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威脅
在納坦茲設施遭受轟炸後,國際原子能機構發現現場存在放射性污染,但該機構稱設施外的放射性水平未發生變化,仍維持在正常範圍內。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礦物學與放射性廢物管理講座教授克萊爾·科克希爾(Claire Corkhill)向BBC說:「鈾的放射性傳播範圍其實並不遠。」但她也指出,對於靠近現場的人來說,仍可能存在健康風險。
科克希爾教授強調:「就人體毒性而言,你絕對不希望吸入鈾顆粒,也不想攝入這些物質。」
她解釋說:「因為鈾顆粒可能會卡在細胞中,例如肺部或胃部,然後緩慢地發生放射性衰變,這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除了放射性問題,化學暴露對附近的人也可能構成威脅。
班戈大學(University of Bangor)的核材料科學家西蒙·米德爾堡(Simon Middleburgh)教授指出:「如果發生事故,離心機釋放出其中的六氟化鈾(uranium hexafluoride)氣體,那將會引發非常嚴重的化學災難。」
他補充說:「如果六氟化鈾與空氣中的水分接觸,會變得極具腐蝕性且危險,因為它會形成一種非常強的酸。不過,這種影響不會對遠離事故地點的環境造成大範圍的衝擊。」
國際原子能機構表示其「事故與應急中心」一直在全天候運作,並將繼續監測伊朗核設施的狀況以及現場的輻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