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71篇帖子。
(轉載知乎)有沒有一種食物,本地正宗的你不喜歡,外地不正宗的你反而喜歡?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3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4

開爾文:



蚝油。

不過我說的「蚝油」,可能並不是你們腦海里浮現出來的那種。

——蚝油也分正宗和不正宗的,而我們最熟悉的,偏偏是「不正宗」的那種。

正宗、傳統的蚝油

蚝油被發明的故事可能很多人聽過:

李錦記

的創始人李錦裳在煮蚝時忘記熄火,意外地把蚝湯熬干後得到了棕褐色、味道濃郁的蚝油,不僅沒有煮糊、味道還很鮮美。

這種傳統的「蚝油」在東南沿海地區的使用非常廣泛,特別是福建

——福建漳州

的生蚝特別適用於食品加工,直到今天,福建依然是加工用生蚝最主要的產區之一。


傳統「蚝油」的做法很簡單:

首先是把蚝肉從殼裡面取出,即使是現代化的蚝油加工,第一步依然是手工取蚝肉:

生蚝取肉

把洗乾淨的蚝肉在水裡小煮一會兒,得到略有些灰白色的蚝湯,然後把蚝肉撈出來,把蚝湯用紗布過濾掉裡面的砂石:

煮了好幾個小時以後,大概把十份蚝湯煮成一份,就會得到稍微有點變褐色的濃縮蚝湯了。

再後面就因人而異了,有人喜歡加醬油進去上色,直接出鍋;有人喜歡原汁原味,再煮幾個小時,讓蚝湯變成誘人的棕褐色。

是的,這就是傳統的「蚝油」——它是醬料,而不是油。

如果你實在好奇,想試一下這種傳統的「蚝油」,你可以在網上搜100%蚝汁的產品,也就是配料表上只有:蚝汁(生蚝、水、食用鹽)的產品。

這種正宗的蚝油確用料也很紮實,但它們真的好吃嗎?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作為一個在沿海地區長大的廣東人,我表示這種蚝油並不好吃,聞起來一股腥味,而且死咸死鹹的。

因為像傳統蚝油、魚露這類調味品,本身的使用是有講究的,因為工作的關係,有幸和一些閩菜大廚交流過:



蚝油、魚露不能直接用,不經常吃的客人一般接受不了那麼重的味道;
他們會選用腥味很弱的蚝油和魚露,再用熗鍋、火候控制等方法來處理掉剩餘的腥味,只剩特徵的海鮮味。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純粹的胺基酸

並不是鮮味,而是一種鮮味夾雜着酸和苦的滋味。

這是因為二十種胺基酸,鮮味的胺基酸只有谷氨酸

和天冬氨酸

兩種,其他的是苦澀味、酸味和甜味。

所以,蚝油也是需要調味的,

人們會在蚝油里加入適量的食鹽、白糖,讓味道更鮮美;也會加入澱粉來勾芡,讓蚝油能更好地附着在菜肴上~

這就是現在流行的「不正宗蚝油」的做法:控腥味,增甜味、鹹味和稠度。

有意思的是,恰恰是這種打破傳統的做法,讓蚝油從一個區域性的調味品,走向了全國的廚房和餐桌。

成為了「好鮮好鮮」的蚝油。

而「堅守傳統、堅持正宗」的魚露,還是一種大多數人接受不了的調味料。

最後

不正宗的蚝油反倒賣的更好,這是一個巧合嗎?

其實醬油也是這樣的。

我也曾經以為,只有偷工減料的醬油、或者釀造時間不夠的劣質醬油,才需要加上味精、酵母抽提物、核苷酸、白砂糖來調味。

直到我嘗到了醬油的原油 (剛出缸,沒經過調味的醬油),才發現不調味的醬油是真的不好吃,咸、鮮和苦味才是主味,根本說不上鮮美~

(感覺是被傳統的想法劫持了~)

還記得上面說的嗎,二十種胺基酸裡面只有兩種是鮮味的。
醬油發酵時間過長(2-3年),苦味胺基酸的積累超過了臨界點,整體的滋味反倒是變苦了,根本沒有想像中的鮮。

簡單總結一下吧,

正宗不一定好,不正宗不一定不好,尤其是那些不正宗,最後反倒風靡全國的食物。

——謝謝閱讀!


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4

山芋二袋:


牛排啊!

那些擺在安靜如雞的乾淨盤子里,滲着血水(我知道是肌紅蛋白)的大塊高級部位牛肉,配上零星兩根蔬菜或者兩塊馬鈴薯,蘸一抹奇形怪狀的原料做的醬汁

在我眼裡就是沒有滋啦啦冒着香氣,配煎蛋意粉,澆上靈魂黑椒汁或者洋蔥汁的街頭鐵板牛排好吃。哪怕那鐵板牛排煎的全熟,說是什麼高級部位其實都是騙人的。甚至哪怕是合成肉我也無所謂,只要別太粗製濫造,本山豬根本吃不出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5

1.牛排。

薄牛肉片煎得焦黃熟透,倒上奶油蘑菇醬配着意大利麵,我一頓能吃三大片;生牛肉煎得半生不熟,一切開就滲血水,這東西不好吃。

2.福建菜

我今年寒假在福建旅遊,覺得蚵仔煎腥、沙茶麵辣、蔬菜少吃不飽;回來山東發現一個叫桂*叔的福建菜餐廳,吃完怒辦會員。

3.北京烤鴨

全聚德的北京烤鴨油膩膩甜稀稀,一口就生厭;倒不如濟南餐廳里六十塊錢的烤鴨香嫩。



作者:八水合磷酸亞鐵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0210722/answer/355398617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5

科技小旋風:


我想了很久,突然想到了熱乾麵。

大學時候在天津第一次吃到熱乾麵,感覺蠻好吃的,口味也蠻符合我的。之後的四年里,最經常吃的面就是熱乾麵。

然而前幾年去武漢旅遊的時候,想再去嘗一嘗熱乾麵,居然沒有在天津吃的好吃了。



初識李鬼,不識李逵。

我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並不是正宗的不好吃,而是第一次吃的不正宗的熱乾麵,從此對熱乾麵的印象就是第一次吃的那種,而且一吃就是四年,也記不清吃了多少碗了。

只能說刻板的印象讓我很難在接受到真正的熱乾麵。

還有一點應該是口味,那個不正宗的味道更重更適合我,正宗的反而口味和我不對味。

真的應了那句: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武漢標誌美食熱乾麵。

熱乾麵是武漢的標誌性美食,在武漢人心中,它遠比鴨脖子、小龍蝦更代表武漢的飲食文化。熱乾麵起源於碼頭,這裡兩江匯合、九省通衢,歷史上就是重要的水運樞紐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碼頭工人和船工天蒙蒙亮就要開始重體力勞動,因此需要一種製作方便、味道可口、飽腹感強、價格便宜的早餐(武漢人稱之為「過早」),熱乾麵應運而生。熱乾麵的製作簡單,一個小門臉、一兩個人就能撐起一個鋪子。

正宗熱乾麵的麵條是發黃的鹼面,頭天晚上需要煮至八分熟(有點夾生),然後刷上香油,撣勻晾涼。次日早晨,只需要用笊籬在水中漂燙數秒,然後加入調製好的芝麻醬和醬油、鹽、味精、胡椒粉、辣蘿卜丁、酸豆角、蔥花、辣椒油等調料。僅需要1-2分鐘,一碗香噴噴的熱乾麵就到了你手中,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熱乾麵的由來

武漢夏天高溫,跨時長,長期以來人們在麵條中加入食用鹼以防變質,這就是熱乾麵的前身—切面。清朝《漢口竹枝詞》

就有記載:「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餐飯可忘。切面豆絲幹線粉,魚餐圓子滾雞湯。」

20世紀初,食販李包延續前人切面做法,將面煮熟、瀝水、拌上香油等做成了風味獨特的熱乾麵。後蔡明偉繼承了李包的技藝,並反覆改良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技藝流程,打造了「蔡林記熱乾麵

」,以其「爽而勁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著稱。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5

素心的貓妖:


現在這個回問題下26個回答

居然沒有「西湖醋魚」?

這玩意杭州本地,要多難吃有多難吃

魚是腥的,醋是生的

兩廂組合一股怪味

居然還是江浙菜里的「名菜」

所有認識的杭州本地朋友沒一個喜歡的

但出了杭州,這玩意味道就好多了,越不正宗越好吃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6

粥不糊:


新疆避雷羊肉手抓飯,不知道是不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


新疆之旅的最後一天,我們回到了烏魯木齊,本着「特產要全部吃到」的目標,奔着羊肉手抓飯去了。

開在小區里,營業了7年,評分3.9分,具備了「一家低分好味道」餐廳的特徵,於是我們一致選了一家7年老店,結果真的從頭踩雷到尾。

3人菜單:大塊肉抓飯+納仁

+涼皮+紅茶。

羊肉抓飯:等了n久的羊肉抓飯,因為是店內銷量TOP1所以很火爆,等啊等終於上桌了。

怎麼形容哪種心情呢?就是帶着滿分的期待+超餓的胃,原本餓的感覺自己能吃下一頭羊,結果第一口就被羊肉膻到了。

還有那仁,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很好奇才點的,是手抓馬肉面,味道也挺重的,面被煮的很爛,筷子夾不起來都,踩雷x2。

想着,涼皮應該好點吧,不至於出錯,結果新疆的涼皮一點都不Q彈勁道,像是在冰箱裡冷藏過好久,然後端出來的那樣。

配的薄荷紅茶還不錯,老闆還給了糖,猛猛加糖,像在喝薄荷味的小糖水。


總體來說,是在新疆吃的最踩雷的一頓了,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只能吃羊肉串,吃不了任何羊肉。

如果你去新疆,也和我一樣不喜歡任何膻味的話,建議還是吃爆炒和燒烤過的羊肉吧!羊肉串是真的真的一百個好吃!!!!

店名:伊顆拉穆美食

(青海寺小區店)

@知乎美食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6

生椰牛奶:


臭鱖魚

在北京吃過一次臭鱖魚,鮮美無比,蒜瓣肉又嫩又好吃。

有機會來合肥小住,找了一家地道的徽菜館子,直接上頭牌菜臭鱖魚。沒想到魚一上桌,差點把人熏過去。本以為是聞着臭,吃着會香。結果夾來一點吃吃,又差點送走。一桌人一頓飯吃完,魚只是擦破點皮。

臭鱖魚不便宜啊,想着不能太浪費,打包回家給貓吃。貓剛嗅了嗅,立馬開始原地埋屎,把魚拿走才停手。魚後來還是扔了。


同桌的弟弟見證全程,有感而發:臭鱖魚就是放壞了的魚。

話糙理不糙。在保鮮技術沒那麼發達的時代,發酵技術解決了很多人的吃肉問題。追求用有限的食材果腹,好味道成了奢望。

但生生不息的一方人,把魚一代一代地改良下去。發酵帶來的臭味逐漸變成鮮美,成為當地特色。我們現在還能吃到以前的味道,怎麼能說不是一種情懷呢?

但再給我一次機會,作為外地人,我堅決會去吃改良過的。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6

醬油小雞排:


涼皮。

涼皮我愛吃不正宗的,不正宗的會放芝麻醬和黃瓜絲。

芝麻醬香濃,很好的緩解了黃瓜絲和涼皮的寡淡味道。

黃瓜絲反過來緩解了芝麻醬的膩人味道。

很久之前我以為所有涼皮都是這樣的,直到我吃了陝西涼皮。

陝西,是涼皮公認的故鄉。

從陝西人民向秦始皇進貢大米皮子開始,到劉邦讚不絕口的蒸餅,又或者說是御京粉和冷淘面。

雖然起源故事口徑不易,但是故事的發生地始終都沒有離開過陝西這篇土地。

不同於大多數食物在起源地上的爭奪戰,涼皮源於陝西這件事,全國人民都沒有意見。

西安的大街小巷,陝西的每個村鎮,乃至鄉村,到處都是有賣涼皮的。

一張桌子,幾個小板凳,就是一個涼皮攤。

而且不僅僅是涼皮攤,涼皮也能登上各大飯莊,酒店的大雅之堂。

在陝西,也不是像我們一樣,只有夏天才熱賣。

甚至在冬天比夏天的銷量更好。

冬天吃不了涼皮也不怕,來上一碗熱涼皮也行。、

熱涼皮事蒸好的所以是熱的。

還有炒涼皮,這種也是熱的。

涼皮套餐一般是一碗兩破,一個肉夾饃,加上一碗稀飯或者一瓶冰鎮飲料。

這種碳水套餐,能讓人快速吃飽,還吃得快,所以收到普羅大眾的喜愛。

陝西涼皮還大致分為四種。

第一種就是漢中米麵皮。

這是大米做的麵皮。

第二種秦鎮的米皮。

主要在於辣椒油特殊。

第三種就是回民的麻醬涼皮。

回民街的這種倒是和我們這的非常相似。

第四種就是漢中的岐山擀麵皮。

擀麵皮就是陝西漢中特有的小吃,特別是擀成的面漆。

而現在在我們這流行的麻醬涼皮,其實是東北涼皮。

會放方方正正的小麵筋,再倒入主打酸鹹的料汁,還有黃瓜絲。

相較於其他的,個人口感還是偏向這種。

但是也有一點不好,就是醋水。

醋水,這邊的比較便宜的涼皮都很難吃。

但是陝西涼皮就是恰到好處的酸。

因為他們的醋水都是加上香料然後燒開後放的。

香料一般是八角,桂皮,花椒等十多種調料。

很多店鋪都有自己的香料習慣。

這邊涼皮很多人沒有這種意識,直接醋兌水。

此外還有辣椒油。

辣椒油就是好吃的最好又香又辣,但是很多劣質涼皮,就是達不到這一點。

而只是單純的辣味。

蒜水屬於很多商家也做不好的。

寡淡無味。

最好的做法應該是比例最好一比而是,將大蒜打成泥後放入溫開水。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8-18 19:27

山彐:


麻辣燙

這玩意兒是四川的,肯定沒錯。

可在東北,保證四川人也不認識它。


沒出東北的時候,我就以為這玩意兒全國都一樣……

真到了四川,才發現,這兩地兒的麻辣燙基本沒什麼關係。

東北麻辣燙以各種面為主(冷麵,牛筋面,粉兒等等)

拌湯料裡面不僅有麻醬,甚至還有奶……

一般選好食材交給老闆,他會依次將食材下到燙鍋。

燙鍋里的底湯是由老湯熬制,應該也加了火鍋料。

食材燙好,再加各種調料一拌,

嘖……反正就還是挺好次的!

而四川的麻辣燙基本就是火鍋或者冒菜的同類

首先,麻辣燙不是以面為主,

其次,他的紅油

很重,

也好吃,只是與東北麻辣燙完全兩個東西

就像四川的李氏和東北的李氏……

你可以說他們有關係

雖然他們都覺得莫名其妙。

這兩種麻辣燙,我更喜歡東北版。

也許是先入為主,有也許是基因問題?不得而知……


相同於這種發展的食物,還有米線。

長春的米線和雲南的米線

除了字兒一樣,

味道也幾乎完全變了樣

去雲南吃過橋米線的時候,

心裡不由腹誹「好你個長春,這米線都讓你們改的他媽都不認識了吧……」

細細品來,我卻還是更喜歡長春版本……


食物的改變與發展基於當地的食材與飲食習慣。

總是要有新的變化……

另外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這樣的外來飲食,最開始的傳播者或許是本地人,(或許是四川人在東北開了第一家麻辣燙)

而發揚光大的,一定是本地人

楊國福

和張亮

,這把東北麻辣燙開到全國的的兩個人,

都是東北的。

老闆商家肯定是吃了四川麻辣燙,對他們的紅油量,一方面怕辣,一方面又覺得他們敗家……

又覺得沒有主食,只吃麻辣燙很奇怪……

一溜十三招的找補完……最後就發展成這樣……

這就是麻辣燙……四川麻辣燙

(四川麻辣燙目瞪口呆)


而對於變化後的味道,沒有什麼可比較

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畢竟,食物不僅與味道有關,同樣與記憶,人,事,基因等等……

喜歡什麼,開心就好。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