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64歲的高市早苗,已當選10次眾議員,並曾3度參選自民黨總裁,因此在日本政壇,高市並非「政治素人」。她知道勝選後的內外處境,關鍵在於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高市早苗的當務之急是,避免日本再出現「一年一相」的「短命」內閣。因此,如何擴大自民黨的群眾基礎、如何結束黨內因金權政治而導致內部派閥之間的分崩離析,以及如何加強與在野黨派的合作,都是高市早苗必須處理的優先課題。
根據《日經新聞》與東京電視台8月底的民調顯示,高市早苗在「下一任首相人選」的支持率23%居冠,小泉進次郎以22%緊追在後;但在自民黨支持者中,小泉支持率卻高達32%,幾乎是高市17%的兩倍。因此,高市必須先增加黨內的支持者。
天普大學日本校區的亞洲研究與歷史教授金斯頓(Jeff Kingston)向BBC表示,高市屬於自民黨的強硬派,該派系認為「對自民黨支持度崩潰的原因,是因為它與自身的右翼基因脫節」。金斯頓認為高市有能力重新吸引右翼選民,但若進入全國大選,可能會犧牲更廣泛的民眾支持。
此外,自民黨的派閥政治根深蒂固,金斯頓認為,高市早苗「不太可能成功修補黨內裂痕」。
選前分析,日本前首相菅義偉、岸田文雄和石破茂都被認為傾向支持小泉進次郎和另一參選人官房長官林芳正。高市最後的勝出,是因為自民黨最高顧問麻生太郎扮演「造王者」的角色。
政論家田崎史郎評論,自民黨的政治運作一方面看政策,另一方面是議員之間的「人情債」。從這次投票結果來看,高市欠了麻生和另一候選人、前幹事長茂木敏充的人情,未來在黨務和內閣人事方面,必然要有所回報。由此觀之,自民黨還是難脫派閥政治的陰影。
論及政策問題,高市早苗於2021年9月自民黨總裁選舉時,曾獲得前首相安倍晉三力挺。因此一般認為,高市早苗在內政、安全保障和外交等議題上,將會繼承安倍晉三,走「右翼保守」的路線,並矢言打造一個強大繁榮的日本。
高市首先面對的是日本的經濟困境。物價高漲,工資增長乏力,讓很多人處於困苦的生活中。為重建日本經濟,高市早苗在參選記者會上曾仿效「安倍經濟學」,射出「早苗經濟學」的「三支箭」,分別是「寬鬆的貨幣政策」、「緊急情況下靈活的財政政策」和「大膽的危機管理投資和成長型投資」,目標是將通貨膨脹壓縮在2%。
但進入競選過程,高市擔心她射出的箭會引發保守派反彈,因此做了一些調整。安倍經濟學未能讓日本經濟振衰起弊,挽回那「失落的三十年」。整體而言,角逐這次自民黨總裁大位者,都沒有針對經濟問題對症下藥,提出具體的政策論述;反而拿外國觀光客和移民議題作文章,連高市都不例外,大談「外國人踢了公園裡的鹿」。
在外交方面,高市早苗面對的還是美國、日本和中共的「三角習題」。
目前日本政壇是「海歸派」當道,這次參選自民黨總裁者,大都熟諳英語,並有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的經驗。川普與安倍交情甚篤,有人認為,如果川普也能與「女版安倍」高市建立良好關係,則美日同盟必將更為強化。因此,川普樂見高市勝選,據說兩國政府正在磋商安排川普本月下旬的日本之行。
高市處理對美關係,立刻面臨的問題是關稅談判的後續作業。川普的關稅政策曾帶給日本經濟嚴重打擊,根據日本帝國數據銀行今年8月20日發表的研究報告,川普對等關稅對日本造成的影響是:GDP減少0.4%,民間最終消費支出減少0.2%,出口減少1.3%,民間法人企業所得減少1.7%,企業倒產數量增加2.6%。
涉及中日關係問題,安倍晉三曾將中共定位為「假想敵對國」;岸田文雄執政時通過立法和增加軍費,將中共從「假想敵對國」,升高為可以在法理上、軍事準備方面,「隨時對立」的國家。
在石破茂執政晚期,中日關係出現回暖跡象。兩國領導人去年11月在秘魯舉行場邊會談,雙方就解決東京福島處理水排海問題達成共識,並於今年5月同意啓動恢復日本水產品進口的具体手續。但石破茂意圖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的立場,卻在國內被批評「軟弱」、「親中」。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經貿亙動並未受到政治對立的影響。日本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日雙邊貿易額約3124.4億美元,占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20%;2024年中日雙邊貿易額約2698.6億美元,占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21%。
中共對於高市在歷史觀,以及有關台灣議題的一些主張抱持戒心。高市早苗多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此一議題今後可能成為中日關係的障礙。過去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在首相任內參拜靖國神社,都曾引起中共強烈撻伐。
高市對台灣相當友善。她9月19日在國會大廈召開宣布參選的記者會上,曾回答媒體提問時重申「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高市認為日本與台灣之間無正式邦交,所以有必要強化實務關係。她認為這不僅是就國防而言,經濟安全、人員交流、資訊交流都是台日可以合作的領域。
至於日本是否派遣自衛隊到台灣?高市認為,以日本現行的法律很難辦到。她認為,可以和台灣討論如何撤僑等事,有必要模擬(包括兵推)各種情形。但如果情況變成是戰鬥狀態,日本現行的法律很難因應。
高市的勝選會讓台灣許多「抗中保台」論者感到雀躍;但現實主義是國際政治的主流,台日關係發展就是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