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米我要扛兩樓:
我建議再開設一個「拒絕上班門診」,別說兒童上學壓力大了,成年人上班壓力也不小。我認為兒童出現不上學原因,每個年齡段原因都不一樣,究其原因焦慮
是佔了主要因素。
如果是學齡前兒童和小學學生,他們不願意上學主要原因是環境因素。他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家裡,跟着父母的,突然一下子換了個環境,他們不適應新環境或者新環境中沒有可以依賴的人,容易產生不想上學的心理。
本質上,學齡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沒有那麼強,沒有辦法適應學校的環境,進而產生了心理焦慮,總以為自己父母或者家人把他們扔掉了。
家長把孩子送去幼兒園,你會發現幼兒園門口總有些孩子會哭鬧,說著「我不要上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等到他們發現上學的樂趣或者在學校里交到朋友有了依靠,這種焦慮自然就消失了。

拒絕上學門診
如果是初高中學生,情況又完全不一樣了,他們所面臨的環境更複雜,面對的壓力也更複雜,更多元化。
初高中學生,他們的年齡在12-18周歲,正面臨第二性徵
發育階段,心理和身體都有很大的變化。從家庭角度來說,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可能要面對和父母意見相左,對抗父母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期。父母給予的意見,青少年不一定都能聽進去,他們會主動地去對抗父母。
單純從父母角度而言,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原因和其它原因出現家庭矛盾,導致自己孩子也出現了心理上的問題(即家庭矛盾引起孩子心理問題
)。
從學習角度而言,初高中又是學習壓力最大的兩個階段,中考和高考是兩場大考,能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初高中階段,學習內容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有些學生可能剛進初中時候還是優等生,隨着難度提升,成績反而逐步下降,這也會無形之中給到自己壓力,從而產生焦慮。
此外,學習課程越多,老師布置的作業也會越多。語數外三門課程和語數外物化五門課程的作業量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這也就意味着每天所做的作業也越來越多,做到晚上10-11點都是常有的事情,壓力能不大嗎?
這還只是作業層面,還沒算上考試成績帶來的壓力。到了初二、初三,學習成績給到的壓力更大,畢業班每天都要面臨各種考試,成績不錯的學生可能還好一些,要是成績不好的學生,一直考在班級倒數的學生,他們的壓力肯定是巨大的。有些學生會想「考試成績每次都倒數,老師天天盯着我,煩都煩死了」。
老師盯着也就算了,家裡還有家長盯着。家長們總想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之中會給到孩子很大的壓力,明明自己孩子能力只有那麼點,上限只有那麼高,還是要不斷給孩子壓力,想盡一切辦法提升成績,上各種興趣班、輔導班。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壓力能不大嗎?會不焦慮嗎?
按照這種教育模式,原本願意上學的孩子也被教得不願意上學了。

很多情況下,初高中學生也不一定是不能接受學習壓力,而是不能接受上學沒有心理上的依靠和依賴。說的直白一點,上學和一個人自己待在房間里沒有任何區別,自己待着交不到朋友,去了學校還交不到朋友,一點社交都沒有,這樣他們自然就會排斥上學。
記得我上初中時候,班上即使成績最差的同學都是很願意上學的,也沒有出現過任何心理問題。那個時候,學習壓力也不算小,每天作業也很多,但是這些班上成績不佳的同學照樣能在學校里找到樂趣,主要原因是他們非常願意社交,朋友很多,不僅限於自己班級,還有其它班級。
每天放學後,這些學生三五成群一起放學回家。周五放學會待在操場上打球玩到天黑才回家,成績在他們看來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在學校獲得樂趣和朋友,自然就不會產生心理問題了。

所以,不願意上學一方面是學習壓力大,家長給的壓力大,但不是最主要的願意。最關鍵的是他們喪失了社交能力,在學校里沒有朋友,自然焦慮、抑鬱的情緒就會蔓延開來。
我是@一袋米我要扛兩樓,專註於教育領域創作,考研領域優秀答主,已畢業研究生一枚。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的話,動動你的小手點贊喔,你們的點贊就是我創作乾貨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