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20篇帖子。
潤日|逃出教育內捲 中國媽媽集體赴日 送子上好大學 | 香港01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7 17:10
導讀 : 以疫情為起點,近年間移民日本的中國公民數量急遽增長,預期到2026年,在日中國人數量將超過100萬大關。這批新近移民大多來自北京、上海等中國大城市,他們帶自己的家庭與財富背井離鄉,不約而同來到日本,這一現象被稱為「潤日」,從英文單詞『run』(逃離,按中文拼音讀作『潤』,意指人們逃離故土)演變而來。他們的到來讓中國移民在當地的存在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突出。
從價格激增的東京高層公寓,到公立小學裏越來越常見的中國孩子,在習慣了單一民族並以此為榮的日本社會,對於外來人口的「水土不服」正形成新的政治動能與社會現實,迫使本地人與外來者彼此適應和共存,香港01記者追蹤這些中國移民的故事。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7 17:10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7 17:10

2023年,當時42歲的陳笑(化名)決定和家人一起移居日本時,兒子小齊(化名)正在北京昌平區一間學校上五年級。早八晚五,課間幾乎沒有什麼休息時間,「每天除了做作業還是做作業,沒有什麼玩的時間」,即便是學校以外的興趣班,中國孩子們也逃不出集體性的「內捲」。

二十多年前,陳笑從天津來到北京,如今已經跟同樣從外地來的丈夫在這裏建立了穩定的生活,卻至今沒能把戶口遷到北京。根據當地政策,沒有戶口意味着孩子無法在北京高考,若是堅持留在北京,小齊只能考取中專或職業學院,不然就要回戶籍所在的天津高考。這成了陳笑的一直以來的一個心結。

「就是堵着一口氣」——陳笑心想,既然北京不讓孩子高考,那就去日本、去「更好的地方」。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7 17:10

對於日本的教育體制,陳笑雖不盡了解,但從平時關注的微信公眾號上了解到,日本的教育體制跟中國很不一樣,除了讀書,學校還很重視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重視運動。

這年11月,借着丈夫在日本的工作機會,一家人來到位於日本首都圈的千葉縣,4個月後又搬到了東京,離丈夫公司不遠的普安區。儘管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但沒過多久,陳笑也在東京結識了其他中國媽媽,跟她一樣,她們也在疫情後的這幾年舉家搬到了日本。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7 17:10
國際學校學費僅為上海、北京的一半

根據日本出入國在留管理廳數據,2022年至2024年間,在日中國居民數量從76.2萬增長至87.3萬,短短3年增加十萬有餘,比此前十年的增長還要多。曾經在中文媒體工作過的日本記者自2023年開始對這一批新移民進行深入報道,像陳笑這樣為了孩子的教育而舉家移民到日本的中國人數量不少。

來自福建的張慧文(化名)2022年6月帶着孩子來到東京。在此之前她看到朋友在日本經營民宿十分順利,又嚮往日本的生活條件,對此頗為心動:「說白一點就是(在這邊)賺錢很容易」。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7 17:11

日本為鼓勵外國人在日本創業,自2014年開始實施經營管理簽證(又稱社長簽)政策,允許外國人以最低500萬日元(約為了鼓勵合26萬港元)的註冊資金在日本創設公司,只要確保營業場所,即滿足簽證申請條件,成為便於許多中國人易於移民的選擇。

張慧文分了三次將600萬日圓現金帶到日本,作為她的投資金。在中介的幫助下,她準備好各種材料,期間雖因疫情有所耽擱,但還是順利獲批,着手在東京的江戶川區和中野區運營民宿。除了今年6月至8月日本地震的傳言令遊客大減,大多數時候營收都還可以。

由於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許多中產或富裕中國人希望在海外投資、確保資產安全。舛友雄大表示,這一批「潤日」的中國移民來日並非出於單一原因,但教育和投資是兩個首要因素。

最先迎來中國學生的是日本的國際學校。當時,中國許多城市的孩子因封控政策只能在家上學,而日本的防控則寬鬆許多。日本的國際學校對許多富裕和中產家長來說成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針對國際學校的日本升學輔導機構EGCIS齋藤幸負責人表示,自疫情前的2018年起來自中國家長的諮詢量就持續攀升,甚至有家長在尚未確定移居計劃時,便通過在線課程在華學習。多數人隨後持經營管理簽證赴日參加考試。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7 17:11

負責人稱,日本國際學校受歡迎的關鍵在於費用。據齋藤幸介紹,日本多數國際學校年學費約200萬至300萬日元,而中國同類學校即使最便宜也需兩倍費用。歐美學費水平相當,齋藤表示:「日本學費相對低廉且生活環境優越,許多學生畢業後會繼續申請歐美大學。」

根據舛友的計算,考慮到日圓貶值,東京國際學校的平均學費幾乎只有上海和北京的一半,性價比也更高。

陳笑表示,自己身邊也有認識的中國家長把孩子送去國際學校,未來考慮讓孩子到歐美等國家發展,日本只是一個跳板。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7 17:11
不「捲」也能讀好大學?

陳笑表示,自己和丈夫因工作關係,在2023年以前就多次來日出差,日本乾淨、規矩的環境讓夫婦二人都對日本產生好感,「心裏已經種下一個種子」。隨着孩子高考的問題越來越迫切,陳笑看着小齊到學校上學仿佛坐監獄一般,夫妻倆於是下定決心移民。

2025年,中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335萬人,在此之前,參加高考人數連續7年增長,從2018年的975萬增加到去年的1342萬。而同時期,中國青年(16-24歲群體)失業率卻在2023年6月達到21.3%,為有史以來最高水平。同年底,國家統計局結束對統計調查工作進行「健全優化」、恢復公開每月失業率數據以來,青年失業率也大多處於15%以上。

大約同一時期,2020年前後,「雞娃」開始成了網絡熱詞,意即是形容像給孩子「打雞血」,催谷孩子在學習乃至各種課外活動上不停拼搏,這一現象,在陳笑所在的北京尤其嚴重。而聚集了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的海淀區,更催生了中國式「雞娃」的典型代表——「海淀媽媽」,她們為孩子的教育付出大量精力,督促學業進步、參加各種數學競賽、知識競賽和興趣班,努力把孩子送進好的小學、中學和大學。

愈發激烈的教育環境讓許多家長送去留學、或者像陳笑一樣,直接舉家搬到香港、泰國和日本等地。

舛友表示,移居日本的許多父母希望讓孩子們離開內地激烈的競爭環境,同時仍然能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尤其當他們的孩子未必能考上頂尖大學、或者甚至只是普通的大學,在日本,「他們至少能確保(孩子)輕鬆考上大學」。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7 17:11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7 17:11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