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sseJ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35475618738312605/answer/19468469093198454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是,讲缺点,咱不能讲一堆和优点互斥的缺点。
日本的都市轨道交通,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运力扩大到了极致,通过极致运营效率,把城市规模摊大到了恐怖的级别,且近郊绝大多数的土地,主要用于服务市民的生活,尤其是住房需求。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建设到了东京都市圈这样的面积,塞进 4000 万人,且普通人的居住成本、质量、通勤便利性,还被设定在一个很高的基线之上。
你不能一边享受又快又密的班次,互为备份的多条线路,一边说太复杂搞不懂。
也不能一边享受着相对高的居住质量、最低工资,丰富的商业生态,交通效率高,一边说东京没有便宜的网约车、共享单车。
-
这一点如果在北京生活过,就很容易形成对比。
在北京,即便你是收入前 20-30% 的白领,也需要合租,几乎没什么隐私可言,应届生参加工作,哪个没住过几年自如?而这已经是北京相对好的情况了,还有那些被折叠起来的群租房、地下室……
东京的公寓再小,那至少也是独门独户,「合租」(シェアハウス)在日本绝对是一个非常边缘的词汇。
更别说在北京你年龄稍微大一点,想买房定居下来的话,这成本和东京差出多少倍了?
而即便这样,北京的交通效率,其实也远比不上东京。比如你周末从天通苑到三里屯吃饭,算是最常见,甚至挺方便的出行了吧?五号线转十号线,起码一个小时。
在东京,你别说住在调布、武藏小衫这种近郊,就是住在琦玉,40 分钟也够你到新宿、涩谷了。琦玉类比北京,已经是类似燕郊的存在了。
就是说,国内大城市有很多人,尤其是外来人口,他们是不需要长距离通勤的,他们往往是在直接在自己工作地附近找一个角落,就地蜷缩下来,对居住质量的忍耐程度极高。
从合租、群租房,到工地板房、工厂宿舍……这些概念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难以想象。但在中国,连所谓「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都要经受这一道磨练,四年宿舍生活过下来,对居住质量的要求下降到有空调 Wi-Fi 就行,正适合往中国式的大城市里塞。
这件事的一个极致体现,就是吃住在车里的网约车司机。这甚至催生了「臭车」这一社会现象。是因为乘客忍受不了车里的味道,探究之后,才发现司机就住在车里。这就是人贱地贵,海专精算的结果。
所以你觉得国内交通好的点,共享单车、网约车,便宜的地铁……全都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人均对居住的需求低,进而对交通的需求也低,不需要很强的运力就可以带着城市转起来,所以形成了更丰富的交通业态。
但即便如此,北京大点的地铁站前,共享单车都堆成什么样了?你去查查车站的日均利用人数就能理解,东京绝大部分电车站都不可能采用「乘客骑共享单车接驳到站」的机制。
同样的,首都高已经很堵了,就这,还是建立在东京的拥车成本极高、打车极贵的基础上。这个问题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有,新加坡、纽约、伦敦、巴黎、北京、上海……哪个拥车成本不高?
所以,超大城市的交通,是土地、速度、灵活性三个维度的平衡,这一点上,只有轨道交通,建设到 15 辆编组,一两分钟一班,复复复复线,能实现快速、大量、长距离的输送。
就是说,城市摊大饼,摊到东京这个程度,还要把核心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开,让人住得像个人,只能靠轨道交通作为绝对主力,目前的状态,已经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奇迹了。
-
说到底,日本轨道交通真正的缺点只有一个,就是「robustness」,它在遭受外部冲击时,很容易出现剧烈摩擦,甚至崩溃、瘫痪。
这里的外部冲击不只是说沙林毒气事件这样的恐怖袭击,或者说大阪福知山脱轨这样的事故,而是说,想要在这样一个人口极高密度,如沙丁鱼罐头一般的场所里维持秩序,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包括频繁发生的跳轨人身事故,带来的延误,也是它的一部分。
所以很多人赞赏日本社会的秩序,拿比如纽约地铁和东京做比较,这也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要把城市做大,就需要强大的轨道交通,就需要市民守秩序。如果市民做不到这一点,城市从一开始就摊不大,轨交也不需要发展到这个程度。
包括日本现在的「外国人」议题,也产生了激烈的社会摩擦。实际上日本的外来人口比例,跟主流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得很远,但因为日本人口都聚集在大城市,捆绑在轨道交通上,和外来人口的摩擦就很容易凸显。
而且,我愈发觉得,即便是日本的城市秩序,也很可能无法永续。
你去看日本过去三十年少子化的演变模式,小地方的人被新干线、高效的轨道交通虹吸到大城市,到大城市定居之后婚育率就骤降。东京的居住条件下限不低,但显然仍不足以让人有生育的欲望。
少子化和城市化相伴相生,这也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在往后的一两百年尺度上,历史或许会证明,城市化本身就是一段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