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7篇帖子。
(轉載知乎)真正的日本是什麼樣的?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4-29 17:44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4-29 17:45

作者:新食界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89109195568287353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日本生活了3個月,我必須說幾句很多人不願承認的大實話

關於日本,我們知道得太多,也誤解得太深。

你可能覺得它乾淨、安靜、有禮貌、有秩序,是「發達國家教科書」;

你可能覺得它壓抑、怪異、過度精緻、笑裡藏刀,是「高壓文明的深井冰」。

有人說這裡像天堂,有人說這裡活得像囚犯。

有人拍手叫好,有人避之不及。

但這一次,我親自來了,生活了整整三個月。

不是旅遊,不是出差,也不是趕景點。我每天搭地鐵、進便利店、泡超市、處理垃圾、交水電費、跑醫院、搬家、租房……和一個普通日本人一樣活着。

然後我發現:日本不是我們以為的「高度發達社會」,它更像是一個「極度克制的文明實驗場」。

這地方太講邏輯,也太不近人情;

它讓人舒服,也讓人窒息;

它一邊高效、一邊僵化;

它極度安全,也極度孤獨;

它讓你敬佩,又讓你喘不過氣來。

今天,我想把我眼中的日本,一五一十地講給你聽。

不是濾鏡版的,不是鍵盤評論區的,是一個外來人真實生活過之後,才敢寫下來的——日本實錄。

1.地鐵、電車與「沉默車廂」:秩序是被訓練出來的

每天早上7點,我從東京西北的一個民居出發,步行500米進站,再搭三條線換到公司。

日本地鐵系統很發達,但也複雜到嚇人:

同一個站名,有時是兩個不同的站,分屬不同公司運營;

某條線上5個車種,有快速、有普通、有通勤特快;

沒有自動報站中文播報,不少車站連英文都省略;

你敢錯過一站,下車一看「原來回程車要等27分鐘」。

可所有這一切,日本人卻熟得像在打副本。每個人在擁擠地鐵里都像NPC,一動不動、不說話、不打眼神交流。

在日本坐地鐵,你會學會一種叫「無聲存在」的行為美學:

手機永遠調靜音;

咳嗽前會轉身避開別人;

下車要提前站在門邊,但不擠;

上車要先掃一眼有沒有人不適,再決定站哪;

即便人擠人,也不會有推搡或不耐煩。

你可以說這是修養,也可以說這是被高度規範化後的「行為內卷」。

所有人都很禮貌,但沒人真想跟你說話。你越長久待下去,越能感受到:這是一種非暴力式孤立感。

2.住房體驗:寸土寸金,也精緻克制

我住的房子在東京北區,一套15平米的單間,帶洗衣機、衛浴、空調和微波爐,月租9.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700元。

房間小到轉身都得計算角度,但布置得井井有條,處處體現出一種「精確到毫米」的空間利用哲學」:

衣櫃就是床頭牆體嵌入,拉門結構;

洗手池、鏡子、牙刷架整合成一體式模塊;

微波爐上面疊着電飯鍋,下面是冰箱,三合一;

馬桶是智能沖洗型,按鍵還能調水溫、烘乾、自動除臭。

你可能會驚嘆於日本人「把蝸居住出了五星級功能」,但你也會發現:

房子再小,衛生必須乾淨; 面積再摳,設計必須合理; 錢再省,也要講體面。

這不是生活拮据,而是一種從骨子裡透出來的理念——「不浪費,不膨脹,不妥協。」

3.消費結構:便宜是真便宜,貴也真不講道理

剛來日本的前兩周,我覺得:太便宜了吧!

午餐套餐:680日元一份,米飯+味噌湯+炸雞塊+涼菜;

便利店飯糰:100日元左右,種類豐富、口感清爽;

超市打折區:晚上8點後,便當常常三折起,完全可以「吃遍東京打折角」;

家電雜貨:二手市場極度發達,很多留學生用着用着就能倒賺。

但高興沒兩天,我就開始被「貴得離譜」狠狠反噬:

地鐵兩站要200多日元,不通票不打折;

手機卡需要身份證+居住證明+等待審核,流量不多還奇貴;

醫療費用極高,不提前預約很難掛上;

水電煤氣每月接近1.5萬日元,還是我極度節約的狀態;

理髮一次平均4000日元起跳,一次錯剪就等於心碎。

你會發現日本的消費結構是典型的「兩極撕裂型」:底層生活超值,結構性支出超貴。

你可以活得很省,但你不能活得隨意。

4. 社會節奏:每個人都在「克制」,沒人真敢「表達」

在日本,你會很快察覺一個奇妙現象:

越是熱鬧的地方,人越冷;越是繁華的地方,交流越少。

我曾在東京新宿最繁忙的電器商場站着觀察一小時——

上百人排隊結賬、試戴耳機、試用新手機,但幾乎沒有任何「真實對話」。

我試着和店員攀談幾句,對方表面笑容不變,但明顯開始微退半步。

不是敵意,而是文化——日本文化的核心,不是溝通,而是「避免給他人增加任何心理負擔」。

所以他們不會問「你怎麼了」,只會微笑點頭;

他們不會說「我覺得不行」,只會說「稍微有點難」;

他們不會拒絕你,他們只會說「可以考慮一下看看」;

所有的社交都是不讓你不舒服,但也不會讓你太舒服。

這是一種令人驚嘆的「高段位冷處理」,完美、柔軟,卻讓人走不進去。

5.醫療、垃圾、辦事體驗:效率高,但人味低

你可以說日本制度健全,但你別指望它有人情味。

比如:

醫療:必須提前預約,否則一等就是3小時起跳。進診所先填10張紙,不收現金,要社保卡、身份證明、預存費用。

垃圾:分類極致嚴格,錯一天就得等一周。生垃圾、生塑料、硬紙板、金屬、瓶蓋都要分開丟,錯投會被貼條曝光。

政務:不接受手機拍照版材料,必須打印、蓋章、郵寄原件,有時候還需要「戶籍謄本+翻譯件+官方蓋章」,如遇節假日直接停辦兩周。

你以為這叫程序正義,他們叫「安心」。

你以為可以走人情,他們叫「破壞系統」。

你以為不靈活,他們會說:「為保證公平,所有人都這樣。」

6.情緒與孤獨:你看到的溫柔,是他們用來保護邊界的盔甲

有一次我凌晨走在新宿站,地上坐着一個40多歲的中年男子,穿西裝,包還在身邊,頭靠着玻璃睡著了。

路人走過他身邊,沒有人打擾他,也沒有人報案或騷擾。就像這個人——從來不曾存在。

這就是日本式的孤獨。

沒有乞討,沒有暴力,沒有搶劫——但也沒有「你還好嗎」。

所有人都在好好地「活着」,但沒有人在「被看見」。

你想要的是互動,他們要的是邊界。

你想找的是存在感,他們要的是不被打擾。

日本社會最大的禮貌,是把自己「藏得很好」。

7.日本女生的「精緻是自律出來的」

你在東京街頭會看到很多讓你「很舒服」的女性氣質:

她們不一定時髦,但永遠乾淨、得體;

穿搭有格調但不張揚,低飽和的配色、輕盈剪裁;

髮型保持自然卷度,指甲乾淨,香氣淡雅;

即使不穿高跟鞋,也自帶氣場;

說話音量輕但節奏穩,社交不刻意,但有邊界。

她們的美不攻擊你,但也不取悅你。

你會發現一句話很準確:「她不是在取悅世界,她是在成全自己的秩序。」

寫在最後:日本沒有表情,但有力量

你以為日本像一塊冰,其實它是一塊石頭。

冰會化,但石頭不會。

冰能融化你,但石頭能承受風雨。

日本就是那個默默撐住文明細節的石頭國度——

不炫耀,不崩潰,不求你理解,只求自己過得體面。

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你必須尊重它。

點個「贊」吧,如果你也想重新看清那個被標籤化的日本

分享給那個總覺得「日本人太壓抑」的朋友

留個言:你心裡的日本,和我寫的,有幾分像?

——完——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4-29 17:45

洛木:


看你性格

如果是E人,去日本絕對是地獄

如果是I人,只希望平平淡淡過一輩子,找個櫻花妹或者中國女孩結婚,定居日本的,日常也不怎麼喜歡社交,那麼就是天堂。

先說優點:

1、可以「按部就班」的過日子,不用擔心被刁難,沒關係,只要一切都按規矩來,基本不會遇到任何問題。當然,有些地方反而因為守規矩太落後,例如最典型的辦銀行卡辦電話卡之類的,但一個人也辦不了幾次。總的來說是優點大於缺點。

2、工資穩定,薪資待遇也還可以。雖說不能大富大貴,但是就算是免稅店店員或者是溫泉酒店的服務員也都有年金(其實也就是2個月工資)。一般來說一年發一次,還有的工作是一年發兩次。基本上每年14薪,年入300萬日元是很簡單的。再疊加周末雙休、祝日和一些節日,周末出去逛逛也不會花多少錢,還算比較滋潤。

3、ACG文化,這個是深度宅才能體會到的感受。看的日常番越多,去日本後越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周末去秋葉原也不是很麻煩,坐電車只要是在本州島交通就沒那麼不便。

剩下的優點就不多贅述了,至於風俗業,我奉勸是別碰。且不提日本的風俗業極度排外,你要是搞爸爸活搞不好還會被抓。而且很多爸爸活的JK是真的不會和你發生什麼,很多爸爸活真的就是大叔花錢找JK吃飯……雖然這種也花不了幾個錢就是了。裡面水很深,不建議碰。


當然,說完了優點,缺點也一大堆:

1、等級制度,日本人的等級制度是刻在語言里的。敬語的desu、masu是必須掛在嘴邊的,而且這個敬語不單單是對前輩,對所有年長的,哪怕是年長1歲但不是很熟的都要用。日本人的等級制度用「魔怔」來形容都不為過,每到一個環境日本人會自動給你排一個位置,如果你被排到末尾了?不好意思,霸凌的對象八成就是你。

2、霸凌現象,日本人的霸凌非常有意思,很多人都以為肯定是被霸凌者自己有問題才會被霸凌,其實根本不是。甭管你是長得好看還是丑,開朗還是內向,有錢還是沒錢,甚至你是天皇的女兒,當今的公主,你一樣會被霸凌。日本人就是這麼奇葩,你被不被霸凌,全看你在那個隱形的排行榜里排在哪裡。所以去日本一定要表現出「我很友善但我也不好惹」的感覺,否則很容易被排擠霸凌。

3、一眼望到頭的無聊生活,你每個月的預算是可以在發下工資的第一時間就規劃好的。結婚前還好,有點多餘的娛樂資金。結婚後那可就是徹徹底底的機械人生活了。有利有弊吧。

日本屬於一個非常挑性格的國家,如果你的性格適合日本,再加上外國人BUFF,去日本工作生活其實挺舒服的。但如果你無法適應這種生活,我覺得最好還是選擇其他國家,例如澳洲東歐(去北歐的跳板)之類的。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4-29 17:45

作者:硅谷IT胖子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89491448986386509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個人認為是性價比和秩序的天花板


以我一個成年後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美國生活但本科畢業之前都在中國的中年鬧鐘來看,日本有着中國和美國都比不了的生活體驗,尤其是在精緻等方面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全球都有7-11這種便利店。美國的7-11就像喂牛的,進去領一把青草然後滾蛋上車在路上嚼;中國7-11則像餵豬的,做的都是什麼破爛玩意(單指熟食);唯獨日本的7-11,吃得非常好,比美國和中國的中產階級要好


拋開說爛了的秩序等問題,工作態度上,比如地鐵站的工作人員等,中國就感覺死氣沉沉,美國就像一群精神病人和笨蛋在那裡上班,儘管精神病和笨蛋也有好心的,只有日本等感覺出來「嗯嗯確實是來上班的不是搗亂的」


日本的房子尤其是一戶建特別符合我對房子的理解:我常抱怨美國房子弄那麼大的院子根本沒用、還抬高房價、打理費勁,——這個絕對不是梗,事實上越當代的美國房子往往院子越小、也出現了大量類似日本一戶建的布局的房子,證明了其實我的看法跟美國建築的整體趨勢是一致的。國內則是疊疊樂,高塔形房子,效率是高了但有點太擁擠了,我回家看到郊區的野地杵着四個高塔,給我樂壞了


吃是我對日本最滿意的一點,精緻而味美,還非常便宜。真論吃美國肯定不差,但美國的日本餐,多是鬧鐘甚至韓國人冒充日本人開的,即使是貨真價實的日裔開館子也大量被美國同化,端出來一人份足夠兩個鬧鐘吃。日本的飯菜則滿足我對美食的所有要求:新鮮、量少、多樣,一人吃兩份正好,關鍵是他們兩份也賣不到美國一份的錢


吃在中國當然也是極好的。但中國人跟美國同一個問題,就是大吃大喝,太油膩。年輕時頗喜歡美、中的飲食,但一到中年就會覺得還是日本的飲食更好些——只不過日本的調味劑太重、碳水比例太高,也需要自己控制,像什麼烏冬面、鰻魚飯等都非常不健康,碳水比例過高


日本的空間感跟美國、中國都是不同的。我很喜歡私密並狹小的居住空間但整個房子大些好,美國的風格太大開大合,尤其是90年以後建築的房子講究立體感,家裡人一多吵鬧得緊——若說60年代風格的那種迷宮房,往往只有一層也不舒服;中國房屋確實滿足,但不夠精緻、房子不夠大


日本人長得很像中國人,雖然細看還是不同。跟北京上海比,俊男美女的比例是低了些,大概是幾千年封閉的地理環境導致的,着裝和潮流也差些。但比美國就好多了,美國就像千奇百怪的動物園,什麼樣的都有,而且還有些物種攻擊性很強


我看日本當然是有濾鏡的,其一是遊客身份,其二是童年濾鏡。畢竟我小時候看過《多啦A夢》、《北斗神拳》這些日漫經典,從小對日本文化是有種不由自主地崇拜和嚮往的,一想到這裡曾經出過如此之多偉大的作品,就會激動——要知我也是重度的遊戲玩家,日本的遊戲產業也是一絕


但我後來發現,很多灣區碼農——或說美國的中國人,都對日本生活有種超出尋常的好感,並非光我自己如此,bobo更是每天吵着要移民日本。我覺得日本能提供給美華的是一種類似隱居的理想環境——喜歡熱鬧的當然在國內更好,但如果一個人想靜一靜、不希望能聽得懂周圍人在說什麼但還想高質量地生活的時候,日本更好些


所謂「貨比三家」,中、美、日三國對比下,也許能找到真正嚮往的生活方式。日本對英文的接受程度很高,在支付、生活習慣上也多跟美國接軌,所以並不感覺生活有多不便。有知友說其實日本人也很細膩和多心,人際複雜絕不在中、美那些人之下,所以不學日語、反正聽不懂,對方就拿你沒辦法


我認為「到了一個地方就要融入」是一種自卑的想法。要看情況啊,你若與夏威夷食人部族為鄰居,難道還要跟他們去吃兩口?日本很多文化是不及美國的,比如職場和平等等方面。其實這點上美國(白)人的心態是最好的,去哪裡都不把當地人當回事只是自己以自己的節奏享受生活,才是一種自信吧


當然日本遠不如加州的是氣候,但這是老天爺的決定,凡人倒無奈——我去過很多地方,氣候勝過加州的大概沒有了,新西班牙真的是天選之地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4-29 17:46

真正的日本是人類社會相對最好的社會。

無大規模難民,無毒品槍支泛濫,無獨裁製度

社會保障福利制度在世界處於前列,食品安全,社會治安,居住審美,音樂藝術美術等公共事項都是第一梯隊。

不要以為日本社會死板,其實那只是職場,你在家各種愛好xp都會包容,

且審美正常,不會受到歐美煉銅和黑老胖少數族裔政治正確警告。也不會受到符合公序良俗和符合socialism主義價值觀警告。真正藝術無邊界的聖地。

不要以為北歐就好,對比日本豐富的娛樂和氣候,就是地獄。

日本社會雖然也存在種種問題,但是綜合你已經找不出比這更好的制度。

對了以上的話來源於一個曾經在清華讀物理學研究生,現在在日本工作的人和我說的,我只是轉述。



作者:羅馬復國人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89522906285683158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4-29 17:46

作者:謳歌不暖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8961798239881553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東京是全日本最沒有日本特色的城市了。

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東京

回答90%都講的東京,離譜。全日本只有10%的人口在東京,算上東京圈也只有30%的人生活在東京圈。東京只有10%的人口,怎麼代表日本?四川和河南佔全中國人口的10%,它倆能代表中國嗎?

我懷疑很多回答都壓根沒去過東京圈外面生活過,甚至未必出過東京。

東京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是日本文化和全球文化碰撞融合的產物。街上招牌全是片假名,扔10塊磚頭能砸中3個中國人。

什麼日本節奏快,壓抑,那是東京節奏快好不好。東京這種規模的都市節奏怎麼可能不快。紐約節奏快不快?上海節奏快不快?

東京特色≠日本特色。

你來我這裡福井鄉下,我開車帶你去兜風。隨便一個暖和一點的晴天,下午三四點幾久公園里都是遛狗遛娃的人,男高在草地上玩キャチボール。出門撞見鄰居會互相微笑打招呼,(比較窄的路)碰到對面迎面走來的人也會互相微微點頭說こんにちは。大學裡上課杉山教授講課講着,突然停頓一下,說,啊,我的院子里差不多該除草了啊。然後繼續講課。

有人可能會說,啊既然日本鄉下這麼好怎麼人都往東京跑啊?難道別人都是傻子就你聰明從東京往福井跑啊?

語校的時候在東京待了一年(是的,我語校第一年就考上了一所地方國公立大學,學費不到私立大學的一半),我也是因為喜歡動漫來日本的,剛開始的三個月天天往秋葉原跑,後來就懶得跑了,有想要的直接網上下單送家裡。東京好玩的東西是不少,但是久了也就那麼回事。

鄉下的不好的地方就是晚上店都關得特別早,除了松屋など連鎖飲食店和ドンキなど超市,過了晚上7點基本都關門了。然後交通不便,所以我第二年就買了輛車通勤(中古的14款的アテンザワゴン,也就是馬六旅行版),天氣好沒課的時候就一個人或者幾個人開車出去兜風,別提多愜意了


如果你來福井玩,看見這輛車記得打招呼,我帶你去兜風。














我還真就不喜歡東京,人情味太淡。即便遇到主動搭話的同胞,也大抵帶着目的性,還不如和樓下的久野大爺喝茶聊天來得舒服。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4-29 17:47

作者:不吐不快君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89587400801830523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一次去日本,我被這個「文明陷阱」狠狠教育了。

剛下成田機場那一刻,我差點以為自己進了迪士尼。

地面一塵不染,所有人都在小聲說話,連廁所都乾淨得反光。我剛準備把行李車推進廁所門口,一個清潔阿姨衝過來對我鞠了個躬,然後輕聲說:「對不起,請不要把車推進來。」

她不是生氣,她甚至是在微笑,但我卻莫名其妙地汗毛倒豎——這種「不發火的發火」,是社會的最高形式恐嚇。

那一刻,我才知道,日本的「文明」,不是表面的整潔,是一種隱形高壓。

地鐵沒味道,但人全是味道

東京地鐵是我此生坐過最安靜的地鐵,沒有之一。

沒有廣播,沒有吵鬧,沒有電話鈴聲,甚至沒有人說話。我一上車還在跟朋友聊天,立刻感受到旁邊人齊刷刷側頭望過來——沒有翻白眼,但那種**「不怒而威」**讓我瞬間閉嘴。

但這不是我最震驚的部分。

最震驚的,是「味道」。

沒錯,在這個人人講衛生、衣着乾淨的國家,地鐵里的味道卻濃得離譜——體味、香水、洗衣液混合成一種「東京空氣特調」,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站上來的是哪種味型。

特別是夏天,汗味+香水味+密閉空間+克制不說話 = 精神折磨。

可怕的是,沒有人捂鼻子,沒有人抱怨,大家都默默承受,彷彿「你敢抱怨別人有味道,你才是沒素質」。

文明,殺人不見血。

日本人排隊,是不打擾你的圍獵

我曾經天真地以為:排隊是禮貌,井然有序,是發達國家的象徵。

直到我在新宿一家米其林拉麵店門口排隊排到想報警。

我排了整整一個小時,沒有一個人說話,沒有人玩手機,沒有人插隊,連打噴嚏都捂到發紫。隊伍排得像量角器畫出來的一樣直,但那氣氛……比高考考場還壓抑。

最恐怖的是:你要是打了個哈欠、發出點聲音,旁邊人會看你一眼,不帶情緒,但你會自慚形穢。

那不是排隊,是精神審判所。

終於排到我進門,我還沒來得及說話,店主就鞠了一躬,說了三句日語,然後做了一個「叉手」的動作。

我懵了。

朋友輕聲翻譯:「他說你背包太大,會擋路,請你放到門外。」

我怔了一下,點頭走出去把包放下。回來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我不是來吃拉麵的,我是來接受禮貌羞辱的。

廁所乾淨到哭,但規則多到瘋

去日本之前,我以為我上廁所已經很文明了。

但到了東京,公共廁所,全自動沖水、馬桶加熱、除臭噴霧、坐墊清潔、聲音掩蓋……科技水平比我家客廳還高。剛開始我覺得幸福感爆棚,後來就開始緊張。

因為每一個動作都可能踩雷。



上完馬桶要自己按沖水,不然系統不會自動沖;
擦手紙不能亂扔,有專門「擦手紙回收桶」;
不能一邊上廁所一邊打電話,會被認為沒教養;
男生不能在隔板外邊等女生,會被視為「偷窺嫌疑人」。

最離譜的是,我在一家百貨的廁所門口,看到一個老奶奶盯着我看,我以為我沒拉褲鏈。

後來朋友提醒我:「你走錯廁所了。」

那是女廁。

我低頭看,門牌上寫着:WOMEN(女士),我當時根本沒注意到。

原來日本很多廁所設計都極簡——女廁和男廁的標識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字母,沒有那種「戴裙子和穿褲子的標識」,不仔細看就完蛋。

日本人不罵人,但你會被罵到精神崩潰

有一次,我搭乘JR列車,車廂里很空,我選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打開便當準備吃。

剛咬一口,一個穿西裝的大叔走過來,低頭鞠了一躬,然後用極為客氣的語氣說:

「すみません、お食事はご遠慮いただけますか。」

我一臉茫然。

朋友立刻說:「他是請你別吃東西。」

我:「他剛剛那是……罵我?」

朋友:「不算罵,但也不是誇你。」

我看着他笑着離開的背影,只覺得背後一陣冷風。

這就是日本人的「冷暴力式文明」。

不會大聲批評你,不會擺臉色,但會用最溫柔的語氣,把你推入最深的羞恥地獄。

日本物價,文明得體,貴得合理,掏得心痛

你說日本貴吧,確實貴,地鐵一趟200日元起步,飯店一個便當1200日元,咖啡一杯500日元,買杯奶茶都得700日元。

但你說不合理吧,還真沒宰你——用的都是好食材,服務到位,包裝精緻,環境乾淨,每一分錢你都看得到去處。

所以你是咬牙付錢,但付得心甘情不願。

而且日本有一項消費「精神稅」:便利店的服務員永遠在鞠躬,超市收銀員會一邊打包一邊說「感謝惠顧」,你拿着一杯冰咖啡出門,都覺得自己像國王。

但你一轉身看餘額,瞬間變回「底層打工仔」。

溫柔,就是讓你一邊破產,一邊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窮人」。

早餐貴、奶茶貴、化妝必備、口罩必戴

我有個朋友,來日本三天,早餐吃得差點精神崩潰。

不是不好吃,是太麻煩了——沒有街邊豆漿油條,沒有包子餛飩。東京的早餐店一般開得晚,便利店雖然有飯糰、麵包,但一個飯糰三口就吃完了,價格還不便宜。

她說:「我懷念中國的豆漿加油條,現在只能吃冷飯糰配冷綠茶。」

還有奶茶,在日本是「青春的眼淚」——你得專門找、專門排隊、專門付款,然後還要接受比國內貴兩倍的價格。

而街上幾乎所有女生都帶妝,精緻到髮絲不能亂。

我有天穿拖鞋下樓買麵包,路過樓下的全家便利店,被兩個初中女生用一種「你是流浪漢嗎」的眼神掃了一眼。

而口罩,在日本不是防疫,而是文化——沒化妝戴口罩、打工戴口罩、不想社交戴口罩、頭髮沒洗也戴口罩,全社會默契自閉。

外表自由,內里高壓

日本是一個你看起來「怎麼穿都行」的地方,但實際上,社會規則多如牛毛。

比如:

拒絕他人不能說「不」,只能說「這個有點難……」

表達生氣不能拍桌,只能「笑着咬牙說話」;

送禮物不能送偶數,否則被認為「不吉利」;

拿別人遞來的名片不能只用一隻手,否則失禮。

我朋友剛來那幾天,情緒每天都在過山車。

她早上還因為便利店服務員微笑落淚,晚上就因為地鐵站被拒絕扔垃圾而氣得大罵。

她說:「日本像一個完美的瓷娃娃,漂亮,但不能碰。」

我說:「你已經碰碎了三次了。」

寫在最後:

如果你問我,日本好玩嗎?

我會說,好玩。但更像一場心理戰。

所以第一次來日本的人,大多會經歷三個階段:

1.哇,好乾淨,好文明!

2.咦,我是不是做錯了?

3.靠,我連呼吸都覺得有錯。

但這也是日本的魅力——因為想不服它,但最後你會心甘情願地……鞠一躬。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4-29 17:47

在日本生活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周圍的人好像NPC。

偶爾象真人玩家的,必然是曾經的外國人。

在日本識別中國人,就是看他/她是不是象活人,還是像NPC。

在每個地方,都會看到幾乎一成不變的:

1、西裝筆挺健步如飛的上班族

2、不知疲倦喊口號的政治人物

3、面無表情一臉殺氣的黑社會組織人物

4、標準微笑的各種服務人員

5、安靜的如同死亡專列的各種軌道交通工具

6、穿着異常統一幾乎無法分辨的家庭主婦

9、各種毫無表情的僧侶

等等。

每個地區都很像遊戲里的場景。

而背後則是枯燥到嚇人的繁雜規則。



作者:傳統老薩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89489326611941016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4-29 17:47

我以我在日本生活的三個月經歷分點作一下概述

1.在東京我感覺大家生活節奏都比較快,工作上壓力可能會比較大,但是收入比較高,相對而言,物價水平也相對較高。房子不會像中國怎麼虛高,基本有正式工作的都買得起房,但是房貸利息很低。

2除了規矩什麼都小小的,屋子比較小,街道比較狹窄,但是日本的各種產物都比較精緻,不浪費,質量可靠。

3.日本人對錶面上的禮儀比較看重,商務往來中比較好面子。小團體文化非常盛行,當然這對於生產效率來說比較有用的,畢竟有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才能更好的協作。經常有一個公司的課長被挖走,然後帶走一整個課的事。公司同一個部門的,經常下班後一起喝酒,培養感情。學閥,指的是同一所學校畢業的都會互相關照。所以從名校畢業的人,在社會人際資源上有相當大的優勢。日本人人找工作前都會找專門的機構去調查哪些公司有自己的前輩。

4.真正的日本是怎麼樣的需要你自己親身去體會去經歷,他人說的總歸是他人說的,有些東西只有你自己去經歷了,你才會明白,很多體會是可以超越語言的描述的。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40530968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4-29 17:47

一堆日語一個假名都看不懂的人回答這個問題,實在是有點幽默。充滿了大國人對日本的臆想,畢竟大國人最喜歡的就是以己度人。

很少有去阿根廷旅遊一兩周就說自己了解阿根廷的,也很少有去卡塔爾巴林旅遊旅遊一兩周就說自己了解卡塔爾巴林的,但是唯獨日本,一個個旅遊一兩周就可以當日本專家了,寫千字長文,我也不懂是為什麼。反正在中文互聯網上非洲,南美洲的評價都是在當地定居的人寫的,只有日本例外,大把遊客也可以評頭論足,也不知道誰給這些人的自信。



作者:我好害怕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05271/answer/189526891782968242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