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但别在我家后院”:东京的融合阵痛
当镜头转向世界最大的都会区——东京。在这里,外国人不仅是劳动力,更已成为人口结构的核心驱动引擎。根据总务省的人口调查,截至2025年1月,东京年增的9万多人口中,竟有81%是外国人。若是在新宿区和丰岛区,这个趋势更加惊人:2024年,20至24岁的年轻人中,外国人占比分别高达37%和38%。走在这些区域的街头,你听到的语言、看到的脸孔,都在宣告一个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
然而急遽的人口结构转变,正引发剧烈的社会摩擦。
2025年9月,东京的都厅连续多日聚集了抗议人群。他们高举“反对移民”的标语,高呼口号,要求撤回东京都政府与埃及商业团体在8月达成的一项协议。该协议旨在协助埃及劳工在日本找到工作,以应对日益恶化的劳动力短缺。但这个单纯的劳务合作计划,却在社群媒体上被谣言和过度反应所扭曲,点燃了排外情绪的火焰。
这股暗流也渗入了政治领域。在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高举“日本人优先”口号的新兴保守政党“参政党”获得了显著的斩获。移民政策,也因此成为自民党党魁选举中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甚至在9月25日,因为不实讯息的传播,撤回了一个旨在促进与非洲交流的计划。东京都政府官员忧心忡忡地表示,他们收到的基于不实讯息的投诉越来越多,“这可能使推行有关外国人的政策变得更加困难”。
在江户川区,这个矛盾被具体而微地呈现出来。近年来,该区的尼泊尔居民急遽增加,截至2025年7月已达58,185人,是三年前的2.2倍,超越越南裔成为仅次于中国和韩国的第三大外国族群。2021年开办的尼泊尔学校“喜马拉雅国际学院”,在今年4、5月开学季收到了大量投诉,例如学生们上学途中占满了整条马路。文化与生活习惯的差异,成了社区摩擦的导火线。
但融合的努力也同时在发生。9月17日,区公所为该校学生举办了关于交通规则和礼仪的研讨会。学校也迅速反应,为学生和家长开设了关于日本生活礼仪的课程。9月20日,校长卡卢·梅塔(Kalu Mehta)带领约30名师生,在附近的小岩车站周边捡拾垃圾。他感同身受地说:“如果在我尼泊尔的家附近突然涌入大量外国人,我也会担心。我参加这个活动,是为了与当地居民沟通。”
江户川区对此并不陌生,因为从2000年左右,该区南部就有大量印度居民移入,如今印度社群已成功融入当地,甚至有印度移民在小型季节性祭典中担任筹备委员。江户川区区长齐藤猛预测,到2100年,该区每五位居民中就有一位是外国人。他务实地说:“外国劳工在护理和建筑等领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并非给予外国人特殊待遇,但确保他们能获得与日本人同等水平的政府服务,是政府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