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童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84362/answer/6512297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多人都把日本看成是一个儒教国家,认为中日同文同种,日本的文化就是抄袭自中国文化,这种观点迎合了中国人因为国家发展带来的日益膨胀的自信心,因此非常受欢迎,但是这种观点真的正确吗?
据记载,公元5世纪初就有儒学经典传入日本,大化改新前后儒学的政治理念已经引起日本统治者的关注与一定程度上的运用,这在7世纪初圣德太子颁布的“十七条宪法”、大化改新时及以后的诏书等文献和律令、《古事记》等历史著作中都有体现。
但是李卓教授指出这种政治理念还仅仅停留于皇室、贵族的学问层面,并未能渗透于文化的深层,后来随着皇室 、贵族的失势而丧失了继续发展的基础。至于儒家的人伦道德规范因为与日本社会格格不入,长期处于被排斥阶段(如因近亲通婚长期存在而排斥同姓不婚,婿养子大行其道而否定异性不养,重视家的纵向延续而忽视辈分秩序等等)。
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但并没有取代佛教的优势地位。直到德川时代,德川幕府为强化幕藩体制,将朱子学作为官学,儒学始成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此时代表日本社会特征的强权政治、身份制度、主从关系、家制度、世袭体制等都已经制度化,这些内容有些已经偏离了儒家伦理,有些甚至与儒家伦理相悖。
只有作为政治理念的“大义名分论”和作为道德规范的忠孝伦理等因有利于统治及维护身份制社会秩序,才被幕府作为思想武装。因此,从时间上说,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精英政治理念是在17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从内容上说,日本人对儒学所采取的是各取所需的态度。所以,只能说日本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而非“儒教国家”。
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是日本开放的一面。同时,深入骨髓的岛国意识又造成日本人强烈的保守性与排它性。历史上日本人无论怎样吸收外来文化,都不曾动摇日本文化的根基。日本文化既不属于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也不属于儒家文化,而是一如加藤周一所说的“杂种文化”般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李卓教授指出:
大和时代的日本,已经奠定了社会与文化特征的基本格调,皇权衰落,贵族政治、等级制度、集团性统治等等因素,皆在大和时代毕现无遗。大化改新后,日本引进大唐王朝的文化、制度,建立起律令制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古代国家繁荣时期。
但是引进的外来制度未必适应日本文化的风土。高度发达的唐文化除了在文字、文学、服装、建筑、科技等表层文化、物质文化方面带给日本巨大影响之外,作为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代表的制度文明在经历了奈良时代短暂的辉煌后,几乎被抛弃殆尽。也可以说,律令时代这段历史实际上是在外来文化的作用下脱离了日本社会的原点,在经历了与固有传统的博弈后又重回自身的轨道。
从平安时代起,日本在大规模吸收唐文化之后,在基本社会秩序方面脱离汉文化圈、回归固有传统的倾向日益明显:天皇、皇室衰落到极点,贵族(从文官贵族到军事贵族)执掌天下,社会统制回归集团式统制(从族制到家制),等级、身份制度大行其道。正因为日本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与中国不同,尽管它在表面经过中国文化粉饰,呈现出某些与中国相似的表象实际上却走上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的“入欧”始于明治以后,而“脱亚”一“脱华”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平安时代以后的日本,虽然与中国在文化上的联系仍在继续,但社会发展模式却更接近西欧封建国家。日本与前资本主义的欧洲有着相近的社会结构,这使它比之于中国能够更顺利地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侵袭,因此,当两国同样面临西方殖民冲击的时候,日本能够从容地摆脱危机,直至最后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如萨米尔·阿明所说,“日本和欧洲之间虽然远隔千里,却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确实,在日本受到外界震动以前,日本社会并不导致资本主义,但是一旦时机到来,它就安然成为资本主义"。
古代中国文化把日本从蒙昧引向文明,这是历史的事实。肯定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必要的,但还应正视日本人最终放弃了中华制度文明,否则一味沉浸在“日本文化不过是抄袭自中华文化”这种洋洋自得的虚幻童话中,这将是极为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