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先生:
謝邀,看了一下,回答的人里學生比較多,銳氣十足,但是有點簡單化問題,地圖炮感覺比較濃。
我是十年前留學基金委(CSC)「建設高水平高校」項目第一批資助的訪問學者,當時我是北京大學二年級的博士生,受資助在麻省大學.阿莫斯特分校天文系學習了兩年,一個月1050美元,主要研究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研究星系形成。我記得當時到美國很高興,因為一下子從四人間宿舍住到了兩人合租的公寓。當地博士生的一個月的收入大概是1400美元,我的工資相對低很多,達不到麻省大學要求的最低工資標準,北大的導師又給了每月一百多美元的資助。比起在國內的800元人民幣補助來說,這點錢已經生活的很開心了。 我買了一輛10年車齡的老車(2100刀),在客廳里養了一隻很肥大的兔子。因為廚藝不錯,過年過節的時候,當地的中國學生都會到我的公寓里聚會,最多一次家裡來了二十幾個人,一邊包餃子一邊用投影看春節晚會。

阿莫斯特訪學期間,某年友人生日,照片中有留學生,也有訪問學者,好幾位現在已經歸國任教。
博士畢業以後,我在中國國家天文台進行博士後研究。當時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想法,為了獲得觀測數據,我前後和國外不同的學者聯繫,最後受瑞士洛桑聯邦工業大學(EPFL)天文系Jean-Paul Kneib的邀請,在EPFL前前後後進行過半年訪問學者的工作,經費完全由對方負責。在我正式拿到國家天文台教職後,我關於利用「強引力透鏡探索暗物質本質」的課題又獲得了英國牛頓基金的資助,目前每年要訪問杜倫大學2-3次,進行合作研究,同時自然科學基金委也為這個項目提供我另一筆資助,可以用來邀請我在杜倫的合作者訪問中國。
所以,我還是對什麼是訪問學者,什麼是學術訪問,如何通過國際學術訪問進行科研合作這些問題有比較充分經驗。
首先,為什麼國家要派遣訪問學者?2007年開始留學基金為開始大批量的向海外已開發國家派遣公費留學生,訪問學者。這實際上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第二次大規模的派遣公費留學生。在當時的時點上,中國大學和研究所中大量的科研人員是改革開放後本土培養的,研究水平相對國際有較大差距。中國大學的研究生也受教於這些本土培養的科研人員,同樣面臨教學水準和課題水準不達標的問題。海外歸國學者雖然逐漸增加,但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從這個意義上,公派留學讓本土教員見識到世界水平,和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合作,並且讓本土學生能夠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接觸到先進的研究課題和知識,對中國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意義巨大。
從科研產出上看,公派留學除了少數項目,大多是半年到兩年。長一點的,可以完成兩三個課題,短一點的,可能還不夠寫一篇研究文章的時間。在學生時期出去的訪問學者,作為中國出錢的「免費勞動力」,如果你自己心裡沒有數,或者之前沒有合作積累,國外的教授一般是不會給你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因此,大多數科學上成功的訪問學生研究,都應該在出國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明確研究方向和大致的研究課題。但是很多地方學校,本身國際合作有限,訪問學生出訪時可能才第一次接觸對方導師。這種情況下,訪問學生需要非常的積極主動,才能獲得較好的科學產出。對於青年教師而言,公派訪問更加不能期待對方導師對自己有太多的指導義務。最好在合作開始前,對可能的合作方向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但是,對於大量本來沒有海外經歷的本土培養的學者,出國最重要的收穫還不在於寫出什麼重要的文章,而是以下有兩點:知道什麼叫一流的研究;知道已開發國家的科學研究體系是什麼樣。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當我們回到中國,開始研究新的問題,就會想到如果XXX教授做這個問題,他會如何著手,如何思考問題的切入點,他是否會覺得這個問題有價值。當我們看到國內科研體系中存在弊病,我們就會思考美國人,英國人是否解決了這個弊病,他們是怎麼避免問題的。我們會知道世界一流學校的學術討論是怎麼進行的,項目合作是什麼推進的,老師和學生關係是什麼樣的, 行政和教授之間如何分工。 這種了解可能是很粗淺的,但是有價值。
中國的高校水平是不同層級的,需求也多樣化。我聽說過過北京大學的研究生訪問學者,出國學習拿到了美國天文界最重要的博士後獎學金hubble fellow的。這當然很美好。但有的水平差一點的高校,訪問學者來個三個月,聽聽報告,和人聊聊天,回去了。這種聊天,聽報告,見世面,對來訪的人自己也同樣很有用,對中國也很有用。
我自己的家鄉是一個西部中型城市,一共兩所正經大學,很多甚至自然科學方面的教師也許從做學生開始就沒有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文章。你讓他/她出國訪問,要指望他/她馬上出個大成果,馬上和國際友人談笑風生,那不現實。但是他/她也許通過這次短短的訪問,能夠抓住一個小的課題,那他/她以後就有一個研究的起點。這個課題可能甚至沒有什麼大科學意義,但是通過這個課題,他/她就可以相對正確訓練自己的研究生掌握正確的研究技能。
最後,需要說說一些對訪問學者指責里荒謬的地方:
指責訪問學者拖家帶口:學者到另外一個國家訪問,拖家帶口是很正常。這個問題下面的很多學生,尤其一些本科留學的學生,還不太能理解配偶和孩子在生活中的地位。國外的教授配偶,常常有全職在家的,陪同出訪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認識的一位法國教授,h index 106,家裡7個孩子,他去美國訪問一年的時候,孩子就跟著他子美國上學。他到中國訪問的時候孩子也一個也沒落下。在北京訪問結束,馬上全家去雲南旅遊。外國學者獲得出訪資助,只要是以現金形式發出的,從來沒有聽說不允許花在自己家人身上的。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指責訪問學者愛購物:沒有統計數據,不應該放地圖炮。我自己很少關注打折搶購。但我能夠理解,中國人過去覺得出國是個大事,不買點東西不痛快的感情。但按照我個人所見,上網搜deal,outlet掃衣服, 黑色星期五派對搶購,這些愛好在北美留學生群體中非常普遍,訪問學者們和留學生們都很熱衷。而且,愛買打折的東西絕不能算是素質問題。
只有會鑽營的人才能申請到訪問項目:訪問學者的主要資助來自於留學基金委和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課題項目。這兩種項目都是由基金委統一收取申請,自己組織評審。青年教師和學生能鑽營到基金委層面是可能性非常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