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75篇帖子。
(轉載知乎)逆向考研成風潮,名校生「向下兼容」是理性選擇還是現實妥協?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6:56

圓桌收錄

2025 考研|複試「we」來

2025年,985學生扎堆報考雙非院校研究生,自稱「求穩上岸比名校光環重要」。當考研淪為「就業避難所」,學歷高消費是否正在製造新內卷?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6:57

佳人李大花:


我對這個所謂的「風潮」有些存疑,至少根據身邊統計學來看,我沒發現哪位同學主動「向下兼容」,都是盡量往名校考。

前兩天我們學院搞完了一志願面試,我也沒發現有很多「名校生」主動來考我們這所雙非

偶爾見過的幾位「流落」雙非的名校生,無一不是一志願落榜,甚至不止一次落榜,實在不願繼續承擔沉沒成本,不想再一次全職備一個結果未知的考,無奈之下選擇調劑到雙非學校。

而這些「流落」雙非的名校生,無一不是心存遺憾,對於自己的學歷「降級」有些難以訴諸於口的難過和不甘。

我簡單搜了一下,「逆向考研

」這個詞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詞」,早在2022年就已經鋪天蓋地的出現類似的「新聞」:

隨便打開一個,來看看具體數據:

日前,武漢科技大學微信公眾號公布了該校2022級研究生招生數據,碩士研究生新生總數3188名,來自雙一流高校

的新生包括64所高校的159人,其中來自985高校

、第一志願報考並被錄取的有8人,他們分別來自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中山大學等。

3188名研究生新生中,有8位一志願來自985高校的學生,這可以被稱為「扎堆」??

8/3188的機率就可以認為是逆向考研「火」了??

連最喜歡編新聞的大模型恐怕都不敢編這麼一眼不真的「新聞」……

找工作不容易,會給學生造成蕉綠,會讓學生對於未來有些迷茫,但是並不會讓學生變傻。

這零星幾位「逆向考研」的985畢業生,誰知道人家家裡是不是有廠要繼承,誰知道人家家裡是不是已經安排好一切,只差一張不拘啥學校的碩士證書……

更何況,其中還有一些始終「不能跟自己和解」的學生,即使考上了雙非,終究覺得心裡不甘,最終選擇了退學。

前一陣「學歷歧視」的話題還在被熱烈討論,現在就冒出來一個逆向考研。考上個雙非的研究生幹啥呢?等着找工作的時候,這張雙非畢業證在第一輪篩選中被HR丟盡垃圾桶嗎?

新聞學第一準則:

真相和準確性:記者不能總能保證「真理」,但是正確地披露事實是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我們應該始終力求準確,提供我們掌握的所有相關事實,並確保這些事實得到核實。當我們不能證實信息時,我們應該做出相應的說明。

震驚體啥的,還是留給自媒體去做吧,稍微正經一些的媒體,還是不要「為編新詞強說愁」了……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6:57

作者:Urvin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0316909628605803/answer/18910099513941374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名校學生考研向下兼容,我覺得並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雖然不能武斷地說他們是逃避就業困難的現實,但至少也可以說他們是一種被動的選擇。

一、名校畢業生考研向下兼容並沒有把就業問題解決

近幾年經濟形勢不好,就業難度加大,大家都擠上了考研的通道,於是導致考研難度加大。

在這種情況下,以前向上跨層考研的慣例逐步被打破。以前普通985

考清北華五

,211

考985,雙非

考211,沒有碩士點和博士點的考雙非碩博是普遍現象,有些甚至能跨2個層次跳到一個更高的平台,比如雙非直接考985,普通211考清北的也不是非常稀罕。

但在考研通道十分擁擠的今天,雖然大部分考生仍然追求向上跳躍,但難度越來越大了,甚至報考同一層次的考生也大範圍落榜。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考生在工作難找,又面臨無學可上的窘境下,選擇向下調劑的道路。985調劑到211,211調節到雙非……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逃避,無非是把就業的時間再向後推遲,但並沒有解決問題。

對於碩士三年、博士四年或五年後再次走向就業市場的時候,可能再面臨一次挑戰。

不可否認,當今就業市場對高校的鄙視鏈是客觀存在的。即使那些好一點的招聘單位不明着寫要哪些學校,但他們心目中就盯着那些名校,雙非高校的簡歷直接過不了第一關。

所以,985本科讀了個普通211,名校本科畢業讀了個雙非碩士,學歷雖然升上去了,但並沒有獲得多少就業砝碼的加成。

二、名校畢業生如果求上岸也應當尋找一個其它可供助力未來就業的台階加成

我這篇回答的第一部分可能會讓已經走上或想走這條道路的同學產生一些焦慮。那麼如果你已經走上這條路了,或者不得不選擇這條路的話,我有一些建議。總的原則是,以高校層次下降為代價,但至少要能獲得學歷提升以外的其它台階加成。

第一, 東部985如果考不上東部的985,東部的211考不上東部的211,是否可以考慮中西部。不可否認,中西部的同層次高校在生源上比東部地區要弱不少。西部考東部的難度遠大於東部考西部。甚至東部的211考西部的某些985也很受歡迎。

第二, 普通城市考省城或超大城市。如果你犧牲了向上跨越高校層次,那至少要考慮換來未來找工作的某些優勢。毫無疑問的是,在大城市找工作比在中小城市找工作容易得多,因為那裡的企業和機構多,就業就會多。像京滬的畢業生通常百分之七八十都能留在本市。而這些城市的高校畢業生在實習和求職中就具有天然的優勢。我覺得西部某些比較差的城市裡的211能考上東部大城市的雙非,也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中央財經大學是211,但它比身為985的蘭州大學

在很多地區的錄取分數都要高。這不就是城市的差別嗎?

第三, 差一點的專業轉到稍微好一點的專業。比如有些冷門的專業,名校畢業也比較難找工作,如果考研考到比原來學校層次低一些,但專業好很多的學校,那也是可以考慮的。

第四, 如果我上面說的三點都沒有辦法獲得,那你在考研時最好謹慎選擇向下兼容。如果你就是一心要讀研,不管什麼學校都可以接受。那只能在讀研期間加倍地努力,取得比別人更好的成績。比如你是985碩士畢業,到一個211高校讀博士,那要儘可能選一個比較厲害的導師,並儘可能發表更多更好的文章,畢業時拿這些硬通貨去高校求職。比如發幾篇頂刊,那人家也是認的。當然這很不容易,不然,那還有什麼辦法呢?

最後,祝大家都能如願上岸,進入自己理想中的學校和專業。

向上跨越

前程似錦-1

前程似錦-2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6:58

草莓君愛吃飯:


首先來分析一下「逆向考研」最可能的幾大原因:

1.「唯導師論」,某院士/大牛團隊在更差的學校,於是值得追隨過去

2.兄弟姐妹也在這個學校/附近的學校,因此要去

3.抗卷,好學校考研太難於是只能去差一點的學校

4.已經考了兩到三次名校都沒上於是只能降低檔次求上岸

以上言論都可以理解,自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事實上我一個都不贊成。

1.院校、導師甚至課題組小環境都是需要再三考察之後做出綜合考量的。

只考察任何一個都不可取。因為你本身就是在一個複雜的社會中,如果你只保持着某個簡單的原則去做決定,最後損害的絕對是你自己。

一味追求名校,遇見渣導分分鐘讓你懷疑人生並且課題組存在大批退學生,而且名校裡面渣導比例可不低,分分鐘可以把你桌面的東西全部砸了;一味追求導師是不是大牛,且不論所處的學校過於差對你的就業的減分,而且他還在不在學術巔峰期,你到底能否分到他的核心課題,都是問題。

然而現在社會有錯誤的認識 覺得院士就會幫自己的學生找工作,因為他們足夠強大。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 院士只會幫極個別科研carry了他的學生找學術圈的工作,其他圈和其他人他幫不上忙也不想出手,基本都是學生自生自滅。相反很多小導師雖然學術不是頂級的,但是你的工作他真的會發動所有力量幫忙。這當然對絕大多數人是好事。

2.因為兄弟姐妹選擇同一個或者相近的學校

相信我 除非你們在相近行業而且兩個人都做的不錯,並且相互之間也願意相互成就,否則這個選擇一點價值也沒有。

鐵哥們和閨蜜五到十年就換一波才是常態,親表兄弟除非本身就足夠優秀,否則你很難不和他們聯繫,而他們要麼沒什麼用就偶爾一起吃吃飯,要麼開始消耗你的時間、精力、財富和人際關係…

人的起飛基本都是靠自己,要麼就是家裡真的厲害,情感需求隨着自己的成長會不斷地換新的人才是常態。請不要為了任何一個人而選擇更差的學校,你一定會後悔。

3.選擇更差的學校不卷

其實卷這個詞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大家都知道好的賽道上你卷,比如做主流單位的科學家、熱門領域創業等等。

另一個是你發現了一個小眾而你有能力做的賽道,於是拚命卷自己去成為這個賽道上的「大哥」。

在一個更差的學校 周圍人之間的相互學習一般會少一些,難以看到別人有遠見的決定。另外躺平的人比例一般都會多一些,你的鬥志因此會被消磨。

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賽道卷才是抗卷的方式,是要以效率更高的方式努力,不是完全放棄…

4.即使你已經有了兩三次考研失敗的經歷因此想要保上岸,也可以考慮其他路

舉個很粗俗的例子,清華本科去大連海洋大學讀研,想要再回到清華讀博士的機率就會因此小了很多很多。因為你的簡歷留下來了你這些年輕易妥協、不想努力的證據。

即使考研賽道你沒卷出來,出國、公務員、創業……那麼多賽道總有一款適合你,實在不行自己賺兩年錢然後去香港排名高的地方讀一年制碩士也是三年時間,何必在考研這條路上一條路走到黑。

如果我是HR,看到清華到大連海洋大學的簡歷,我一定會覺得這個人沒有想法,盲從,想耗時間躺平。

當然,我也知道也有一些人文社科類的專業比如法學,從南開到西南政法,學校差了但是專業更強,似乎也是一種選擇,而且人家喜歡那個地區的就業,這種就不在討論範圍內,屬於特殊情況。

綜上,大體上,我不建議也不看好。小部分情況下可以特事特辦。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6:58

工藤正男:


說實話:我是極力反對逆向考研的,即使考上了都不如拿本科學位證直接找工作!

所謂的985扎堆報考雙非院校,我覺得是瞎編的,至少我沒看到這種趨勢,除了上科大和南方科技大這類雙非院校!

假設985本最後真去了雙非讀研,也拿到學位證了,簡歷寫着本科985,碩士雙非,人家都是人往高處走,你往底下出溜,招聘的時候你怎麼跟HR解釋?這樣的教育經歷是明確告訴HR你的學習能力是一個下降的趨勢,這是不容解釋的,學位證都在證明你學習能力很差,你真是百口莫辯!

另外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老話說的不是沒有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類聚,物以群分」。985到雙非真的是天壤地別,無論是學校的軟硬件條件、周圍同學的學習氛圍和導師的水平。不怕你不適應,是怕你太適應,適應了這種氛圍,喪失了你的銳氣,我看過很多的碩士學位論文,實話是211高校的很多碩士論文真是看不下去,那個何況雙非院校的!

最後我想說所謂的「逆襲考研」不如本科直接參加工作,實現本科學歷的利益最大化!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個多讀了幾年書的博士,你的點贊、收藏和關注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每周五晚8:00知乎直播,敬請關注!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6:59
作者:cxy1985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0316909628605803/answer/189067091672955888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又開始先說例子了,舉兩個例子,

我之前很多回答里提起過,我本科211,碩士學校按照現在說法是雙一流,博士去了雙非。

我那個時候博士還是要考試的,不像現在以審核為主,我第一年考一個211英語沒過,第二年考了個985,總分我第七,收八個人,十個人面試,要的第九第十(本校老師和本校老師的媳婦),後一年我考我博士母校,講真,題目簡單太多了,我英語考了接近70,

我也提過我是班主任,我工作的學校是雙非一本(區內一本)今年我的娃娃們畢業,我在班會多次動員,建議大家考211,但今年真的高估我的娃娃了,十幾個考外校的,一大半要調劑。

這倆事兒告訴我,像下兼容真的不難,但是往上走,甚至說平走都很難,中國人太多,躺平的多,奮鬥的更多。

寫到這裡我想起蘇軾的一首詞,

薄薄酒, 勝茶湯; 觕觕布, 勝無裳。 丑妻惡妾勝空房。 五更待漏靴滿霜, 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涼。

其實不管向上還是向下,有了就比沒有強,我也在之前的回答里說過,雙非這個博士經歷,對我來說科研路基本斷了,後來我去了一個頂流211

做博後

,實在是沒配的上那個地方,退站了,我退站的底氣就是我有那個雙非學校的博士學位和博士畢業證。

對了,我突然想起來,我博士課題組前幾年有985和頂流211調劑過去的,

三年內我導師對他們很失望,因為他們沒有看得起自己的碩士母校,很多時候都不出現,散漫了三年,

沒做好自己的眼前事兒,這個所謂的向下兼容對他他們來說就是個偽命題吧。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6:59

研究生階段,還要靠名校光環獲得身份,而不是因師門、項目組\實驗室\課題組以及自己的學術產出獲得身份,這才是發展畸形的表現。回歸到求名師、求有某個學科領域內有治學傳統的系、所、組、室,才是研究生教育回到正軌的方向。

「向下兼容」或許只是權宜之計,卻也是開始拋棄所謂的985、211、雙一流等名校光環的第一步,儘管還看不到未來會走到哪裡,但應持以看待正常的眼光並以正常的眼光去看待。



作者:甲骨文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0316909628605803/answer/189034653561676216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6:59

作者:rq cen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0316909628605803/answer/189072964893932890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不會是永遠向上,總是會有很多無能為力的起伏和波折,只是普通人的學生時代只需要認真學習就行了,生活中的起伏和波折大都被家長抵禦和緩衝了下來,學習的起伏跟生活的起伏比起來簡直平滑得彷彿沒有稜角一般。

特別是名校生,由於現在的升學考試非常激烈,名校生大都從小就一路順風順水過來的,小學初中的時候是學霸,中考後要成為學霸中的學霸,最後才能通過高考或者競賽進入名牌大學,整個求學的曲線都是昂揚上升的。

如果按照這個上升的曲線一路過去,接下來應該是進入頂尖大學讀研,畢業後進入巨頭企業、核心機關、科研機構,沿着經理-主管-總監-副總,或者科長-處長-局長-部長,或者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院士的路徑逐級上升。但是正如中考五五分流、高考名校拔尖一樣,這裡的每一步都有着極其劇烈的競爭,並且台階越高競爭越激烈,甚至是慘烈。

現實和生活的複雜性遠飛單純的讀書考試可以比擬。讀書考試可以說主要在個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是現實世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和規律規則,能力、背景、關係、運氣、健康、時機等等數不清的因素都在起作用,每一次起主導或者決定性作用的都不一樣。絕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是被父母塑造的氣泡包裹起來與世隔絕的,直到有一天自己也不得不主動面對世界的複雜多變。

能每一步都穩穩地線上走的人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甚至可以認為機率為0,幾乎所有人都一定會在一些階段停滯不前,甚至陷落下去,也會有人由重新折返上去,有起有落才是人生的常態。沒有任何保證和規定,名校的本科生就一定要去名校讀研,更沒有任何保證和規定,名校生未來就一定要名利全收,保研和考研製度自然會篩選出更適合讀研的人,市場機制和社會規律自然會篩選出相應的人才,就算短期內有很多特殊的個例,但長時間和總體上一切都是公平和均衡的。

如果自己有能力和機會,繼續去名校讀研自然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如果自己沒有這個選項,那麼只能尋求其他選擇——考研分數比較低的學校或者工作,或者花一定功夫創造出這個選擇——多花些時間努力考名校研究生。每一種選擇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如果從名校考研去分數低的高校,可能會進入自己難以融入的環境,會面臨親友和HR不懷好意的提問。如果堅持考研名校,有可能花費了兩三年的時間卻沒能成功。

我參加工作已經有了十年,熟悉的一路名校名企走過來的同學中,雖然大部分生活還算太平,個別還很突出,但有一些同學陷入困境長期失業,或者工作斷崖式下墜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或者雖然肉眼可見未來的瓶頸但物理改變,雖然很多遭遇跟他們年輕時的選擇和慾望密不可分,但終歸沒有人有權力評判他人的選擇和生活,只能客觀地描述和分析生活和事業的起伏、選擇與結果的對等。

我運氣很好地在年齡很小的求學階段就陷入困境,然後莫名其妙地爬了上來,然後再次陷入困境,然後再次莫名其妙地爬了上來,然後再次陷入困境,然後懵懵懂懂地爬了上來,然後再次陷入困境,然後終於明白了一些道理,索性不爬了,順其自然進入到真實又複雜的社會,變成一個需要面對社會的打工人。由於看了很多人物傳記,又跟很多很多不同職業不同層次不同國家的人聊天扯淡,對社會的複雜性和人生的難以預料有了大量的了解,不僅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沒有覺得理所應當,而是對可能的危機做好準備,對不可抗力做好心理準備,也對身邊的人放平心態不做不合理的期許,聊天時也偶爾傳達自己的想法。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6:59

作者:星宥-工科博士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0316909628605803/answer/189111750196381371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身邊就有一個「逆向考研」的朋友,本科是985,研究生去了雙非院校。但人家目標明確,就是為了跨考計算機。對於非科班出身的人來說,想要轉行,與其死磕名校,不如找個層次低一點的學校,先上岸再說。拿到計算機專業的碩士文憑,求職時未必比深陷「天坑」專業的名校生差,甚至可能更具競爭力。

如今,信息傳播迅速,越來越多的人明白:看就業、看薪資待遇,名校「天坑」專業的畢業生,可能還不如雙非院校的熱門專業。既然考研的最終目標是就業,為什麼不從結果導向出發,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路徑?在這樣的邏輯下,「逆向考研」完全是一種理性選擇。

前段時間,斯坦福博士入職鄉鎮公務員的新聞登上熱搜,引發熱議。其實,這很可能是一個卷累了的年輕人的自我救贖。在學歷貶值的大環境下,名校光環、職業前景,遠不如身心健康、生活穩定重要。與其苦苦掙扎着卷進名校,不如早點拿到研究生文憑,踏踏實實去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從這個角度來看,「逆向考研」未必是一種退步,反而是許多名校生的自洽選擇。

如何看待網傳斯坦福大學畢業生上岸皖北鄉鎮公務員?30 贊同 · 4 評論回答

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個人的努力往往顯得微不足道。「躺平」、「逆向考研」、「浙大博士送外賣」、「北大碩士去食堂打飯」——這些現象未來可能只會越來越普遍。但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社會的包容度。不管一個人的學歷如何、從事什麼職業,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而不是被文憑、職業貼上三六九等的標籤。讓每個人都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並獲得尊重,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方向。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2 17:00


熱忱ing:


逆向考研成風潮,名校生「向下兼容」是現實妥協!

考研成風潮,就是為了現實妥協,不妥協那肯定是選擇了更好的學校,理性不理性我不知道,我知道能上岸,能上岸為啥跟自己較勁,是研究生就行唄,考上總比白複習一年強,好賴是一個研究生,比本科還強,我反倒覺得這些人才是非常聰明的,要是能考上同等的類型研究生院校何必報低的學校,那不就是考不上,考不上還不妥協,還支楞啥,浪費時間,還是想二次考研、三次考研、都多大了,上個比本科還低的研究生學校以後還能考博士呢,條條大路通羅馬,本身學歷就貶值,能追求高學歷的人自然追求,明知道自己幾斤分量,沒必要向上索取,啥也得不到還累的呼哧呼哧的。整得心態不好,天天不開心,低着個頭就是備戰。要社交沒有社交,要快樂沒快樂。成天還是就兩點一線,吃飯、看書、睡覺。與自己和解才是上策。


提問者:2025年,985

學生扎堆報考雙非院校

研究生,自稱「求穩上岸比名校光環重要」。當考研淪為「就業避難所」,學歷高消費是否正在製造新內卷?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水平,是不是避難所不知道,我知道能有學上,能有事干,能讓一部分實現理想的研究生生活,學歷高消費應該已經過去了,畢竟考研都在減少,卷是肯定卷的,啥不卷,賣個花捲還卷呢,學歷高消費應該是屬於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最高那幾年,那才是真的高消費,富了多少考研機構,現在很少有人報機構,消費不起來了,接二連三的考研機構沒有了一個又一個這才是現狀。

學歷高消費,不能算作是買書本和資料的費用吧。這個不都是正常的,考研不看書肯定是不行啊,沒有往年的資料也不行,這不算高消費,還是再說吃飯和睡覺以及學習環境的費用??這些算是高消費了?上班也得吃飯和找地方睡覺啊。無非耽誤了一年工作掙錢,但是對比拿到研究生學歷這點應該不算啥,研究生學習的好,工作一年頂本科2年的收入。所以這個不算是高消費,頂多是投資自己了。

另外,985學生扎堆報考雙非院校研究生,求穩上岸比名校光環重要,我覺得挺對的,光環有啥用有屬於我們,能考研考上就是知足常樂,想考考博士,在者也可以一志願寫的高點,調劑往回調,反正有機會,只要是自己有把握就行。能上岸就上岸,即使在雙非研究生學校學習過程中有一點收穫也是值得啊,即使沒有一點收穫,那最後還能拿個文憑,不虧不虧。211/985大學不也有就上學,其實專業啥的也都大懂不懂,模模糊糊兩三年就過去畢業了。

那麼,考研報名的時候應該怎麼擇校呢?考研報名有哪些材料?考研調劑

填寫志願有哪些技巧?考研調劑應該注意哪些?

一、考研報名的時候應該怎麼擇校呢?

例如可以這樣做:(1)根據個人實力確定報考學校的檔次。不要盲目追求名校,要量力而行。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可以考慮報考211工程

或普通985大學‌。(2)有就業城市偏好,可將目標學校定位在目標城市。這樣可以熟悉當地環境,拓展人脈資源。(3)報錄比和推免人數能反映專業的熱門程度和競爭激烈程度。報錄比高的院校和專業難度較大,推免名額多的專業留給統考生的名額較少‌。(4)關注複試線和複試比例,了解複試的最低分數線和進入複試的比例。複試線只是最低標準,高分並不保證錄取,複試表現也很重要‌。

二、考研報名準備有哪些材料?

例如應該準備這些:(1)有效身份證件(身份證或護照)(2)學歷證書(本科畢業證或應屆畢業生證明)(3)學生證(應屆生提供)(4)電子照片(符合要求的近期免冠證件照)(5)報名費用支付憑證。

三、考研調劑填寫志願有哪些技巧?

例如可以這樣做:(1)必須過國家線(A區或B區),未過A區但過B區可申請B區調劑。(2)4月8日開放,但3月28日已開通「調劑意向採集系統」,可提前查詢餘額並填報10個意向。(3)部分211/985更傾向接收本科985/211的調劑生,雙非學生需降低預期。(4)主動諮詢調劑名額,郵件自薦時突出科研經歷和分數優勢。(5)優先選擇有明確調劑名額比較多的學校,避免扎堆熱門院校。 (6)3個調劑志願建議按「沖-穩-保」分配,避免全選熱門校。這樣填寫志願更好。

四、考研調劑應該注意哪些?

例如應該注意這些:(1)4月8日開通,考生可在開通後24小時內將調劑意向轉為正式調劑志願(最多轉3個)。(2)專碩一般不可調劑學碩,除非公共課相同且符合學碩要求。(3)正式調劑系統最多可填3個平行志願,鎖定期間(通常12-36小時)不可修改,建議1個「衝刺」、1個「穩妥」、1個「保底」志願,提高成功率。(4)調劑系統開放後需儘快填報,部分院校名額招滿即關閉。(5)未核實專業匹配度或院校調劑政策,可能導致志願無效。(6)學碩可調劑專碩,但需滿足專碩分數線。應該注意這些。

最後,我想說:在學歷貶值與就業壓力交織的當下,「逆向考研」與其說是妥協,不如說是年輕人對現實的一種清醒認知與靈活應對。名校生「向下兼容」並非放棄追求,而是選擇更務實的路徑——先上岸再謀發展,用研究生學歷為未來爭取更多可能性。考研擇校、調劑本質上是一場信息戰與策略戰,理性評估自身實力、精準匹配院校需求、主動把握調劑機會,才是突圍的關鍵。 教育的終極目的從來不是「光環競賽」,而是賦予個體持續成長的能力。無論是985還是雙非,能提供資源與機遇的平台就是好選擇。當社會逐漸破除「唯名校論」,或許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內卷不在學歷高低,而在於能否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最有利於個人長期發展的決策。與其困在「非名校不可」的執念里,不如把每一次選擇都變成通向目標的跳板——畢竟,人生是曠野,而非獨木橋。

我是 

@熱枕ing

 熱衷於教育領域創作,會認真的回答每一位提問者的疑惑,如您也遇到了同樣問題並看完了我的回答,覺得我的回答有幫助,記得「點贊」哦~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