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压力
从2023年底开始,中国连续四个月陷入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它对应的是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下跌,是经济放缓的代名词。
除此之外,中国国内消费疲软的另一个迹象是:中国海关周五公布的数据表明, 1 月和 2 月进口量同比下降 8.4%。
在此背景下,周三开始的一年一度的“两会”政治省会上,北京承诺“尽快解决国内需求,尤其是家庭消费疲软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支柱”。
近几个月来,中国政府已陆续宣布降息、放松购房限制及提高地方政府债务上限的措施。
李强总理在周三还宣布了2025年雄心勃勃的经济增长目标,即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增加了预算赤字。
给中国经济增加压力的还有,今年一月重返白宫的特朗普决定对进入美国的中国产品征收额外的关税。
中国政府对此的最新报复措施是对美国玉米和鸡肉等农产品征收关税,这一措施将在下周一生效。
法新社指出,华盛顿决定征收的关税可能会严重打击中国的出口,而中国出口对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 1 月和 2 月,中国的出口速度明显放缓,同比下降 2.3%,低于预期水平,而去年 12 月的同比增速为 10.7%。
鼎晖资产管理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张志伟指出:“中国经济仍然面临通缩压力。” 他认为:“随着迫在眉睫的贸易战的到来,出口面临下滑风险,财政政策需要更加积极主动,而国内需求仍然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