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新开发的水压计修正技术,JAMSTEC首度在水深2000米的海底,直接观测到地层下陷现象,数据显示,纪伊半岛东南外海熊野滩每年下陷约1.5厘米,西南外海更每年下陷约2.5厘米。
南海海槽地震是由菲律宾海板块持续下沉到欧亚大陆板块下,板块交界处附近持续累积压力,达到极限时便会引发的大规模地震。由于大陆板块会被海板块拖动下沉,过去已有研究指会出现地层下陷现象,但这是首次在海底明确观测到此一现象。
日本国土地理院卫星监测地面变化的数据,也显示静冈县御前崎观测点的地面,自1998年以来已下陷近20厘米。在南海海槽地震震中的其他地区也观测到了地层下陷。纪伊半岛尖端的潮岬周边,自1970年代开始变观测到地层下陷,高知县室户岬也有类似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室户岬曾在1946年昭和南海地震时地层隆起约1米,地震后又开始下陷,这正是典型的应力累积、释放的循环。
日本国土地理院一直在监测东海、近畿和四国地区的陆地地层运动。JAMSTEC副主任研究员町田表示,借由即时观测南海海槽地震震源区的海底数据,或许能够在早期探测到地层变化,此次有两个地点的数据揭示了地层下陷的状况,还有其他南海海槽地震的海域目前也都在进行海底即时观测,未来希望能在其他地点持续取得更多资料。
此前,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9月底公布南海海槽大地震的“长期评估”,将南海海槽大地震在未来30年内发生规模8以上强震的机率,从之前的“约80%”改为“约60~90%以上”,但强调这是考虑到过去的数据误差、预测的不确切性,以及采用新计算方法后的修正,并不代表地震发生的危险性一定就变大。南海海槽大地震每隔约100至150年发生1次,现在距离1944年的“昭和东南海地震”、1946年“昭和南海地震”已过去约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