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篇帖子。
(轉載知乎)博士畢業還需要做一兩期博後嗎?
1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2

博士畢業還需要做一兩期博後嗎?


2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3
作者:王悠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789276346312026/answer/192443460490074313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但凡有點機會,千萬別做博後。實在想搞,首推工業界。

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博後就是高校釣着博士的魚餌罷了。

比如我在西電讀的博,剛好趕上了青椒入職政策的重大變化。

2023年之前,西電培養的博士基本隨便留校。

當時我室友就打算留校,他22年就能畢業,但覺得閒着也是閒着,出國交流一年,鍍個金吧。

等他23年回來,傻眼了,政策變了。

想留校,必須是有突出成果的博士,或者是博後。

室友感覺自己被狠狠背刺了,然而沒辦法,只能倉促出去找工作,一連串規劃被打亂。

現在形勢很清晰了,青椒在高校面前無比弱勢,是純純的買方市場。

看看最近每年的博士畢業生數量吧,這噩夢才正開始。

最近幾年,博士數量猛增


不光是數量的增長,現在的博士質量也很可怕。

我從身邊老師的水平就能看到,基本4年會差一個檔次。40歲的副教授們放今天,講師都不一定評的上。

所以如今的高校,哪怕是地方二本,也都變成了養魚達人,挑花了眼。

用博後、研究員、師資博後等各種名頭,花式白嫖,把博士最高產的這幾年榨乾。

然後像吐甘蔗渣一樣拋棄。

噁心,呸。

很絕望?沒事的,工業界才是科研的未來。

我畢業後謝絕了老闆的安排,來了工業界,發現這裡才是科研的沃土。

科研的idea沒有連貫性,怎麼辦?76 贊同 · 9 評論 回答


以前有人說,企業沒啥研發需求,博士還這麼貴,沒什麼崗位的。

現在不一樣了。

最近的科研政策風向已經變了,強化了企業需求對科研的牽引,要求研究必須夠實用,能落地。

更不用說我國產業正在全方位升級,一方面很多高精尖技術要突破,另一方面很多落後的技術基礎設施要升級。

最近不是出台了一系列反內卷戰略嘛,更是要求企業不能搞無底線的價格戰,而是要通過技術賦能等找到利潤增長點。

從前沿發展看,以deepseek、宇樹機械人、波士頓動力、chatgpt為代表的科技進展,都是企業搞出來的。

從產業升級看,就以我目前從事的智能製造行業為例,賽力斯、小米之類的高度智能化工廠是極少數,大部分行業和工廠剛剛實現自動化,信息化才入門,智能化需求潛力巨大。這些工作肯定需要博士牽頭來做。

這就是博士研究生大展拳腳的理想戰場。

要實在不放心,現在很多企業也有博後培養機會,完全可以在企業做博後嘛。

這種一般是和高校聯合培養,之後也能保留一條回高校的路,穩妥。

來吧各位,一起乘風破浪,見證新時代的到來。


正所謂:

博後分明香餌標,

黌門織網困鵬雕。

狹池焉展垂天翼?

笑踏滄溟萬丈潮!

3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3

草莓君愛吃飯:


如果你想在產業界拿到不錯的起始薪酬,並且進入一個有可成長型、可發展的崗位。那麼一般來說,需要你的是:

你畢業於名校,碩士以上學歷,博士有我們需要的核心技術的人員優先考慮。

如果你想去學術界拿到一個不錯的職位,那你一般要去一個不養蠱的研究型大學,比如上海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復旦大學等地方,這種地方要求一般是:

需要在科研上有傑出貢獻,博士或者博士後,原則上不超過35歲或者38歲。優秀者可以適當放寬年齡要求,但是對科研成果和publication以外的特長會要求更高。

如果你要去做的是公務員崗位,一般來說,他們希望的是:

越早畢業越好,家裡有點connection,專業對口,最頂級名校優先其他都差不多。

因此,答案其實就很明顯了。

博後的作用一般有三個:

1.幫助你獲得一個資深大佬的信任,獲得強力推薦信;

2.轉換到一個熱門領域,方便找工作;

3.多積累頂級文章方便找教職;

如果你,

1.博士畢業前就發過頂級文章,有大佬強推,你最好儘早上岸,早上岸比晚上岸好;

很多計算機、EE、IE的人都是博士畢業就去不錯的985高校任教了,他們也有產業界的風口,很多時候一陣風吹過後就沒有了,當然得抓住。

2.如果你文章還不夠,對做教授有執念,當然應該做博後。

做美國人的老師 做老師或者成為科學家是很多人的執念,我也很理解。這種人博士期間如果沒有什麼很大的產出,應該早點去做博後,找到合適的方向和老師。

3.做公務員,你最好博士期間考上清華北大,復交都差了很多,不要做博後。

因此 根據你的需求,你會有唯一而且正確的答案。


4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4
作者:cxy1985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789276346312026/answer/192399741059988826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退站博後

來回答下,

寫在前面的導語,

我退站那個組這幾年很猛很猛,我師弟師妹們有發正刊的,有發兩個子刊的,有發三個傳統一區的,也有發一個NC的,但是,我說的是但是,我粗略的算了下,有一半的人,我主要指代的是博士和博後,是靠共一畢業/出站的,

在我看來博後這個東西只有幾種是性價比高的,

1)大文章沒出,過度下。

博士沒憋出硬通貨(獨立一作/共一排第一的頂刊),畢業即失業,只能找個坑位接着熬,指望博後期間逆天改命。

2)出站了能留校。

但記住,口頭承諾都是扯淡。

3)違約金低,可以騎驢找馬。(還真有這種學校,我師弟就是果斷違約工作了)

4)自己能力很強很強,原來課題組有嫁妝,換個平台發文章(和1一樣又不一樣,坐地戶和換學校的區別),比如帶着原組的核心數據/idea,去一個資源更牛、平台更高、合作機會更好的組,目標明確就是沖頂刊或攢人脈為獨立鋪路。

剩下的好聽叫博後,不好聽叫牛馬或炮。

我昨天回答了一個出站博後找不到工作的問題,感興趣可以看看。

博士後能拿的項目都拿了,出站後失業,還有什麼出路?75 贊同 · 32 評論 回答

回到問題:博士畢業還要做博後嗎?

我的答案:能不去,就別去!除非你滿足上面那四條「性價比高」的任意一條,且風險可控!

為什麼勸退?血淚教訓擺在這:

1. 時間成本爆炸高!博後2-4年,正是你職業發展的黃金期。在學術圈當牛馬炮灰幾年,文章沒獨立頂刊(共一不算真本事),人脈沒獨立積累(依附於老闆),找教職的年齡優勢沒了,轉行去業界也成了大齡新人。

2. 博後經歷在貶值,甚至可能成負資產!就像我昨天回答那個出站失業的兄弟。

3.  非升即走

常態化,博後是預演。

現在多少學校的非升即走本質上就是高級博後,考核壓力比博後還變態。

你想來一波又一波嗎?

4. 出路越走越窄。死磕學術?坑少蘿卜多。

那什麼情況可以考慮博後?

咱就是把我剛才的四點在擴展說說。

你博士期間就有頂刊一作/共一排第一打底,博後就是去頂尖組(國內大牛/海外牛組)鍍層金、拓展人脈,目標直指985/211教職或海外AP。

這是精英路線,博後是必要一環。但前提是,你已經是半成品牛人了。(是牛人不是牛馬)

你鐵了心要留原組,且導師是親爹/親媽,有實權、有信譽、有明確留校名額和路徑。這種可遇不可求,且風險依然存在(導師調走/退休/翻臉/死亡怎麼辦?不是開玩笑,導師去世的我見過多了,我自己都是沒入門導師就沒有了)。

你目標明確博士東西要發大文章了,10分以上的,不想給別人,否則都是積累,當斷則斷,該跑就跑。參考性價比高的1,

我繼續舉個例子,我前女友和我談婚論嫁了,她(醫學的)數據夠發個3分左右的文章,義無反顧的出去做後,唉,現在還在飄着,也斷了姻緣。

參考昨天回答的第二十六,二十七章。

我是一個大一學生,想知道研究生的日常都在幹什麼?50 贊同 · 6 評論 回答

你所在專業(比如某些基礎學科、冷門方向)離開學術圈幾乎無路可走,且你除了做博後暫時沒看到任何其他希望。這是最後的倔強,但也請做好炮灰覺悟。



5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5

clausius:


我以自己同學為例,當然也可能我同學能力不行,舉例僅供參考。博士畢業真不要去干博後,真不是潑冷水,我就是覺得博後這路吧,比想像中難走。

我的博士同班同學小P,畢業後被導師畫大餅,直接進入浙大做博後,導師讓她博後期間發好幾篇TOP論文,然後出站回石河子大學當老師。開始的想法真挺好,待遇一年稅前也差不多30個,在浙江也算過得去。但問題是,進去快兩年了,手上愣是沒出成果,就是0,出站這事兒看着懸。錢是拿了,可心裡不踏實啊,天天為出站發愁,這壓力真不是蓋的,石河子肯定回不去了,甚至要去南疆了。

另一個同班同學小Z,也是23年畢業,然後進入華理干博後,收入一年20多個,今年7月出站了,這兩天同學群傳出,他要去南疆的新疆科技學院。我不是說南疆不好,但和他當初的預期,還有這博後的投入比起來,落差確實有點大。因為他當時也是想出去做一站博後然後回石河子大學的。

第三個例子, 魏教授學院去年入職了一個35歲的深圳大學博後小H,這個年齡在學術圈找下家,難度真的地獄級的,今年是他最後一年青基。還有師弟也在前兩天說過他同班同學小L的事,就說去年畢業去上交

干博後,已經一年了,沒成果,問師弟學院還招人不,如果招人他直接退站,交違約金,然後入職師弟所在的單位。類似的例子,我就不多提了。

反正現在去做博後,一定要多想想,為啥說得多想想呢?首先「博後」的身份,沒以前「值錢」了。博士畢業的人越來越多,但高校里那些帶編製、穩穩噹噹的坑位,被應屆博士都快占完了,等你拿好成果出站,黃花菜都涼了,而且高校崗位不增反減。

當一大堆人擠在博後這條船上,船票自然就「水」了。想靠博後當跳板跳到好地方,那門檻也是越來越高,出站的標準是雲里霧裡,或者實際操作中給你往上提。進去了,干兩年,最後能不能達到出站標準,真不好說。萬一達不到,或者勉強達標了但成果不夠硬,找下家就特別被動。而且,博後一做就是兩三年,年齡蹭蹭往上漲。到了三十好幾,再去跟剛畢業的年輕博士競爭,申請基金有年齡限制,很多單位招人也卡年齡,這無形中就吃了虧。

博後說到底就是個過渡,或者說臨時工,幹完這期,下一站在哪?不確定性太大了。現在絕大多數的科研院所博後,想留下難如登天。最後出路,可能就是一些地理位置或者平台不那麼理想的地方,參考我前面的同學。也許有博士覺得可以不留學術界,轉去企業,但是博後這段經歷到底能給簡歷加多少分?企業會不會覺得你博士畢業了,跑去做「臨時工」,是不是適應不了工業界?或者年齡偏大了點?肯定不如那些應屆生直接進企業,或者在企業里積累了幾年行業博士有競爭力。更可怕的有人,為了「搏一把」,一期接一期地做下去,像個賭桌上停不下來的人,年齡越來越大,轉行的路也越來越窄。

所以,站在現實的立場上,我個人覺得,除非你有特別明確、特別硬氣的理由,否則博士畢業了,真得慎重考慮干博後這條路。比如,你鐵了心就要進國內頂尖那幾所大學或者世界一流機構當教授,而且真能拿到頂尖大牛團隊的博後Offer。這種地方資源好、平台強、導師能量大,確實有可能幫你衝上去。如果不是這種頂尖中的頂尖機會,普通的985/211或者一般研究所的博後職位,那性價比和風險,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相比之下,畢業直接找工作的路可能更穩當點。比如去個二本或者邊遠地區的高校,找個有編製的教職,雖然起點可能不高,但至少穩定,壓力小點,能早點安頓下來開始自己的事業。不行就乾脆進企業搞研發,現在很多行業對博士需求也有,起薪和發展潛力未必比博後差,甚至未來更好。

總而言之,博後這個選擇,我不太建議。我見過太多投入了時間精力,最後發現「貶值的速度比自己努力追趕的速度還快」的例子。除非你手裡握着的是那張通往頂尖平台的「黃金門票」,並且做好了背水一戰的準備,否則,博士畢業了,找條更穩當的路走,沒問題吧。別在一棵樹上弔死,尤其這棵樹看着還不太牢靠。



6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5
作者:夏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789276346312026/answer/194218623460572789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題主科研能力超強,科研成果出類拔萃,有機會留在國外工作,或者有機會走海優人才計劃

回國工作,可以考慮到國外重點實驗室讀一兩期博後,沉澱一段時間。

如果題主就是普通芸芸眾生博士大軍中的一員,科研能力一般,科研成果剛夠博士畢業,趕緊找個地方自己簽了吧。趁着今年還有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還提供安家費,能拿多少,落袋為安。取消博士安家費已經在路上了,據新聞報道今年已經有25所地方性大學明確表示取消了博士安家費。沒有取消的也在減少安家費額度,或者正考慮取博士消安家費。

說白了,讀博士後也是一種帶薪工作,就是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從事學科研究的工作職務,一般是在博士後流動站或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進行研究的人員。讀博士後一般有三個目的,一個是想去目標大學或科研機構工作,但暫時條件不夠,想通過讀博士後表現一下自己,打動對方,最終留下來工作。另外一個是博士期間有一些重要科研計劃沒有完成,而這些對於自己以後的科研生涯非常重要,其他單位沒有足夠的實驗條件,必須留在原來實驗室或者去到一個合作實驗室。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通過博士後階段的科研成果提高身價,在就業市場獲得更多的機會,例如海優計劃。

如果放在幾年前,博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常規plan,但是今年不同了。2025年被媒體稱之為博士安家費取消元年,沒有了安家費補貼,博士幾年青春錯付,最後有可能「裸奔」。這就要給準備做博士後的青椒博士算一筆經濟賬了。先看博士後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錢,博士後的收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基本工資、政府補貼和科研績效。科研績效差異太大,不好計算,基本工資和政府補貼基本上都是固定的。

以我家先生所在的大學為例,理工類博士一定固定收入35萬左右,另外科研績效另外算,三年正常時間出站100多萬。再來看看同一所大學新引進博士給多少,普通博士安家費100萬+,科研啟動費20萬+,年薪25+,三首聘期「非升即走」。如果是海優人才計劃,安家費340萬+,科研啟動費200萬+,年薪70萬+。

博士後考條件和青椒博士首聘期差不多,能出站就能完成三年「非升即走」考核,年薪兩者也差不多,工作壓力兩者也不分伯仲。簽約工作白白多出來100多萬安家費。因為三年以後再工作不僅沒有了安家費,也很有可能沒有了「非升即走」考核。也就是說現在去讀博士後,把最苦的活幹完了,還沒拿到安家費,血虧。

所以,對於科研能力出色,科研積累雄厚的博士最優選擇是到國外讀博士後,然後走海優計劃回國。如果是資質平平的博士千萬不要去做博士後了。

7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6

小小柯南:


師資博士後(海外博士),要拿青基,兩篇A(或一篇一區top),一個專利,然後轉講師,4-6年後評上副高(面上1-2個,CNS正刊一篇或子刊兩篇以上,目前行情),轉長聘,後面2-3年續簽一次合同,兩個聘期內有項目文章要求,不過低於預聘期內要求(面上捲成 了現在),稍有更多一些時間準備,若達不到,是降級,降待遇,轉崗的後果,基本上這輩子別想躺平,也沒有越來越吃香一說,都是越來越坑[捂臉]


8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6

個人覺得適合做博後的情形:

1. 讀博期間,成果優秀,去國外再積累下,走海優回來。

這種情況其實挺常見的,對於土博且想去高校的同學來說,幾乎是最好的路線了。

2. 讀博期間,成果還未出來,需要時間。

有些方向的確出成果比較慢,或者有些人可能比較慢熱(例如積累了很長時間的數理基礎),但有成長起來的趨勢。這種情況就是純粹賭一番,需要自己來判斷。

3. 博後的團隊能留你下來,而你能給他們帶去價值,對方也接(俗稱抱緊大腿)。

這種情況也很常見,特別是交叉領域。你可能論文不多,但項目能力強,或者拉項目能力強,對方有需要的地方。注意,需謹慎查看對方往年博後留下來的情況。

4. 換個方向,換個賽道。

這種去企業和去高校的都有。人生其實也挺長的,折騰一下沒那麼嚇人。至於青基和中年危機,都是ji,機會的機。



作者:hxz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789276346312026/answer/192476691826448795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9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6

niao金捏:


看個人吧,周圍有人單純是為了移民來讀博後的,因為大學對外國人比公司友好,然後利用這個工簽申請各種移民的手續,拿到綠卡以後就去找工作的也是有的。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7

豌豆仁:


這不是需不需要的問題。

很多時候是根本沒得選。

博後本來也是工作的一種,只是有時效限制,換個角度理解,就是一個合同期限兩到三年(看會不會延期了)的工作。和很多工作不一樣的是,這份工作要求在合同期內必須有特定的產出,見不到成果可是不行的。畢竟當初人家簽你,就是衝著你的勞動力可以換取的價值來明碼標價的(話很難聽,但基本盤就是這麼個事)。

博士畢業不管是走學術還是進業界,理論上就是結束了求學生涯,直接要找一份工作的。這工作是什麼類型、在什麼單位,那都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什麼特殊規定,要求所有人都一樣。當然某種程度上,其實競爭也很激烈。

因此,很多博士畢業,想直接找一份長期工作,尤其是在高校的教職,可以說是難上加難。尤其是國內很多高校,會卡博士階段甚至以往教育階段的院校背景,以及是否有海外背景,海外背景年限是否足夠等等。總結起來一句話,人才太多,開始雞蛋里挑各種骨頭淘汰競爭者。

這就導致不少博士不得不選擇做博士後。真去採訪所有在職博後,未必有幾個能昂首挺胸站出來說,我就是心甘情願來做博後,做一期我都不過癮,我還要做兩期、三期、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被動選擇和主動選擇,區別還是很大的。所以不存在什麼需要做博後,理論上是看自己的選擇,願不願意去做。實際上咋回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吧。

我是 

@豌豆仁 ,祝你好運~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