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篇帖子。
(轉載知乎)北京兒童醫院開設「拒絕上學門診」10 個月,接診近 1 萬人次,反映了哪些問題?什麼導致孩子拒絕上學?
1楼 JosephHeinrich 2025-4-13 16:28

北京兒童醫院是我國最早一批開設兒童心理門診的三甲醫院,去年6月,醫院從原來兒童心身醫學科的基礎上,單獨分出了一個「拒絕上學門診」。門診開設10個月,接診近一萬人次。心理方面的問題分抑鬱、焦慮、雙相情感障礙等,拒絕上學屬於什麼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孩子出現這種狀況,以至於一號難求?

更多資訊請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0348815578776197734&source=50001&sub_source=50001_006

2楼 JosephHeinrich 2025-4-13 16:29

一袋米我要扛兩樓:


我建議再開設一個「拒絕上班門診」,別說兒童上學壓力大了,成年人上班壓力也不小。我認為兒童出現不上學原因,每個年齡段原因都不一樣,究其原因焦慮

是佔了主要因素。

如果是學齡前兒童和小學學生,他們不願意上學主要原因是環境因素。他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家裡,跟着父母的,突然一下子換了個環境,他們不適應新環境或者新環境中沒有可以依賴的人,容易產生不想上學的心理。

本質上,學齡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沒有那麼強,沒有辦法適應學校的環境,進而產生了心理焦慮,總以為自己父母或者家人把他們扔掉了。

家長把孩子送去幼兒園,你會發現幼兒園門口總有些孩子會哭鬧,說著「我不要上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等到他們發現上學的樂趣或者在學校里交到朋友有了依靠,這種焦慮自然就消失了。

拒絕上學門診

如果是初高中學生,情況又完全不一樣了,他們所面臨的環境更複雜,面對的壓力也更複雜,更多元化。

初高中學生,他們的年齡在12-18周歲,正面臨第二性徵

發育階段,心理和身體都有很大的變化。從家庭角度來說,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可能要面對和父母意見相左,對抗父母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期。父母給予的意見,青少年不一定都能聽進去,他們會主動地去對抗父母。

單純從父母角度而言,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原因和其它原因出現家庭矛盾,導致自己孩子也出現了心理上的問題(即家庭矛盾引起孩子心理問題

)。

從學習角度而言,初高中又是學習壓力最大的兩個階段,中考和高考是兩場大考,能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初高中階段,學習內容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有些學生可能剛進初中時候還是優等生,隨着難度提升,成績反而逐步下降,這也會無形之中給到自己壓力,從而產生焦慮。

此外,學習課程越多,老師布置的作業也會越多。語數外三門課程和語數外物化五門課程的作業量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這也就意味着每天所做的作業也越來越多,做到晚上10-11點都是常有的事情,壓力能不大嗎?

這還只是作業層面,還沒算上考試成績帶來的壓力。到了初二、初三,學習成績給到的壓力更大,畢業班每天都要面臨各種考試,成績不錯的學生可能還好一些,要是成績不好的學生,一直考在班級倒數的學生,他們的壓力肯定是巨大的。有些學生會想「考試成績每次都倒數,老師天天盯着我,煩都煩死了」。

老師盯着也就算了,家裡還有家長盯着。家長們總想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之中會給到孩子很大的壓力,明明自己孩子能力只有那麼點,上限只有那麼高,還是要不斷給孩子壓力,想盡一切辦法提升成績,上各種興趣班、輔導班。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壓力能不大嗎?會不焦慮嗎?

按照這種教育模式,原本願意上學的孩子也被教得不願意上學了。

很多情況下,初高中學生也不一定是不能接受學習壓力,而是不能接受上學沒有心理上的依靠和依賴。說的直白一點,上學和一個人自己待在房間里沒有任何區別,自己待着交不到朋友,去了學校還交不到朋友,一點社交都沒有,這樣他們自然就會排斥上學。

記得我上初中時候,班上即使成績最差的同學都是很願意上學的,也沒有出現過任何心理問題。那個時候,學習壓力也不算小,每天作業也很多,但是這些班上成績不佳的同學照樣能在學校里找到樂趣,主要原因是他們非常願意社交,朋友很多,不僅限於自己班級,還有其它班級。

每天放學後,這些學生三五成群一起放學回家。周五放學會待在操場上打球玩到天黑才回家,成績在他們看來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在學校獲得樂趣和朋友,自然就不會產生心理問題了。

所以,不願意上學一方面是學習壓力大,家長給的壓力大,但不是最主要的願意。最關鍵的是他們喪失了社交能力,在學校里沒有朋友,自然焦慮、抑鬱的情緒就會蔓延開來。

我是@一袋米我要扛兩樓,專註於教育領域創作,考研領域優秀答主,已畢業研究生一枚。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的話,動動你的小手點贊喔,你們的點贊就是我創作乾貨的最大動力!

3楼 JosephHeinrich 2025-4-13 16:29

作者:湯圓子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4685996509000901/answer/189472477737934915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在心理科見過一個初二的女生,從精神心理科出院去學校剛半個月,就又要求住院。哭的歇斯底里,求她媽媽讓她住院別去學校。

她媽媽一臉難過、無奈。起初想直接把女生拖回家上學。最終,女孩在醫院樓道嚎啕大哭、情緒失控。她媽媽只好讓孩子繼續住院。

我認為導致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學習壓力過大和難以融入學校環境。

第一、學習壓力過大。

客觀上來講,現在05後的孩子面臨的學習壓力遠遠大於90、95後。而且有向下傳遞的趨勢,從小學開始就壓力大到飛起。

我95後,我記得我上小學初中的時候,從來沒有補課,家庭作業晚上8點之前肯定能夠完成。剩下的時間要不跟爸媽出去逛逛公園,要不跟小夥伴出去玩,要不看看電視。

每到周末,半天就能寫完作業。有大把的時間親近自然、跟小夥伴玩兒。

看看現在的小初中生,每天都被做不完的作業埋沒,還有各種家長做起來都頭疼的實踐作業。繁重的學習任務占走了幾乎所有的本應該用來玩樂的時間。

學習是很重要,但是孩子的童年不能被學習全部佔滿。因為學習這件事本來就是反孩子的天性的,壓力過大必然會導致孩子逃避。

除了在學校的學習壓力以外,現在家長的急迫和期盼又給孩子增加了一層壓力。這層壓力甚至比在學校的學習壓力更大。

本來應該是在學校學習,回家後放鬆。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壓力得到釋放,把壓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但現在的情況是孩子回家後還要面對整天愁眉苦臉如臨大敵的家長,孩子的壓力無處釋放。時間久了,必然讓孩子產生逃避的想法。

第二、不適應學校環境。

有些孩子難以融入學校、難以融入與諸多同齡人相處的環境。

除了受到校園霸凌等等極端情況外,很多學生是沒法與老師、同學相處。

我覺得這個可能與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現在的孩子以獨生子女居多,在家裡獨享着父母所有的愛,孩子在家裡所有事情上都是被優先考慮的。

進入學校以後,老師要照顧很多學生,同學也不會像父母一樣什麼事兒都讓着他。這可能讓孩子產生不適應感、感覺受到了冷落,感覺自己由世界的中心變成了一個普通人。

再加上學習的壓力,讓孩子產生了逃避學校的想法。

至於解決的辦法,都在上邊的分析里。

學習上父母不要過於逼迫孩子,在家裡給孩子一個溫馨的環境,讓孩子的壓力釋放。這樣的效果也許比回家還逼着孩子補課效果更好。

從小就要教孩子與人相處,不能太過於溺愛孩子,孩子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相處的過程中遇到矛盾,除非發生校園霸凌等嚴重問題,否則不要過多干涉,讓孩子自己去和同學老師相處,可能比家長干涉效果要好很多,孩子成長適應的也更快。

總之,如果這麼多的孩子都產生了相同的、比較嚴重的厭學問題。那要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了。社會環境對孩子壓力大,家長要想辦法削減壓力而不是繼續增加。

我堅定的認為孩子的童年所需要的是溫馨和睦的家庭,至於其他的,不要太多強求。

4楼 JosephHeinrich 2025-4-13 16:31

佳人李大花:


我上小學的時候,同學都是家住附近的小孩,家長幹啥的都有。

有一次,我晚上放學回家的時候,我媽跟我說,「今天你同學**,早晨在你走了之後,自己一個人跑來咱家了,她跟你說了嗎?」

我一愣,「沒有啊!今天**又遲到了,還被班主任罵了一頓呢!她來咱家幹嘛啊?」

「拿了張卷子,求我給她簽個字。說是你們老師說,如果她再敢自己簽字的話,就請她家長。她哭着說她爸剛出獄,發現她媽跑了心情不太好,如果被請家長的話,她爸會打死她的。我看她哭的怪可憐的,就給她簽了個字。」

「我去,她家裡這麼複雜呢……」

後來,聽說這位同學上完小學以後,就再也不想去學校了,她爸也不管她,偶爾被人看到交了個黃毛男朋友,再後來,就再也沒聽到過她的消息了。

還有一位同學,名字取得很是霸氣,叫朕超,聽說家裡對他寄予厚望。

可是名字雖好,但成績着實有點配不上這個名字,從一年級開始就「穩坐」班裡倒數第一。

六年級的時候,他開始經常無故缺課,老師隔幾天就要請一次他的家長。

畢業後回去看老師的時候,聽老師八卦,這位「朕超」同學的家長,看他上學這麼「辛苦」,就縱容他不來上課。

老師勸家長至少要讓他小學畢業,上完初中,完成義務教育。結果他家長來了一句:「我們孩子又不是上學這塊料,上完小學就可以了,初中就不上了。再說我們就算上也只能上區里那個最差的初中,那裡面的小孩都不是啥好孩子,回頭再給我們孩子帶壞了!等小學畢業讓他舅給他找個工作,攢錢娶媳婦!」

還有一位同學不知什麼原因,從小跟她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歲數挺大的,沒有精力管她,她成績不好,三天兩頭的不來上課,後來不知道有沒有上完初中。

還有一位同學……

就當時我們那個「普普通通」的班裡,只上完初中,甚至沒上完初中的同學大約有不到一半。最終考上大學的人,恐怕連一隻手都數不完。

其實無論是90年代,00年代,10年代,還是15年代,從來不缺「拒絕上學」的小孩,數量甚至遠超我們的想像。

以前大部分「拒絕上學」的小孩,並沒有家長帶他們去看什麼「拒絕上學門診」,討生活已經用儘力氣,不愛上學就不上了唄。

只是現在的帝都聚集了一批成功的小鎮做題家們,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延續自己的「成功路徑」,不能接受孩子不愛上學,甚至把「拒絕上學」這件事上升到了病理層面,希望醫生或藥物能替代自己「勸服」孩子變得愛學習。

我覺得給門診取這麼個名字,與其說是為了解決孩子不愛上學的問題,不如說是用來解決一部分家長的焦慮,不過都是生意而已……


5楼 JosephHeinrich 2025-4-13 16:31

黃鵬:


現在該反思的是,為什麼小孩就必須上學?不想上的,全部用快樂教育,讀完九年義務教育進職高不行嗎?

讓不適合學習的人強行去學習,最後二本三本畢業,真的就比職高強多少嗎?也不見得吧?強行逼他們學習,孩子痛苦,家長痛苦,經濟壓力大,最後出社會和職高差不多,有這個必要嗎?

咱們現在實現的,其實是全民精英教育。我覺得就該分流,加強職業教育和快樂教育,讓不適合精英教育的人快樂成長,同時也得到養活自己的能力。同時加強成人教育,讓這些不愛學習的人突然有一天想學了,還能繼續教育。

6楼 JosephHeinrich 2025-4-13 16:31

作者:喜芽棠心說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4685996509000901/answer/189472126730053352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試着從社會學的角度回答一波~~關於拒學問題,本文不提供個體化解決方案,沒有情緒價值安撫,完全從社會結構、教育制度等宏觀層面探討,也是我首次嘗試這樣的回答方式,同時也是對曾經所學的一次回望。


北京兒童醫院「拒絕上學門診」的高接診量,折射出這個時代孩子們教育困境背後更深層的社會結構矛盾。

這種現象不是簡單的孩子「不聽話」,而是社會快速變遷中,教育系統、家庭模式與個體發展需求之間的錯位與撕裂。

從教育制度來看,工業化時代形成的標準化教育體系,與數字時代青少年的成長需求逐漸脫節。

現在教育仍以分數為核心,強調統一的知識灌輸和競爭排序,但新生代在互聯網環境中早已形成碎片化、興趣驅動的認知方式。

當學校無法提供有意義的學習體驗,知識傳授變成枯燥的重複勞動時,拒絕上學就成為對機械性消耗的無聲抗議。

這本質上是個體意識覺醒與制度慣性之間的衝突。

家庭結構的原子化也加劇了教育焦慮的代際傳遞。獨生子女政策造就的「4-2-1」家庭模式,使孩子成為家族期望的單一承載者。

父母將自身的社會競爭焦慮投射到子女教育中,把課外輔導、才藝培訓填滿孩子的時間表。這種過度干預剝奪了孩子們的自主探索空間,也切斷了他們與現實世界的有機連接。

當孩子通過拒學行為奪回生活掌控權時,實質是在反抗被物化為家庭「教育投資項目」的身份異化。

社會競爭的前置化正在摧毀教育的本質功能。在學歷通脹和就業壓力下,教育逐漸異化為資源爭奪工具。

幼兒園階段的「搶跑競爭」、小升初的擇校大戰,使得學習不再是認知世界的快樂旅程,而是持續十餘年的生存競賽。

這種將成人世界的叢林法則提前加載到兒童成長系統的做法,導致孩子尚未形成完整人格就先體驗到了意義危機。

拒學現象中常見的軀體化癥狀(頭痛、腹痛等),正是身體對持續性精神高壓的本能反抗。

解決策略:超越個體診療層面,在教育生態重構中找回人的主體性。

這涉及縮短工業化教育模式的轉型陣痛,緩解家庭代際焦慮的傳導機制,以及重建能讓青少年感知成長價值的社會支持系統。

當教育不再是被恐懼驅動的生存競賽,而是允許試錯、尊重差異的成長過程時,或許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逃離學校」的集體癥候。

@知乎親子



7楼 JosephHeinrich 2025-4-13 16:32

張浩天:


你不如反過來問,是什麼導致孩子想上學的?

上學早上老早就得起床,起了床就得去學校,到了學校一幫大人按着頭讀書,讀完書還得回家寫作業,寫完作業基本就睡覺了。

一天早出晚歸,飯也不好吃,學的也不舒服,晚上也沒自由。學的不好會被家長說,想好好學得頂着很差的心情勉強自己。

那肯定不想去嘛,純受罪。

去學校,無非就是有一些正反饋,比如小夥伴可以一塊兒玩,可以和同齡人分享自己的見解,可以參與一些社會活動,並不是完全的壞事。

同時家長和社會又要求他去,他確實也沒什麼別的事情可以做,於是就去了。

本質上還是一種很脆弱的平衡,(不去學校的負反饋+去學校的正反饋)戰勝了(去學校的負反饋),最後就去了。

那自然,如果這裡面負反饋的成分太強了,自然孩子就會處於一種很尷尬的狀態。不得不去學校,卻不想去學校,又不知道自己想幹啥,內心瘋狂內耗。

比如有的孩子在學校沒什麼朋友,回家也沒什麼家庭生活,遊戲等娛樂又不滿足,學習也沒什麼成就感,一天算下來基本沒有什麼開心的事情。

時間久了自然就會出各種問題,包括但不限於心理問題。

本質上就是正反饋不夠,被壓垮了。


8楼 JosephHeinrich 2025-4-13 16:32

能把「拒絕上學」列為一種病症還單獨開了個診室去處理的,也就老中了。

全世界所有國家的人,只要稍微正常點的,都不會喜歡上學和工作,但在國內彷彿你不喜歡上學和工作才是需要治療的。這在其他所有國家的人看來都是很變態的事情在國內卻非常正確。

有空你也可以看看拒絕上學門診旁邊的精神科有多少小孩在看。現在隨便抓個小孩精神或者心理完全正常的幾乎沒有,有估計也是投胎投的好的。

不是不喜歡上學和上班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人的本性就是天生趨利避害的。不喜歡上學和上班再正常不過了。

你可以說,為了美好的未來(雖然就現在這個就業環境和社會狀態來說,高學歷的價值越來越低,至少無人可否認投胎比學習遠遠更加重要),必須現在吃點苦,但你始終要承認學習的確是很招人討厭的,不是因為小孩本身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而是這他媽就是人該有的樣子!

何況拒絕上學不一定是因為討厭學習,也有可能是社交方面出了問題,或者碰上了個傻逼班主任。

現在還有人奇怪為什麼現在小孩抑鬱那麼多的,直接把這個新聞甩他臉上就可以了。



作者:被迫考公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4685996509000901/answer/189478441342387519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9楼 JosephHeinrich 2025-4-13 16:32

灰色鴿子:


什麼玩意?不就是抓家長焦慮割韭菜嗎

建議開設拖欠工資門診,強制加班門診,不遵守勞動法門診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5-4-13 16:32

我去理髮,一女的坐旁邊在各種扯閒篇,東家長西家短打聽人家的事情。

理髮師搭腔後,她就把各種牢騷委屈發泄一通:

我晚上天天做夢走懸崖,嚇得我要命,我這都是抑鬱症,沒人理解我。

說完就開始唉聲嘆氣。


通過向外控制他人意志來獲得存在價值的人,一旦得不到滿足,便開始抑鬱;向內要求自己,要極致達到心理預期,卻不得志的人,也容易鬱鬱寡歡。

抑鬱症,就像一個大口袋一樣,只要擦上邊,好像都可以被「貼上標籤」。

孩子拒絕上學,原因很多,可能有各種可能;但都塞進同一個口袋-拒絕上學門診,到同一口袋尋醫問診,這樣得到的診斷,真的有意義?



作者:六個點兒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4685996509000901/answer/189469455873604495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