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信:

從教堂傳出的美味
有一種小點心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隨處可見的它黃澄澄的身影,各大超市、街邊的麵包房、快餐店、便利店甚至據說明年這個小點心的自助售賣機就將投入上海
各大地鐵站......
它就是蛋撻。不知何時起,大家一夜之間就愛上了這個濃郁香滑,軟嫩細膩的西式點心。眾所周知,蛋撻起源於歐洲,若要論蛋撻鼻祖,非葡式蛋撻
莫屬。
距今已有200年歷史,它的誕生曾拯救了一座葡萄牙最著名的修道院
。最初,蛋撻在葡萄牙其實是教堂的修女們做好用來施捨行善的食物,後來因戰亂配方被賣出給了食品廠老闆,才成了如今這一隨處可見的經典小食。
在里斯本
,不管是街邊小店,還是家庭餐桌,從小小咖啡館,到高級餐廳,都能尋覓到蛋撻的美味。
飄洋過海的「小黃金」
葡萄牙,作為昔日大航海時代
重要的海上強國,把大批財寶和香料擄掠回國的同時,也把天婦羅帶到了日本,把美洲的玉米和辣椒帶到世界各地。而蛋撻,則同樣是葡萄牙以別樣方式贈予中國的「禮物」。

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
在澳門路環島開了一間餅店,起初店內只售賣歐式健康麵包,銷售業績平淡無奇。此後在一次葡萄牙之旅中,發現當地廣受歡迎的一種蛋撻「Pasteis de Nata」非常美味,和他在英國吃的蛋奶餅很像,但是這種蛋撻更美味。
於是他開始摸索,雖然當時沒有食譜,但他的藥學背景使他對實驗並不陌生,回到澳門的店裡,安德魯開始照着回憶中的味道,結合英國的蛋奶餅的食譜進行實驗。
經過反覆研究配料並學習葡撻
的撻皮製作,前後不斷改良了5次配方,適應澳門人的口味,研發了經典的葡式蛋撻「Egg Tart」。
風靡澳門的「安德魯葡式蛋撻」
上世九十年代初,獨門配方的「安德魯蛋撻
」一上市就為他生意平平的餅店賺足了人氣。
葡式蛋撻是香脆酥鬆的撻皮加上濃郁卡仕達醬的蛋黃與奶油配方製成的內餡的完美結合,一口咬下去會感受到酥脆和奶油的香味,回味無窮。
來澳門的遊客大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賭仔,賭桌上廢寢忘食,需要高熱量食物來充飢和補充熱量,安德魯蛋撻就這樣和其他澳門小吃一起,被送上了賭桌。
一時間,葡撻就在賭桌上脫穎而出,安德魯和妻子瑪嘉烈
每天做200盒,一盒6隻,每隻6塊,這種限量的,數字還很吉利的小吃,就在各大賭場一傳十,十傳百地火了起來。

而安德魯與瑪嘉烈的感情生活卻因經營觀念的分歧開始逐漸走向決裂,安德魯喜歡在遠離市中心的路環烤完一天蛋撻然後聽着潮水漲落聲音入睡的閒適生活,但妻子瑪嘉烈致力於將葡撻發揚光大,趁熱打鐵地一家家開分店。
分道揚鑣的「瑪嘉烈蛋撻」
離開了安德魯的瑪嘉烈帶着蛋撻的秘方另起爐灶,自立門戶地建立了瑪嘉烈蛋撻店,沒有羈絆地瑪嘉烈把葡撻地生意越做越大。據說肯德基便是購買了她的葡撻配方,kFC與瑪嘉烈的合作,更是讓葡式蛋撻在內陸地區一炮而紅。
瑪嘉烈蛋撻最出彩的地方在於撻皮,傳說中200層酥皮,一口下去層次感格外明顯,有着蝴蝶酥一般的牛油千層酥皮,酥鬆到要掉渣。
如果說其他蛋撻第一口咬下去,口腔內立即就充滿了蛋奶的香氣,那麼瑪嘉烈葡撻
的第一口,是酥皮的口感和味道佔了上風。內陷則是由香柔順滑的卡仕達醬
製作,高溫烘烤下還會出現標誌性的焦糖斑點十分誘人。
飄洋過海而來的蛋撻在如今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但澳門」葡式蛋撻「更具因地制宜的獨特風味,若要選出澳門最知名的美食,葡式蛋撻恐怕毫無懸念的奪得頭籌。
當剛出爐還透露着熱乎勁兒的葡式蛋撻還沒入口就聞到滿滿的奶香和黃油的焦褐感,是一款與朋友家人分享的普遍卻不普通的西式點心,一口下去幸福口感都快要滿溢出來,因而葡式蛋撻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澳門手信。
——————————————————————————————
※資料來源:好手信網
※歡迎投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一下↓↓↓,查看更多手信
在網上有哪些值得買的各地土特產?4 贊同 · 0 評論回答
想了解更多各地手信,公眾號請搜索「好手信」
——————————————————————————————
部分圖片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刪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