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5篇帖子。
思哲研究所|日本明天不會更好——石破茂如何引起國民共鳴? | 香港01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18:22

作者:李冠儒

高市早苗成為了自民黨新總裁,相比起原總裁兼現任首相石破茂的「容外」主張,她無疑較「排外」。容外、排外之爭無疑已讓日本社會日益撕裂。石破茂施政可謂中規中矩,他宣佈辭職前的民調均反映大部分民眾有意挽留他,畢竟他有親民、非極端、遠離黑金等正面形象。在他的支持者看來,石破常能引起他們的共鳴,他與日本「80後」藝人高橋弘樹圍繞「快樂日本」開展的對談就是典例。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18:24

在高橋弘樹主持的節目上,石破茂討論了「東京一極化+列島改造計劃+地方創生」、選擇性夫婦別姓、老齡化及幼稚園教育、媒體與政治、「僱傭流動化」(註:以往日本人普遍在一生只「嫁」給一家公司,如今已頗能接受跳槽)等熱門議題,同時也不忘分享自己作為首相如何過年等八卦,以下是他訪談的節選,可反映其史觀、思想。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18:24
「以往我們相信早晚會富起來的」

石破在節目上表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以富國強兵之名一心圖強,但其實更強調「強兵」:1868年明治維新,1894年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此後日本「姑且」算參加了一戰——於1914年向地中海派遣艦隊,也姑且算戰勝了,因而被算進「世界五指」的強國!今年是「戰敗」80週年,日本社會的意識也在戰敗後經歷改變,有「已吃過苦頭,所以受夠戰爭了…不要再過那種日子」等說法,渴求一個走向富足的日本,也凝造了走上經濟成長路線的共識。

石破提到,在1968年——戰敗23年後,也就是自己上小六時,日本的經濟超過西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當時算的是GNP(國民生產總值),而非GDP(國內生產總值),彼時日本的發展勢頭實在兇猛,1964年辦東京奧運會,1970年大阪世博,1972年北海道札幌冬奧會……他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親眼見證日本一步步變富裕,跟電影《三丁目的夕陽》所拍攝的一模一樣。先是有了洗衣機,然後是冰箱,接着是黑白電視、彩電。他還是小學生時,知道哪家人買了台彩電就跑到他們家看,過幾年就發現自己家也有了,「雖然晚了幾年,還是很開心,會說:『電視畫面居然有顏色了!』」

石破形容,那是一個每隔幾年生活就有大變化的時代,人們時不時就感慨「好厲害」。例如私家車的普及化,一開始是有車的鄰居會開車帶上自己,數年後,他家也有車了,「有一種眼見自己也逐漸富起來的感覺」。高速經濟成長期快結束時,石破剛好出了大學到銀行工作,當年應該是1979年,首月工資87,000日元,他對此歷歷在目——周六並非假期,工作日也要熬到坐末班車回家,周日在銀行宿舍沒事可做,同事們都真心期待着「周一趕緊來」,而打開電視就能看到「你能24小時戰鬥嗎」的營養飲料廣告。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18:24
「日本的明天沒有更好」

石破表示,當時自己也很想變成能不間斷工作24小時的人,而這正是當代年輕人難以想像的:「那時可以感受到自己日漸變富…大家都很興奮;比起不安,更多是對未來更好的憧憬…彼時跟現在相比沒那麼富裕,但總會說『明天會更好』,這就是快樂的核心。」

主持人追問,當時真有「明天會更好」的感覺嗎?石破堅定地回答:「有!」主持人再問:「在當時嗎?」石破毫不猶豫:「毫無疑問!」主持人接着說:「反過來說,現在就基本沒有?」石破反問主持人:「你這麼想嗎?你覺得明天會更好?」主持人回答:「冷靜地想,感覺經濟漸漸變差。」

石破接着解釋,日本經濟高峰是1994年,現在是2025年,所以「明天會更好」已是30年前的故事了。當年日本佔世界總GDP的18%——快1/5,現在只有4%。在石破看來,GDP佔比的變化,既和其他國家的發展相關,也離不開日本自身的問題,例如日本經濟是以「削減成本」為核心的經濟,為了節省營運成本,都會壓低工資增幅,也不會投入太多資源去開發新商品、推出新服務。「以前看到整版的汽車廣告我就覺得很開心!」石破津津樂道,因為那代表車企推出了新車款,可以不斷地推動市場良性競爭,例如增設電動開門系統,或者裝置冷氣、立體音響、動力輔助轉向(俗稱「風油軚」)。

「現在很難感受到吧?未來想再次感受到?這樣快樂的日本?」主持人問,而石破表示贊同,因為當下的工資仍然不漲,為開發新產品的投資還是不多,市面上再也沒有了大家想要花錢去買到的商品,也沒有了為了買想要的商品而花出去的錢,「GDP怎麼可能漲?」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0-11 18:24
「石破茂與我們一樣」

到處說「好厲害」,然後白白佔人家的汽車和彩電的便宜;拿着87,000日元初始工資並唱着「能24小時戰鬥嗎?」的銀行「社畜」;過勞死、團塊世代(戰後嬰兒潮一代);洗衣機、冰箱、彩電「新三神器」及《三丁目的夕陽》所映射的希望;「日本車」狂熱粉絲;沉醉於奧運、世博、東奧與「日本奇跡」的老人;反感以「削減成本」為核心的經濟帶來的均貧、低消費;直指「日本明天沒有更好」、「日本人普遍越來越不快樂」、「明治維新更強調強兵」、「日本在一戰只算姑且勝利而在二戰是戰敗」——這就是石破茂。

與他對話的高橋弘樹是一名「80後」,他吃不上時代紅利,「泡沫經濟」出現前的日本對他來說是最美時光的想像,長大後他所面臨的是「泡沫經濟後遺症」與「就職冰河期」。所以儘管他沒有經歷過去,卻不免會想像過去。

其實香港也差不多,總有批評「95後」青年沒有經歷過去卻在想像過去的聲音。但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他們出生時就遭遇「亞洲金融風暴」,難以親身感受「亞洲四小龍」的輝煌,或許因而心有不甘。而在日本,石破茂談及有關話題時,帶有一絲老日本人的反省意味,也成功喚醒其中老年支持者的集體回憶,以及青年支持者對過去的想像。中老年感覺石破見到的世面和他們那些「老社畜」一樣;青年人也認為石破的說法較真誠與客觀,所以願跟隨他試圖重拾日本的快樂。

不過,麻生太郎等派閥大佬對石破茂的言行深感不快。在投票雖不至於無用但自民黨長期執政、黨內搞派系政治進行黑箱決策的日本,石破茂還是下台了,並默默對高市留下了一句:「希望她能引領日本不偏離正確方向。」

作者李冠儒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務教育總監。

原文網址: 思哲研究所|日本明天不會更好——石破茂如何引起國民共鳴?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8401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