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9篇帖子。
(轉載知乎)为什么欧洲瑞士、卢森堡、奥地利这些内陆国能成为富裕国家,而我国内陆省份就富不起来?
1楼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07

瑞士、卢森堡、奥地利并不单是因为风景好,靠旅游成为发达国家。人家都是有高端工业,杀手锏的。

瑞士:劳力士手表、ABB工业机器人,雀巢等

奥地利:WLF机床、斯华洛斯奇、红牛等

卢森堡: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米塔尔

而我国,只要不是广东、浙江这种沿海省,内陆的根本富不起来。

2楼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08

库尔沃塔森林:


莫斯科总算是欧洲铁内陆咯?Google map测得从莫斯科开车去彼得堡港783km。

武汉还不算是中国最内陆的城市,多数人认为这是交通便利的九省通衢,该城开车去上海港800+km,去广州港900+km(高德数据)。

欧洲的地形在海运时代过分得天独厚,三个延伸数百公里的陆间海不但让大西洋沿岸地区能主要依赖海运,而且能保证东欧的波兰、罗马尼亚、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成为沿海国家。在前全球化时代,波兰的格但斯克港就成为欧洲陆间海上的粮食转输中心。

中国不存在这样的条件,黄金水道长江虽然能起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无论是水深还是深入内陆的程度(后一点与波罗的海相当,但远不及地中海-黑海系统)都远不及陆间海。

而产业是基于需求建立的,考虑到水运与陆运间显著的成本差距(1:3-1:5[1]),将产线建立在沿海地区一定比同等运输条件下的内陆更接近市场。尤其是在中国仍相当依赖海外市场的情况下,这个情况就愈加严重起来。雪上加霜的是,中国赖以创汇的企业也同时依赖海运而来的原燃料,这更加强了沿海的区域竞争优势。在这种主要依赖欧美市场,跟日韩东南亚挤一条出口赛道的情况下,人力和产业继续向沿海集中就是必然的趋势。而且也不必期待大宗笨重产业向内陆转移(仅仅靠低人权优势吗?),真正每一分成本都要精打细算的低附加值产业只会用脚投票去同样具有低人权优势的越南、印尼、孟加拉等沿海国。

基于上述运输条件上的巨大差异,中国内陆省区完全不可能复制沿海地区的发展路径,于是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就剩下四种驱动模式:


靠转移支付;

靠债务驱动;

靠转移对运输成本不敏感的出口产业;

靠发展内部贸易品产业。

  

前两者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已经可以宣告死亡了,5.6亿人口的东部地区提供的转移支付只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基本运转,想象一种车臣式的补贴经济几乎不可能,毕竟等待补贴的是足足8.4亿人。而债务驱动的模式,确实推动西部少数省区的短时间高速增长。但今年频发的地方债券、城投乃至银行暴雷或挤兑事件,已经暴露了中西部地方政府越来越捉襟见肘的财政储备,这都指向他们有限而且不是刚性兑付的信用。

第三种模式,主要是郑州和重庆的做法,这两个城市都发展了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较为轻便灵活的电子装配产业,规避了一般劳动力密集产业对海运的依赖,同时基于本地较为发达的内陆交通系统(郑州交通枢纽,重庆是相对更靠近欧洲)和低工资更提升了吸引力,从而得以继续走沿海地区的出口道路。

郑州重庆的这种模式是基于原有沿海出口模式上的部分创新,针对内陆枢纽地区现状作了适应性改造,但是根本没有走出出口导向的窠臼,但正因为这一点就让部分人感到稳妥、舒适且安全。

但是中国的中西部究竟有几个“郑州”和“重庆”呢?这些枢纽城市之外的地区怎么呢?中国有那么多对运输成本不敏感的出口产业供这些中西部枢纽城市分享吗?并没有,因此怪不得中西部只能挖矿、缴粮、送子弟。

那么剩下的内陆区域只能寻找一种规避上述运输成本和产业劣势的方法,这就是发展内部贸易。原先服装产品主要销往日美欧,因此生产被安排在沿海某市。但如果现在这个产品需求中心在山西运城呢?那么在河间、在关中,在河东安排生产的运输成本就远低于在温州安排生产了;而考虑到现实的民富情况,分配改革后主要的需求中心的大概率出现在沿海,即便如此也将使得在临近中部地区各省的产业运输成本得到极大改善。

最近发表在《统计与决策》上的一篇实证论文也指出:

如东部地区更适合采取以对外贸易为主、国内贸易为辅的贸易发展策略,而中西部地区适宜采取国内贸易为主、对外贸易为辅的贸易发展策略[2]。

因此中国内陆省份的不发达因素无法与欧洲内陆国家直接类比,而是主要应归咎于中国疲软的内陆消费需求无力支撑内部贸易品产业的发展,这进一步抑制了内陆地区工作岗位的数量。在我国转变内陆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一二次分配改革之前,我不认为对中西部抱有盲目希望是负责任的。

你真的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吗?

参考


^http://www.gov.cn/jrzg/2007-01/24/content_506764.htm

^[1]李豫新,代敏,王鹏.中国内外贸发展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2,38(02):109-113.DOI:10.13546/j.cnki.tjyjc.2022.02.022.

  

3楼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08

白颐路观潮:


常见错觉,觉得瑞士卢森堡奥地利不靠海,就可以和中国内陆省份相提并论。事实是卢森堡和瑞士距离海洋只有200多公里,奥地利距离地中海只有几十公里,而且都和夹在他们与海洋的短短距离间的国家(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关系不错,不存在出海困难,与大海间的路程基本是平原和丘陵也不难走。中国广州和上海两个沿海大城市距离海洋距离都有40多公里,和奥地利情况差不多,北京更是离海洋直线距离150多公里,快赶上卢森堡和瑞士了,这三个城市不在中国的沿海地带吗?

卢森堡才几十万人,瑞士和奥地利都不到一千万人,而北上广都是两千万人口规模,实际发达程度相差也不是很大,比如人均寿命瑞士83岁多,奥地利81岁多,北京上海广州全是83岁左右。北京西城区人口110万接近卢森堡(63万)两倍,人均GDP去年差不多,50万元,合7万多美元,也超过卢森堡(13万美元)的一半了,当然西城区上班的人实际上很多住在北京其它区,卢森堡工作的很多人也并不住在小小的卢森堡里。

某种角度讲,卢森堡可以算是欧洲的西城区(虽然政治中心在旁边布鲁塞尔),瑞士就是欧洲的大海淀加大朝阳(虽然GDP差距还是很大,瑞士GDP超过人民币5万亿,海淀朝阳加起来GDP不到2万亿元),奥地利大概可以和浦东新区和闵行相比(奥地利GDP3万亿人民币,浦东新区加闵行2万亿元,人口也少一些)。

中国离海洋最近的几个内陆省,吉林内蒙山西河南安徽江西,除了内蒙赤峰离秦皇岛和锦州港只有200公里左右直线距离,主要城市离海洋直线距离很少有低于300公里的,哪怕个别地方像安徽滁州马鞍山、江西寻乌等离海直线和海洋距离可能小于200公里,但是安徽挨着的江苏中部缺乏海港,江西和广东之间更是有南岭,至于山西更是东边被太行山围住。而这几个省除了山西深陷内陆经济发展确实比较落后(但是放在全国也不算特别穷),吉林老工业区转型见效慢和沿海的河北一样,其它几个省其实发展都在全国属于中上,包括这两年负面新闻不断的河南。这些内陆省和大洋的距离和欧洲罗马尼亚乌克兰差不多(这俩还有黑海海岸),经济状况比后者好多了。欧洲所有发达国家加起来人口差不多四亿,中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加起来也是四亿,随着中部崛起,中国的发达地区人口规模眼看要远超欧洲了。

中国大半省份距离海洋起码500公里,很多上千公里,这种内陆省份在欧美根本没有可以相提并论的内陆国,中国大约一半人口生活在这些高度内陆省份里,而这些省份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高于除了西欧北美澳新日韩新加坡和个别拉美发展中小富国以外的全球上百个沿海国家。中国经济还在发展,就像瑞士在一百多年前从劳动力输出穷国变成了金融和科技产业支撑的先进国家,中国所有内陆省份都会在未来二十年发达程度超过持续衰落的西欧主要国家,中国东西部差距会大大缩小(现在人均GDP已经缩小到两倍差距,未来会更小),这是历史大节奏。


4楼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09
作者:就当这ID不存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627290/answer/281687307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题主认为的内陆国。


题主认为的内陆省

比例尺一样,后者距离至少是前者的几倍。至于平原地形和丘陵地形这些都不提了。

当年在巴黎坐车两个多小时到了布鲁塞尔,在国内大部分省会你开车三小时连省都没出。(勘误:找当年同行的朋友确认出发地确实是戴高乐机场,但两个多小时到布鲁塞尔是记忆错误,当时到的是布鲁塞尔以南的NiVelles,距离布鲁塞尔市区尚有30公里。感谢评论区的朋友指出。)

这位题主如果真去过欧洲估计未必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来。

5楼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09

天煞:


先说结论,看物流成本占商品售价的比重。

如果,A商品市场售价100块,物流成本10-20块。那就必须尽量降低产品物流价格,才能有竞争优势。

此时内陆运费20,沿海运费10块。差距的10块钱,占了商品价格10%,能不能赚钱,全看物流费用你能不能降下来。A商品的生产厂,在沿海就会活的很好。即使早期内陆有一些A工厂,那也早晚要倒闭。根本内卷不过。

B商品售价10000块,物流成本10-20块。物流成本根本占不了太大比重,不差这10块钱。那B商品开厂,沿不沿海的,就不在意了。这些高附加值的企业,才能在内陆活下来。

题主举的例子,瑞士、卢森堡

、奥地利,他们确实“发展”的很好,瑞士的制造业也牛的不得了,但无一例外,保留的都是高附加值产业

,以及物流费用不敏感产业。

不信,在瑞士开一家工厂造iphone试试?肯定赔的底裤都不剩。他们保留的制造业,无一例外的是高端制造,因为,低端的根本活不下去。

歪歪楼,说说我国内陆的制造业。

大型起重机,河南的“纽约”占了半壁江山。顺便说一句“纽约”并不穷,随便进一家大型起重机厂工作,在当地都能过的比较体面。

想出去闯闯的,“纽约”还有另一套产业链:防腐保温。这个在全中国是垄断地位的。只要忍得了脏和刺挠,收入还是可以的。

你问我怎么知道的?在国内的发电企业里管生产,不认识几个“纽约”人,都不正常。

起重机和防腐保温,劳动附加值

高吗?肯定比造毛巾、鞋子、服装、玩具这些更高,不然,这路产业链也不能在内陆城市留下来。

未来的机会和破局:

知乎比较年轻化,可能忘了,当年欧洲手机行业,也是牛的不得了的。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

,在2000年前后,可都是高端货,而且市场份额还不小呢。如今呢,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西门子当年还出过手机。

欧洲的通信公司走向没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欧洲本土劳动力结构

撑不起手机制造工厂是原因之一。

我们国内能先后发展出华为小米OV,原因之一也是大量外资的手机代工厂组装厂建设在了国内。通过低端制造业反哺了产业链,最终打通了研发和产品运营

高端研发和低端制造,失去哪个,路都走不好,也不好走。

只不过,消费电子

领域这些“新兴产业”,反应速度快一点儿,欧洲进入21世纪之后,就迅速失去了消费电子工业

传统机械制造化工,这些“旧工业”,反应速度慢一点儿,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

题主提到了瑞士的ABB机器人,作为产业升级,机器人是未来的看点。可喜的在于,河南也开始有机器人产业链了,虽然是比较低端的本体铸件。

这也算有先发优势,毕竟河南有金属铸造业

的产业链。虽然说最终机器人成品比较感人吧,精度精度不行,速度速度没有,但算是进步了,拿来“绣花”不行,我们拿来“搬砖”还是可以用的。

至少,“搬砖的”机器人,不用再花大几十万外汇来进口了。

至少,原来翻砂铸造

铁锅的工厂,可以造附加值更高的机器人配件了。

你要说机器人RV和谐波减速机多精密,伺服电机多高级,运动控制卡

多高端......国产的这么不行,那么不行的,我认了,不抬杠。

但非要扯本体的翻砂、铸件、打磨、喷漆,国产的都做不好,这我就得说道说道了。进口机器人的面漆按照搪瓷锅面漆验收标准,那都得扣钱。

产业升级

,有苗儿不愁长。只要保留着产业链,今天铸造铁锅一件挣1块,明天就有可能铸造机器人一件儿挣500。

将来,说不定什么时候,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老欧洲保留的高端制造,会不经意的订单减少。

将来,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这边会又悄然又多了一个“低附加值”产业。某内陆的金属制品厂里,铸造车间的炉前工,和喷涂车间的喷漆工,会好奇,这么多奇形怪状的手臂,到底谁在用。

将来,知乎也会有人来提问,为什么国内产业都是工业机器人等低附加值产品

。而欧洲都是皮鞋、箱包、手表、红酒等高端奢侈品。

6楼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10

ZEGBUL:


谢邀。

这是一道经济地理题。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

一般来说,我们看三点,第一,资源,第二交通,第三市场。

瑞士卢森堡奥地利这三个国家,各自有不同的优势。

先说瑞士,瑞士工业其实一般,偏科严重,主要靠金融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金融业赚钱,这个是都知道的,为什么瑞士会成为金融业中心,是因为拿破仑被打败后,几大国共同保证,让瑞士中立,作为缓冲。因此安定和平的环境就给金融业创造了条件,就像这次俄乌冲突,打起来之后,欧洲企业纷纷外迁一个道理。瑞士金融业占全国GDP的9.7%,是第一大行业。

制造业方面,最大的不是手表,而是医药化工行业,占全国出口总额50%。这两个都是高投资高回报行业,相信看过我不是药神的都能明白一点,基本上就是高投资开发新药-高价卖药回收资金-继续投资这么一个循环。其实说到底,还是金融业的强大,才能保障高投资(直接投资+融资)。化工方面,瑞士化工业的附加值比较高,比如香料,涂料,染料,农药兽药等等,之前我们收购的先正达,在植保方面就是世界第三。

瑞士手表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瑞士的机械表差点被日本的石英表干趴下,因为石英表再怎么也比机械表准,同样准头下,石英表更便宜,石英表产量还更大。于是瑞士推动机械表往奢侈品方向发展,提高了单价,变成了高附加值产业。

卢森堡有铁矿,2.7亿吨。欧盟前身欧共体,再前身欧洲煤钢联营,创始国就是德法意荷比卢六国。加上卢森堡位置好,处在西欧的中心,因此很多跨国企业在卢森堡设置机构,带动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卢森堡人口里面,本国人只占52%,剩下的都是外国侨民,侧面也可以看出卢森堡经济的国际化。

国际化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金融业发达,银行林立。首都卢森堡市被称为“金融之都”,是全球第十二大、欧盟第一大金融中心。2021年,在卢注册银行124家,银行总资产9536亿欧元,大部分是外资银行。卢森堡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欧洲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共管理基金约4000支。

奥地利是这三个里面人口最多的,但也只有900万人。奥地利主要依靠两点,第一是地理位置,处于欧洲十字路口,是连接东西欧南北欧的必经之地。第二个就是与德国的特殊关系。

历史上的奥地利是一个大国,主要统治区域在东欧,像什么捷克匈牙利等,都是奥地利统治。加上与德国的特殊关系,因此很多德国企业在奥地利投资,并利用奥地利与东欧的关系来开拓东欧市场。奥地利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就是德国,在奥德资企业4871家(2020年),占外资企业总数比39%,雇佣人数则达到了外企员工总量的近一半。但是奥地利企业一般与德国企业联系紧密,德国经济好,奥地利就好,反之,德国经济疲软,奥地利不一定,因为奥地利的主要市场在东欧,而东欧面对奥地利又有代差。我看各种旅行博主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德国警车都是大众起步,但是广大东欧国家的警车往往就是欧宝和斯柯达这种便宜一些的。奥地利恰好就填补了中端市场。

另外说个冷知识,奥地利也是中立国,这是二战后确立的。所以冷战期间,奥地利就成了东西两大阵营的中间地带,两头吃,积累起来的工业基础。不然的话,光靠奥匈帝国那点底子,工业区都在国外,比如捷克。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三个国家的两个特点,第一,具有具备一定高附加值行业,第二,拥有一定的域外/国际市场。

对比中国内陆省份,高附加值行业在哪?注意是行业,一个两个企业他能提供的就业和经济拉动作用终究是有限的。金融?北京上海,高科技?北上深。制造业?珠三角长三角。有内陆啥事?我国制造业产能是过剩的,满足国内需求绰绰有余。内陆制造业一般是满足本地需求,很少有市场遍及全国的。

我们国家整体的高附加值产业还不算多,连沿海都不一定能喂饱,况内地乎?比如说到广东,大家都觉得有钱,然而有钱的是珠三角,像粤北地区,比如梅州市,GDP还略低于四川同等体量的地级市。而四川地级市大家都知道,要啥没啥。

市场也是个问题,沿海省份可以既做外贸,又做国内,交通成本较低。内陆企业,做国内没啥问题,但要出海,天然比沿海省份多一道从内陆到沿海的交通成本。这就导致价格没有竞争力,也就没市场,除非是资源类企业,不愁交通。奥地利就是吃到了交通的便宜,左边是西欧,右边是东欧,自己又有一定产业优势,左边拿投资,右边拿市场,香的很。

本来中部省份也有这个条件,但是无奈国内制造业太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又太好,很多都直接由沿海包办了。西南西北也比较困难,西南主要是地形受限,如果未来能打通东南亚陆上通道,西南会对东南亚有优势。但西北人太少了,撑不起来,而且隔壁又是中亚,人口少,消费力也不怎么样,还信教,比较困难。


7楼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10

作者:Ron DeSanti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627290/answer/29828160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中国传统上也不是沿海地区最富裕。中国古代沿海地区除了可以煮海晒盐外没有什么太多优势,传统上最富裕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河南河北山东内陆。那什么时候这些地方开始不行呢?其实就是公元1000年以后,频繁被北方游牧或渔猎民族入侵之后。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传统上印度最富裕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印度河和恒河中游比如摩揭陀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比哈尔邦,但是随着外族频繁入侵,逐渐也衰落了下去。而为了躲避骑马民族,文明古国的居民往往逃到岛上或者沼泽、河流湖泊海湾交错的地方,比如威尼斯就是躲避民族迁徙的西帝国居民建立的。而南亚、东亚相对较为富裕的地方,比如喀拉拉邦、斯里兰卡、泰米尔纳德邦甚至马哈拉她邦、孟加拉地区都是类似情况。甚至某种程度上中东也是类似,相对而言受骑马民族影响较小的黎凡特海岸、波斯湾沿岸都是现在阿拉伯世界较为富裕的地方。

其实,现在看,古典时代的民族因为欧洲有匈牙利和波兰,帮助他们挡住了陆上骑马民族入侵,而那些频繁被骑马民族入侵的欧洲地区,比如罗斯、巴尔干,虽然距离海岸线的距离不比瑞士、卢森堡、奥地利远多少,但就很穷。而在欧亚非大陆上,频繁被骑马民族入侵对文明的负面影响不止于经济不发达,甚至还包括会带来更低的森林覆盖率、更悬殊的男女比例和更保守的文化氛围


8楼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11

欧洲的经济格局跟其它洲不太一样,因为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几百年来一直是世界的经济中心,所以对欧洲来说,外部贸易和内部贸易同等重要。

就拿德国来说,最发达的是巴伐利亚州,并不靠海。但是巴伐利亚州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可通过莱茵河从北面出海,可通过多瑙河联系东欧各国以及黑海,成为欧洲内部贸易的一个枢纽。

卢森堡奥地利瑞士,都在巴伐利亚州的周边,广义上都属于大德意志的一部分。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外部干预,没有强行吞并,而是让这三国保持独立。

后发国家,想要发展,最便捷的自然是外向型经济,吸收和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 ,自然优先发展沿海地区。



作者:马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627290/answer/281826428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9楼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11

硕鼠:


有些所谓分析啊:

保留了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是天降的?周围沿海国家不想抢?

其实离海岸不远?别国凭什么让他们通行?上面下令让德、法、意带动帮扶一下?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5-5-6 23:11

深具世界眼光:


新加坡没农业,但有粮油巨头;

瑞士不靠海,但有航运巨头;

英国不种茶,但有茶品牌。


中国内陆省还是和(慕尼黑)等比更恰当。其实连巴伐利亚都有运河,是通海的。

不靠海的地方大部分得靠河。

四川湖北比河南陕西有前途是应该的。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