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篇帖子。
(轉載聯合新聞網)【專家之眼】英國政府想錢想瘋了嗎?啥是留學稅?去兵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 20:15

英國又有了世界創舉。今年5月英國政府公布了白皮書,打算針對在英國讀大學的外籍生徵收6%的學費附加稅,簡稱留學稅,這是一種還沒有哪一個國家開徵過的稅目。如果沒有意外,該政策將在今年秋季實施。那麼,學費的6%是多少錢呢?這取決於你讀的學校以及科系。

以蔡英文的母校倫敦政經學院為例。2025/26的學費在£28,608-£34,000之間。換言之,6%的留學稅就是£1,716- £2,040,換算成台幣就是(匯率41.30)70,870- 84,252。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學費並非一成不變。同樣以倫敦政經學院為例,2024/25的學費「才」£26,184- £27,192,這就意味著有些科系的學費一年就漲了25%。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 20:16

英國劍橋大學校園裡優美的河道是一大特色。本報資料照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 20:16

為什麼英國政府竟然想出這種點子,對留學生開刀?官方說法是留學稅每年能給英國政府帶來約6.2億英鎊的財政收入,而這筆錢將用於支持高等教育和技能訓練的資金缺口。當然,這只是官方說法,實際是英國財政幾乎就是破產了,找錢找到瘋了,只好殺雞取卵。要知道,位於柏林的德國政府至今為止,還沒有給她的外籍生收取過一毛的學費,更別說是留學稅。

英國政府的財政有多糟呢?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25財年,公共部門淨債務占GDP的比例為95.8%,屬於OECD國家中的後段班;2024/25財年的公共部門舉債1,519億英鎊,占GDP的5.3%;2024/2025財年的公債利息支出達1,049億英鎊,占到總支出12,785億英鎊的8.2%。試想,如果這1,049億英鎊不是拿去支付利息,而是拿來做社會福利或是教育、基礎設施投資,那該多好!

當一個國家面對這麼糟糕的財政,該怎麼做呢?孔子有答案。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什麼是「去兵」?傅佩榮、楊伯峻都理解成「去掉軍備」、朱熹理解成「無兵」,他們的解釋不對。所謂的「去兵」是指減少軍備,例如原本國防預算占GDP的3%,現在由於財政確實有困難,不得已只好把國防預算降到GDP的1.5%,孔子是這個意思,而非不要國防。而英國政府做的,剛好是背道而馳:刪減教育預算而增加國防開支。

根據英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NIESR)的評估,如果英國政府要在2029/30 財年達成預算收支平衡的目標,就勢必要「長期且大幅度」加稅,因此,留學稅的課徵恐怕是在劫難逃,儘管它只貢獻了6.2億英鎊,相對於高達510億英鎊的財政缺口僅僅只是零頭。

與我們所認知的不同,99%的英國大學,包括牛津、劍橋、倫敦政經學院…都名為公立大學,其實,不能說是公立。因為如果真的要正名,公立大學的財源至少一半以上應該來自於政府,不管是來自於中央或地方。為什麼說它們不能算是公立大學?理由很簡單,本地生的學費一年竟然高達9750英鎊,相當於40萬台幣,這哪裡是公立大學?貴成這樣!要知道,在1998年之前,英國人讀大學,那是免學費或是低學費,那時候,才可以說是公立大學。

正由於英國政府不斷地刪減教育預算,迫使英國各大學不斷上調學費、想辦法增加外籍生名額、不斷裁員、裁系所、甚至變賣土地和房產。根據《衛報》,有40%的英國大學處於財務危機狀態。

如今的英國大學,只能說今非昔比。光是看大學教師的待遇就可知道。因為學校財務困難,有能力的老師早就離開英國,學校也鼓勵自願離職,即使是牛津這樣的一流大學,專任教師的比例竟然只有三分之一,其餘大部分課程都是由專案教師或是兼任教師來上課。此外,因為待遇不公,英國大學教師罷工早已不是新聞,也不是三、五個老師罷工,而是7萬名大學教師一起罷工,導致250萬名大學生沒得上課。又為了吸引更多外籍生好充實校庫,只好降低錄取門檻。整個英國的高教品質也就可想而知。

學費漲不停,生活成本不斷提高,即使英國名校看似名列世界前茅,但整體學風、教學體驗、老師上課的專心度以及研究能力、學校的管理能力、學生素質、不可抗力的意外事件,例如罷工、鐵路誤點所導致的連鎖效應等等,從以上角度看來,英國學歷已經不再閃亮!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9-2 20:16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