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永遠的草根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8591356273627641/answer/192865862611079755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對來說古巴更好一點吧?古巴管制沒有朝鮮那麼嚴格,個人自由相對還多些,真要是往外跑,也不會像朝鮮那也被嚴厲對待……

吃過早餐,

這一天的行程,去古巴的另一座城市卡德納斯 Cárdenas,走訪古巴的普通人家。

進入卡德納斯市區前,有一個巨大的螃蟹雕塑,所以有人管卡德納斯叫做「巨蟹市」。跟那個馬坦薩斯一樣,「卡德納斯」也是英語的讀法,西班牙語讀起來還是沒有那個s。

據說卡德納斯是哥倫布在古巴登陸的地方,也是設計了古巴國旗的納西索·洛佩茲
,率領古巴分裂分子登陸古巴的地方,海邊是「古巴國旗紀念碑
」 Monumento a la Bandera Cubana。關於「古獨分子」納西索·洛佩茲的故事,請見草根《古巴的前世今生》系列《門羅主義》那一篇。

1846年建成的卡德納斯大教堂
Catedral de la Purísima Concepción de Cárdenas,前面是哥倫布的雕像,

哥倫布的腳旁是一個地球。

一輛載著遊客的馬車駛過教堂,

2012年的時候卡德納斯人口為88,987人,是當時古巴第15大城市,2022年人口估計達到了158,322。

導遊帶領大家前去造訪古巴的普通人家,這就是一戶普通的人家,房子密集地擠著,讓人想起了過去的大雜院。

室內牆壁斑駁,

不過臥室有自己的衛生間,比過去大雜院共用一個公共廁所,還是要好一些。

冰箱是一個現在已經不存在的牌子,韓國大宇。

冰箱裡空空蕩蕩,別問問什麼這麼黑,因為停電了。停電是新常態,好在時間都不太長,不會讓冰箱裡的東西化完,古巴的氣溫這麼高。

草根最後悔的是,沒有如導遊說的那樣,帶上「所有你們覺得可以送出的東西,他們什麼都缺」。想想也是,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不也什麼都缺嗎?曾經很長時間,草根家最讓鄰居朋友羨慕的東西,是一個鐵皮餅乾桶,跟現在隨處可見的鐵皮餅乾桶沒有什麼兩樣,只是沒有現在的精緻。

街上破舊的房子,看起來同樣住著人。

小店牆上的價目表,啤酒和比薩的價格大都是200-300比索,通常古巴人的月工資是5,000比索。

騎自行車的老人在路口停了下來,回頭微笑著跟草根打招呼。雖然同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古巴人熱情、友好,跟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人不大一樣。
另外雖然古巴現在很窮,但是古巴人的素質很高,這位老人騎自行車要穿過一條主要街道的時候,先停下來讓行主路的車輛。汽車也是如此,即便是在交通相對繁忙的哈瓦那市中心,車也都會禮讓行人。

這一家男主人有手藝,家境就比上一家要好很多。

臥室看起來整潔乾淨,

物質生活也要豐富得多。

衛生間後面還有淋浴房。

男主人會修車,雖然不好向大家收費,但是通常古巴人都會用東西來交換,物質生活按當地標準來說相當不錯。

跟主人告別,女主人帶著孩子在門口送別大家。

又是金融機構,又是排隊,導遊說古巴人最不缺的就是時間。也是無奈,物質匱乏什麼都要排隊,急又有什麼用?

小小的五金店,遙控器要價2,500比索,飄洋過海來自中國,當然要比產地中國貴很多。

飯館吃一餐要兩三千比索,半個月的工資。

物質匱乏的古巴,就不要指望有什麼超級市場了,除了商品寥寥無幾的小店,就是這樣的「集市」。

喝過1美元三杯,或者100比索一杯的甘蔗汁後,導遊帶著大家前去造訪一戶華人人家。

街邊的水溝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全部封死,留下一個一個可以掉進去人的缺口,是因為水泥板缺乏嗎?

一位婦人拎著桶,好奇地看著這一行中國人。

面目黝黑的美女是華人的後代,看出來了嗎?

路邊的水溝里,居然有這麼多的小魚。

一輛「古老」的卡車,一開始草根以為也是蘇聯的,但是車頭上的標誌顯示這是一輛日野。回來查資料發現,原來這是經典的日野 TE120
卡車,推出於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初。

不來古巴,能見到還在路上跑的這麼經典的卡車嗎?

繞回卡德納斯大教堂,教堂據說周日還做彌撒。

哥倫布塑像1858年樹立於此,據說是拉丁民族第一座哥倫布塑像。歡迎關注草根的微信公眾號:永遠的草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