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永遠的草根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33885395248063178/answer/193406340242419911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當然不是,古巴過去經濟發展不錯,體制改變後很快就能發展起來……
上篇《統一戰線》裡面咱們說到,「七二六運動」在城市組織的起義失敗。在總結會上,格瓦拉嚴厲批評了負責組織罷工的領導們,說他們搞「宗派主義」,沒有把共產黨納入到他們的計劃之中,還有軍事上無能,沒有在「訓練或者充分動員」的情況下就組織民兵。

巴蒂斯塔那邊則打算乘勝追擊,徹底消滅卡斯楚這支游擊隊,5月份他派10,000人前往馬埃斯特臘山
,行動代號就叫「終結菲德爾行動」。然而行動持續了兩個多月也沒能消滅卡斯楚,游擊隊憑藉險要地形堅守住了陣地。
隨著巴蒂斯塔政府軍的失敗,卡斯楚轉入反攻。8月底格瓦拉奉命前往中部省份拉斯維利亞斯
(Las Villas),同時卡米洛·西恩富戈斯 (Camilo Cienfuegos Gorriarán) 向西部省份比那爾德里奧
(Pinar del Río) 進軍。
10月格瓦拉進抵拉斯維利亞斯,一個月後,卡斯楚從山上下來向聖地亞哥前進,勞爾也從北方根據地向外出擊。
兩年前卡斯楚的手下還是游擊戰的業餘愛好者,兩年後格瓦拉、西恩富戈斯和他弟弟勞爾,都表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戰略眼光,並且深得官兵的愛戴。
另外不知道是幸運還是卡斯楚手段高超,美國人對卡斯楚一直保持著猶疑不定的態度。以《紐約時報》和中情局裡進步分子為代表的美國自由派,對卡斯楚讚賞有加。而艾森豪政府則繼續支持巴蒂斯塔,儘管對他越來越沒有信心,這既是出於惰性,也是出於保守主義或者說是反對共產主義。
於是儘管一直提供武器給巴蒂斯塔,但是美國從來沒有提供足夠的武器,讓巴蒂斯塔能夠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隨著卡斯楚獲勝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美國人不想得罪這位未來可能掌握古巴政權的人,就把給巴蒂斯塔的武器供應停了。反倒是英國人和南斯拉夫人,繼續向巴蒂斯塔提供武器直到最後一刻。
對於卡斯楚可能獲得勝利,美國人覺得也不需要擔心,因為隨後必定會出現如1933年革命後發生的那種無政府狀態和政治爭鬥。歷史上看,古巴就沒有辦法保持政治穩定。當然事後證明,美國人這一次看走了眼,卡斯楚不但給古巴帶來長期的政治穩定,還能一直持續到今天。
隨著軍事上的失敗,古巴軍方不再支持巴蒂斯塔,甚至策划了一些針對巴蒂斯塔的陰謀。感到眾叛親離的巴蒂斯塔,決定放棄權力保命要緊。1959年新年前夕他突然宣布辭職,把總統的權力交給最高法院院長,然後帶著家人和親信一起從哥倫比亞營的機場離開古巴,前去投奔多米尼加的獨裁者萊昂尼達斯·特魯希略 (Rafael Leónidas Trujillo Molina) 。
主宰古巴政壇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混血獨裁者」,就這樣離開了古巴。

巴蒂斯塔留下埃烏洛吉奧·坎蒂略(左)臨時掌管軍隊,最高法院法官卡洛斯·皮德拉代理古巴總統
於是一夜之間古巴革命迎來了勝利,這是卡斯楚的勝利嗎?或許,至少格瓦拉是這樣認為的吧?最終正是這種想法要了他的命,當然這是後話了。

1959年1月2日,「下山摘桃子」的卡斯楚,在聖地亞哥發表第一場革命演說,宣布:「革命現在開始了,這一次不會像1898年那樣,那時候美國人來到這裡,成為我們國家的主人……,這一次,革命將真正執掌政權。」
古巴的革命取得了勝利,有人認為這一場革命是古巴社會弊病長期積累的結果,是一系列災難導致舊政權無法運作的必然下場。在革命勝利初期,人們對革命前古巴的印象是幾十年的經濟停滯、政治失敗、官僚腐敗無能、黑幫橫行、暴力滋生和社會崩潰。革命是這一切無法容忍局面的自然結果,革命的任務是重建社會秩序,改善民生。
然而1959年的古巴並不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人民也沒有處於受壓迫正在反抗的狀態。古巴相對富裕,20世紀50年代人均收入居拉丁美洲第二,僅次於盛產石油的委內瑞拉。半個世紀後這兩個過成了難兄難弟,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扯遠了,回到上個世紀50年代,那時候在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指標,比如城市化、識字率、嬰兒死亡率和預期壽命等方面,古巴都能位列拉丁美洲前五名。
引入全民醫療保健通常被認為是革命的偉大成就之一,然而,革命之前古巴在醫療方面也不遜色。無論是人口預期壽命,還是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量,古巴都名列美洲前茅,與美國和加拿大相差不大。就人均醫生數量而言,1959年之前的古巴位居世界第十一位,高於英國、法國、荷蘭和日本。在拉丁美洲,排在烏拉圭和阿根廷之後,位列第三。

1954年哈瓦那的貧民窟,不遠處就是棒球場和賭場
誠然,這些數據嚴重偏向於城市人口,古巴的大多數醫生都在哈瓦那和大中城市。農村地區尤其是奧連特省的條件確實很差,醫生很少、道路很少、學校很少、固定工作也很少,相對富裕的是哈瓦那的居民。
對革命前歷史的美化大都來自於逃離古巴的那些人,那些流亡美國的人,往往傾向於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於是後來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版了大量關於20世紀40年代古巴生活的浪漫小說,也讓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這樣「古老」的樂隊重新流行,草根幾乎可以在每一篇《古巴的前世今生》的開頭,配上一首他們的音樂。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失去的東西才是最美好的。
從另一方面來看,無論人們對20世紀50年代古巴經濟和社會危機的確切狀況,存在著怎樣的懷疑,巴蒂斯塔統治時期的鎮壓都是一個事實,激起了人們的復仇情緒,以及對未來更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也是為什麼卡斯楚能夠獲得如此廣泛支持的原因。
後來1959年4月卡斯楚訪問美國的時候,就把革命的成功,歸因於巴蒂斯塔殘酷鎮壓引起的廣泛仇恨,我們「沒有宣揚階級鬥爭」。
巴蒂斯塔的獨裁統治也的確殘酷,儘管規模和程度比不上後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拉美國家出現的那些獨裁統治,另外,很多鎮壓行動也是出於打擊城市恐怖主義和游擊戰的需要。如果1958年是巴蒂斯塔取得了勝利,或者沒有明顯輸掉戰爭,古巴的民意也很容易轉向他。
大多數古巴人希望戰爭和壓迫能夠早一天結束,他們會站在勝利者一邊,不論是誰帶來和平,他們都會支持。

1959年1月,游擊隊員守衛在希爾頓酒店大門,哈瓦那
巴蒂斯塔的離開讓古巴出現了權力真空,卡斯楚的游擊隊,此時仍然沒有多大的規模,開始向哈瓦那進軍。1月2日西恩富戈斯從聖克拉拉抵達哈瓦那,進入巴蒂斯塔剛剛逃離的哥倫比亞軍營。1月3日格瓦拉來到哈瓦那港入口處的堡壘,控制著首都的兩座軍營都被卡斯楚的游擊隊佔領。
這一天卡斯楚也從聖地亞哥出發前往哈瓦那,有時候開著敞篷吉普,有時坐在坦克上,不時地停下來跟熱情的人群互動,他的勝利之旅被電視廣為傳播,效果拉滿。20世紀50年代末已經有將近50萬台電視進入古巴,古巴的電視擁有率遙遙領先於拉美的大多數國家。

卡斯楚從聖地亞哥前往哈瓦那,一路享受著榮耀。他每到一處,都會向大批民眾發表長篇演講
1月8日卡斯楚抵達哈瓦那,拜會了臨時政府的總統。如革命前承諾的那樣,卡斯楚請烏魯蒂亞出任臨時政府的總統,總理是哈瓦那大學法學教授,自由派律師何塞·米羅·卡多納 (José Miró Cardona)。新政府的內閣里只有三人來自游擊隊,還有一人出自「七二六運動」,卡斯楚本人只是掌管軍隊,這樣,這個新政府很容易就獲得了美國政府的承認。
卡斯楚在總統府沒有過多停留,就穿過滿街歡騰的旗幟前往哥倫比亞兵營,去那裡發表革命演說。
事後有人分析說很明顯,卡斯楚此舉是要把民眾對革命的支持,從總統府轉向古巴主要的軍事設施,顯示他領導的武裝鬥爭,才是推翻巴蒂斯塔政權的根本原因,這個說法您認可嗎?
在面對群眾發表的演說中,卡斯楚說:「我想問人民要一個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的答案……武器是做什麼用的?是為了對抗誰?對抗得到民眾支持的革命政府嗎? ……是為了威脅和平嗎?」
卡斯楚說這話是什麼意思?請那個「學生革命指導委員會」,來談談你們對這段話的理解。
卡斯楚談到和平的時候,太陽已經落山,戲劇性的一刻出現,兩隻白鴿落在他的肩膀上,彷彿是降臨在耶穌基督身上的聖靈,彷彿天父在說:「這是我的愛子。」人群鴉雀無聲,有些人在默默地畫著十字……
第二天,「學生革命指導委員會」的成員紛紛交出武器。

1959年1月9日晚,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楚抵達哈瓦那軍事總部哥倫比亞營時受到熱烈歡迎。(美聯社照片)
巴蒂斯塔退出了古巴的歷史舞台,接下來該由卡斯楚搞搞新意思了。草根的《古巴的前世今生》系列似乎更關注於歷史事件本身,對一些歷史人物特別是巴蒂斯塔著墨不多。下一篇,咱們對巴蒂斯塔和卡斯楚這兩位古巴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做一下有趣的對比,請看下篇《獨裁者》。歡迎關注草根的微信公眾號:永遠的草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