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4篇帖子。
(转载知乎)如何看待留学群体中的访问学者?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29

本题已加入知乎圆桌 » 留学申请季,更多「留学」相关话题讨论欢迎关注。

现在美国一个100名左右的高校做访学。呆了半年多,身边的朋友基本也都是各大高校的访问学者。从自己的经历来看,周围来的访问学者跟国家的公派项目初衷完全不贴边。qq群,论坛里讨论的全是哪家东西打折了,一起组团去哪里玩。身边的人好几个都是专门出来生孩子。美国学校这边由于不给薪水也不会对访学有什么要求。而且传言大环境也正在尽量避免接受中国访问学者。

当初留学培训国家留学基金委领导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国家现在拿的是纳税人的钱让你们出去学习深造,不可辜负。现在看到这种情形也不知作何感想了。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29

秦殇:


亲身经历爆料!

其他国家不知道,就说中国出来的访问学者。

读PhD期间组里先后来过5个中国访问学者,其中3个完全无法说英文,就是只有单词,不能连词成句的那种。她们都是985副教授,不知道这种英文水平如何看文献,学术交流,指导学生的,也不知道是如何经过审核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的。

另外两个能说点英文,但是这五个人的共同表现就是,不参加组会,不做实验,平时也不来组里。至于她们都干嘛去了,听说是带孩子,送孩子接孩子。然后我有天翘班去outlet买点东西,看到了某位访问学者各种大包小包。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们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不超过他们来美国时间的5%(可能不到2%)。国家一年花这么多钱真的是砸水里了。说是来美国镀了个金,实际真的也就是镀了个诡异的东西,对起水平没有任何提升。


当然不能以偏概全,几年前曾经有个访问学者很努力,现在已经是杰青了,不过出来的访问学者还是以混子居多。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29

狐狸先生:


谢邀,看了一下,回答的人里学生比较多,锐气十足,但是有点简单化问题,地图炮感觉比较浓。

我是十年前留学基金委(CSC)“建设高水平高校”项目第一批资助的访问学者,当时我是北京大学二年级的博士生,受资助在麻省大学.阿莫斯特分校天文系学习了两年,一个月1050美元,主要研究利用引力透镜效应研究星系形成。我记得当时到美国很高兴,因为一下子从四人间宿舍住到了两人合租的公寓。当地博士生的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1400美元,我的工资相对低很多,达不到麻省大学要求的最低工资标准,北大的导师又给了每月一百多美元的资助。比起在国内的800元人民币补助来说,这点钱已经生活的很开心了。 我买了一辆10年车龄的老车(2100刀),在客厅里养了一只很肥大的兔子。因为厨艺不错,过年过节的时候,当地的中国学生都会到我的公寓里聚会,最多一次家里来了二十几个人,一边包饺子一边用投影看春节晚会。


阿莫斯特访学期间,某年友人生日,照片中有留学生,也有访问学者,好几位现在已经归国任教。

博士毕业以后,我在中国国家天文台进行博士后研究。当时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想法,为了获得观测数据,我前后和国外不同的学者联系,最后受瑞士洛桑联邦工业大学(EPFL)天文系Jean-Paul Kneib的邀请,在EPFL前前后后进行过半年访问学者的工作,经费完全由对方负责。在我正式拿到国家天文台教职后,我关于利用“强引力透镜探索暗物质本质”的课题又获得了英国牛顿基金的资助,目前每年要访问杜伦大学2-3次,进行合作研究,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为这个项目提供我另一笔资助,可以用来邀请我在杜伦的合作者访问中国。


所以,我还是对什么是访问学者,什么是学术访问,如何通过国际学术访问进行科研合作这些问题有比较充分经验。

首先,为什么国家要派遣访问学者?2007年开始留学基金为开始大批量的向海外发达国家派遣公费留学生,访问学者。这实际上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派遣公费留学生。在当时的时点上,中国大学和研究所中大量的科研人员是改革开放后本土培养的,研究水平相对国际有较大差距。中国大学的研究生也受教于这些本土培养的科研人员,同样面临教学水准和课题水准不达标的问题。海外归国学者虽然逐渐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公派留学让本土教员见识到世界水平,和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合作,并且让本土学生能够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接触到先进的研究课题和知识,对中国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意义巨大。

从科研产出上看,公派留学除了少数项目,大多是半年到两年。长一点的,可以完成两三个课题,短一点的,可能还不够写一篇研究文章的时间。在学生时期出去的访问学者,作为中国出钱的“免费劳动力”,如果你自己心里没有数,或者之前没有合作积累,国外的教授一般是不会给你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大多数科学上成功的访问学生研究,都应该在出国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研究方向和大致的研究课题。但是很多地方学校,本身国际合作有限,访问学生出访时可能才第一次接触对方导师。这种情况下,访问学生需要非常的积极主动,才能获得较好的科学产出。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公派访问更加不能期待对方导师对自己有太多的指导义务。最好在合作开始前,对可能的合作方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但是,对于大量本来没有海外经历的本土培养的学者,出国最重要的收获还不在于写出什么重要的文章,而是以下有两点:知道什么叫一流的研究;知道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体系是什么样。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回到中国,开始研究新的问题,就会想到如果XXX教授做这个问题,他会如何着手,如何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他是否会觉得这个问题有价值。当我们看到国内科研体系中存在弊病,我们就会思考美国人,英国人是否解决了这个弊病,他们是怎么避免问题的。我们会知道世界一流学校的学术讨论是怎么进行的,项目合作是什么推进的,老师和学生关系是什么样的, 行政和教授之间如何分工。 这种了解可能是很粗浅的,但是有价值。

中国的高校水平是不同层级的,需求也多样化。我听说过过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访问学者,出国学习拿到了美国天文界最重要的博士后奖学金hubble fellow的。这当然很美好。但有的水平差一点的高校,访问学者来个三个月,听听报告,和人聊聊天,回去了。这种聊天,听报告,见世面,对来访的人自己也同样很有用,对中国也很有用。

我自己的家乡是一个西部中型城市,一共两所正经大学,很多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师也许从做学生开始就没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你让他/她出国访问,要指望他/她马上出个大成果,马上和国际友人谈笑风生,那不现实。但是他/她也许通过这次短短的访问,能够抓住一个小的课题,那他/她以后就有一个研究的起点。这个课题可能甚至没有什么大科学意义,但是通过这个课题,他/她就可以相对正确训练自己的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技能。


最后,需要说说一些对访问学者指责里荒谬的地方:


指责访问学者拖家带口:学者到另外一个国家访问,拖家带口是很正常。这个问题下面的很多学生,尤其一些本科留学的学生,还不太能理解配偶和孩子在生活中的地位。国外的教授配偶,常常有全职在家的,陪同出访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认识的一位法国教授,h index 106,家里7个孩子,他去美国访问一年的时候,孩子就跟着他子美国上学。他到中国访问的时候孩子也一个也没落下。在北京访问结束,马上全家去云南旅游。外国学者获得出访资助,只要是以现金形式发出的,从来没有听说不允许花在自己家人身上的。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指责访问学者爱购物:没有统计数据,不应该放地图炮。我自己很少关注打折抢购。但我能够理解,中国人过去觉得出国是个大事,不买点东西不痛快的感情。但按照我个人所见,上网搜deal,outlet扫衣服, 黑色星期五派对抢购,这些爱好在北美留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访问学者们和留学生们都很热衷。而且,爱买打折的东西绝不能算是素质问题。

只有会钻营的人才能申请到访问项目:访问学者的主要资助来自于留学基金委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课题项目。这两种项目都是由基金委统一收取申请,自己组织评审。青年教师和学生能钻营到基金委层面是可能性非常小的。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0

太空精酿:


我觉得访问学者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原因

绝大部分访问学者出来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刷海外经历。

目前基本上高校内位置的上升,从讲师到教授,基本都要求2-3年的海外经历,甚至是强制要求,以这两年要求更为严格。而从经费角度根本不是问题,无论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专项项目,还是各个大学的本身经费,都是足够支持的。

所以很多国内的教师们,不管英语如何,都被“逼着”出来访问,他们大部分都已成家,孩子都不小了,为了事业也算做出了很大舍弃,还好回去后这部分镀金还是挺管用的。

另一小部分是本来就跟国外有所接触,或者是就是从国外某个院系毕业的,所以主要为了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而成为访问学者。

我觉得这两个原因大概是8成和2成,8成是刷经历,2成是真正合作。


2。意义

毋庸置疑,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会越来越严,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一定会跟国际接轨,毕竟国外的大学系统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相比中国大学系统就一百年左右,需要“师夷长技”。

目前好的高校新招的老师基本都要求海外学位了,管理也按照国外的学术系统来,就是要促进国际化。而本来就拿了编制的老师,也要逼着他们国际化。这也是无奈之举,让访问学者们出去看看猪是怎么跑的,然后再研究自己家的怎么办。

而对于那些真正做学术和交流的访问学者,对中国科研的意义极大,我们系就有国内航天院和做卫星的组过来学技术和促进双方交流,这就体现在双方合作建立研究所、互相合作培养硕士和博士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

这些事情还必须访问学者来弄,因为他们在国内有一定资源和能力,能撬得动本质上的合作。大学里新毕业的入职老师,虽然有国际背景,但基本没有国内资源,这方面跟访问学者完全没得比。


3。实际经验

总之,访问学者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最大限度在一定高度上促进中外合作非常好,所以现在学者出来的情况越来越多,也推动了很多合作。

但访问学者毕竟也是人,见过一身正气、颇有品位的老师,能快速融入国际环境;也见过成箱托运方便面,来了之后天天宅在家里英语也不行的所谓屌丝。既有过来推动国际合作、对我国贡献非常大的老师,也有一看就是混日子混经历的、基本就是浪费国家钱。

碰到那种很牛的访问学者,也很愿意接触,无论是做科研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有无数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他们一般和自己行业相关,也算有个国内人脉可以依靠。

而从国家角度,这本身也是一种投资嘛,所以每个访问学者也是国家的一个投资项目,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国家站在上帝视角,看到的是统计结果。

现在访问学者越来越多,说明已经回去的访问学者贡献很多,国家也很认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访问学者项目也是极有意义的,总体上能帮助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与国际接轨。


总体来看,挺好一件事儿!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0

某匿名用户:


本人现在在国外某学校读 PhD,日常也接触了许多国内来的访问学生/学者。有些访问学生/学者还是很好的,努力工作,待人友善;有些就不怎么样了。我觉得访问学者在出国前应该先熟悉一下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然后到目的地以后认真地工作好好地生活,别把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颠倒了,遵守法律法规,大家一起努力给外国人留下了积极的中国人形象。

下面是我所见过的、觉得不太好的例子:


当二房东(非法);

在访问期内出国旅游(据说违反相关规则);

基本不上班不工作;

认为自己职位高所以给在外的中国留学生指派任务(本地的教授说话都客客气气的,反倒是一些国内来的教授架子特别大);

下班以后和周末如果没什么要紧的事就别随便麻烦别人了,大家都是平等的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吧;

坑蒙拐骗地买卖物品(我见过一个人来了以后买了辆车高强度地用了一年也不做 service 临回国之前又高价卖给了中国新生)。

  

其它的一些问题(比如不考虑别人而大声说话)就算是通病了,不仅限于访问学者,就不单列出来了。

说实话,在接触了几个访问学生/学者之后我对这个群体是尽量远离的。他们给我的普遍印象就是天天不工作,有事就找学生办,待了一年之后什么都不会什么也没学到就回国了。当然也有勤奋谦逊的人,但是整个群体的口碑已经被拉低了。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0

知乎用户4V1kuU:


访问学者,这四个字在大学里面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了。

特别是级别高的访问学者,教授不算,级别越高,极品越多。副教授极品最多,博士后其次,博士较少,硕士以下的几乎没有。

极品博士后里面,公费的极品对于自费的。

海外华人不好的评价里面:不讲秩序,高声喧哗,贪小便宜,滥用退货,不守讲信用,大部分都是访问学者干的。

其原因很简单,1. 国内畸形环境,特别是高校的环境,只有会钻营的人才能爬上去,才能有公费出国访问生美国二胎。

2. 他们来的时间短,大多抱着捞一票就走的态度,不会对自己进行长期投资。名声什么的,信誉什么的,根本不在重。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0

作者:羊宇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83848/answer/2232246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喷访问学者这个在海外群体中太常见了。看看MITBBS上面(当然我觉得这上面的人很大一部分脑子有病),你要搜“访问学者”的关键词,出现的最多的内容估计是某个博后勾搭了一个访问学者,然后在论坛上炫耀自己“操了个访学”,以及华人教授抱怨访问学者不干活儿。

实际上访问学者不干活儿这个我完全可以理解,尤其是那些跑出国拖家带口的,一看就知道不是为了搞学术而来。毕竟人家在美国的收入、经费都不是你的实验室出的,而是中国资助的,人家没有什么必要为一个美国的实验室卖命。另一方面,访问学者跑到美国来就呆个半年到一年而已,就这点儿时间,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根本不够他做出来多么牛逼的学术成果的。更何况,大部分访问学者都是根本没有国外学术背景的人,按照国内培养博士普遍的水准(当然也有不少不错的)……你们懂的……随便出个国一年,就想有多大的成就,根本就不现实。这些出国的访问学者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也没必要多努力地去做“无用功”。他们自己其实很清楚,自己的访学经历无非就是简历上的用来镀金的资历而已。甚至很多“访学”都是一个人评副教授、教授的一个程序化的“前奏”。知道了这些,国外的教授不应该对国内的已经有教职的访问学者有太大的期待,毕竟他们不是你手下的博士生,他们的利益并不把握在你的手上,自然也没必要鸟你。


最后给大家讲个访问学者里面正面的例子吧:

我们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一位很受学生爱戴、很上进的年轻老师(现在已经不年轻了)当年跑到美国当访问学者,有一次参加一个seminar,他先到了,整个教室里就坐着一个老头儿。于是他就跟那个老头儿聊了起来,两人相谈甚欢。他一边聊一边感觉这个老头儿很面熟,但是实在想不起来自己在哪儿见过他。回到家,他突然恍然大悟---这个老头儿的头像在南开经院的墙上挂着!(具体是谁我也忘了)

然后他赶紧想办法找到了那个老头儿,请求老头儿指导一下自己的研究,老头儿后来把他的研究推荐给了一个外文期刊,这应该也是这个年轻老师的第一篇外文期刊。老师回国后也顺利获得了升迁。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1

作者:Yuhang Li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83848/answer/2236837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在数学系没见过国内来的访问学者,只见过一个意大利来的访问学者(在那边已经是教授了),我老板邀请过来的,他的合作者之一,还在这边教了一学期课。。(500吧,硕士级别的几何/拓扑课,学生反响么。。我就不说了。。)不过学术上确实很厉害,只是对美国这边的教学方式不熟。


然后其他院系的访问学者,我上个学期经常和一个东北某校过来的访问学者打乒乓球,他打得很好(主要是我太菜。。),总共打了十几局11点制好像也就他放水我才赢了一两局。。然后人也很和善,年龄算是我父亲辈了吧;一个劲地劝我回国,说国内教职待遇其实不错的。。然后也讲讲他家庭的一些事情啊,他老婆也是在这边做访问学者,他好像是文科的,他老婆好像是生物的;然后跟我说哪里哪里买菜特别便宜质量也好(他才来半年,这种事情比我清楚多了。。),然后又劝我学做饭,然后又一个劲怂恿我搬家搬个便宜点的地方(我去年住的那栋公寓还是比较贵的,1200左右吧)。总之就是很热心、很关心人的那种感觉,倒是很符合我心目中“国内的长辈”那种形象。当然学术方面做得怎么样我就不得而知了。


然后华人教会也有不少访问学者,上面那位大叔也去教会,不过他不信,就是为了社交;我不信教,周日也不去教会,所以和他们接触也不多。但我总体感觉人品都还是不错的,我没见过特别奇葩的访问学者。


其实访问学者本身是个很大的群体,清北复交的教授照样有很多去国外访问一年半年的啊,我以后如果回国找教职很大可能也会出国访问啊,因为做数学学术就是要全球性的交流啊。美国自己高校的教授也是每隔几年就可以放一年假去其他学校交流访问啊。从做学术的角度来说,不同学校交流访问 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这个群体里面可能有些人确实人品不行,或者学术不行,但也不能以此否定 访问学者 这个制度本身啊,只能说这个制度存在可以改良的地方。如果因噎废食直接取消访问学者这个机制了,怕是国内高校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也不利于国内学术的发展。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1

作者:李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83848/answer/2269520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了一圈大家的回答 我在考虑要不要匿了……其实这一年间 我有时和别人提起自己正在进行的访学经历时 都会半开玩笑的加一句“目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在外导心目中印象很差” 算是自我调侃 也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事实 就我出国后接触到的访学人员来看 大概一半一半吧 利用访学机会积极参与科研 努力工作的 和名为访学实为“旅游 生孩子 混天数……”的群众 基本各占50%

在我看来 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差异很大 成果产出的难度 时间都有所不同 所以一刀切的要求所有访问学者在短至半年 最长也不过两年的时间内必须出多少多少文章 是没有道理的 评价的关键还是看态度 前面有位答主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在有限的时间内 访学人员来到国外高高水准的平台 很重要的一个收获是可以见识到一流的科研是怎么做的?由什么样的人做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做的?以什么思维方式做的?如果在访学过程中 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 并且带着部分答案 投入到回去的后续科研中 我觉得最基本(注意是基本!)的收获就算足够了 起码达到了合格层面

然而以上这些是没办法量化评估的 所以只能回到国内各种考核和评审的老路子——看文章 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一般情况下 一年时间如果按部就班 干活 做事 产出1篇SCI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也看具体课题和方向 以我自己这一年为例 过来后合作导师安排做一个实验为主的问题 且与我之前的研究方向关联不是非常紧密(仅大背景相同 都针对高分子聚合物 但关注点完全不一样) 我首先读文献了解现状大概1个月 接下来尝试重复一些重要文献上的结果(毕竟重复出来了才好考虑下一步改进) 结果……约4个月时间卡在这上面 经典文献上报道的现象就是看不到 你说能怎么破 o(╯□╰)o 于是只能考虑换材料 换溶剂 终于在半年左右的时间节点上找到和合适的实验对象 再接下来就是初步的定性和定量观测……然而现在还剩2个月就要回去了 又被”如何清晰的可视化实验结果“这一问题卡住 以至于我的目标降为”争取回国之前完成主体实验 模拟或理论分析就回去再做“了……

这一年期间合作导师不push我 对每天的工作时间也没有要求 但我仍然和在国内时一样 周一到周五是毫无疑问的工作时间 前三个月每天早9点30到晚5点30(那时冬天天黑早) 后来觉得回去早了浪费 之后基本就是早9点30到晚6点30 偶尔晚上和周末加班 大部分晚上和周末陪孩子 这个工作节奏 确实没有组里的博士生(包括联培博士生)和博士后拼 但自觉问心无愧了 P.S. 三月底春假出去一趟 自驾了包括大峡谷在内的美西南小环线约十天 八月上旬到西雅图探亲兼休假半月 其它时间均未外出

有次和同组的另一位访问学者讨论过目前国内访学群体这一现象 我和他的看法基本一致:如果留学基金委把资助名额减少一半 资助金额增加一倍 提高申请要求和细化考核机制 情况应该会有所好转 这样一方面可以筛掉那些本身在国内就重心不在科研 出国只为混个经历的人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拿到资助的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 而不用为了省个房租饭钱钱疲于奔命 只可惜 我们说了并没有什么用

差不多就这样吧 有想到的以后再补充 最后说一句 要真的想利用出国访学憋出大招来 精力投入还是必不可少的 最好是一个人出来 心无旁骛干扰少 我是因为孩子还小(出来时两岁过一点) 实在是不愿放弃这一段很重要的陪伴期 所以只能做到这样了 不同人有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我也无意指责那些出来就是为了访学之外目的的“学者” 只求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和选择 与各位共勉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8 18:31

BenderRodriguez:


我遇到的访问学者,都是非常好的人。水平非常高,而且非常谦虚。

大部分访问学者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带着一家人看尽青山绿水,好不惬意。我有时候会蹭个车,当个灯泡。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好多东西,有学术的也有为人之道,还有国内科研机构第一手的讯息。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