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人生的十字路口,最近很焦慮。希望獲得廣大網友的幫助。如果你有時間,還希望你能耐心讀完下面的話。謝謝你們了!
我是一名澳洲的留子,就讀於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剛拿到哲學的一等榮譽學位的畢業證書(儘管這是一個研究型項目,但嚴格來講它仍屬於學士學位,因此並不滿足國內博士申請的資質,但可以用來申請澳洲的博士)。目前拿到了UNSW為期1.5-2年的研究型碩士的offer(Master by Research,區別於授課型碩士。研究型碩士本質上屬於高等研究項目,在澳洲本質上算一個短期博士,需要獲得榮譽學位才可以申請)。
我今年25歲,18年來到澳洲上語言班和預科,19年入大一,上了半年後疫情gap了半年,四年的雙學位本科加一年的榮譽學位讓我走到了今天。我在澳洲待了快7年了。家境還算不錯,母親做些小生意。
我很熱愛我從事的哲學分支:科學技術哲學。動機大半是個人的:我有死亡焦慮症。發作的頻率不高,持續時間也很短,但每次發作,都是一次絕望的經歷。當我意識到我早晚有一天要面對死亡所帶來的那種永無止境的虛無,我就會陷入徹底的絕望(我會喊出來,求救,比如:「啊呀!不行啊!這樣不行啊…臥槽臥槽臥槽… 」或者喊我身邊的人 )。然而,哲學給了我直面自身恐懼的工具。我可以思考自我、心靈、死亡等等的本質。當然,目前我更感興趣的是人類永生技術的前景問題。我在榮譽項目中,就研究了心智上傳(把你大腦精確的功能組織上傳到計算機,實現機械飛升~)在哲學上的可行性問題,這涉及到一系列哲學問題,比如機器意識問題和個人同一性問題。說多了不說了..
我希望最終能夠回到家鄉(山東濟南)的高校任教,教書育人的同時,也能兼顧個人的研究。另外,我比較戀家,因為那裡的人和事(沒有一個山東孩子不想家吧☺️)。
我目前有兩個選擇(至少就我目前看來):
選擇一:在澳洲讀滿研究型碩士1.25年後直接轉為博士學位,然後再讀大概2.5年左右畢業。之後回國申請教職。
首先,如果走這條路,我28歲就可以博士畢業。澳洲博士3.5年就可以畢業,並且幾乎沒有延畢的情況。我問過學校了,研究型碩士可以直接轉為博士,只要讀夠1.25年並且滿足相應的資質。據我了解,就職于山東大學可能還需要讀兩年的博後。考慮到我的人生規劃,這是我的理想高校。因此,「3.5年澳洲博士,28歲,加2年博後,30歲」大概就是我的第一條路。
選擇二:在澳洲完成1.5年的研究型碩士學位,然後回國申請博士。
如果是這樣,最理想的情況下我也得要在31歲左右博士畢業了。26年拿下澳洲碩士學位,回國後申請順利的話,最早也是在27年入學博士。假設四年順利拿下博士,也是要到31歲了。更不用說還可能需要讀博後。我不是特別了解,但無論如何,時間無疑要比第一個選擇拉得更長。但考慮到最終我希望在國內落腳發展,早早回國適應環境並發展一些所謂的「關係」也不失為一個合理的選擇。
我該如何選擇?
好吧,我已經開始迷茫了,需要幫助的時候到了。在結束之前,我想再補充一些事情。
對於這個問題,我請教過山東大學的一位哲學教授。我在澳洲的導師幫我要到了他的微信,並在去年回國過年的時候見了一面。那位教授真的很好,他從台灣轉來三年,對政策不太熟悉,特地叫來了招生辦的老師跟我聊。對於我這個問題,這位老師的大致意思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重在個人的修行(和學術成果)。
這倒是給我提了個醒。我的目的實際上很單純:我想知道些什麼,而這需要研究,無論在哪裡。如前所述,我有強大的個人動機,我對許多相關的哲學問題都非常好奇。我在榮譽項目的這一年裡,我幾乎廢寢忘食,以至於把我的導師和院長都嚇到了並讓我記得多出去走走… 在這個意義上,我確實少了幾分糾結。
誠然,內部因素無疑是最重要的。但是,那些在那位老師眼裡所謂的外部因素,比如時間、地點、年齡、環境、國內外學術水平差異(哦對了,那位老師說現在國內外的學術水平基本持平了,海歸博士也不再受到以往的尊敬)等等也不得不去考慮吧,不然我不會依然在這裡糾結。是的,我沒有停止糾結,我為此還去湖南師範大學拜訪了一位剛在武漢大學哲學博士畢業不久後進入高校就職的朋友,以及山東大學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兩位哲學博士。他們的回答要麼是選擇一要麼是選擇二。
是的,兩個選擇各有千秋,但人生十字路口臨近,我真的需要聆聽更多的看法。
最後,還有我在一起快十年的女朋友,她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她在悉尼大學剛剛畢業金融碩士,不知是回國還是留澳先發展一段時間。但我們彼此很相愛,加上她本身是一個佛系選手,她願意陪我走下去,無論是哪一個選擇(儘管她個人偏向「選擇一」一丟丟)。在我這裡,我也真的希望儘快給她一個答覆,好讓她也提前為自己接下來的人生準備。
幫幫我吧,各位網友們,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