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塔-慕de:
目前韓國是中等已開發國家,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
如果韓國要衰退到發展中國家,那麼人均GDP需要跌落到人均GDP1萬美元以下(按照實際GDP不動價計算)

如果韓國重新跌入發展中國家,時間要倒退到1994年左右,考慮老齡化因素,其國家年GDP總量需要萎縮至1/3。
那麼,韓國近幾年的人均GDP變化如何呢?
下圖表明,韓國人均GDP高度與國際貿易形勢有關:
1、中美貿易戰後,韓國人均GDP下降明顯(韓國是製造業出口國,與中國貿易來往密切)
2、新冠疫情期間,韓國因中國製造業出口大增而順風上行。
3、後新冠疫情時代,伴隨美國通貨膨脹加息抑制其國內需求,同時中美脫鉤加速,導致中韓兩國的出口貿易出現萎縮

韓國經濟,主要是出口型,那麼其出口主要貿易國有哪些呢?
從下圖得知:
在過去三年里,以半導體立國
的韓國,貿易主體主要是中國和美國。
如果未來其出口衰減,要麼是美國削減半導體需求,要麼就是中國替代韓國壟斷半導體產業
所以,
韓國半導體製造業出口為主的經濟結構,關鍵在於中國對其在全球化產業鏈中的替代程度,替代時間點也由中國的追趕速度決定。

這裡多說一句,對當今的全球化體系的各類參與分工的國家來講,中國真的是一個超級威脅存在,因為我們採取的策略是全產業鏈發展策略,實際上會逼迫他國無路可走,自然會引發全面的貿易爭端。(純資源國不在競爭名單)
中低端
過去,搶佔了拉美國家的時代機遇,客觀上讓巴西、阿根廷沒有足夠時間去升級產業,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至今國運衰頹。
現在,主要對手是北美的墨西哥,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
未來,可能依然是東南亞國家(還有十年人口紅利)和印度(還有二十年人口紅利),可能還會有部分東歐國家
中高端
半導體晶片//chip:美國、荷蘭、日本、韓國、中國台灣
工程機械:德國、日本
汽車工業:美國、日本、德國
太空工業:美國、英國、法國
能源工業:美國、德國、法國、日本
計算機:美國、中國台灣
人工智慧:美國、德國、日本
生物製藥:美國、印度
量子物理:美國、德國
通信網際網路:美國、瑞典
金融科技:美國、英國、新加坡
除了上述韓國產業鏈存在競爭博弈失敗的可能,其自身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老齡化(人口紅利)


說實在的,中國的老齡化速度遠比日本、韓國要快(下降曲線斜率最大)。
科研實力(人才紅利)

日本和韓國的高等教育比例,接近勞動總人口的50%,而我們還不到20%。韓國的工程師紅利,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而且韓國的教育體制,比我們的高考還殘酷,是應試教育的世界卷王!
未來產業規劃(舉國體制)

韓國在過去四十年,均採用舉國體制,逆周期投資和推進高端製造業,且成就斐然!
從規划上看,韓國的直接競爭對手就是
中國(半導體、通信、量子技術、電池)
美國(人工智慧、新一代核能、生物科技)
日本(氫能、機器人)
下圖是這些未來支柱產業在現階段的發展進度:

總結:
韓國這個國家,從來沒有想要去做中低端的產業,是少見的賭國運成功的國家。
韓國前大獨裁者朴正熙執政時期,其利用非常手段,逼迫韓國企業家完成國家重工業化(造船、汽車、鋼鐵),嚴格禁止他們進入房地產和金融行業,並興辦大量技術速成學校培育技術人才,堅決不走拉美的中低端製造業!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漢江奇蹟
。
全部all in 到高科技製造產業,這是由其民族孤傲性決定(既自卑又自負)!
日本、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包括現在的越南、印度,都是從製造業的輕工業開始,逐步積累工業基礎。
看到這裡,題主的問題還有必要繼續問下去嗎?
如果要說假如韓國遭遇不可描述級別的災難,那麼肯定就會衰落到發展中國家的。我們假設這種猜想能實現,那麼韓國在遭受這種級別的事件時,全球的相關國家能否安然無恙?
如果不能安然,那麼國家的發達標準也會同步下調,在下調後的新標準里,韓國是依舊在相對發達的國家清單里,還是會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的一員?
最後,
韓國只是一個小國,中國是一個大國,單純期望對手跌倒不能證明我們有多麼強大,戰勝強大的對手,才能彰顯大國風采,否則,這與我們一直鄙視的印度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