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herall:
謝邀,不會過去,而且也許永遠不會過去。中外的教學理念有本質差別。出國可以不是為了鍍金,不是為了找工作,而是讓自己知道,原來教育還可以是這樣:
不用和幾個舍友擠在標準低於監獄的房間里;不會出現教授上課翻來覆去念ppt;學校不會把留學生像大爺一樣供著;學校里的教授可以哈著腰甚至半跪著給你講題;引用過萬的大佬會因為你不滿判分結果而給你回復郵件;你對學校的工作人員、教授、輔導員不滿都能舉報;你的導師會讓你五點下班,讓你life -work balance;不用周末開組會一開開一天;除了課程要求的內容你有權拒絕任何額外要求;教授和學生可以因為不滿學校管理層罷工和罷課;學生可以組織不同主題的遊行,比如lgbt或者反對性侵;學校沒有圍牆,主圖書館幾乎全年24小時開放;不是按你超越百分之多少的人定義你的優秀,而是你能否達到某個標準,任何能通過標準的人都很優秀;你無權管理別人,別人也無權管理你,你與學校里的任何一個人平等。
國內一般用於評價一個學校好的標準是:
這個學校的錄取率特別低;這個學校的科研能力特彆強,發了很多好文章;這個學校某某專業排名很高,有很多有名的教授;學校拿到的國家撥款特別多等等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這個學校對於你一個人的培養和成長到底付出了多少,又讓你本人收穫了什麼,這不應該才是一個人選擇學校的時候應該考慮的嗎。當然,學校在你畢業的時候會給你發畢業證學位證,憑藉這個你去找工作,繼續升學。那如果去掉功利的成分呢?只考慮在學校的幾年裡你究竟學到了什麼,收穫了什麼,學校向你一個人投入了多少資源?
一個學校因為錄取率低,錄取標準高而好,有一定道理,因為你的同級校友很厲害,你能收穫人脈,但這與學校本身關係不大。假設把一個一本學校的入學學生替換成清北的學苗,這個一本照樣能實現極高的就業率和升學質量。甚至不用學校,你把這群佬集中在任何地方都能卷得飛起。
同樣地,一所學校有多少有名的教授與學校對你的培養也未必相關。你的學校可能有十個院士,就算你的專業很好,有兩個院士,那麼院士會教你課嗎?院士會指導你嗎?院士對於絕大多數甚至全部學生來說,不過是精神鵰塑或者說是吉祥物。包括其他頂尖的教授都是,越有名,引用量越高,平時越忙的越不可開交,別說他們自己願不願意花精力教課了,學院都不能讓他們把精力用來授課。就算是上了他們的課,他們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那一所學校發文章的數量和質量與你接受的培養質量相關嗎?有一定相關性,但同樣是弱相關。一個學校發刊多,假設是同等教工數量和水平的情況下,那說明這個學校的科研氛圍更卷更push。那麼本科生幾乎不會因為學校的發刊數量高而有收益,絕大多數本科生離實際科研還有一定距離,相反他們甚至會因此受到教學質量下滑的負影響。碩士博士也許會因為被push的能發出來更多文章,但這真能算是優勢嗎?
說到科研的問題也是,對於碩博生,你去的學校本身跟你得到的教育更不相關了,看的更多的是課題組的質量。有經歷的碩博都知道,教授title大不代表你去他那當學生優勢就大。你要是跟他合作那你有的撈,但是你去當他學生,那大機率是當他小老闆的學生,甚至是小老闆手下博後的助手,想得到本人指導?不可能的。而且大組裡人多競爭大,粥多僧更多,勾心鬥角很常見,自己發個文章,博後,小老闆,大老闆一人佔個坑。
最後,最重要的,學校一年拿多少經費跟給你花多少更無關了。國內大學經費真正用到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身上的有多少不用多說了吧。更不用說一直在擴招。是,和十年前相比,學校的經費番了一倍,結果學生多了五倍。有的學生沒宿舍住,擠成八人寢。
我們國人在擇校時最狹隘的思想不過於把學校的成就當成自己能得到的教育水平。
學校一年發10篇nature,拿100項目,有1000名教授,結果一年招10000個碩士,你去的課題組裡200個人,今年入組的單看碩士就20個。你又能得到多少培養呢?
一個學校花10億經費,給辦公樓,給行政樓,給留學生宿舍按了空調,跟你的六人寢八人寢四人寢蒸籠有什麼關係?yq時期的大監獄,寬闊的行政樓和老舊的寢室。
當你從學校畢業的時候,你發的文章究竟是歸功於他指導得還是他push得狠?你畢業拿著985院校的簡歷求職,靠的究竟是你自己的努力和985的title,還是這所大學帶給你的培養?
一所學校被認為是好學校,不該是看它的學苗有多好,看它的title有多亮,看它的經費和論文有多多。而是看它的學生究竟能從學校里學到什麼,學校之所是學校而不是公司不是研究所,因為它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書和育人才是學校的核心價值。哪怕是一所窮一本,它能把一群不思進取的學渣教成一些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也可以稱之為好學校。相反,哪怕是清北,因為優秀的學苗足夠多,就讓他們惡性競爭,使勁壓榨,以人多沒精力為由而不去指導學生,還不停地為增加業績擴招,那依然稱不上是好學校。
回到正題,選擇出國留學的原因不光是因為其排名高,國家引進力度強,更多的是因為追求更好的人均教育資源,並在一個平等的教育體系下學習。國內的太多大學,甚至是絕大多數大學,給學生提供的培養條件,配不上他們得到的優秀的學生。而國外恰恰相反,學生的水平配不上學校的提供的教育條件,很多資源被浪費。
我去留學,只不過是從一個資源匱乏的地方,跑到資源盈餘的地方而已,並不高尚,只是趨利。再多說一點就是,我想在一個有個人權利的地方讀書,這個個人權利也並不高尚,就是在別人讓你做你不想做的事的時候可以說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