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9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歐洲瑞士、盧森堡、奧地利這些內陸國能成為富裕國家,而我國內陸省份就富不起來?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07

瑞士、盧森堡、奧地利並不單是因為風景好,靠旅遊成為發達國家。人家都是有高端工業,殺手鐧的。

瑞士:勞力士手錶、ABB工業機械人,雀巢等

奧地利:WLF機床、斯華洛斯奇、紅牛等

盧森堡:世界第一大鋼鐵集團米塔爾

而我國,只要不是廣東、浙江這種沿海省,內陸的根本富不起來。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08

庫爾沃塔森林:


莫斯科總算是歐洲鐵內陸咯?Google map測得從莫斯科開車去彼得堡港783km。

武漢還不算是中國最內陸的城市,多數人認為這是交通便利的九省通衢,該城開車去上海港800+km,去廣州港900+km(高德數據)。

歐洲的地形在海運時代過分得天獨厚,三個延伸數百公里的陸間海不但讓大西洋沿岸地區能主要依賴海運,而且能保證東歐的波蘭、羅馬尼亞、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成為沿海國家。在前全球化時代,波蘭的格但斯克港就成為歐洲陸間海上的糧食轉輸中心。

中國不存在這樣的條件,黃金水道長江雖然能起一定的替代作用,但無論是水深還是深入內陸的程度(後一點與波羅的海相當,但遠不及地中海-黑海系統)都遠不及陸間海。

而產業是基於需求建立的,考慮到水運與陸運間顯著的成本差距(1:3-1:5[1]),將產線建立在沿海地區一定比同等運輸條件下的內陸更接近市場。尤其是在中國仍相當依賴海外市場的情況下,這個情況就愈加嚴重起來。雪上加霜的是,中國賴以創匯的企業也同時依賴海運而來的原燃料,這更加強了沿海的區域競爭優勢。在這種主要依賴歐美市場,跟日韓東南亞擠一條出口賽道的情況下,人力和產業繼續向沿海集中就是必然的趨勢。而且也不必期待大宗笨重產業向內陸轉移(僅僅靠低人權優勢嗎?),真正每一分成本都要精打細算的低附加值產業只會用腳投票去同樣具有低人權優勢的越南、印尼、孟加拉等沿海國。

基於上述運輸條件上的巨大差異,中國內陸省區完全不可能複製沿海地區的發展路徑,於是中國內陸地區的經濟就剩下四種驅動模式:


靠轉移支付;

靠債務驅動;

靠轉移對運輸成本不敏感的出口產業;

靠發展內部貿易品產業。

  

前兩者作為一種發展模式已經可以宣告死亡了,5.6億人口的東部地區提供的轉移支付只能支持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基本運轉,想像一種車臣式的補貼經濟幾乎不可能,畢竟等待補貼的是足足8.4億人。而債務驅動的模式,確實推動西部少數省區的短時間高速增長。但今年頻發的地方債券、城投乃至銀行暴雷或擠兌事件,已經暴露了中西部地方政府越來越捉襟見肘的財政儲備,這都指向他們有限而且不是剛性兌付的信用。

第三種模式,主要是鄭州和重慶的做法,這兩個城市都發展了附加值較高的、產品較為輕便靈活的電子裝配產業,規避了一般勞動力密集產業對海運的依賴,同時基於本地較為發達的內陸交通系統(鄭州交通樞紐,重慶是相對更靠近歐洲)和低工資更提升了吸引力,從而得以繼續走沿海地區的出口道路。

鄭州重慶的這種模式是基於原有沿海出口模式上的部分創新,針對內陸樞紐地區現狀作了適應性改造,但是根本沒有走出出口導向的窠臼,但正因為這一點就讓部分人感到穩妥、舒適且安全。

但是中國的中西部究竟有幾個「鄭州」和「重慶」呢?這些樞紐城市之外的地區怎麼呢?中國有那麼多對運輸成本不敏感的出口產業供這些中西部樞紐城市分享嗎?並沒有,因此怪不得中西部只能挖礦、繳糧、送子弟。

那麼剩下的內陸區域只能尋找一種規避上述運輸成本和產業劣勢的方法,這就是發展內部貿易。原先服裝產品主要銷往日美歐,因此生產被安排在沿海某市。但如果現在這個產品需求中心在山西運城呢?那麼在河間、在關中,在河東安排生產的運輸成本就遠低於在溫州安排生產了;而考慮到現實的民富情況,分配改革後主要的需求中心的大機率出現在沿海,即便如此也將使得在臨近中部地區各省的產業運輸成本得到極大改善。

最近發表在《統計與決策》上的一篇實證論文也指出:

如東部地區更適合採取以對外貿易為主、國內貿易為輔的貿易發展策略,而中西部地區適宜採取國內貿易為主、對外貿易為輔的貿易發展策略[2]。

因此中國內陸省份的不發達因素無法與歐洲內陸國家直接類比,而是主要應歸咎於中國疲軟的內陸消費需求無力支撐內部貿易品產業的發展,這進一步抑制了內陸地區工作崗位的數量。在我國轉變內陸產業發展方式,推動一二次分配改革之前,我不認為對中西部抱有盲目希望是負責任的。

你真的能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嗎?

參考


^http://www.gov.cn/jrzg/2007-01/24/content_506764.htm

^[1]李豫新,代敏,王鵬.中國內外貿發展與產業結構互動關係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2,38(02):109-113.DOI:10.13546/j.cnki.tjyjc.2022.02.022.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08

白頤路觀潮:


常見錯覺,覺得瑞士盧森堡奧地利不靠海,就可以和中國內陸省份相提並論。事實是盧森堡和瑞士距離海洋只有200多公里,奧地利距離地中海只有幾十公里,而且都和夾在他們與海洋的短短距離間的國家(比利時、法國/意大利和意大利/斯洛文尼亞)關係不錯,不存在出海困難,與大海間的路程基本是平原和丘陵也不難走。中國廣州和上海兩個沿海大城市距離海洋距離都有40多公里,和奧地利情況差不多,北京更是離海洋直線距離150多公里,快趕上盧森堡和瑞士了,這三個城市不在中國的沿海地帶嗎?

盧森堡才幾十萬人,瑞士和奧地利都不到一千萬人,而北上廣都是兩千萬人口規模,實際發達程度相差也不是很大,比如人均壽命瑞士83歲多,奧地利81歲多,北京上海廣州全是83歲左右。北京西城區人口110萬接近盧森堡(63萬)兩倍,人均GDP去年差不多,50萬元,合7萬多美元,也超過盧森堡(13萬美元)的一半了,當然西城區上班的人實際上很多住在北京其它區,盧森堡工作的很多人也並不住在小小的盧森堡里。

某種角度講,盧森堡可以算是歐洲的西城區(雖然政治中心在旁邊布魯塞爾),瑞士就是歐洲的大海淀加大朝陽(雖然GDP差距還是很大,瑞士GDP超過人民幣5萬億,海淀朝陽加起來GDP不到2萬億元),奧地利大概可以和浦東新區和閔行相比(奧地利GDP3萬億人民幣,浦東新區加閔行2萬億元,人口也少一些)。

中國離海洋最近的幾個內陸省,吉林內蒙山西河南安徽江西,除了內蒙赤峰離秦皇島和錦州港只有200公里左右直線距離,主要城市離海洋直線距離很少有低於300公里的,哪怕個別地方像安徽滁州馬鞍山、江西尋烏等離海直線和海洋距離可能小於200公里,但是安徽挨着的江蘇中部缺乏海港,江西和廣東之間更是有南嶺,至於山西更是東邊被太行山圍住。而這幾個省除了山西深陷內陸經濟發展確實比較落後(但是放在全國也不算特別窮),吉林老工業區轉型見效慢和沿海的河北一樣,其它幾個省其實發展都在全國屬於中上,包括這兩年負面新聞不斷的河南。這些內陸省和大洋的距離和歐洲羅馬尼亞烏克蘭差不多(這倆還有黑海海岸),經濟狀況比後者好多了。歐洲所有發達國家加起來人口差不多四億,中國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加起來也是四億,隨着中部崛起,中國的發達地區人口規模眼看要遠超歐洲了。

中國大半省份距離海洋起碼500公里,很多上千公里,這種內陸省份在歐美根本沒有可以相提並論的內陸國,中國大約一半人口生活在這些高度內陸省份里,而這些省份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高於除了西歐北美澳新日韓新加坡和個別拉美髮展中小富國以外的全球上百個沿海國家。中國經濟還在發展,就像瑞士在一百多年前從勞動力輸出窮國變成了金融和科技產業支撐的先進國家,中國所有內陸省份都會在未來二十年發達程度超過持續衰落的西歐主要國家,中國東西部差距會大大縮小(現在人均GDP已經縮小到兩倍差距,未來會更小),這是歷史大節奏。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09
作者:就當這ID不存在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627290/answer/281687307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題主認為的內陸國。


題主認為的內陸省

比例尺一樣,後者距離至少是前者的幾倍。至於平原地形和丘陵地形這些都不提了。

當年在巴黎坐車兩個多小時到了布魯塞爾,在國內大部分省會你開車三小時連省都沒出。(勘誤:找當年同行的朋友確認出發地確實是戴高樂機場,但兩個多小時到布魯塞爾是記憶錯誤,當時到的是布魯塞爾以南的NiVelles,距離布魯塞爾市區尚有30公里。感謝評論區的朋友指出。)

這位題主如果真去過歐洲估計未必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來。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09

天煞:


先說結論,看物流成本占商品售價的比重。

如果,A商品市場售價100塊,物流成本10-20塊。那就必須盡量降低產品物流價格,才能有競爭優勢。

此時內陸運費20,沿海運費10塊。差距的10塊錢,佔了商品價格10%,能不能賺錢,全看物流費用你能不能降下來。A商品的生產廠,在沿海就會活的很好。即使早期內陸有一些A工廠,那也早晚要倒閉。根本內卷不過。

B商品售價10000塊,物流成本10-20塊。物流成本根本占不了太大比重,不差這10塊錢。那B商品開廠,沿不沿海的,就不在意了。這些高附加值的企業,才能在內陸活下來。

題主舉的例子,瑞士、盧森堡

、奧地利,他們確實「發展」的很好,瑞士的製造業也牛的不得了,但無一例外,保留的都是高附加值產業

,以及物流費用不敏感產業。

不信,在瑞士開一家工廠造iphone試試?肯定賠的底褲都不剩。他們保留的製造業,無一例外的是高端製造,因為,低端的根本活不下去。

歪歪樓,說說我國內陸的製造業。

大型起重機,河南的「紐約」佔了半壁江山。順便說一句「紐約」並不窮,隨便進一家大型起重機廠工作,在當地都能過的比較體面。

想出去闖闖的,「紐約」還有另一套產業鏈:防腐保溫。這個在全中國是壟斷地位的。只要忍得了臟和刺撓,收入還是可以的。

你問我怎麼知道的?在國內的發電企業里管生產,不認識幾個「紐約」人,都不正常。

起重機和防腐保溫,勞動附加值

高嗎?肯定比造毛巾、鞋子、服裝、玩具這些更高,不然,這路產業鏈也不能在內陸城市留下來。

未來的機會和破局:

知乎比較年輕化,可能忘了,當年歐洲手機行業,也是牛的不得了的。諾基亞、西門子、愛立信

,在2000年前後,可都是高端貨,而且市場份額還不小呢。如今呢,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西門子當年還出過手機。

歐洲的通信公司走向沒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歐洲本土勞動力結構

撐不起手機製造工廠是原因之一。

我們國內能先後發展出華為小米OV,原因之一也是大量外資的手機代工廠組裝廠建設在了國內。通過低端製造業反哺了產業鏈,最終打通了研發和產品運營

高端研發和低端製造,失去哪個,路都走不好,也不好走。

只不過,消費電子

領域這些「新興產業」,反應速度快一點兒,歐洲進入21世紀之後,就迅速失去了消費電子工業

傳統機械製造化工,這些「舊工業」,反應速度慢一點兒,可能需要的時間更長一些。

題主提到了瑞士的ABB機械人,作為產業升級,機械人是未來的看點。可喜的在於,河南也開始有機械人產業鏈了,雖然是比較低端的本體鑄件。

這也算有先發優勢,畢竟河南有金屬鑄造業

的產業鏈。雖然說最終機械人成品比較感人吧,精度精度不行,速度速度沒有,但算是進步了,拿來「繡花」不行,我們拿來「搬磚」還是可以用的。

至少,「搬磚的」機械人,不用再花大幾十萬外匯來進口了。

至少,原來翻砂鑄造

鐵鍋的工廠,可以造附加值更高的機械人配件了。

你要說機械人RV和諧波減速機多精密,伺服電機多高級,運動控制卡

多高端......國產的這麼不行,那麼不行的,我認了,不抬杠。

但非要扯本體的翻砂、鑄件、打磨、噴漆,國產的都做不好,這我就得說道說道了。進口機械人的面漆按照搪瓷鍋面漆驗收標準,那都得扣錢。

產業升級

,有苗兒不愁長。只要保留着產業鏈,今天鑄造鐵鍋一件掙1塊,明天就有可能鑄造機械人一件兒掙500。

將來,說不定什麼時候,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之間,老歐洲保留的高端製造,會不經意的訂單減少。

將來,說不定什麼時候,我們這邊會又悄然又多了一個「低附加值」產業。某內陸的金屬製品廠里,鑄造車間的爐前工,和噴塗車間的噴漆工,會好奇,這麼多奇形怪狀的手臂,到底誰在用。

將來,知乎也會有人來提問,為什麼國內產業都是工業機械人等低附加值產品

。而歐洲都是皮鞋、箱包、手錶、紅酒等高端奢侈品。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10

ZEGBUL:


謝邀。

這是一道經濟地理題。經濟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

一般來說,我們看三點,第一,資源,第二交通,第三市場。

瑞士盧森堡奧地利這三個國家,各自有不同的優勢。

先說瑞士,瑞士工業其實一般,偏科嚴重,主要靠金融業和高端製造業為主。金融業賺錢,這個是都知道的,為什麼瑞士會成為金融業中心,是因為拿破崙被打敗後,幾大國共同保證,讓瑞士中立,作為緩衝。因此安定和平的環境就給金融業創造了條件,就像這次俄烏衝突,打起來之後,歐洲企業紛紛外遷一個道理。瑞士金融業佔全國GDP的9.7%,是第一大行業。

製造業方面,最大的不是手錶,而是醫藥化工行業,佔全國出口總額50%。這兩個都是高投資高回報行業,相信看過我不是藥神的都能明白一點,基本上就是高投資開發新藥-高價賣藥回收資金-繼續投資這麼一個循環。其實說到底,還是金融業的強大,才能保障高投資(直接投資+融資)。化工方面,瑞士化工業的附加值比較高,比如香料,塗料,染料,農藥獸藥等等,之前我們收購的先正達,在植保方面就是世界第三。

瑞士手錶業,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瑞士的機械錶差點被日本的石英錶干趴下,因為石英錶再怎麼也比機械錶准,同樣準頭下,石英錶更便宜,石英錶產量還更大。於是瑞士推動機械錶往奢侈品方向發展,提高了單價,變成了高附加值產業。

盧森堡有鐵礦,2.7億噸。歐盟前身歐共體,再前身歐洲煤鋼聯營,創始國就是德法意荷比盧六國。加上盧森堡位置好,處在西歐的中心,因此很多跨國企業在盧森堡設置機構,帶動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目前盧森堡人口裡面,本國人只佔52%,剩下的都是外國僑民,側面也可以看出盧森堡經濟的國際化。

國際化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金融業發達,銀行林立。首都盧森堡市被稱為「金融之都」,是全球第十二大、歐盟第一大金融中心。2021年,在盧註冊銀行124家,銀行總資產9536億歐元,大部分是外資銀行。盧森堡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歐洲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共管理基金約4000支。

奧地利是這三個裡面人口最多的,但也只有900萬人。奧地利主要依靠兩點,第一是地理位置,處於歐洲十字路口,是連接東西歐南北歐的必經之地。第二個就是與德國的特殊關係。

歷史上的奧地利是一個大國,主要統治區域在東歐,像什麼捷克匈牙利等,都是奧地利統治。加上與德國的特殊關係,因此很多德國企業在奧地利投資,並利用奧地利與東歐的關係來開拓東歐市場。奧地利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就是德國,在奧德資企業4871家(2020年),占外資企業總數比39%,僱傭人數則達到了外企員工總量的近一半。但是奧地利企業一般與德國企業聯繫緊密,德國經濟好,奧地利就好,反之,德國經濟疲軟,奧地利不一定,因為奧地利的主要市場在東歐,而東歐面對奧地利又有代差。我看各種旅行博主的時候,發現一個現象,德國警車都是大眾起步,但是廣大東歐國家的警車往往就是歐寶和斯柯達這種便宜一些的。奧地利恰好就填補了中端市場。

另外說個冷知識,奧地利也是中立國,這是二戰後確立的。所以冷戰期間,奧地利就成了東西兩大陣營的中間地帶,兩頭吃,積累起來的工業基礎。不然的話,光靠奧匈帝國那點底子,工業區都在國外,比如捷克。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出這三個國家的兩個特點,第一,具有具備一定高附加值行業,第二,擁有一定的域外/國際市場。

對比中國內陸省份,高附加值行業在哪?注意是行業,一個兩個企業他能提供的就業和經濟拉動作用終究是有限的。金融?北京上海,高科技?北上深。製造業?珠三角長三角。有內陸啥事?我國製造業產能是過剩的,滿足國內需求綽綽有餘。內陸製造業一般是滿足本地需求,很少有市場遍及全國的。

我們國家整體的高附加值產業還不算多,連沿海都不一定能餵飽,況內地乎?比如說到廣東,大家都覺得有錢,然而有錢的是珠三角,像粵北地區,比如梅州市,GDP還略低於四川同等體量的地級市。而四川地級市大家都知道,要啥沒啥。

市場也是個問題,沿海省份可以既做外貿,又做國內,交通成本較低。內陸企業,做國內沒啥問題,但要出海,天然比沿海省份多一道從內陸到沿海的交通成本。這就導致價格沒有競爭力,也就沒市場,除非是資源類企業,不愁交通。奧地利就是吃到了交通的便宜,左邊是西歐,右邊是東歐,自己又有一定產業優勢,左邊拿投資,右邊拿市場,香的很。

本來中部省份也有這個條件,但是無奈國內製造業太發達,交通基礎設施又太好,很多都直接由沿海包辦了。西南西北也比較困難,西南主要是地形受限,如果未來能打通東南亞陸上通道,西南會對東南亞有優勢。但西北人太少了,撐不起來,而且隔壁又是中亞,人口少,消費力也不怎麼樣,還信教,比較困難。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10

作者:Ron DeSantis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627290/answer/29828160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實中國傳統上也不是沿海地區最富裕。中國古代沿海地區除了可以煮海曬鹽外沒有什麼太多優勢,傳統上最富裕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河南河北山東內陸。那什麼時候這些地方開始不行呢?其實就是公元1000年以後,頻繁被北方游牧或漁獵民族入侵之後。其實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傳統上印度最富裕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印度河和恆河中游比如摩揭陀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比哈爾邦,但是隨着外族頻繁入侵,逐漸也衰落了下去。而為了躲避騎馬民族,文明古國的居民往往逃到島上或者沼澤、河流湖泊海灣交錯的地方,比如威尼斯就是躲避民族遷徙的西帝國居民建立的。而南亞、東亞相對較為富裕的地方,比如喀拉拉邦、斯里蘭卡、泰米爾納德邦甚至馬哈拉她邦、孟加拉地區都是類似情況。甚至某種程度上中東也是類似,相對而言受騎馬民族影響較小的黎凡特海岸、波斯灣沿岸都是現在阿拉伯世界較為富裕的地方。

其實,現在看,古典時代的民族因為歐洲有匈牙利和波蘭,幫助他們擋住了陸上騎馬民族入侵,而那些頻繁被騎馬民族入侵的歐洲地區,比如羅斯、巴爾幹,雖然距離海岸線的距離不比瑞士、盧森堡、奧地利遠多少,但就很窮。而在歐亞非大陸上,頻繁被騎馬民族入侵對文明的負面影響不止於經濟不發達,甚至還包括會帶來更低的森林覆蓋率、更懸殊的男女比例和更保守的文化氛圍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11

歐洲的經濟格局跟其它洲不太一樣,因為工業革命的影響,歐洲幾百年來一直是世界的經濟中心,所以對歐洲來說,外部貿易和內部貿易同等重要。

就拿德國來說,最發達的是巴伐利亞州,並不靠海。但是巴伐利亞州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可通過萊茵河從北面出海,可通過多瑙河聯繫東歐各國以及黑海,成為歐洲內部貿易的一個樞紐。

盧森堡奧地利瑞士,都在巴伐利亞州的周邊,廣義上都屬於大德意志的一部分。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過程中,為了防止外部干預,沒有強行吞併,而是讓這三國保持獨立。

後發國家,想要發展,最便捷的自然是外向型經濟,吸收和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和資金 ,自然優先發展沿海地區。



作者:馬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627290/answer/281826428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11

碩鼠:


有些所謂分析啊:

保留了高端製造業?高端製造業是天降的?周圍沿海國家不想搶?

其實離海岸不遠?別國憑什麼讓他們通行?上面下令讓德、法、意帶動幫扶一下?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11

深具世界眼光:


新加坡沒農業,但有糧油巨頭;

瑞士不靠海,但有航運巨頭;

英國不種茶,但有茶品牌。


中國內陸省還是和(慕尼黑)等比更恰當。其實連巴伐利亞都有運河,是通海的。

不靠海的地方大部分得靠河。

四川湖北比河南陝西有前途是應該的。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