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尔文:
蚝油。
不过我说的「蚝油」,可能并不是你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那种。
——蚝油也分正宗和不正宗的,而我们最熟悉的,偏偏是「不正宗」的那种。

正宗、传统的蚝油
蚝油被发明的故事可能很多人听过:
李锦记
的创始人李锦裳在煮蚝时忘记熄火,意外地把蚝汤熬干后得到了棕褐色、味道浓郁的蚝油,不仅没有煮糊、味道还很鲜美。
这种传统的「蚝油」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使用非常广泛,特别是福建
——福建漳州
的生蚝特别适用于食品加工,直到今天,福建依然是加工用生蚝最主要的产区之一。
传统「蚝油」的做法很简单:
首先是把蚝肉从壳里面取出,即使是现代化的蚝油加工,第一步依然是手工取蚝肉:

生蚝取肉
把洗干净的蚝肉在水里小煮一会儿,得到略有些灰白色的蚝汤,然后把蚝肉捞出来,把蚝汤用纱布过滤掉里面的砂石:

煮了好几个小时以后,大概把十份蚝汤煮成一份,就会得到稍微有点变褐色的浓缩蚝汤了。

再后面就因人而异了,有人喜欢加酱油进去上色,直接出锅;有人喜欢原汁原味,再煮几个小时,让蚝汤变成诱人的棕褐色。
是的,这就是传统的「蚝油」——它是酱料,而不是油。
如果你实在好奇,想试一下这种传统的「蚝油」,你可以在网上搜100%蚝汁的产品,也就是配料表上只有:蚝汁(生蚝、水、食用盐)的产品。

这种正宗的蚝油确用料也很扎实,但它们真的好吃吗?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作为一个在沿海地区长大的广东人,我表示这种蚝油并不好吃,闻起来一股腥味,而且死咸死咸的。
因为像传统蚝油、鱼露这类调味品,本身的使用是有讲究的,因为工作的关系,有幸和一些闽菜大厨交流过:
蚝油、鱼露不能直接用,不经常吃的客人一般接受不了那么重的味道;
他们会选用腥味很弱的蚝油和鱼露,再用炝锅、火候控制等方法来处理掉剩余的腥味,只剩特征的海鲜味。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纯粹的氨基酸
并不是鲜味,而是一种鲜味夹杂着酸和苦的滋味。
这是因为二十种氨基酸,鲜味的氨基酸只有谷氨酸
和天冬氨酸
两种,其他的是苦涩味、酸味和甜味。
所以,蚝油也是需要调味的,
人们会在蚝油里加入适量的食盐、白糖,让味道更鲜美;也会加入淀粉来勾芡,让蚝油能更好地附着在菜肴上~

这就是现在流行的「不正宗蚝油」的做法:控腥味,增甜味、咸味和稠度。
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种打破传统的做法,让蚝油从一个区域性的调味品,走向了全国的厨房和餐桌。
成为了「好鲜好鲜」的蚝油。
而「坚守传统、坚持正宗」的鱼露,还是一种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的调味料。
最后
不正宗的蚝油反倒卖的更好,这是一个巧合吗?
其实酱油也是这样的。
我也曾经以为,只有偷工减料的酱油、或者酿造时间不够的劣质酱油,才需要加上味精、酵母抽提物、核苷酸、白砂糖来调味。
直到我尝到了酱油的原油 (刚出缸,没经过调味的酱油),才发现不调味的酱油是真的不好吃,咸、鲜和苦味才是主味,根本说不上鲜美~
(感觉是被传统的想法劫持了~)
还记得上面说的吗,二十种氨基酸里面只有两种是鲜味的。
酱油发酵时间过长(2-3年),苦味氨基酸的积累超过了临界点,整体的滋味反倒是变苦了,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鲜。
简单总结一下吧,
正宗不一定好,不正宗不一定不好,尤其是那些不正宗,最后反倒风靡全国的食物。
——谢谢阅读!
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