捆綁在軌道交通上,和外來人口的摩擦就很容易凸顯。
而且,我愈發覺得,即便是日本的城市秩序,也很可能無法永續。
你去看日本過去三十年少子化的演變模式,小地方的人被新幹線、高效的軌道交通虹吸到大城市,到大城市定居之後婚育率就驟降。東京的居住條件下限不低,但顯然仍不足以讓人有生育的慾望。
少子化和城市化相伴相生,這也是一個很根本的問題,在往後的一兩百年尺度上,歷史或許會證明,城市化本身就是一段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