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成为热门产业
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经济形势低迷,发展动力不足。从地方政府到老百姓,财政普遍吃紧,消费降级这个新词贯穿了2022年以来的中国。中国政府曾宣布多重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举措,收效寥寥——王先生所代表的数万市民已经到了需要借钱消费的地步。
金融公司从业者对BBC中文匿名表示:从行业调研和市场反馈来看,本作为银行贷款业务补充出现的民间借贷、以及近年来让王先生深陷其中的互联网贷款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毋庸置疑”。背靠阿里巴巴的“花呗”、背靠京东的“白条”,这些大网贷机构借贷业务蒸蒸日上,中小平台也飞黄腾达。
在这些惊人数据的背后,是金融服务平台不断缩减“借贷感”、基于中国公开大数据建模得出的风险控制模型的结果,目的是促进借贷、促进消费——这实际上诡异地与中国当局近年来不断加以鼓励的促进消费氛围不谋而合。
“只要不暴力催收,从广告到收利息,整个产业都是合法的,只是不怎么道德,”一名券商这样告诉BBC中文。
从业者解释,贷款平台一般可以简单分成三大类,大贷平台就是依靠京东、阿里巴巴的产品,比如“花呗”和“白条”,它们和信用卡有互为替代关系,约束力强,有比较严格的资质审核。中型贷款平台就包括“拍拍贷”这样的互联网贷款平台,小型贷款平台包括比“拍拍贷”更小的平台、以及高利贷。
和银行贷款项目比起来,也就是信用卡、房贷、车贷等,互联网贷款尝试去托举更小额、更日常的消费行为。信用卡和房车贷审核动辄花费数周,而对于互联网贷款来说——从申请到钱款到账,耗时五分钟都叫“太长”,叫“不专业”。
简单来说,为了和银行贷款、大贷款平台竞争,中小型贷款平台不断用“低风险”、“短时间”、“轻松”来做广告区分。
但实际上,来自网贷的钱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旦到账,用户不能返还,而且必须面对强制分期付款以保障利息的条款。
网贷平台的利息较银行更高——高到什么程度呢?王先生告诉BBC中文,以他的借贷经历举例,如果他从京东、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借走一万元,那么他最终可能需要分期共返还一万一千元。但如果同样从中小网贷平台借走这笔钱,他可能需要分期共返还一万三千元。
即便如此,中国官方媒体近年来热衷于报道网贷平台放出高利贷的案例。以《澎湃新闻》为例,今年3月其发布一篇报道称,一家网贷平台放出的1560元借款仅在17天内即利息累计到13764元——这就是高利贷。
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利率,也就是被允许的利率,一般以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为上限。
今年8月20日,中国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将高利贷行为定为刑事犯罪,从严打击。这条新规明确了一条红线:实际年利率不能超过36%。
中国金融从业者告诉BBC中文,这项政策在业内多被讨论为“敲打”,是一种对于从业人员“打包”金融理财产品销售的规束,实操中的意义远大于“高利贷入刑”这一件事本身,而是告诉所有从业者:当局确实重视拉高内需消费,但要在一条线内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