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煞:
先说结论,看物流成本占商品售价的比重。
如果,A商品市场售价100块,物流成本10-20块。那就必须尽量降低产品物流价格,才能有竞争优势。
此时内陆运费20,沿海运费10块。差距的10块钱,占了商品价格10%,能不能赚钱,全看物流费用你能不能降下来。A商品的生产厂,在沿海就会活的很好。即使早期内陆有一些A工厂,那也早晚要倒闭。根本内卷不过。
B商品售价10000块,物流成本10-20块。物流成本根本占不了太大比重,不差这10块钱。那B商品开厂,沿不沿海的,就不在意了。这些高附加值的企业,才能在内陆活下来。
题主举的例子,瑞士、卢森堡
、奥地利,他们确实“发展”的很好,瑞士的制造业也牛的不得了,但无一例外,保留的都是高附加值产业
,以及物流费用不敏感产业。
不信,在瑞士开一家工厂造iphone试试?肯定赔的底裤都不剩。他们保留的制造业,无一例外的是高端制造,因为,低端的根本活不下去。
歪歪楼,说说我国内陆的制造业。

大型起重机,河南的“纽约”占了半壁江山。顺便说一句“纽约”并不穷,随便进一家大型起重机厂工作,在当地都能过的比较体面。
想出去闯闯的,“纽约”还有另一套产业链:防腐保温。这个在全中国是垄断地位的。只要忍得了脏和刺挠,收入还是可以的。

你问我怎么知道的?在国内的发电企业里管生产,不认识几个“纽约”人,都不正常。
起重机和防腐保温,劳动附加值
高吗?肯定比造毛巾、鞋子、服装、玩具这些更高,不然,这路产业链也不能在内陆城市留下来。
未来的机会和破局:
知乎比较年轻化,可能忘了,当年欧洲手机行业,也是牛的不得了的。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
,在2000年前后,可都是高端货,而且市场份额还不小呢。如今呢,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西门子当年还出过手机。
欧洲的通信公司走向没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欧洲本土劳动力结构
撑不起手机制造工厂是原因之一。
我们国内能先后发展出华为小米OV,原因之一也是大量外资的手机代工厂组装厂建设在了国内。通过低端制造业反哺了产业链,最终打通了研发和产品运营
。
高端研发和低端制造,失去哪个,路都走不好,也不好走。
只不过,消费电子
领域这些“新兴产业”,反应速度快一点儿,欧洲进入21世纪之后,就迅速失去了消费电子工业
。
传统机械制造化工,这些“旧工业”,反应速度慢一点儿,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
题主提到了瑞士的ABB机器人,作为产业升级,机器人是未来的看点。可喜的在于,河南也开始有机器人产业链了,虽然是比较低端的本体铸件。
这也算有先发优势,毕竟河南有金属铸造业
的产业链。虽然说最终机器人成品比较感人吧,精度精度不行,速度速度没有,但算是进步了,拿来“绣花”不行,我们拿来“搬砖”还是可以用的。
至少,“搬砖的”机器人,不用再花大几十万外汇来进口了。
至少,原来翻砂铸造
铁锅的工厂,可以造附加值更高的机器人配件了。

你要说机器人RV和谐波减速机多精密,伺服电机多高级,运动控制卡
多高端......国产的这么不行,那么不行的,我认了,不抬杠。
但非要扯本体的翻砂、铸件、打磨、喷漆,国产的都做不好,这我就得说道说道了。进口机器人的面漆按照搪瓷锅面漆验收标准,那都得扣钱。
产业升级
,有苗儿不愁长。只要保留着产业链,今天铸造铁锅一件挣1块,明天就有可能铸造机器人一件儿挣500。
将来,说不定什么时候,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老欧洲保留的高端制造,会不经意的订单减少。
将来,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这边会又悄然又多了一个“低附加值”产业。某内陆的金属制品厂里,铸造车间的炉前工,和喷涂车间的喷漆工,会好奇,这么多奇形怪状的手臂,到底谁在用。
将来,知乎也会有人来提问,为什么国内产业都是工业机器人等低附加值产品
。而欧洲都是皮鞋、箱包、手表、红酒等高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