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童君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84362/answer/65122975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很多人都把日本看成是一個儒教國家,認為中日同文同種,日本的文化就是抄襲自中國文化,這種觀點迎合了中國人因為國家發展帶來的日益膨脹的自信心,因此非常受歡迎,但是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
據記載,公元5世紀初就有儒學經典傳入日本,大化改新前後儒學的政治理念已經引起日本統治者的關注與一定程度上的運用,這在7世紀初聖德太子頒佈的「十七條憲法」、大化改新時及以後的詔書等文獻和律令、《古事記》等歷史著作中都有體現。
但是李卓教授指出這種政治理念還僅僅停留於皇室、貴族的學問層面,並未能滲透於文化的深層,後來隨着皇室 、貴族的失勢而喪失了繼續發展的基礎。至於儒家的人倫道德規範因為與日本社會格格不入,長期處於被排斥階段(如因近親通婚長期存在而排斥同姓不婚,婿養子大行其道而否定異性不養,重視家的縱向延續而忽視輩分秩序等等)。
南北朝時代,程朱理學傳入日本,但並沒有取代佛教的優勢地位。直到德川時代,德川幕府為強化幕藩體制,將朱子學作為官學,儒學始成德川幕府的正統思想體系。此時代表日本社會特徵的強權政治、身份制度、主從關係、家制度、世襲體制等都已經制度化,這些內容有些已經偏離了儒家倫理,有些甚至與儒家倫理相悖。
只有作為政治理念的「大義名分論」和作為道德規範的忠孝倫理等因有利於統治及維護身份制社會秩序,才被幕府作為思想武裝。因此,從時間上說,以儒家學說為正統的精英政治理念是在17世紀以後才逐漸形成的;從內容上說,日本人對儒學所採取的是各取所需的態度。所以,只能說日本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而非「儒教國家」。
通過吸收外來文化來改造本國文化,促進自身的發展,是日本開放的一面。同時,深入骨髓的島國意識又造成日本人強烈的保守性與排它性。歷史上日本人無論怎樣吸收外來文化,都不曾動搖日本文化的根基。日本文化既不屬於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也不屬於儒家文化,而是一如加藤周一所說的「雜種文化」般的獨特的文化體系。
李卓教授指出:
大和時代的日本,已經奠定了社會與文化特徵的基本格調,皇權衰落,貴族政治、等級制度、集團性統治等等因素,皆在大和時代畢現無遺。大化改新後,日本引進大唐王朝的文化、制度,建立起律令制中央集權制度,進入古代國家繁榮時期。
但是引進的外來制度未必適應日本文化的風土。高度發達的唐文化除了在文字、文學、服裝、建築、科技等表層文化、物質文化方面帶給日本巨大影響之外,作為以中央集權制度為代表的制度文明在經歷了奈良時代短暫的輝煌後,幾乎被拋棄殆盡。也可以說,律令時代這段歷史實際上是在外來文化的作用下脫離了日本社會的原點,在經歷了與固有傳統的博弈後又重回自身的軌道。
從平安時代起,日本在大規模吸收唐文化之後,在基本社會秩序方面脫離漢文化圈、回歸固有傳統的傾向日益明顯:天皇、皇室衰落到極點,貴族(從文官貴族到軍事貴族)執掌天下,社會統制回歸集團式統制(從族制到家制),等級、身份制度大行其道。正因為日本社會結構與社會矛盾與中國不同,儘管它在表面經過中國文化粉飾,呈現出某些與中國相似的表象實際上卻走上了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日本的「入歐」始於明治以後,而「脫亞」一「脫華」在平安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平安時代以後的日本,雖然與中國在文化上的聯繫仍在繼續,但社會發展模式卻更接近西歐封建國家。日本與前資本主義的歐洲有着相近的社會結構,這使它比之於中國能夠更順利地適應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侵襲,因此,當兩國同樣面臨西方殖民衝擊的時候,日本能夠從容地擺脫危機,直至最後加入資本主義陣營。
如薩米爾·阿明所說,「日本和歐洲之間雖然遠隔千里,卻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確實,在日本受到外界震動以前,日本社會並不導致資本主義,但是一旦時機到來,它就安然成為資本主義"。
古代中國文化把日本從蒙昧引向文明,這是歷史的事實。肯定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是必要的,但還應正視日本人最終放棄了中華制度文明,否則一味沉浸在「日本文化不過是抄襲自中華文化」這種洋洋自得的虛幻童話中,這將是極為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