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篇帖子。
(轉載知乎)博士毕业还需要做一两期博后吗?
1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2

博士毕业还需要做一两期博后吗?


2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3
作者:王悠然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789276346312026/answer/19244346049007431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但凡有点机会,千万别做博后。实在想搞,首推工业界。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博后就是高校钓着博士的鱼饵罢了。

比如我在西电读的博,刚好赶上了青椒入职政策的重大变化。

2023年之前,西电培养的博士基本随便留校。

当时我室友就打算留校,他22年就能毕业,但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出国交流一年,镀个金吧。

等他23年回来,傻眼了,政策变了。

想留校,必须是有突出成果的博士,或者是博后。

室友感觉自己被狠狠背刺了,然而没办法,只能仓促出去找工作,一连串规划被打乱。

现在形势很清晰了,青椒在高校面前无比弱势,是纯纯的买方市场。

看看最近每年的博士毕业生数量吧,这噩梦才正开始。

最近几年,博士数量猛增


不光是数量的增长,现在的博士质量也很可怕。

我从身边老师的水平就能看到,基本4年会差一个档次。40岁的副教授们放今天,讲师都不一定评的上。

所以如今的高校,哪怕是地方二本,也都变成了养鱼达人,挑花了眼。

用博后、研究员、师资博后等各种名头,花式白嫖,把博士最高产的这几年榨干。

然后像吐甘蔗渣一样抛弃。

恶心,呸。

很绝望?没事的,工业界才是科研的未来。

我毕业后谢绝了老板的安排,来了工业界,发现这里才是科研的沃土。

科研的idea没有连贯性,怎么办?76 赞同 · 9 评论 回答


以前有人说,企业没啥研发需求,博士还这么贵,没什么岗位的。

现在不一样了。

最近的科研政策风向已经变了,强化了企业需求对科研的牵引,要求研究必须够实用,能落地。

更不用说我国产业正在全方位升级,一方面很多高精尖技术要突破,另一方面很多落后的技术基础设施要升级。

最近不是出台了一系列反内卷战略嘛,更是要求企业不能搞无底线的价格战,而是要通过技术赋能等找到利润增长点。

从前沿发展看,以deepseek、宇树机器人、波士顿动力、chatgpt为代表的科技进展,都是企业搞出来的。

从产业升级看,就以我目前从事的智能制造行业为例,赛力斯、小米之类的高度智能化工厂是极少数,大部分行业和工厂刚刚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才入门,智能化需求潜力巨大。这些工作肯定需要博士牵头来做。

这就是博士研究生大展拳脚的理想战场。

要实在不放心,现在很多企业也有博后培养机会,完全可以在企业做博后嘛。

这种一般是和高校联合培养,之后也能保留一条回高校的路,稳妥。

来吧各位,一起乘风破浪,见证新时代的到来。


正所谓:

博后分明香饵标,

黉门织网困鹏雕。

狭池焉展垂天翼?

笑踏沧溟万丈潮!

3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3

草莓君爱吃饭:


如果你想在产业界拿到不错的起始薪酬,并且进入一个有可成长型、可发展的岗位。那么一般来说,需要你的是:

你毕业于名校,硕士以上学历,博士有我们需要的核心技术的人员优先考虑。

如果你想去学术界拿到一个不错的职位,那你一般要去一个不养蛊的研究型大学,比如上海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复旦大学等地方,这种地方要求一般是:

需要在科研上有杰出贡献,博士或者博士后,原则上不超过35岁或者38岁。优秀者可以适当放宽年龄要求,但是对科研成果和publication以外的特长会要求更高。

如果你要去做的是公务员岗位,一般来说,他们希望的是:

越早毕业越好,家里有点connection,专业对口,最顶级名校优先其他都差不多。

因此,答案其实就很明显了。

博后的作用一般有三个:

1.帮助你获得一个资深大佬的信任,获得强力推荐信;

2.转换到一个热门领域,方便找工作;

3.多积累顶级文章方便找教职;

如果你,

1.博士毕业前就发过顶级文章,有大佬强推,你最好尽早上岸,早上岸比晚上岸好;

很多计算机、EE、IE的人都是博士毕业就去不错的985高校任教了,他们也有产业界的风口,很多时候一阵风吹过后就没有了,当然得抓住。

2.如果你文章还不够,对做教授有执念,当然应该做博后。

做美国人的老师 做老师或者成为科学家是很多人的执念,我也很理解。这种人博士期间如果没有什么很大的产出,应该早点去做博后,找到合适的方向和老师。

3.做公务员,你最好博士期间考上清华北大,复交都差了很多,不要做博后。

因此 根据你的需求,你会有唯一而且正确的答案。


4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4
作者:cxy1985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789276346312026/answer/19239974105998882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退站博后

来回答下,

写在前面的导语,

我退站那个组这几年很猛很猛,我师弟师妹们有发正刊的,有发两个子刊的,有发三个传统一区的,也有发一个NC的,但是,我说的是但是,我粗略的算了下,有一半的人,我主要指代的是博士和博后,是靠共一毕业/出站的,

在我看来博后这个东西只有几种是性价比高的,

1)大文章没出,过度下。

博士没憋出硬通货(独立一作/共一排第一的顶刊),毕业即失业,只能找个坑位接着熬,指望博后期间逆天改命。

2)出站了能留校。

但记住,口头承诺都是扯淡。

3)违约金低,可以骑驴找马。(还真有这种学校,我师弟就是果断违约工作了)

4)自己能力很强很强,原来课题组有嫁妆,换个平台发文章(和1一样又不一样,坐地户和换学校的区别),比如带着原组的核心数据/idea,去一个资源更牛、平台更高、合作机会更好的组,目标明确就是冲顶刊或攒人脉为独立铺路。

剩下的好听叫博后,不好听叫牛马或炮。

我昨天回答了一个出站博后找不到工作的问题,感兴趣可以看看。

博士后能拿的项目都拿了,出站后失业,还有什么出路?75 赞同 · 32 评论 回答

回到问题:博士毕业还要做博后吗?

我的答案:能不去,就别去!除非你满足上面那四条“性价比高”的任意一条,且风险可控!

为什么劝退?血泪教训摆在这:

1. 时间成本爆炸高!博后2-4年,正是你职业发展的黄金期。在学术圈当牛马炮灰几年,文章没独立顶刊(共一不算真本事),人脉没独立积累(依附于老板),找教职的年龄优势没了,转行去业界也成了大龄新人。

2. 博后经历在贬值,甚至可能成负资产!就像我昨天回答那个出站失业的兄弟。

3.  非升即走

常态化,博后是预演。

现在多少学校的非升即走本质上就是高级博后,考核压力比博后还变态。

你想来一波又一波吗?

4. 出路越走越窄。死磕学术?坑少萝卜多。

那什么情况可以考虑博后?

咱就是把我刚才的四点在扩展说说。

你博士期间就有顶刊一作/共一排第一打底,博后就是去顶尖组(国内大牛/海外牛组)镀层金、拓展人脉,目标直指985/211教职或海外AP。

这是精英路线,博后是必要一环。但前提是,你已经是半成品牛人了。(是牛人不是牛马)

你铁了心要留原组,且导师是亲爹/亲妈,有实权、有信誉、有明确留校名额和路径。这种可遇不可求,且风险依然存在(导师调走/退休/翻脸/死亡怎么办?不是开玩笑,导师去世的我见过多了,我自己都是没入门导师就没有了)。

你目标明确博士东西要发大文章了,10分以上的,不想给别人,否则都是积累,当断则断,该跑就跑。参考性价比高的1,

我继续举个例子,我前女友和我谈婚论嫁了,她(医学的)数据够发个3分左右的文章,义无反顾的出去做后,唉,现在还在飘着,也断了姻缘。

参考昨天回答的第二十六,二十七章。

我是一个大一学生,想知道研究生的日常都在干什么?50 赞同 · 6 评论 回答

你所在专业(比如某些基础学科、冷门方向)离开学术圈几乎无路可走,且你除了做博后暂时没看到任何其他希望。这是最后的倔强,但也请做好炮灰觉悟。



5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5

clausius:


我以自己同学为例,当然也可能我同学能力不行,举例仅供参考。博士毕业真不要去干博后,真不是泼冷水,我就是觉得博后这路吧,比想象中难走。

我的博士同班同学小P,毕业后被导师画大饼,直接进入浙大做博后,导师让她博后期间发好几篇TOP论文,然后出站回石河子大学当老师。开始的想法真挺好,待遇一年税前也差不多30个,在浙江也算过得去。但问题是,进去快两年了,手上愣是没出成果,就是0,出站这事儿看着悬。钱是拿了,可心里不踏实啊,天天为出站发愁,这压力真不是盖的,石河子肯定回不去了,甚至要去南疆了。

另一个同班同学小Z,也是23年毕业,然后进入华理干博后,收入一年20多个,今年7月出站了,这两天同学群传出,他要去南疆的新疆科技学院。我不是说南疆不好,但和他当初的预期,还有这博后的投入比起来,落差确实有点大。因为他当时也是想出去做一站博后然后回石河子大学的。

第三个例子, 魏教授学院去年入职了一个35岁的深圳大学博后小H,这个年龄在学术圈找下家,难度真的地狱级的,今年是他最后一年青基。还有师弟也在前两天说过他同班同学小L的事,就说去年毕业去上交

干博后,已经一年了,没成果,问师弟学院还招人不,如果招人他直接退站,交违约金,然后入职师弟所在的单位。类似的例子,我就不多提了。

反正现在去做博后,一定要多想想,为啥说得多想想呢?首先“博后”的身份,没以前“值钱”了。博士毕业的人越来越多,但高校里那些带编制、稳稳当当的坑位,被应届博士都快占完了,等你拿好成果出站,黄花菜都凉了,而且高校岗位不增反减。

当一大堆人挤在博后这条船上,船票自然就“水”了。想靠博后当跳板跳到好地方,那门槛也是越来越高,出站的标准是云里雾里,或者实际操作中给你往上提。进去了,干两年,最后能不能达到出站标准,真不好说。万一达不到,或者勉强达标了但成果不够硬,找下家就特别被动。而且,博后一做就是两三年,年龄蹭蹭往上涨。到了三十好几,再去跟刚毕业的年轻博士竞争,申请基金有年龄限制,很多单位招人也卡年龄,这无形中就吃了亏。

博后说到底就是个过渡,或者说临时工,干完这期,下一站在哪?不确定性太大了。现在绝大多数的科研院所博后,想留下难如登天。最后出路,可能就是一些地理位置或者平台不那么理想的地方,参考我前面的同学。也许有博士觉得可以不留学术界,转去企业,但是博后这段经历到底能给简历加多少分?企业会不会觉得你博士毕业了,跑去做“临时工”,是不是适应不了工业界?或者年龄偏大了点?肯定不如那些应届生直接进企业,或者在企业里积累了几年行业博士有竞争力。更可怕的有人,为了“搏一把”,一期接一期地做下去,像个赌桌上停不下来的人,年龄越来越大,转行的路也越来越窄。

所以,站在现实的立场上,我个人觉得,除非你有特别明确、特别硬气的理由,否则博士毕业了,真得慎重考虑干博后这条路。比如,你铁了心就要进国内顶尖那几所大学或者世界一流机构当教授,而且真能拿到顶尖大牛团队的博后Offer。这种地方资源好、平台强、导师能量大,确实有可能帮你冲上去。如果不是这种顶尖中的顶尖机会,普通的985/211或者一般研究所的博后职位,那性价比和风险,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相比之下,毕业直接找工作的路可能更稳当点。比如去个二本或者边远地区的高校,找个有编制的教职,虽然起点可能不高,但至少稳定,压力小点,能早点安顿下来开始自己的事业。不行就干脆进企业搞研发,现在很多行业对博士需求也有,起薪和发展潜力未必比博后差,甚至未来更好。

总而言之,博后这个选择,我不太建议。我见过太多投入了时间精力,最后发现“贬值的速度比自己努力追赶的速度还快”的例子。除非你手里握着的是那张通往顶尖平台的“黄金门票”,并且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否则,博士毕业了,找条更稳当的路走,没问题吧。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尤其这棵树看着还不太牢靠。



6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5
作者:夏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789276346312026/answer/19421862346057278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题主科研能力超强,科研成果出类拔萃,有机会留在国外工作,或者有机会走海优人才计划

回国工作,可以考虑到国外重点实验室读一两期博后,沉淀一段时间。

如果题主就是普通芸芸众生博士大军中的一员,科研能力一般,科研成果刚够博士毕业,赶紧找个地方自己签了吧。趁着今年还有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还提供安家费,能拿多少,落袋为安。取消博士安家费已经在路上了,据新闻报道今年已经有25所地方性大学明确表示取消了博士安家费。没有取消的也在减少安家费额度,或者正考虑取博士消安家费。

说白了,读博士后也是一种带薪工作,就是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读博士后一般有三个目的,一个是想去目标大学或科研机构工作,但暂时条件不够,想通过读博士后表现一下自己,打动对方,最终留下来工作。另外一个是博士期间有一些重要科研计划没有完成,而这些对于自己以后的科研生涯非常重要,其他单位没有足够的实验条件,必须留在原来实验室或者去到一个合作实验室。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博士后阶段的科研成果提高身价,在就业市场获得更多的机会,例如海优计划。

如果放在几年前,博士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常规plan,但是今年不同了。2025年被媒体称之为博士安家费取消元年,没有了安家费补贴,博士几年青春错付,最后有可能“裸奔”。这就要给准备做博士后的青椒博士算一笔经济账了。先看博士后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钱,博士后的收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工资、政府补贴和科研绩效。科研绩效差异太大,不好计算,基本工资和政府补贴基本上都是固定的。

以我家先生所在的大学为例,理工类博士一定固定收入35万左右,另外科研绩效另外算,三年正常时间出站100多万。再来看看同一所大学新引进博士给多少,普通博士安家费100万+,科研启动费20万+,年薪25+,三首聘期“非升即走”。如果是海优人才计划,安家费340万+,科研启动费200万+,年薪70万+。

博士后考条件和青椒博士首聘期差不多,能出站就能完成三年“非升即走”考核,年薪两者也差不多,工作压力两者也不分伯仲。签约工作白白多出来100多万安家费。因为三年以后再工作不仅没有了安家费,也很有可能没有了“非升即走”考核。也就是说现在去读博士后,把最苦的活干完了,还没拿到安家费,血亏。

所以,对于科研能力出色,科研积累雄厚的博士最优选择是到国外读博士后,然后走海优计划回国。如果是资质平平的博士千万不要去做博士后了。

7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6

小小柯南:


师资博士后(海外博士),要拿青基,两篇A(或一篇一区top),一个专利,然后转讲师,4-6年后评上副高(面上1-2个,CNS正刊一篇或子刊两篇以上,目前行情),转长聘,后面2-3年续签一次合同,两个聘期内有项目文章要求,不过低于预聘期内要求(面上卷成 了现在),稍有更多一些时间准备,若达不到,是降级,降待遇,转岗的后果,基本上这辈子别想躺平,也没有越来越吃香一说,都是越来越坑[捂脸]


8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6

个人觉得适合做博后的情形:

1. 读博期间,成果优秀,去国外再积累下,走海优回来。

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对于土博且想去高校的同学来说,几乎是最好的路线了。

2. 读博期间,成果还未出来,需要时间。

有些方向的确出成果比较慢,或者有些人可能比较慢热(例如积累了很长时间的数理基础),但有成长起来的趋势。这种情况就是纯粹赌一番,需要自己来判断。

3. 博后的团队能留你下来,而你能给他们带去价值,对方也接(俗称抱紧大腿)。

这种情况也很常见,特别是交叉领域。你可能论文不多,但项目能力强,或者拉项目能力强,对方有需要的地方。注意,需谨慎查看对方往年博后留下来的情况。

4. 换个方向,换个赛道。

这种去企业和去高校的都有。人生其实也挺长的,折腾一下没那么吓人。至于青基和中年危机,都是ji,机会的机。



作者:hxz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3789276346312026/answer/19247669182644879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9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6

niao金捏:


看个人吧,周围有人单纯是为了移民来读博后的,因为大学对外国人比公司友好,然后利用这个工签申请各种移民的手续,拿到绿卡以后就去找工作的也是有的。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5-9-18 17:57

豌豆仁:


这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

很多时候是根本没得选。

博后本来也是工作的一种,只是有时效限制,换个角度理解,就是一个合同期限两到三年(看会不会延期了)的工作。和很多工作不一样的是,这份工作要求在合同期内必须有特定的产出,见不到成果可是不行的。毕竟当初人家签你,就是冲着你的劳动力可以换取的价值来明码标价的(话很难听,但基本盘就是这么个事)。

博士毕业不管是走学术还是进业界,理论上就是结束了求学生涯,直接要找一份工作的。这工作是什么类型、在什么单位,那都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什么特殊规定,要求所有人都一样。当然某种程度上,其实竞争也很激烈。

因此,很多博士毕业,想直接找一份长期工作,尤其是在高校的教职,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国内很多高校,会卡博士阶段甚至以往教育阶段的院校背景,以及是否有海外背景,海外背景年限是否足够等等。总结起来一句话,人才太多,开始鸡蛋里挑各种骨头淘汰竞争者。

这就导致不少博士不得不选择做博士后。真去采访所有在职博后,未必有几个能昂首挺胸站出来说,我就是心甘情愿来做博后,做一期我都不过瘾,我还要做两期、三期、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区别还是很大的。所以不存在什么需要做博后,理论上是看自己的选择,愿不愿意去做。实际上咋回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我是 

@豌豆仁 ,祝你好运~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