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34岁数学界新星王虹,因为共同解决一项几何量测理论的百年难题,有望角逐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受瞩。然而,她在上月于北京用英语进行演讲,却遭到中国网友群起围攻,意外成为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牺牲品。
出生于中国广西桂林的王虹,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法国获得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取得博士文凭,目前是纽约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的副教授。根据公告,她将于9月起加入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担任终身教授。
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13日报道,王虹去年与其他学者专家合著的一篇论文,解决了困扰学界百年的挂谷猜想(Kakeya conjecture)难题,这对成像、资料处理、密码学和无线通讯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使她成为角逐明年菲尔兹奖(Fields Medal)的新星。
王虹上月赴北京交流访问期间,多所中国大学院校及研究机构为其举办研讨会。在北京清华大学的开幕式上,首位获菲尔兹奖的华人得主丘成桐赞赏王虹,称她是中国年轻一代最伟大、最重要的学者。王虹则用中文致谢,随后在得到现场听众同意下,用英语进行演讲。
然而,并非所有人对王虹的做法感到满意。一位网友在社群媒体发文称:“在国外生活这么久,她肯定忘了中文。我猜(爱国的中国人)肯定觉得她是个‘香蕉人’,因为她会说英语。”部分中国网友常用“香蕉人”这一贬义词形容被西方社会同化的亚洲人。
还有中国网友将王虹与北京大学33岁的数学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进行比较。从未喝过洋墨水的他曾两度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亚满分金牌。中国官媒《中国日报》2021年报道称,韦东奕曾收到美国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承诺对其免除英语语言测试,但其本人后来澄清,哈佛大学从未与他直接联系。
虽然一些中国网友称赞王虹的学术成就,但许多人高度评价韦东奕对中国的奉献精神。一名网友写道:“这两人无法比较,因为韦东奕的奉献完全是为了人民和国家!”另有网友表示:“无论王虹做了什么,都改变不了她为美国利益服务的事实。”
近年来,在与美国的激烈竞争中,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北京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直言,许多人在获取资讯和发表观点时缺乏理性和基本的媒体素养,一些社群媒体用户为了追求点击量,诉诸偏见、煽动分裂,并补充说“不良的网络环境难免会扭取大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