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4篇帖子。
(轉載知乎)如何看待留學群體中的訪問學者?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29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留學申請季,更多「留學」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現在美國一個100名左右的高校做訪學。呆了半年多,身邊的朋友基本也都是各大高校的訪問學者。從自己的經歷來看,周圍來的訪問學者跟國家的公派項目初衷完全不貼邊。qq群,論壇里討論的全是哪家東西打折了,一起組團去哪裡玩。身邊的人好幾個都是專門出來生孩子。美國學校這邊由於不給薪水也不會對訪學有什麼要求。而且傳言大環境也正在盡量避免接受中國訪問學者。

當初留學培訓國家留學基金委領導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國家現在拿的是納稅人的錢讓你們出去學習深造,不可辜負。現在看到這種情形也不知作何感想了。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29

秦殤:


親身經歷爆料!

其他國家不知道,就說中國出來的訪問學者。

讀PhD期間組裡先後來過5個中國訪問學者,其中3個完全無法說英文,就是只有單詞,不能連詞成句的那種。她們都是985副教授,不知道這種英文水平如何看文獻,學術交流,指導學生的,也不知道是如何經過審核到美國做訪問學者的。

另外兩個能說點英文,但是這五個人的共同表現就是,不參加組會,不做實驗,平時也不來組裡。至於她們都幹嘛去了,聽說是帶孩子,送孩子接孩子。然後我有天翹班去outlet買點東西,看到了某位訪問學者各種大包小包。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他們花在科研上的時間不超過他們來美國時間的5%(可能不到2%)。國家一年花這麼多錢真的是砸水裡了。說是來美國鍍了個金,實際真的也就是鍍了個詭異的東西,對起水平沒有任何提升。


當然不能以偏概全,幾年前曾經有個訪問學者很努力,現在已經是傑青了,不過出來的訪問學者還是以混子居多。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29

狐狸先生:


謝邀,看了一下,回答的人里學生比較多,銳氣十足,但是有點簡單化問題,地圖炮感覺比較濃。

我是十年前留學基金委(CSC)「建設高水平高校」項目第一批資助的訪問學者,當時我是北京大學二年級的博士生,受資助在麻省大學.阿莫斯特分校天文系學習了兩年,一個月1050美元,主要研究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研究星系形成。我記得當時到美國很高興,因為一下子從四人間宿舍住到了兩人合租的公寓。當地博士生的一個月的收入大概是1400美元,我的工資相對低很多,達不到麻省大學要求的最低工資標準,北大的導師又給了每月一百多美元的資助。比起在國內的800元人民幣補助來說,這點錢已經生活的很開心了。 我買了一輛10年車齡的老車(2100刀),在客廳里養了一隻很肥大的兔子。因為廚藝不錯,過年過節的時候,當地的中國學生都會到我的公寓里聚會,最多一次家裡來了二十幾個人,一邊包餃子一邊用投影看春節晚會。


阿莫斯特訪學期間,某年友人生日,照片中有留學生,也有訪問學者,好幾位現在已經歸國任教。

博士畢業以後,我在中國國家天文台進行博士後研究。當時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想法,為了獲得觀測數據,我前後和國外不同的學者聯繫,最後受瑞士洛桑聯邦工業大學(EPFL)天文系Jean-Paul Kneib的邀請,在EPFL前前後後進行過半年訪問學者的工作,經費完全由對方負責。在我正式拿到國家天文台教職後,我關於利用「強引力透鏡探索暗物質本質」的課題又獲得了英國牛頓基金的資助,目前每年要訪問杜倫大學2-3次,進行合作研究,同時自然科學基金委也為這個項目提供我另一筆資助,可以用來邀請我在杜倫的合作者訪問中國。


所以,我還是對什麼是訪問學者,什麼是學術訪問,如何通過國際學術訪問進行科研合作這些問題有比較充分經驗。

首先,為什麼國家要派遣訪問學者?2007年開始留學基金為開始大批量的向海外已開發國家派遣公費留學生,訪問學者。這實際上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第二次大規模的派遣公費留學生。在當時的時點上,中國大學和研究所中大量的科研人員是改革開放後本土培養的,研究水平相對國際有較大差距。中國大學的研究生也受教於這些本土培養的科研人員,同樣面臨教學水準和課題水準不達標的問題。海外歸國學者雖然逐漸增加,但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從這個意義上,公派留學讓本土教員見識到世界水平,和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合作,並且讓本土學生能夠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接觸到先進的研究課題和知識,對中國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意義巨大。

從科研產出上看,公派留學除了少數項目,大多是半年到兩年。長一點的,可以完成兩三個課題,短一點的,可能還不夠寫一篇研究文章的時間。在學生時期出去的訪問學者,作為中國出錢的「免費勞動力」,如果你自己心裡沒有數,或者之前沒有合作積累,國外的教授一般是不會給你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因此,大多數科學上成功的訪問學生研究,都應該在出國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明確研究方向和大致的研究課題。但是很多地方學校,本身國際合作有限,訪問學生出訪時可能才第一次接觸對方導師。這種情況下,訪問學生需要非常的積極主動,才能獲得較好的科學產出。對於青年教師而言,公派訪問更加不能期待對方導師對自己有太多的指導義務。最好在合作開始前,對可能的合作方向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但是,對於大量本來沒有海外經歷的本土培養的學者,出國最重要的收穫還不在於寫出什麼重要的文章,而是以下有兩點:知道什麼叫一流的研究;知道已開發國家的科學研究體系是什麼樣。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當我們回到中國,開始研究新的問題,就會想到如果XXX教授做這個問題,他會如何著手,如何思考問題的切入點,他是否會覺得這個問題有價值。當我們看到國內科研體系中存在弊病,我們就會思考美國人,英國人是否解決了這個弊病,他們是怎麼避免問題的。我們會知道世界一流學校的學術討論是怎麼進行的,項目合作是什麼推進的,老師和學生關係是什麼樣的, 行政和教授之間如何分工。 這種了解可能是很粗淺的,但是有價值。

中國的高校水平是不同層級的,需求也多樣化。我聽說過過北京大學的研究生訪問學者,出國學習拿到了美國天文界最重要的博士後獎學金hubble fellow的。這當然很美好。但有的水平差一點的高校,訪問學者來個三個月,聽聽報告,和人聊聊天,回去了。這種聊天,聽報告,見世面,對來訪的人自己也同樣很有用,對中國也很有用。

我自己的家鄉是一個西部中型城市,一共兩所正經大學,很多甚至自然科學方面的教師也許從做學生開始就沒有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文章。你讓他/她出國訪問,要指望他/她馬上出個大成果,馬上和國際友人談笑風生,那不現實。但是他/她也許通過這次短短的訪問,能夠抓住一個小的課題,那他/她以後就有一個研究的起點。這個課題可能甚至沒有什麼大科學意義,但是通過這個課題,他/她就可以相對正確訓練自己的研究生掌握正確的研究技能。


最後,需要說說一些對訪問學者指責里荒謬的地方:


指責訪問學者拖家帶口:學者到另外一個國家訪問,拖家帶口是很正常。這個問題下面的很多學生,尤其一些本科留學的學生,還不太能理解配偶和孩子在生活中的地位。國外的教授配偶,常常有全職在家的,陪同出訪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認識的一位法國教授,h index 106,家裡7個孩子,他去美國訪問一年的時候,孩子就跟著他子美國上學。他到中國訪問的時候孩子也一個也沒落下。在北京訪問結束,馬上全家去雲南旅遊。外國學者獲得出訪資助,只要是以現金形式發出的,從來沒有聽說不允許花在自己家人身上的。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指責訪問學者愛購物:沒有統計數據,不應該放地圖炮。我自己很少關注打折搶購。但我能夠理解,中國人過去覺得出國是個大事,不買點東西不痛快的感情。但按照我個人所見,上網搜deal,outlet掃衣服, 黑色星期五派對搶購,這些愛好在北美留學生群體中非常普遍,訪問學者們和留學生們都很熱衷。而且,愛買打折的東西絕不能算是素質問題。

只有會鑽營的人才能申請到訪問項目:訪問學者的主要資助來自於留學基金委和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課題項目。這兩種項目都是由基金委統一收取申請,自己組織評審。青年教師和學生能鑽營到基金委層面是可能性非常小的。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0

太空精釀:


我覺得訪問學者得從幾個方面來看,

1。原因

絕大部分訪問學者出來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刷海外經歷。

目前基本上高校內位置的上升,從講師到教授,基本都要求2-3年的海外經歷,甚至是強制要求,以這兩年要求更為嚴格。而從經費角度根本不是問題,無論是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專項項目,還是各個大學的本身經費,都是足夠支持的。

所以很多國內的教師們,不管英語如何,都被「逼著」出來訪問,他們大部分都已成家,孩子都不小了,為了事業也算做出了很大捨棄,還好回去後這部分鍍金還是挺管用的。

另一小部分是本來就跟國外有所接觸,或者是就是從國外某個院系畢業的,所以主要為了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而成為訪問學者。

我覺得這兩個原因大概是8成和2成,8成是刷經歷,2成是真正合作。


2。意義

毋庸置疑,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會越來越嚴,而中國的高等教育系統一定會跟國際接軌,畢竟國外的大學系統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相比中國大學系統就一百年左右,需要「師夷長技」。

目前好的高校新招的老師基本都要求海外學位了,管理也按照國外的學術系統來,就是要促進國際化。而本來就拿了編製的老師,也要逼著他們國際化。這也是無奈之舉,讓訪問學者們出去看看豬是怎麼跑的,然後再研究自己家的怎麼辦。

而對於那些真正做學術和交流的訪問學者,對中國科研的意義極大,我們系就有國內太空院和做衛星的組過來學技術和促進雙方交流,這就體現在雙方合作建立研究所、互相合作培養碩士和博士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

這些事情還必須訪問學者來弄,因為他們在國內有一定資源和能力,能撬得動本質上的合作。大學裡新畢業的入職老師,雖然有國際背景,但基本沒有國內資源,這方面跟訪問學者完全沒得比。


3。實際經驗

總之,訪問學者是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對於最大限度在一定高度上促進中外合作非常好,所以現在學者出來的情況越來越多,也推動了很多合作。

但訪問學者畢竟也是人,見過一身正氣、頗有品位的老師,能快速融入國際環境;也見過成箱託運方便麵,來了之後天天宅在家裡英語也不行的所謂屌絲。既有過來推動國際合作、對我國貢獻非常大的老師,也有一看就是混日子混經歷的、基本就是浪費國家錢。

碰到那種很牛的訪問學者,也很願意接觸,無論是做科研和為人處世的態度,都有無數值得學習的地方。而他們一般和自己行業相關,也算有個國內人脈可以依靠。

而從國家角度,這本身也是一種投資嘛,所以每個訪問學者也是國家的一個投資項目,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國家站在上帝視角,看到的是統計結果。

現在訪問學者越來越多,說明已經回去的訪問學者貢獻很多,國家也很認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訪問學者項目也是極有意義的,總體上能幫助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國際化,與國際接軌。


總體來看,挺好一件事兒!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0

某匿名用戶:


本人現在在國外某學校讀 PhD,日常也接觸了許多國內來的訪問學生/學者。有些訪問學生/學者還是很好的,努力工作,待人友善;有些就不怎麼樣了。我覺得訪問學者在出國前應該先熟悉一下目的地的風俗習慣,然後到目的地以後認真地工作好好地生活,別把工作和生活的關係顛倒了,遵守法律法規,大家一起努力給外國人留下了積極的中國人形象。

下面是我所見過的、覺得不太好的例子:


當二房東(非法);

在訪問期內出國旅遊(據說違反相關規則);

基本不上班不工作;

認為自己職位高所以給在外的中國留學生指派任務(本地的教授說話都客客氣氣的,反倒是一些國內來的教授架子特別大);

下班以後和周末如果沒什麼要緊的事就別隨便麻煩別人了,大家都是平等的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吧;

坑蒙拐騙地買賣物品(我見過一個人來了以後買了輛車高強度地用了一年也不做 service 臨回國之前又高價賣給了中國新生)。

  

其它的一些問題(比如不考慮別人而大聲說話)就算是通病了,不僅限於訪問學者,就不單列出來了。

說實話,在接觸了幾個訪問學生/學者之後我對這個群體是盡量遠離的。他們給我的普遍印象就是天天不工作,有事就找學生辦,待了一年之後什麼都不會什麼也沒學到就回國了。當然也有勤奮謙遜的人,但是整個群體的口碑已經被拉低了。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0

知乎用戶4V1kuU:


訪問學者,這四個字在大學裡面已經成為過街老鼠了。

特別是級別高的訪問學者,教授不算,級別越高,極品越多。副教授極品最多,博士後其次,博士較少,碩士以下的幾乎沒有。

極品博士后里面,公費的極品對於自費的。

海外華人不好的評價裡面:不講秩序,高聲喧嘩,貪小便宜,濫用退貨,不守講信用,大部分都是訪問學者乾的。

其原因很簡單,1. 國內畸形環境,特別是高校的環境,只有會鑽營的人才能爬上去,才能有公費出國訪問生美國二胎。

2. 他們來的時間短,大多抱著撈一票就走的態度,不會對自己進行長期投資。名聲什麼的,信譽什麼的,根本不在重。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0

作者:羊宇天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83848/answer/22322469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噴訪問學者這個在海外群體中太常見了。看看MITBBS上面(當然我覺得這上面的人很大一部分腦子有病),你要搜「訪問學者」的關鍵詞,出現的最多的內容估計是某個博後勾搭了一個訪問學者,然後在論壇上炫耀自己「操了個訪學」,以及華人教授抱怨訪問學者不幹活兒。

實際上訪問學者不幹活兒這個我完全可以理解,尤其是那些跑出國拖家帶口的,一看就知道不是為了搞學術而來。畢竟人家在美國的收入、經費都不是你的實驗室出的,而是中國資助的,人家沒有什麼必要為一個美國的實驗室賣命。另一方面,訪問學者跑到美國來就呆個半年到一年而已,就這點兒時間,剛進入一個新環境,根本不夠他做出來多麼牛逼的學術成果的。更何況,大部分訪問學者都是根本沒有國外學術背景的人,按照國內培養博士普遍的水準(當然也有不少不錯的)……你們懂的……隨便出個國一年,就想有多大的成就,根本就不現實。這些出國的訪問學者自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也沒必要多努力地去做「無用功」。他們自己其實很清楚,自己的訪學經歷無非就是簡歷上的用來鍍金的資歷而已。甚至很多「訪學」都是一個人評副教授、教授的一個程序化的「前奏」。知道了這些,國外的教授不應該對國內的已經有教職的訪問學者有太大的期待,畢竟他們不是你手下的博士生,他們的利益並不把握在你的手上,自然也沒必要鳥你。


最後給大家講個訪問學者裡面正面的例子吧:

我們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的一位很受學生愛戴、很上進的年輕老師(現在已經不年輕了)當年跑到美國當訪問學者,有一次參加一個seminar,他先到了,整個教室里就坐著一個老頭兒。於是他就跟那個老頭兒聊了起來,兩人相談甚歡。他一邊聊一邊感覺這個老頭兒很面熟,但是實在想不起來自己在哪兒見過他。回到家,他突然恍然大悟---這個老頭兒的頭像在南開經院的牆上掛著!(具體是誰我也忘了)

然後他趕緊想辦法找到了那個老頭兒,請求老頭兒指導一下自己的研究,老頭兒後來把他的研究推薦給了一個外文期刊,這應該也是這個年輕老師的第一篇外文期刊。老師回國後也順利獲得了升遷。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1

作者:Yuhang Liu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83848/answer/22368376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邀。

在數學系沒見過國內來的訪問學者,只見過一個義大利來的訪問學者(在那邊已經是教授了),我老闆邀請過來的,他的合作者之一,還在這邊教了一學期課。。(500吧,碩士級別的幾何/拓撲課,學生反響麼。。我就不說了。。)不過學術上確實很厲害,只是對美國這邊的教學方式不熟。


然後其他院系的訪問學者,我上個學期經常和一個東北某校過來的訪問學者打桌球,他打得很好(主要是我太菜。。),總共打了十幾局11點制好像也就他放水我才贏了一兩局。。然後人也很和善,年齡算是我父親輩了吧;一個勁地勸我回國,說國內教職待遇其實不錯的。。然後也講講他家庭的一些事情啊,他老婆也是在這邊做訪問學者,他好像是文科的,他老婆好像是生物的;然後跟我說哪裡哪裡買菜特別便宜質量也好(他才來半年,這種事情比我清楚多了。。),然後又勸我學做飯,然後又一個勁慫恿我搬家搬個便宜點的地方(我去年住的那棟公寓還是比較貴的,1200左右吧)。總之就是很熱心、很關心人的那種感覺,倒是很符合我心目中「國內的長輩」那種形象。當然學術方面做得怎麼樣我就不得而知了。


然後華人教會也有不少訪問學者,上面那位大叔也去教會,不過他不信,就是為了社交;我不信教,周日也不去教會,所以和他們接觸也不多。但我總體感覺人品都還是不錯的,我沒見過特別奇葩的訪問學者。


其實訪問學者本身是個很大的群體,清北復交的教授照樣有很多去國外訪問一年半年的啊,我以後如果回國找教職很大可能也會出國訪問啊,因為做數學學術就是要全球性的交流啊。美國自己高校的教授也是每隔幾年就可以放一年假去其他學校交流訪問啊。從做學術的角度來說,不同學校交流訪問 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然,這個群體裡面可能有些人確實人品不行,或者學術不行,但也不能以此否定 訪問學者 這個制度本身啊,只能說這個制度存在可以改良的地方。如果因噎廢食直接取消訪問學者這個機制了,怕是國內高校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會大大降低,也不利於國內學術的發展。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1

作者:李旭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83848/answer/22695208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了一圈大家的回答 我在考慮要不要匿了……其實這一年間 我有時和別人提起自己正在進行的訪學經歷時 都會半開玩笑的加一句「目前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在外導心目中印象很差」 算是自我調侃 也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事實 就我出國後接觸到的訪學人員來看 大概一半一半吧 利用訪學機會積極參與科研 努力工作的 和名為訪學實為「旅遊 生孩子 混天數……」的群眾 基本各佔50%

在我看來 不同專業不同學科差異很大 成果產出的難度 時間都有所不同 所以一刀切的要求所有訪問學者在短至半年 最長也不過兩年的時間內必須出多少多少文章 是沒有道理的 評價的關鍵還是看態度 前面有位答主的觀點我非常贊同 在有限的時間內 訪學人員來到國外高高水準的平台 很重要的一個收穫是可以見識到一流的科研是怎麼做的?由什麼樣的人做的?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做的?以什麼思維方式做的?如果在訪學過程中 認真思考了這些問題 並且帶著部分答案 投入到回去的後續科研中 我覺得最基本(注意是基本!)的收穫就算足夠了 起碼達到了合格層面

然而以上這些是沒辦法量化評估的 所以只能回到國內各種考核和評審的老路子——看文章 對此我個人的看法是:一般情況下 一年時間如果按部就班 幹活 做事 產出1篇SCI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也看具體課題和方向 以我自己這一年為例 過來後合作導師安排做一個實驗為主的問題 且與我之前的研究方向關聯不是非常緊密(僅大背景相同 都針對高分子聚合物 但關注點完全不一樣) 我首先讀文獻了解現狀大概1個月 接下來嘗試重複一些重要文獻上的結果(畢竟重複出來了才好考慮下一步改進) 結果……約4個月時間卡在這上面 經典文獻上報導的現象就是看不到 你說能怎麼破 o(╯□╰)o 於是只能考慮換材料 換溶劑 終於在半年左右的時間節點上找到和合適的實驗對象 再接下來就是初步的定性和定量觀測……然而現在還剩2個月就要回去了 又被」如何清晰的可視化實驗結果「這一問題卡住 以至於我的目標降為」爭取回國之前完成主體實驗 模擬或理論分析就回去再做「了……

這一年期間合作導師不push我 對每天的工作時間也沒有要求 但我仍然和在國內時一樣 周一到周五是毫無疑問的工作時間 前三個月每天早9點30到晚5點30(那時冬天天黑早) 後來覺得回去早了浪費 之後基本就是早9點30到晚6點30 偶爾晚上和周末加班 大部分晚上和周末陪孩子 這個工作節奏 確實沒有組裡的博士生(包括聯培博士生)和博士後拼 但自覺問心無愧了 P.S. 三月底春假出去一趟 自駕了包括大峽谷在內的美西南小環線約十天 八月上旬到西雅圖探親兼休假半月 其它時間均未外出

有次和同組的另一位訪問學者討論過目前國內訪學群體這一現象 我和他的看法基本一致:如果留學基金委把資助名額減少一半 資助金額增加一倍 提高申請要求和細化考核機制 情況應該會有所好轉 這樣一方面可以篩掉那些本身在國內就重心不在科研 出國只為混個經歷的人 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拿到資助的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 而不用為了省個房租飯錢錢疲於奔命 只可惜 我們說了並沒有什麼用

差不多就這樣吧 有想到的以後再補充 最後說一句 要真的想利用出國訪學憋出大招來 精力投入還是必不可少的 最好是一個人出來 心無旁騖干擾少 我是因為孩子還小(出來時兩歲過一點) 實在是不願放棄這一段很重要的陪伴期 所以只能做到這樣了 不同人有不同的追求和目標 我也無意指責那些出來就是為了訪學之外目的的「學者」 只求對得起自己的內心和選擇 與各位共勉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1

BenderRodriguez:


我遇到的訪問學者,都是非常好的人。水平非常高,而且非常謙虛。

大部分訪問學者都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帶著一家人看盡青山綠水,好不愜意。我有時候會蹭個車,當個燈泡。

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好多東西,有學術的也有為人之道,還有國內科研機構第一手的訊息。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