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herall:
谢邀,不会过去,而且也许永远不会过去。中外的教学理念有本质差别。出国可以不是为了镀金,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让自己知道,原来教育还可以是这样:
不用和几个舍友挤在标准低于监狱的房间里;不会出现教授上课翻来覆去念ppt;学校不会把留学生像大爷一样供着;学校里的教授可以哈着腰甚至半跪着给你讲题;引用过万的大佬会因为你不满判分结果而给你回复邮件;你对学校的工作人员、教授、辅导员不满都能举报;你的导师会让你五点下班,让你life -work balance;不用周末开组会一开开一天;除了课程要求的内容你有权拒绝任何额外要求;教授和学生可以因为不满学校管理层罢工和罢课;学生可以组织不同主题的游行,比如lgbt或者反对性侵;学校没有围墙,主图书馆几乎全年24小时开放;不是按你超越百分之多少的人定义你的优秀,而是你能否达到某个标准,任何能通过标准的人都很优秀;你无权管理别人,别人也无权管理你,你与学校里的任何一个人平等。
国内一般用于评价一个学校好的标准是:
这个学校的录取率特别低;这个学校的科研能力特别强,发了很多好文章;这个学校某某专业排名很高,有很多有名的教授;学校拿到的国家拨款特别多等等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学校对于你一个人的培养和成长到底付出了多少,又让你本人收获了什么,这不应该才是一个人选择学校的时候应该考虑的吗。当然,学校在你毕业的时候会给你发毕业证学位证,凭借这个你去找工作,继续升学。那如果去掉功利的成分呢?只考虑在学校的几年里你究竟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学校向你一个人投入了多少资源?
一个学校因为录取率低,录取标准高而好,有一定道理,因为你的同级校友很厉害,你能收获人脉,但这与学校本身关系不大。假设把一个一本学校的入学学生替换成清北的学苗,这个一本照样能实现极高的就业率和升学质量。甚至不用学校,你把这群佬集中在任何地方都能卷得飞起。
同样地,一所学校有多少有名的教授与学校对你的培养也未必相关。你的学校可能有十个院士,就算你的专业很好,有两个院士,那么院士会教你课吗?院士会指导你吗?院士对于绝大多数甚至全部学生来说,不过是精神雕塑或者说是吉祥物。包括其他顶尖的教授都是,越有名,引用量越高,平时越忙的越不可开交,别说他们自己愿不愿意花精力教课了,学院都不能让他们把精力用来授课。就算是上了他们的课,他们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那一所学校发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与你接受的培养质量相关吗?有一定相关性,但同样是弱相关。一个学校发刊多,假设是同等教工数量和水平的情况下,那说明这个学校的科研氛围更卷更push。那么本科生几乎不会因为学校的发刊数量高而有收益,绝大多数本科生离实际科研还有一定距离,相反他们甚至会因此受到教学质量下滑的负影响。硕士博士也许会因为被push的能发出来更多文章,但这真能算是优势吗?
说到科研的问题也是,对于硕博生,你去的学校本身跟你得到的教育更不相关了,看的更多的是课题组的质量。有经历的硕博都知道,教授title大不代表你去他那当学生优势就大。你要是跟他合作那你有的捞,但是你去当他学生,那大概率是当他小老板的学生,甚至是小老板手下博后的助手,想得到本人指导?不可能的。而且大组里人多竞争大,粥多僧更多,勾心斗角很常见,自己发个文章,博后,小老板,大老板一人占个坑。
最后,最重要的,学校一年拿多少经费跟给你花多少更无关了。国内大学经费真正用到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身上的有多少不用多说了吧。更不用说一直在扩招。是,和十年前相比,学校的经费番了一倍,结果学生多了五倍。有的学生没宿舍住,挤成八人寝。
我们国人在择校时最狭隘的思想不过于把学校的成就当成自己能得到的教育水平。
学校一年发10篇nature,拿100项目,有1000名教授,结果一年招10000个硕士,你去的课题组里200个人,今年入组的单看硕士就20个。你又能得到多少培养呢?
一个学校花10亿经费,给办公楼,给行政楼,给留学生宿舍按了空调,跟你的六人寝八人寝四人寝蒸笼有什么关系?yq时期的大监狱,宽阔的行政楼和老旧的寝室。
当你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你发的文章究竟是归功于他指导得还是他push得狠?你毕业拿着985院校的简历求职,靠的究竟是你自己的努力和985的title,还是这所大学带给你的培养?
一所学校被认为是好学校,不该是看它的学苗有多好,看它的title有多亮,看它的经费和论文有多多。而是看它的学生究竟能从学校里学到什么,学校之所是学校而不是公司不是研究所,因为它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书和育人才是学校的核心价值。哪怕是一所穷一本,它能把一群不思进取的学渣教成一些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也可以称之为好学校。相反,哪怕是清北,因为优秀的学苗足够多,就让他们恶性竞争,使劲压榨,以人多没精力为由而不去指导学生,还不停地为增加业绩扩招,那依然称不上是好学校。
回到正题,选择出国留学的原因不光是因为其排名高,国家引进力度强,更多的是因为追求更好的人均教育资源,并在一个平等的教育体系下学习。国内的太多大学,甚至是绝大多数大学,给学生提供的培养条件,配不上他们得到的优秀的学生。而国外恰恰相反,学生的水平配不上学校的提供的教育条件,很多资源被浪费。
我去留学,只不过是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地方,跑到资源盈余的地方而已,并不高尚,只是趋利。再多说一点就是,我想在一个有个人权利的地方读书,这个个人权利也并不高尚,就是在别人让你做你不想做的事的时候可以说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