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貸成為熱門產業
自新冠疫情以來,中國經濟形勢低迷,發展動力不足。從地方政府到老百姓,財政普遍吃緊,消費降級這個新詞貫穿了2022年以來的中國。中國政府曾宣布多重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舉措,收效寥寥——王先生所代表的數萬市民已經到了需要借錢消費的地步。
金融公司從業者對BBC中文匿名表示:從行業調研和市場反饋來看,本作為銀行貸款業務補充出現的民間借貸、以及近年來讓王先生深陷其中的互聯網貸款呈現出勃勃生機,這「毋庸置疑」。背靠阿里巴巴的「花唄」、背靠京東的「白條」,這些大網貸機構借貸業務蒸蒸日上,中小平台也飛黃騰達。
在這些驚人數據的背後,是金融服務平台不斷縮減「借貸感」、基於中國公開大數據建模得出的風險控制模型的結果,目的是促進借貸、促進消費——這實際上詭異地與中國當局近年來不斷加以鼓勵的促進消費氛圍不謀而合。
「只要不暴力催收,從廣告到收利息,整個產業都是合法的,只是不怎麼道德,」一名券商這樣告訴BBC中文。
從業者解釋,貸款平台一般可以簡單分成三大類,大貸平台就是依靠京東、阿里巴巴的產品,比如「花唄」和「白條」,它們和信用卡有互為替代關系,約束力強,有比較嚴格的資質審核。中型貸款平台就包括「拍拍貸」這樣的互聯網貸款平台,小型貸款平台包括比「拍拍貸」更小的平台、以及高利貸。
和銀行貸款項目比起來,也就是信用卡、房貸、車貸等,互聯網貸款嘗試去托舉更小額、更日常的消費行為。信用卡和房車貸審核動輒花費數周,而對於互聯網貸款來說——從申請到錢款到賬,耗時五分鐘都叫「太長」,叫「不專業」。
簡單來說,為了和銀行貸款、大貸款平台競爭,中小型貸款平台不斷用「低風險」、「短時間」、「輕松」來做廣告區分。
但實際上,來自網貸的錢款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一旦到賬,用戶不能返還,而且必須面對強制分期付款以保障利息的條款。
網貸平台的利息較銀行更高——高到什麼程度呢?王先生告訴BBC中文,以他的借貸經歷舉例,如果他從京東、阿里巴巴這樣的平台借走一萬元,那麼他最終可能需要分期共返還一萬一千元。但如果同樣從中小網貸平台借走這筆錢,他可能需要分期共返還一萬三千元。
即便如此,中國官方媒體近年來熱衷於報道網貸平台放出高利貸的案例。以《澎湃新聞》為例,今年3月其發布一篇報道稱,一家網貸平台放出的1560元借款僅在17天內即利息累計到13764元——這就是高利貸。
民間借貸的司法保護利率,也就是被允許的利率,一般以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四倍為上限。
今年8月20日,中國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關於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將高利貸行為定為刑事犯罪,從嚴打擊。這條新規明確了一條紅線:實際年利率不能超過36%。
中國金融從業者告訴BBC中文,這項政策在業內多被討論為「敲打」,是一種對於從業人員「打包」金融理財產品銷售的規束,實操中的意義遠大於「高利貸入刑」這一件事本身,而是告訴所有從業者:當局確實重視拉高內需消費,但要在一條線內進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